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半夏白术天麻汤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学心悟》半夏白术天麻汤,由半夏,白术,天麻、陈皮、茯苓,甘草、生姜、大枣组成,能补脾燥湿、化痰熄风,主治风痰眩晕、头痛。从临床实践来看,风痰患者除具有眩晕、泛恶,甚至呕吐痰涎、胸闷、舌苔白腻等症状外,由于兼挟气虚、阳虚、火郁、血淤之不同,证侯表现又有寒、热、虚、实之别,但一般以本虚标实为多见。笔者治疗风痰眩晕,常用半夏白术天麻汤随证加减,收效满意,举例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2.
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难治病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半夏白术天麻汤出自清·程钟龄的《医学心悟》 ,由半夏、天麻、白术、茯苓、橘红、甘草、生姜、大枣组成 ,具有化痰熄风、健脾祛湿的功效 ,主治风痰所致的眩晕、头痛、痰多、胸闷、恶心等症 ,临床上广泛用于风痰所致的疑难病症的治疗 ,每获良效 ,兹举数例如下。1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葛某 ,女 ,4 6岁 ,2 0 0 0年 4月 19日初诊。因反复右侧面部刀割样剧烈疼痛半年 ,加重 5天来诊。患者因右侧面部剧烈疼痛而用手掌按擦面部就诊。5天来 ,每天发作 2~ 3次 ,每次发作约 30s至 1min。发作时右侧面部疼痛如针刺刀割 ,疼痛常因讲话、洗脸而诱发 ,十分…  相似文献   

3.
二陈汤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半夏、橘红、茯苓、炙甘草、生姜、乌梅组成,该方功能燥湿化痰、理气和中。君以半夏,辛温性燥,归脾、肺、胃经,能燥湿化痰、降逆止呕;臣以橘红,辛苦温,归脾、肺经,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助半夏化痰之功,且有“气顺痰自消”之意;佐以茯苓,健脾渗湿,湿去脾旺,则痰无以生;生姜制半夏之毒,且助半夏降逆止呕;乌梅与半夏相伍,散中有收,祛痰不伤正,且寓“欲劫之而先聚之”之意;使以甘草调和药性,兼润肺和中1。《医方集解》谓之:“治一切痰饮为病、咳嗽胀满、呕吐恶心、头眩心悸。”验案举隅如下。1痰气郁结刘某,女,4…  相似文献   

4.
二陈汤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半夏、橘红、茯苓、炙甘草、生姜、乌梅组成,该方功能燥湿化痰、理气和中.君以半夏,辛温性燥,归脾、肺、胃经,能燥湿化痰、降逆止呕;臣以橘红,辛苦温,归脾、肺经,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助半夏化痰之功,且有"气顺痰自消"之意;佐以茯苓,健脾渗湿,湿去脾旺,则痰无以生;生姜制半夏之毒,且助半夏降逆止呕;乌梅与半夏相伍,散中有收,祛痰不伤正,且寓"欲劫之而先聚之"之意;使以甘草调和药性,兼润肺和中[1].<医方集解>谓之:"治一切痰饮为病、咳嗽胀满、呕吐恶心、头眩心悸."验案举隅如下.  相似文献   

5.
半夏白术天麻汤,具有燥湿健脾,化痰熄风之功,笔者常取本方化裁,治疗因于痰浊内风而致之头痛、眩晕等证,每获疗效,特浅述如下。 一、半夏白术天麻汤方证探析 (一)、方剂考略:考半夏白术天麻汤原有二方,一方系李东垣氏之半夏白术天麻汤(见《东垣十书·头痛》,《时氏处方学·止痛剂》),一方是程钟龄氏之半夏白术天麻汤  相似文献   

