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重症肝炎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的重症肝炎以乙肝为主,重症肝炎分为急性、亚急性及慢性3型。其病情危重,预后不良,患者多在起病后2-4周内死亡,故将急性重症肝炎称为暴发性肝坏死;亚急性重症肝炎称为亚急性肝坏死^[1]。及时有效抢救和精心仔细的护理哦是救治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杨峰 《肝博士》2012,(5):25-26
重症肝炎多数为乙肝病人,分为急性、亚急性及慢性3型,其中,急性重症肝炎称为暴发性肝坏死,亚急性重症肝炎称为亚急性肝坏死,患者极度虚弱,食欲减退,上腹部不适,黄疽迅速加深,伴有精神、神经等症状,易引起出血、感染、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和肝肾综合征等险情,病死率高达70%~90%。  相似文献   

3.
马红燕 《河北医学》2005,11(9):840-841
重型肝炎是由于肝细胞大块坏死所造成的一种严重临床类型,包括急性、亚急性、慢性三种。由于老年人生理机能及免疫机能不断衰退,至肝脏各代谢机能不断下降,使老年慢性重型肝炎病情凶险,死亡率高。早期的积极治疗和精心的护理为患者救治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我院从2003年1月至2004年8月收治老年慢性重型肝炎52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于程屏 《中国民康医学》2007,19(16):671-671
重症肝炎主要是指急性重型、亚急性重型、慢性重型肝炎。重症肝炎具有发病急、进展快、病情凶险、病死率高的特点。目前世界上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周到细致的护理,及早发现病情变化,早治疗,对于降低病死率,提高存活率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重型肝炎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绍兰 《中原医刊》2004,31(13):53-54
重型肝炎是由于肝细胞大块坏死所造成的一种严重临床类型,包括急性、亚急性、慢性三型。重型肝炎临床上起病急,尤其急性重型肝炎病程进展快,病死率高。因此,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早发现,及时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现将我院1999年~2003年收治重型肝炎患者的观察和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在临床急性重症及亚急性重症肝炎中,有50例经肝穿活检证实为急性及亚急性肝坏死。8例急性肝坏死中1例存活,42例亚急性肝坏死中有23例存活。按肝坏死的病理发展过程,把亚急性肝坏死分为早、中、后三期,治疗1~5个月后,有12例进行第二次肝穿活检,其中3例亚急性肝坏死早期均显示为轻度慢活肝,5例中期显示以中度慢活肝为主,而4例后期则显示有2例为重度慢活肝伴肝硬化。其结果表明,在亚急性肝坏死早期经治疗存活者,其肝组织修复较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验证人工肝支持系统(AIS)治疗重型肝炎临床应用的疗效。方法 对9位重型肝炎患者应用AIS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肝功能及PT变化。结果 AIS治疗以后,重型肝炎患者临床症状、PT、预后均改善,但肝功能好转不明显。ALT、AST、TB、A/G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但PT中住数由30.8S降为21.6S。最终2例死亡,3例自动出院,3例好转,1例治愈。急性及亚急性患者3例均好转或治愈,6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仅有1例好转,但仍因等不到移植肝2月后死亡。结论 ALSS治疗重型肝炎对急性、亚急性有一定疗效,临床可以试用,而慢性重型肝炎疗效偏差,如无肝移植愿望则不应使用ALSS徒增医疗费用,但可以试用于围肝移植期赢得宝贵的等待时间。  相似文献   

8.
慢性重型肝炎的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重型肝炎亦称慢性肝炎亚急性肝坏死 ,起病时的临床表现同亚急性重型肝炎 ,随着病情发展而加重 ,达到重型肝炎诊断标准。其病变特点表现为在慢性肝病的病变基础上 ,出现大块性或亚大块性新鲜的肝实质坏死。本病病情凶险 ,发展迅猛 ,预后差 ,病死率高。若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积极救治 ,精心护理 ,是降低死亡率的重要一环。我科于 2 0 0 0年6月~ 2 0 0 1年 6月共收治慢性重型肝炎 18例 ,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18例患者中 ,男 13例 ,女 5例 ,年龄 2 1~ 6 3岁 ,平均 4 1岁。其中伴有肝性脑病 4例 ,伴有消化道出血 2例。经积极…  相似文献   

