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研究江苏地区无症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病程演变与中医体质分布和病程演变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方法:调查297例无症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初访及5年后的临床及体质资料,分析其体质分布特点,并行动脉粥样硬化演变与中医体质相关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无症状颈动脉粥样硬化者在5年随访前后体质分布构成无明显改变。动脉粥样硬化进展与男女性别无明显相关,以体质因素对CIMT和斑块积分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进入方程的与CIMT进展相关体质是阳虚质、痰湿质与湿热质,而与斑块积分进展相关的中医体质是阳虚质、痰湿质和瘀血质。结论:无症状颈动脉粥样硬化者中医体质有相对的稳定性,阳虚质、痰湿质与湿热质为无症状颈动脉粥样硬化者CIMT进展的危险体质因素,阳虚质、痰湿质和瘀血质是斑块积分进展的体质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中医体质分布特点及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病理机制。方法将入选的1 00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行颈部动脉超声检查(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1.0 mm或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采集中医体质信息,以体质聚类等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中医体质分类特点及不稳定颈动脉斑块形成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出现中医体质频次分别为痰湿质(21.7%)、血瘀质(16.9%)、湿热质(15.3%)、阳虚质(14.2%)、阴虚质(9.6%)、气虚质(7.9%)、气郁质(7.4%)、特禀质(4.8%)、平和质(2.2%);中医体质类型痰湿质、血瘀质可能是影响斑块形成的主要体质类型。结论中医体质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具有某种程度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郭世俊  蔡小丽  李春霖 《新中医》2013,45(12):132-135
目的:探讨高尿酸血症(HUA)患者中医体质类型与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标准化的9种中医体质分类量表对984例HUA患者进行中医体质辨识,并就体质类型与性别、年龄、血尿酸(uA)、血压、血脂、体重指数(BMI)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984例HUA患者,其中单一体质533例(未发现单纯特禀质体质类型),2种体质兼夹的403例,3种体质兼夹的48例。平和质185例(18.8%),痰湿质164例(16.7%),湿热质65例(6.6%),气虚质61例(6.2%),气虚兼痰湿质141例(14.3%),气虚兼湿热质79例(8.0%),其余均为出现例数〈60的体质类型,共计289例(29.4%)。若按体质九分法将上述的兼夹体质进行拆分,984例患者共出现体质类型1483例。不同体质类型性别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不同体质类型年龄问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年龄、性别均可影响体质。单一体质中,男性以痰湿质、平和质为主;女性以平和质、气虚质为主。兼夹体质中,男女性均以气虚兼痰湿质、气虚兼湿热质为主,且构成比大致相同。青年以平和质和痰湿质为主;中年以痰湿质、气虚兼痰湿质为主;老年以气虚质为主。不同体质类型体型分布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不同体质类型BMI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平和质、痰湿质、气虚兼痰湿质均以轻度肥胖为多,且痰湿质〉气虚兼痰湿质〉平和质。湿热质、气虚质、气虚兼湿热质均以正常体型为多。不同体质类型患者UA、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不同体质类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血压与体质类型有一定的相关性。SBP、DBP均为痰湿质水平最高,气虚兼湿热质最低。结论:年龄、性别均可影响体质;血压、血脂与体质类型有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血瘀证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将冠心病组58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通过中医辨证分为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组.73例非冠心病对象(门诊体检者)做为对照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和中医证候评价。结果冠心病组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占91.4%,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占74.1%;对照组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占71.2%,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是49-3%。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冠心病血瘀证患者中92.5%有内中膜增厚,90.0%被发现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非血瘀证组内中膜增厚占88.9%。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占38.9%。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二元定序变量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为0.540,P=0.000,P〈0.01,即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瘀证显著相关。结论 冠心病血瘀证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有一定关系,颈动脉超声检查有可能成为诊断冠心病血瘀证的依据之一。尽早在中医临床上干预治疗血瘀证,可能有助于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减少急性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汕头市痛风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方法运用流行病调查方法选取汕头市9家医院的200倒痛风患者,用中医体质调查表调查分析其中医体质分布情况。结果200例痛风患者,湿热质(36.5%)、痰湿质(21.5%)、瘀血质(13%),普通人群湿热质23.5%、气虚质11%、阳虚质10%,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汕头市常住人群的偏颇体质以湿热质为主,痛风发病具有明显的中医体质偏颇性,应结合当地人体质特点采用因人而异的个体化防治措施,同时也可使中医传统的“养生”措施由个体预防进入到群体预防阶段。  相似文献   

6.