6.
【组成】制半夏10g,白术15g,天麻10g,茯苓15g,陈皮10g,甘草3g,大枣3g,生姜3g。 【功用】燥湿化痰,平肝熄风。 【主治】风痰上扰证,症见眩晕头痛,胸闷呕恶,[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内耳眩晕病,又称美尼尔氏综合征,是迷路血管障碍性疾病,为临床常见病,以发作性眩晕、耳鸣、耳聋、恶心、呕吐及波动性听力减退为特征,多发于中年,病因尚未明确,多数认为可能是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内耳淋巴循环代谢异常所致。笔者认为,本病属中医学“眩晕”和“痰饮”病范畴,而痰、饮是本病的直接致病因素,从痰论治是治疗本病的根本大法。多年来,以自拟“眩呕汤”为基本方,随症加减,通过对本病数十例临床治疗观察,疗效肯定。1“眩呕汤”方药组成制半夏12g、竹茹10g、茯苓15g、陈皮10g、生姜15~20g、白术12g、黄芪15g、升麻6g、白芥子10g、甘草6g。2方解方由二陈汤加益气健脾、升阳燥湿等药组成。二陈汤治一切痰饮为病,方中半夏燥湿化痰为主药;陈皮行气化痰,茯苓渗湿化痰,均为辅药;甘草补脾和胃为佐使。《医方集解》云:“半夏辛温体滑、性燥,行水利痰为君;痰因气滞,气顺则痰降,故以橘皮利气;痰由湿生,湿去则痰消,故以茯苓渗湿为臣;中不和则痰涎聚,又以甘草和中补土为佐也。”可二陈汤是本文“眩呕汤”的主要组成。加用白术、黄芪、升麻,意在加强健脾燥湿、益气升阳;加用白芥子,意在搜涤顽痰。综观全方,诸药配合,化痰利气,升清降浊,收...  相似文献   

8.
二陈汤出自《和剂局方》,是由陈皮、半夏、茯苓、甘草四味药组成的(原书有乌梅、生姜,现多不用),为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的基础方,临床常用治诸般痰湿之证。方中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和胃,为君药;陈皮理气化痰和中,与半夏同用去痰湿,畅气机,和胃气,为臣药;二药配合,能加强祛痰和胃止呕的作用。茯苓健脾渗湿,为佐药;甘草和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国医大师治疗眩晕病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整理国医大师的处方,建立数据库,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所集成的数据挖掘方法,筛选出治疗眩晕病的方剂,分析方剂的药物使用情况,总结核心药物、核心药对、组方规律,明确国医大师治疗眩晕病的用药规律。结果使用频次居前10位的药物依次为:天麻、茯苓、钩藤、菊花、丹参、泽泻、甘草、半夏、白芍、川芎。使用频次居前10位的药对分别为:(1)钩藤-天麻(2)茯苓-天麻(3)白术-茯苓(4)茯苓-泽泻(5)菊花-钩藤(6)半夏-茯苓(7)菊花-天麻(8)甘草-茯苓(9)半夏-天麻(10)泽泻-天麻。通过熵聚类演化得到核心组合18个,新处方9个。结论国医大师治疗眩晕病多从肝风、痰湿、脾肾虚、血瘀等方面入手,以平肝潜阳,清肝泻火,健脾和胃化痰,补气血填肾精,活血化瘀等法为主,注重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10.
半夏白术天麻汤(两方)的临床应用刘嗣佐半夏白术天麻汤,临床上常用于痰浊引起的头痛、眩晕等证。其方出有二,出自《脾胃论》卷下的有半夏、白术、天麻、苍术、茯苓、黄芪、人参、泽泻、焦神曲、陈皮、麦芽、黄柏、干姜组成,以治湿痰见长。出自《医学心悟》卷三的有半...  相似文献   