9.
资料与方法 资料情况:笔者收集近几年来重型肝炎患者(除外急性重型肝炎)共108例。其中死亡62例(57.4%),低血糖患者有52例,占死亡病例83.9%,亚急性重型肝炎15例,慢性重型肝炎47例;男55例,女7例;年龄13—71岁,平均44.7岁;病程2~126天,平均21天。  相似文献   

10.
田虹 《辽宁医学杂志》2006,20(5):296-296
1资料和方法1.1对象全部为我院2000年1月至2006年4月经过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治疗的重型肝炎患者402例。男312例,女90例,年龄18~72岁。其中急性重症肝炎24例,亚急性重肝120例,慢性重肝252例。诊断符合1995年及2000年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会议修订标准。1.2方法对诊断明确的重症  相似文献   

11.
结合病理学改变探讨重弄肝炎的分类及时限划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从病理角度探讨我国现行的急性、亚急性重型肝炎的时限划分是否能与国际接轨,以及急性重型肝炎是否存在病理亚型。方法:对比国内外有关资料,对北京地坛医院48例亚急性重型肝炎的肝穿刺病理切片作重点观察。结果:从时间上看,我国的急性重症肝炎(<10d)与亚急性重症肝炎的急性期(10d-30d)分别相当于国外急性肝衰竭中的超急性及暴发性亚型;如将我国亚急性重症肝炎中的急性期归入急性重症肝炎,则不论时限划分还是病理变化均与国际一致。急性重型肝炎的主要病变为肝细胞的急性广泛坏死(大块、亚大块或桥接坏死),坏死>2/3者,多不能存活;如坏死≤1/2,存活肝细胞虽有变性,经及时治疗,再生迅速,多数可望修复,年轻者预后尤佳。结论:我国重型肝炎的病变规律与国际上一致,不难接轨;急性重型肝炎不存在水肿亚型,其坏死范围的大小直接影响预后。  相似文献   

12.
重型肝炎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型肝炎分急性、亚急性、慢性三型,其病情危重,预后不良,多数在起病后2~4周内死亡,故及早治疗和精心护理是救治成功的关键.我科近两年收治重型肝炎病人34例,其中急性重型12例、亚急性重型18例、慢性重型4例;年龄最大70岁,最小16岁,平均45岁;死亡8例、治愈12例、好转14例.现将我们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重症肝炎的临床诊断分型与病理诊断分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组71例患者临床诊断皆为急性与亚急性重症肝炎符合攻关协作组制订的临床诊断标准,但经肝穿病理活组织检查确诊50例为重症肝炎,正确诊断率为70.42%,有29.58%患者错误诊断。关于临床诊断分型与病理分型,50例中通过病理诊断急性肝坏死8例,亚急性肝坏死42例。而临床诊断分型则急性重症肝炎为18例,亚急性重症肝炎为32例,并探讨了其不一致的因素。  相似文献   

14.
重型肝炎并发肝性脑病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柯伟民 《广东医学》2005,26(8):1026-1027
尽管重型肝炎仅占病毒性肝炎的0.2%-0.5%,但是, 由于我国是乙型肝炎高发区,慢性无症状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在10%左右,携带的人口总数可能超过1.2亿,现症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为2800万,故此,重型肝炎成为国内传染病科(感染病科)最常见的危重难治性疾病。另外,与国外常由于醋氨酚中毒引起急性或亚急性重型肝炎不同,我国重型肝炎的临床类型以慢性重型肝炎最为常见。肝性脑病为慢性重型肝炎常见的并发症,在致死性慢性重型肝炎中的发生率可高达88%以上。  相似文献   