冠心病中医体质特点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冠心病中医体质的特点规律。方法:选择2010年10月~2013年5月冠脉造影患者3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冠脉狭窄≥50%)150例,对照组(冠脉狭窄〈50%)150例,应用《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ZYYXH/T157—2009)))、冠脉造影作为评价标准,对患者一般情况、辨证分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组患者性别差异显著,观察组男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尸〈O.01);观察组发病年龄多≥60岁,与对照组比较,50~59岁、≥70岁2个年龄段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病变程度单支、双支、三支病变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2组患者辨证分型差异显著,观察组患者辨证分型较集中,以气虚型为基础,多兼证,以痰浊型、血瘀型兼证居多;对照组患者辨证分型较分散,气虚型、痰浊型、血瘀型、阴虚型、阳虚型、气滞型、寒凝型均有分布,兼证少。2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气虚型、痰浊型、血瘀型分布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体质分类呈多样化,观察组体质分类集中于血瘀质、痰湿质、气虚质3种类型,累计占86.7%,依次为:血瘀质(38.7%)〉痰湿质(37-3%)〉气虚质(10.7%)〉平和质(2.7%)=阳虚质(2.7%)=阴虚质(2.7%)=湿热质(2.7%)〉气郁质(1.3%)〉特禀质(1_3%);对照组体质分类相对较分散,平和质明显增多,依次为:平和质(26.0%)〉痰湿质(20.0%)〉血瘀质(16.7%)〉阳虚质(8.7%)〉阴虚质(6.7%)〉气虚质(6.0%)〉气郁质(4.0%)=湿热质(4.0%)=特禀质(4.0%)。2组血瘀质、平和质比例相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尸〈0.01)。结论:冠心病与非冠心痛患者体质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体质的分布规律,为临床治疗和预防提供依据。方法根据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对18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中医体质进行调查,并分析其与HBV—DNA水平的相关性。结果本组患者中,气虚质占比最高(30.85%),其次为湿热质(28.72%)、气郁质(22.34%)、阴虚质(8.51%)、阳虚质(6.38%)、瘀血质(2.12%)、痰湿质(1.06%);中医体质与ttBV—DNA水平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病例的中医体质以气虚质、湿热质、气郁质为主,其中气虚质患者的HBV—DNA水平多高于5.0×10^7拷贝/ml,湿热质和气郁质患者HBV—DNA水平多在1.0×10^4拷贝/ml~1.0×10^7拷贝/ml。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急性胰腺炎(AP)患者中医体质分布特点,初步探讨AP患者常见中医体质类型与中医证型、病因之间的关系。方法?纳入2016年1月—2019年12月在江苏省中医院普外科住院的AP患者250例,对其进行中医体质类型和中医证型判定。比较不同性别AP患者之间中医体质分布的差异,不同中医体质AP患者之间中医证型分布的差异及胆源性AP(BAP)、高脂血症性AP(HLAP)、酒精性AP(AAP)、特发性AP(IAP)、其他病因引起的AP患者之间中医体质分布的差异。结果?250例AP患者中痰湿质101例(40.4%)、湿热质59例(23.6%)、气郁质42例(16.8%)、气虚质21例(8.4%)、阴虚质9例(3.6%)、血瘀质7例(2.8%)、阳虚质6例(2.4%)、平和质4例(1.6%)、特禀质1例(0.4%)。男性AP患者128例,常见体质为痰湿质(37.5%)、湿热质(35.2%);女性AP患者122例,常见体质为痰湿质(43.4%)、气郁质(20.5%)。男性AP患者的湿热质比例高于女性AP患者(P<0.05)。250例AP患者中肝胆湿热证144例(57.6%)、腑实热结证48例(19.2%)、肝郁气滞证43例(17.2%)、瘀毒内结证14例(5.6%)、内闭外脱证1例(0.4%)。痰湿质AP患者中肝胆湿热证(74.3%)最多;湿热质AP患者中肝胆湿热证(72.9%)最多;气郁质AP患者以肝郁气滞证(69.0%)最常见;气虚质AP患者主要为腑实热结证(57.1%)。BAP患者以痰湿质(48.3%)最常见;HLAP患者中痰湿质(62.8%)最多;APP患者中湿热质(75.0%)占首位;IAP患者主要为气郁质(46.2%)和气虚质(42.3%)。结论?AP患者中痰湿质中医体质最多见,AP患者的中医体质与中医证型之间存在相似性,不同性别AP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比例存在差异,不同病因AP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结构有区别。