11.
二陈汤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半夏、陈坡、茯苓、甘草、生姜、乌梅组成。后二味药多不用,本方为治湿痰咳嗽而设,具有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之功。笔用此方加减治疗痰诞诸证,每获佳效,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八正散:木通瞿麦车前子蓄滑石炙甘草山栀子大黄八珍汤: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当归川芎熟地白芍生姜大枣贝母瓜蒌散:贝母瓜蒌天花粉茯苓橘红桔梗白虎汤:石膏知母粳米甘草白术芍药散(痛泻要方):防风白术白芍陈皮白头翁汤: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半夏厚朴汤:半夏厚朴茯苓...  相似文献   

13.
半夏白术天麻汤源自<医学心悟>,为治风化痰代表方剂.在临床上,运用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耳眩晕一则,疗效显著,现陈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天麻钩藤饮加味治疗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天麻钩藤饮加味:半夏9 g、白术15 g、天麻15 g、钩藤15 g、石决明9 g、栀子9 g、黄芩9 g、桑寄生15 g、杜仲15 g、牛膝15 g、益母草15 g、茯苓15 g、橘红9 g、生甘草6 g.随症加减,7d为一个疗程.结果 治愈率81.3%,好转率12.5%,总有效率93.8%.结论 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天麻钩藤饮加味治疗眩晕有确切疗效,可作为临床有效方剂进一步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15.
运用文献研究和统计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对两宋时期所载有确切药物组成的 1 66首防治眩晕证方剂进行系统分析研究 ,探求两宋时期眩晕证防治方药的基本规律。认为风、火、痰、虚、瘀及外邪乘虚致眩是两宋医家辨治眩晕证的基本出发点 ,防治方药以补益药、解表药、化痰药、活血祛瘀药为主 ,补益阴精、解表除邪、化痰祛瘀是此期医家防治眩晕证的基本大法。析出的高频药物组方为甘草、茯苓、川芎、白术、半夏、防风、当归、人参、黄芪、白芍、菊花、熟地黄。  相似文献   

16.
<正> 半夏白术天麻汤出自《医学心悟》,专为治风痰眩晕、头痛而设。本方具有燥湿祛痰熄风止晕之功。笔者在辨证的基础上,分别将上方中各药常用剂量定为:半夏、姜竹茹,云茯苓,化桔红各10克,明天麻,炒白术各15克,生姜三片、大枣五枚。并引申用于脾肺肾功能失调的多种疾病,每获良效。兹举例介绍如下。例一:赵某,男,48岁,工人,1983年  相似文献   

17.
采用文献研究和统计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历代有关防治眩晕证的重要医籍进行整理,建立古代防治眩晕证方药数据库,按功效分类药物,分析古代眩晕证防治方药的频率分布规律,探寻对治疗眩晕证起主要作用的方药组合.发现古代防治眩晕证方药以补益药、解表药、清热药、化痰药为主.补益阴精、解表除邪、清热化痰是古代医家防治眩晕证的主导思想.析出了以茯苓、川芎、白术、半夏、防风、当归、人参、黄芪、陈皮、白芍、菊花、熟地黄、天麻、甘草为主的防治眩晕证高频药物组方.  相似文献   

18.
二陈汤,见子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半夏、橘红、茯苓、炙甘草、生姜等组成。主治湿痰咳嗽,痰白易出,胸脘痞闷,头晕目眩,纳呆,大便稀,舌苔白滑,脉弦滑。方中半夏燥湿化痰;橘红理气化痰;茯苓健脾利湿,使湿去痰却;炙甘草补脾和中。历代医家在原方的基础上加减化裁,治疗各种痰证,颇有效验。根据异病同治的原则,笔将多年来运用二陈汤的点滴体会,整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痰浊中阻型眩晕的治疗效果。方法将符合痰浊中阻型眩晕诊断标准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组(简称治疗组)60例和西药治疗组(简称对照组)60例,观察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对痰浊中阻型眩晕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痰浊中阻型眩晕有显著疗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二陈汤出自《和剂局方》,是由陈皮、半夏、茯苓、甘草四味药组成的(原书有乌梅、生姜,现多不用),为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的基础方,临床常用治诸般痰湿之证。[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