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及药物安全性评价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7~2008年收集的415例药品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15例药品不良反应中,60岁以上患者发生ADR最高(134例,占32.3%);静脉给药引发的ADR最多(278例,占67.0%);抗感染药物引起的ADR居首位(167例,占40.2%),其次是中药制剂(69例,占16.6%);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为常见(143例,占34.5%),其次是消化系统及神经系统损害。结论:医务人员在临床药品使用中应重视并加强ADR监测,结合ADR发生特点,合理用药,从而减少或避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我院12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与一般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我院2007年1~6月上报的120份ADR报告,按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引起ADR的药品种类、涉及器官或系统以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静脉给药较其他给药途径更易发生ADR(占68.3%);抗感染药物引发ADR的比例最高(占46.7%),其次为神经系统与心血管系统药物;氟喹诺酮类是引发ADR的主要抗感染药(19例,占33.9%),其中又以左氧氟沙星为首。ADR的临床表现以皮疹、瘙痒等皮肤及附件损害为主,其次为消化系统以及循环系统损害。结论:应强化ADR监测意识,完善相关报告分析制度,确保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8年收集到的118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抗感染药物引发ADR居首位(38.14%),中药制剂次之(28.81%);60岁以上患者ADR发生率最高(31.35%);静脉给药是引发ADR的主要给药途径(88.14%);ADR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41.45%),严重ADR有10例。结论:应充分重视ADR的监测与报告,加强安全、合理用药,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我院中药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院2007~2009年通过网络系统向北京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上报的98例中药ADR报告,按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ADR累及的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ADR发生率居前10位的中药、严重的ADR、ADR发生时间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98例中药ADR共涉及31个中药品种,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ADR的发生率最高(39.80%);静脉滴注是引发ADR的主要给药途径(86.73%);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33.33%);中药注射剂是引发中药ADR的主要剂型;注射用穿琥宁引发的ADR最多(21.43%);严重的ADR有7例(7.14%);用药当天发生ADR的比例最大(85.71%)。结论:应提倡合理使用中药,重视中药ADR的报告和监测工作,以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5.
陈丽  邓楠  韦鸿雁  谭波宇 《中国药房》2013,(18):1701-1704
目的:监测并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和描述性研究方法,对我院上报的275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75例ADR报告中,静脉滴注(79.64%)是引起ADR的主要给药途径;抗微生物药与营养药引发的ADR所占比例最高,分别为67例(24.36%)和59例(21.45%),其次为循环系统药和中药制剂;ADR的临床表现以全身性损害(27.15%)为主,其次是消化系统损害和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严重的ADR11例(4.00%)。结论:临床应重视ADR,加强ADR监测和上报工作,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6.
我院235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引发ADR的相关因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9年度收集上报的235例ADR报告,就ADR上报来源、患者性别与年龄分布、既往过敏史、引发ADR的药物剂型及给药途径、引发ADR的药物种类及抗微生物药物分布、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ADR严重程度分类及转归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35例ADR报告中,0~12a所占比例较高(31.49%),静脉滴注是引起ADR的主要给药途径(82.13%)。抗微生物药物引发的ADR所占比例最高,有170例,占72.34%;其中,以喹诺酮类(35.88%)和头孢菌素类(32.94%)为主。ADR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系统损害为主(41.18%),其次是全身性损害和消化系统损害。新的严重的ADR有27例。结论:应重视药品不良反应,加强ADR的监测和上报工作。  相似文献   

7.
我院105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贤铭  李庆十 《中国药事》2010,24(5):519-520,F0003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7~2008年收集的105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引起ADR的药品种类、涉及器官或系统以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5例ADR涉及的药品有47种,其中抗感染药物所致ADR居首位(占35.24%),其次是中药制剂(占25.71%);给药途径以静脉给药引发ADR为主(占74.29%);ADR临床表现以皮肤粘膜损害最常见(占24.76%)。结论应加强ADR的监测,合理使用药物,避免ADR的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8.
我院209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一般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我院2008年全年上报的209份ADR报告,按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引发ADR的药品种类、涉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静脉给药较其他途径更易发生ADR(占77.99%);抗感染药引发ADR的比例最高(66.99%),其次为中药制剂;头孢菌素类是引发ADR的主要抗感染药(59例,占42.14%),其中又以头孢匹胺为首。ADR的临床表现以皮疹、瘙痒等皮肤及附件损害为主,其次为消化系统及神经系统损害。结论:应强化ADR监测意识,完善相关报告分析制度,确保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河南大学淮河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2007年1月—2009年12月收集到的224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的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类别、涉及器官或系统及主要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24例ADR报告中,〉60岁的患者ADR发生率最高(占34.82%);静脉给药方式是引发ADR的重要给药途径(占82.59%);最易引起ADR的药品为抗感染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结论应加强合理用药监测工作,减少或避免ADR发生。  相似文献   

10.