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中医体质类型及其与证型分布特点的关系,为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中医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中医体质问卷对218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进行中医体质调查,以《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判定体质类型,进行体质和证候的相关分析。结果在体质分布中,痰湿质、气虚质出现频率最高,其他依次为湿热质、气郁质、阴虚质、平和质、瘀血质、阳虚质、特禀质;痰湿内阻证、肝郁脾虚证、湿热蕴结证为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主要证候特点。痰湿质与痰湿内阻证、湿热蕴结证显著相关(P〈0.05),气虚质与肝郁脾虚证、肝肾不足证显著相关(P〈0.05),湿热质与湿热蕴结证、痰湿内阻证显著相关(P〈0.05)。结论痰湿质、气虚质和湿热质为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常见体质类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与中医证候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中医痰湿体质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发病及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将158例患者进行归类后分为A组21例、B组39例、c组47例、D组51例,根据中医体质量表的计分方法计算各亚量表的得分,然后采用判别分析法对每个个体的体质类型进行诊断。同一COPD患者可能表现为多种体质兼夹,对于此种情况,本课题组将其作为几种相应的体质类型进行归类研究。结果:A组位列前3位的中医体质分别为平和质9例(42.8%)、气虚质7例(33.3%)、阳虚质5例(23.8%);B组位列前3位的中医体质分别为气虚质18例(46.2%),阳虚质11例(28.2%),痰湿质7例(18.0%);C组位列前3位的中医体质分别为痰湿质20例(42.6%),血瘀质17例(36.2%),气虚质8例(17.0%);D组位列前3位的中医体质分别为痰湿质22例(43.1%),湿热质14例(27.5%),血瘀质12例(23.5%)。痰湿体质49例,占31.0%,其中A组占0,B组占18.0%,C组占42.6%,D组占43.1%。与痰湿体质兼夹同见的前3位体质分别为瘀血体质6例,湿热体质4例,阳虚体质3例。结论:①气虚质、阳虚质、痰湿质、湿热质和血瘀质是COPD的主要体质影响因素;②痰湿体质与气流受限程度及急性加重风险呈正相关;(萤对于症状较少的COPD患者,可以通过中医体质类型分析来预测其急性加重的风险程度,从而指导患者用药。  相似文献   

1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医体质类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初步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中医体质类型的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210例COPD患者进行体质调查。结果:1在210例患者中,单一体质139例(66.19%),兼夹体质71例(33.81%),其中气虚质出现64次(22.78%)、阳虚质85次(30.25%)、阴虚质12次(4.27%)、痰湿质38次(13.52%)、湿热质14次(4.98%)、血瘀质25次(8.9%)、气郁质18次(6.41%)、特禀质25次(8.90%)。2患者体质同时受到不同病情程度、体重指数、性别、年龄等因素影响。结论:COPD患者体质以阳虚质、气虚质为主,同时受到病情程度、体重指数、性别、年龄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社区高血压病患者的体质类型及高血压发病的体质因素。方法以社区的《家庭健康档案》及《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为参考设计调查问卷,对1 000例高血压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并按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等进行中医体质辨析。结果 1 000例高血压患者中,平和质96例(9.6%),偏颇质904例(90.4%);在偏颇质患者中,其体质类型由高到低依次为:痰湿质、阴虚质、血瘀质、气虚质、阳虚质、湿热质、特禀质、气郁质、偏阴虚质、偏气虚质、偏痰湿质。高盐饮食与上述诸多体质类型发病密切相关,其中高脂饮食易患痰湿质、血瘀质,锻炼少易患痰湿质、气虚质,熬夜易患阴虚质、血瘀质。结论痰湿质、阴虚质、血瘀质及气虚质为社区高血压患者的主要体质类型,应从调理气血、劳逸结合、清淡饮食、戒烟限酒、锻炼等诸多方面开展防治,充分发挥中医防治高血压"治未病"的特点,即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膝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患者的中医体质与临床证型进行调查分析,并探讨2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于河南省信阳市中医院骨科门诊及住院收治的KOA患者1 591例,调查并统计所有患者的中医体质及临床证型分布情况,并对2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1 591例KOA患者平和质461例(男/女=198/263);偏颇体质1 130例(男/女=130/1 000);平和质和偏颇体质患者的男女性别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 130例偏颇体质KOA患者中单纯偏颇体质患者625例(55.31%),兼夹偏颇体质患者505例(44.69%),均以为阳虚质、阴虚质及气虚质为主要体质类型。