15.
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应用人工肝支持系统 (ALSS)治疗重型肝炎肝衰竭合并肝性脑病 ,研究其机制及评价疗效。方法 治疗组 2 6例重型肝炎 (重肝 )患者 ,其中急性、亚急性重肝 14例 ,慢性重肝 9例 ,酒精性重肝 2例 ,钩体病黄疸型重肝 1例。在综合护肝治疗基础上同时给予ALSS治疗。对照组 2 9例重肝患者 ,急性、亚急性重肝 8例 ,慢性重肝 2 1例 (其中肝性脑病 5例 ) ,仅给予综合护肝治疗。结果 治疗组急性、亚急性重肝治愈好转率为 71 4 % ,对照组为 2 5 0 % ;治疗组慢性重肝治愈好转率为5 5 6 % ,对照组为 9 5 2 %。两组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ALSS降低了重型肝炎的病死率。治疗组中 3例进行肝移植 ,2例存活 ,其中l例反复肝性脑病患者经 2O次ALSS治疗后 ,成功地进行了肝移植并存活 (3例肝移植患者均是在中山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所做 )。结论 ALSS为重型肝炎的治疗提供了较为安全、有效的手段 ,ALSS对重型肝炎肝衰竭的早期、中期疗效较好 ,也为肝移植的开展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非生物人工肝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安全性及早、中、晚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132例早、中、晚期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在综合治疗基础上给予非生物人工肝支持治疗,观察非生物人工肝治疗前后肝功能、肾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血常规、临床症状、血氨及不同时期存活率的变化.结果 132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进行非生物人工肝治疗后,肝功能检测血清总胆红素(TB)及谷丙转氨酶(ALT)下降,PTa上升(P<.01);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不良反应轻,治疗慢性重型肝炎早、中、晚期的存活率分别为90.0%、53.3%、14.9%.结论非生物人工肝治疗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副作用小,对慢性重型肝炎早、中期有较好的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临床上以休克为主发病、而黄疸增高并不明显的急性重型肝炎较为少见.患者本身已发生急性肝坏死,但其在症状、体征上却被休克所掩盖,现将本院首例以休克为主发病的急性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王林  胡容  张鸿  张人风  陈莉  王亚娟  王丽 《四川医学》2010,31(8):1108-1110
目的评估目前临床开展的不同类型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患者的总体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住院的重型肝炎患者507例,其中内科综合治疗124例,人工肝治疗组383例,结果不同类型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患者治疗结束时肝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0.05),治疗后72h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P〈0.05),治疗后72h黄疸(TB)均存在不同程度反弹(P〈0.05)。不同术式人工肝对不同类型重型肝炎的治疗,慢性重型肝炎存活率远低于急性及亚急性重型肝炎(P〈0.05)。对亚急性及慢性重型肝炎早、中、晚期的远期疗效,早期存活率为88.3%,较中期及晚期高(P〈0.05),晚期疗效最差为37.5%(P〈0.05)。进行人工肝的重型肝炎患者存活率高于未进行人工肝治疗的重型肝炎患者(P〈0.05)。2次及以上人工肝治疗患者存活率高于1次人工肝治疗,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类型非生物型人工肝对重型肝炎生化指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能提高急性重型肝炎及早期患者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19.
侯世敏 《吉林医学》2011,(24):5023-5024
目的:探讨四逆散联合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给予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四逆散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的检测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IL-1)等指标,并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四逆散联合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慢性重型肝炎是在慢性肝炎或肝硬化基础上出现的亚急性肝坏死 ,其病情虽不如急性或亚急性重型肝炎那样进展迅速 ,但在乙型肝炎发病率较高的我国 ,临床上更为常见。一旦出现并发症 ,临床预后差 ,病死率高 ,因而早期治疗、及时阻断肝细胞的进一步坏死就尤为重要。前列腺素E 1(PGE1)治疗各型慢性肝病已得到大多数学者的认同 ,但其在肺内大部分失活 ,剂量增加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增加。脂质体前列腺素E1(Lipo-PGE1)是将PGE 1封入脂微球中 ,脂微球以其特殊的亲和力 ,使PGE 1能聚集于病变部位 ,并使其免于在肺内灭活 ,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