2006~2009年我院309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因素、一般规律及特征,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收集到的309例ADR,按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ADR程度、药品类型、ADR涉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分类统计与分析。结果:涉及ADR的药品共有309种,抗生素居首位,其次为中成药;静脉注射引发的ADR为205例(占66.34%);ADR可发生于人体各个系统,但主要为变态反应,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严重,其次是神经系统损害;新的一般的ADR52例,新的严重的ADR1例。结论:医务人员在临床药品使用中应重视和加强ADR监测,结合ADR发生特点,合理用药,从而减少或避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2009年我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一般规律,促进安全用药。方法:对我院2009年上报的115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引起ADR的药物种类、涉及的器官或系统以及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15例ADR报告中,20~39岁的患者ADR发生率最高50.5%;静脉注射比其他给药途径更易发生ADR(96例,占83.5%),抗菌药物引发的ADR比例最高(61例,53.0%),其次为中药制剂(23例,20.0%),头孢菌素类是引发ADR的主要抗菌药物(28例,占45.9%)。ADR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80.9%)。结论:应加强ADR监测意识,保证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我院2008~2010年上报的340例ADR报表,将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所涉及的药品种类、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给药途径方面,静滴引起的ADR比例最高;药品类别方面,抗菌药引起ADR比例最高;ADR所累及的器官或系统以皮肤及附件损害占首位。结论:应重视ADR监测工作,更好地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0年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为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5例ADR报告,按照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涉及的器官或系统及其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静脉滴注给药引起的不良反应例数最多(171例,83.41%);抗茵药引起的不良反应比例最高(116例,55.24%);60岁以上患者ADR的构成比高于其他年龄段;ADR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多见,其次为消化系统损害。结论:应加强ADR的监测,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特点及一般规律,以促进合理用药。方法:收集2010—2011年江门市第三人民医院上报的114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引发ADR的药品种类、累及器官和(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14例ADR报告中,7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ADR发生率最高(25例,占21.9%);引发ADR的主要给药途径为口服(99例,占86.8%);引发ADR的药物中,中枢神经系统用药居首位(83例,占72.8%);ADR累及器官和(或)系统最常见的是皮肤系统损害、消化系统损害和神经系统损害。结论:应重视ADR的监测工作,确保患者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1—2012年我院上报的287例ADR报告,按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涉及药品种类、累及器官和(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87例发生ADR的患者中,60岁以上者居首位,为126例,占43.90%;引发ADR的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为150例,占52.26%;由抗感染药引发的ADR最多,为73例,占25.44%;ADR累及器官和(或)系统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常见,为98例次,占总共302例次数的32.45%。结论:临床应该重视ADR监测和报告工作,合理用药,以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2008年我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规律和特点,为临床提供药品安全性信息。方法:对我院2008年上报的74份ADR报告,按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引起ADR的药品种类、涉及器官或系统以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静脉滴注较其它给药途径更易发生ADR(57例,占77.03%);抗微生物药引发ADR的比例最高(39例,占52.70%);74例报告中,男女性别比例无明显差异,10岁以下和60岁以上患者ADR发生率高于其他年龄段;ADR的临床表现以皮疹、瘙痒等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其次为心血管系统以及消化系统损害。结论:抗微生物药是不良反应监测的重点,提高临床安全用药意识,应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7.
[摘 要]目的: 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原因与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12年12月15日至2013年12月15日上报的569例 ADR报告,采取回顾性分析,采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表格,对患者性别、年龄、ADR分级、给药途径、药品类别、累及器官和(或)系统及临床表现、各器官系统涉及的药品、因果关系评价、转归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静脉给药方式ADR发生率最高(52.90%);心血管系统药物引起的ADR居首(29.17%),其次为抗肿瘤药(23.90%),第3位为抗微生物药(11.42%);临床表现以消化系统损害最常见(40.77%);绝大多数发生ADR的患者能痊愈(40.07%)和好转(51.32%)。结论:应加强 ADR的监测和报告,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与一般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7~2008年11个月上报的456份ADR报告,按患者年龄、性别、药物过敏史、给药途径、引起ADR的药品种类、涉及器官或系统以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静脉滴注较其它给药途径更易发生ADR(326例,占71.49%)。抗感染药引发ADR的比例最高(262例,占57.46%),头孢菌素类是引发ADR的主要抗感染药物(125例,占47.71%),头孢替唑居首,其次为中药制剂。ADR的临床表现以皮疹、瘙痒等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其次为消化系统。结论:应加强ADR监测意识,完善相关报告分析制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院2007~2009年向北京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上报的ADR报表135份,按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ADR累及的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严重ADR、ADR构成比排序居前10位的药品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35例ADR报告中涉及的药品共14类46种,其中抗微生物药引发的ADR最多(d139.26%);静脉滴注是引发ADR的主要给药途径(占91.11%);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占48.15%);严重的ADR4例(占2.96%)。结论:应重视ADR的报告和监测工作,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20.
李慧  张洪峰  陈晨  魏亚超  李倩  王乐 《药品评价》2012,(29):30-32,42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及一般规律,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09~2011年上报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164例ADR报表进行分类、统计。结果:164例ADR病例中,中老年的患者较多(77.45%);构成比最高的给药途径为静脉滴注(90.24%);164例ADR共涉及46种药品,其中构成比最高的为抗感染药(占29.88%);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最常见(占40.49%)。结论:ADR的发生与患者体质、给药途径有关;在给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一旦发生ADR应及时处理;并加强ADR的上报及宣传,为临床用药安全、有效、合理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