1 591例KOA患者中风寒湿痹型410例(25.77%),肝肾亏虚型1 042例(65.49%),痰瘀互阻型139例(8.74%),肝肾亏虚型明显高于风寒湿痹型及痰瘀互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风寒湿痹型明显高于痰瘀互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肾亏虚型以平和质、阳虚质、阴虚质及气虚质为主要体质类型,风寒湿痹型以平和质、阳虚质及气虚质为主要体质类型,痰瘀互阻型以气虚质、痰湿质、阳虚质、血瘀质为主要体质类型。结论:KOA患者中男性以平和质为主,女性以偏颇体质为主,中医体质与临床证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了解温州地区成年居民中医体质类型以及为进一步健康生活方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通过问卷形式调查评判体质。结果:调查结果发现平和体质为调查对象的3.5%;气虚体质22.5%;阴虚体质10%;阳虚体质10.5%;痰湿体质6.5%;湿热体质18%;瘀血体质10.5%;气郁体质17%;特禀体质1.5%;两种以上的兼夹体质为调查对象的40%。结论:温州人体质偏颇多为气虚体质、湿热体质、气郁体质或者两者以上的兼夹体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北京市城区老年人慢性病与中医体质类型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中医体质量表对3 894名老年人进行中医体质辨识,通过查阅病历资料和体检档案获取老年人的慢性病资料,同时调查其人口社会学特征。结果:该人群的慢性病的患病率58.8%,偏颇体质的检出率71.5%。高血压患者的主要体质类型是气虚质(19.84%)、痰湿质(9.97%)、湿热质(8.86%);高脂血症患者的主要体质类型是痰湿质(13.31%)、湿热质(9.39%);糖尿病患者的主要体质类型是痰湿质(12.54%)、湿热质(10.17%);脂肪肝患者的主要体质类型是痰湿质(11.89%)、湿热质(10.25%);慢性胃炎患者的主要体质类型是阳虚质(16.07%);冠心病和心肌梗死(心梗)患者的主要体质类型是气虚质(33.48%);脑卒中患者的主要体质类型是气虚质(27.63%)、阳虚质(22.37%);骨质疏松患者的主要体质类型是血瘀质(16.38%)、阳虚质(16.03%);肥胖患者的主要体质类型是痰湿质(13.89%);支气管哮喘患者的主要体质类型是痰湿质(12.70%);过敏性疾病患者的主要体质类型是特禀质(13.79%),上述中医体质类型与未患该病的老年人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人慢性病计数存在体质类型分布间的差异(χ2=183.095,P0.001)。结论:老年人中医体质类型与慢性病存在一定关联,应结合老年人的体质类型,采取中西医综合保健措施改善老年人的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2016年9月-2019年9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确诊的181例自身免疫性肝病(Autoimmune Liver Diseases,ALD)住院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规律。方法 按性别、疾病、年龄及肝硬化将患者分组,计算181例ALD患者《中医体质量表》得分情况,分析ALD患者中医体质类型分布有无差异,比较各个疾病主要体质类型有无差异。结果 ALD患者以偏颇体质为主,其体质分布比例为:阳虚质(26.52%)、血瘀质(16.77%)、气郁质(13.81%)、阴虚质(13.26%)、气虚质(9.94%)、平和质(9.94%)、湿热质(7.73%)、痰湿质(2.76%)、特禀质(1.10%);ALD患者不同年龄之间,肝硬化患者与非肝硬化患者体质分布类型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ALD患者组间AIH、PBC及PBC-AIH比较体质无统计学差异。气郁体质患者单核细胞绝对值大于血瘀体质患者(P < 0.05);血瘀体质患者胆碱酯酶、乳酸脱氢酶与某些体质类型有明显差异;阳虚体质患者腺苷脱氢酶高于阴虚体质患者(P < 0.05)。结论 ALD患者的整体中医体质类型以阳虚质为主;不同体质与临床指标存在关联,并且阳虚质患者预后相对较差,ALD当以温阳为主要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冠心病心血瘀阻证患者的主要体质类型,探讨不同体质类型与血脂水平的关系。方法运用王氏体质分类法对600例冠心病心血瘀阻证患者进行体质分型,分析主要体质类型与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的关系。结果冠心病心血瘀阻证患者排名前4位的体质类型分别为瘀血质、阳虚质、气虚质、阴虚质。4类体质的TG水平均高于健康组(P0.01),各体质间TG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瘀血质LDL-C水平高于其他体质及健康组(P0.01);不同体质类型HDL-C水平无明显差异,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心血瘀阻证不同体质类型间的血脂水平具有差异性,瘀血质LDL-C危险性高于其他体质。  相似文献   

18.
张明妍  李启燕  徐静  张燕  高孝谦 《光明中医》2016,(16):2307-2309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颈动脉粥样硬化、身体质量指数等危险因素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中医体质问卷对26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中医体质调查并分类,所有患者均测量身高、体重,计算身体质量指数,检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水平、血清HCY水平,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颈总动脉平均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痰湿质、湿热质的患者吸烟多见,与平和质、气虚质、阴虚质、阳虚质、气郁质、特禀质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阴虚质、痰湿质患者糖尿病发病多见,与平和质、阳虚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相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BMI以痰湿质及湿热质患者较高,与平和质、阴虚质、气郁质、特禀质相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患者的甘油三酯明显升高,与平和质、特禀质患者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血瘀质、痰湿质、平和质、湿热质患者的总胆固醇明显升高,与气虚质、气郁质患者比较差异明显(P0.01);痰湿质、血瘀质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明显升高,与阳虚质、湿热质相比差异显著(P0.01);血瘀质患者的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升高,与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相比差异明显(P0.01);血瘀质、痰湿质、阴虚质患者平均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平和质、特禀质、气郁质相比明显增厚(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体质分类与心血管危险因素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调查支气管扩张症稳定期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证候分布和临床特征。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共纳入符合标准的支气管扩张症稳定期患者90例,对患者四诊资料进行系统收集,以进行辨证分型,并对患者的体质进行初步判定,以探讨支气管扩张症稳定期证型与中医体质类型的关系。结果:90例支气管扩张症稳定期患者辨证分型为:肺脾气虚证42例(46.67%)、肝郁气滞证24例(26.67%)、气阴两虚证12例(13.33%)、肺肾两虚证12例(13.33%);体质分布为:气虚质64例(22.61%)、阳虚质64例(22.61%)、气郁质48例(16.96%)、阴虚质33例(11.66%)、痰湿质29例(10.25%),血瘀质13例(4.59%)、特禀质13例(4.59%)、湿热质10例(3.53%)、平和质9例(3.18%);体质类型与证型之间关系:气虚质与肺脾气虚证最为密切,阳虚质与肺肾两虚证、肺脾气虚证最为密切,阴虚体质与气阴两虚证密切,气郁质与肝郁气滞证密切,P0.05。结论:支气管扩张症稳定期患者中主要是肺脾气虚证、肝郁气滞证、气阴两虚证和肺肾两虚证,并分别与气虚体质、气郁体质、阴虚体质和阳虚体质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曲靖市居民不同性别之间的中医体质分布情况与地理环境、不同性别之间慢性病发病的分布情况以及三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将4655名参加健康体检的人群按中医九种体质的分类方法进行中医体质辨识,从而收集其不同性别之间中医九种体质的分布情况以及不同性别之间慢性病的发病情况。结果中医九种体质总体的分布情况依次为:湿热质、阳虚质、气虚质、阴虚质、平和质、痰湿质、气郁质、血瘀质、特秉质。慢性病分布情况依次为: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慢性支气管炎、冠心病、肿瘤。其中,男性的体质分布情况依次为:湿热质、平和质、气虚质、阴虚质、痰湿质、阳虚质、气郁质、特秉质、血瘀质。慢性病分布情况依次为:高血压病、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高脂血症、冠心病、肿瘤。女性的体质分布情况依次为:阳虚质、气郁质、阴虚质、气虚质、湿热质、血瘀质、痰湿质、平和质、特秉质。慢性病分布情况依次为: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肿瘤、慢性支气管炎。结论曲靖居民除平和体质外,排名前3位的分别是湿热体质、阳虚体质、气虚体质,曲靖市居民中医体质与曲靖市地理环境息息相关。同时,各体质及慢性病发病分布情况又与性别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