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动态心电图(AECG)的Lorenz散点图形态特征,探讨持续性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期的性质,寻找定性诊断持续性房颤合并Ⅱ度房室传导阻滞的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24 h AECG明确诊断为持续性心房颤动病人,按散点图点区分布特征及R-R间期长短分为3组。A组17例,散点图呈"扇形",R-R间期均1.5 s,无相等的R-R间期,无交界性逸搏发生;B组75例,散点图呈"扇形",R-R间期≤1.5 s或1.5 s,无相等的R-R间期,无交界性逸搏发生;C组6例,散点图呈"扇形"合并1.5~1.9 s"曲尺伴致密棒",R-R间期≤1.5 s或1.5 s,有相等的R-R间期,有交界性逸搏及逸搏心律发生,分析对比3组病人AECG特征及散点图形成机制及二者关系。结果 3组散点图"扇形"区对应的AECG房颤显示R-R间期绝对不等;C组散点图"曲尺伴致密棒"区对应的AECG显示有相对稳定的交界性逸搏及逸搏节律。结论持续性Af散点图呈"扇形"合并1.5 s之外"曲尺伴致密棒"的典型特征时,可直观、快速、定性诊断心房颤动合并Ⅱ度房室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2.
1例患儿,女性,6岁9个月,以发现"心律失常1周"入院,入院后24h动态心电图诊断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文氏现象,部分2∶1下传;交界性逸搏。体格检查及血生化检查均正常。出院后4月余复查24h动态心电图(百慧),全程时间RR间期散点图呈双层,Lorenz-RR散点图呈虾钳样图形。采取散点图逆向技术对虾钳特定部位散点进行逆向片段心电图分析,发现主导节律为貌似2∶1的房室传导,而实质上为高度房室传导阻滞伴交界性逸搏节律,交界性自主节律,钩拢现象,1∶1下传的短RR间期间断出现。这些节律的有序有量的组合形成了其独特Lorenz-RR散点图呈虾钳样图形。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新生儿窦性心动过缓和窦性停搏引发交界性节律的心电特征。方法 6例新生儿,通过心电散点图逆向技术对时间RR间期(t-RR)散点图中振幅较高的散点逆向出片段心电图,诊断为交界性逸搏或/和交界性自主节律,分析散点图整体特征及心电动态变化规律。结果 6例患儿,年龄(11±2)天,心率(135±8)次/分,出现交界性心搏时的窦性心律性质为窦性心动过缓者2例,窦房传导阻滞者4例,窦性停搏者4例。24ht-RR散点图均为梳齿状,1ht-RR散点图呈λ形,Lorenz-RR散点图在45度线远端或者两侧呈稀疏散点分布。交界性心搏的RR间期变化。结论新生儿窦性心动过缓和窦性停搏引发交界性逸搏时t-RR散点图呈梳齿状或λ形,可反映心脏兴奋点的生理和病理节律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 Lorenz 散点图中45°线远端“曲尺”状图形的形成原理及逆向分析技术在此类图形分析中的临床应用,分析 Lorenz 散点图特征表现符合逸搏或 VVI 起搏产生的“曲尺”状图形的4个病例。基于散点图作图原理进行推导,并经逆向分析发现:根据主导节律、逸搏间期及逸搏前后频率的不同,该图形可相应地产生独具代表性的变化。心电散点图逆向分析技术可快速提升该类病例分析诊断的效率及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性,57岁,因胸闷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24 h时间RR间期(t-RR)散点图发现有"竖条状"图形反复间歇出现,逆向出1 h的t-RR散点图及1 h的Lorenz-RR散点图,发现具有窦房结功能纵向分离和房性逸搏特征的散点图形特征,再逆向出片段心电图证实为窦房结纵向分离合并房性逸搏。  相似文献   

6.
当房室交接区发生二度及以上房室传导阻滞时,间歇或连续出现的RR长间歇总是被结性逸搏或结性逸搏心律所消除。这其实是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结性逸搏或结性逸搏心律的出现,使原本相对复杂的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心电图更加复杂,而24 h动态心电图更是囊括了长短周期的各种可能组合。然而,分析软件中的心电散点图则从不同角度,一目了然地显示了结性逸搏与结性逸搏心律的两个显著电生理特征,即逸搏周期相对固定和逸搏心律随时重整。本文结合实际病例,总结了逸搏心律的三种散点图特征及其分析方法。特征性的心电散点图为临床上快速准确识别结性逸搏与结性逸搏心律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7.
窦性并行心律是指窦房结周围存在Ⅲ度传入阻滞而不被异位激动除极及重整节律,但通常窦性激动除受干扰外均能传出除极心房。若未受干扰而传出受阻则为窦房阻滞。笔者遇到二例,报告讨论如下。 例1 男,30岁,临床诊断:心肌炎。图1为aVF导联连续描记,窦性激动基本匀齐(0.65±0.03s),变异系数为±4.16%,因存在Ⅱ度SAB常有窦性P波脱落,致使PP间期长短不等。若频率相对较高的房下部逸搏(广义理解亦属交界性逸搏)未能发生,便发生频率较低(周期为1.20~1.32s)的交界性逸搏(aVFa的R_(2.8)),形成房下逸搏心律时,其期相近(0.92~1.04s),而P’P间期(即窦性冲动夺获心房间期)明显不等(0.84~1.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合并结性逸搏的散点图特征及形成原理。方法利用《几何画板》建立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合并结性逸搏的梯形图模型,分别制作Lorenz散点图与差值散点图的数学模型,对照实际记录的散点图,分析和总结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合并结性逸搏的散点图特征及电生理意义。结果《几何画板》制作的散点图模型与实际记录的散点图十分相似。结论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合并结性逸搏的散点图规律性强,特征明显;而且显示了结性逸搏的两个重要电生理特征:相对固定的逸搏周期,不断重整的逸搏心律。  相似文献   

9.
按照一定的数字规则将动态心电图中的RR间期表达为二维坐标系中的"点",所有"散点"的集合就会构成的图形,称之为心电散点图。心电散点图有3种类型:①时间RR间期(t-RR)散点图,反映心脏节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②Lorenz-RR间期散点图,反映两个(种)节律互相作用的效应或规律;③RR间期差值散点图,反映了心脏节律变化的变化规律。应用心电散点图整体图形的变化特征和规律可以:①判定窦性心率的变时性和变时不良;②鉴别房性和室性早搏的性质;③快速识别心房扑动-颤动;④观察心房颤动的启始节律特征;⑤明确一些心电现象:边界与不应期、图形(节律)分离、翘尾征与钩拢现象、魏登斯基现象。心电散点图能从整体上揭示心脏节律的变化和互相作用的特征和规律,为临床医师开拓了一个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10.
患者女,70岁。临床诊断:冠心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心电图(附图)示缓慢的窦性节律,V_1的P-P间距长达2.12s左右,这可能是3:1—2:1的窦房阻滞表现。全图基本表现为逸搏-夺获二联律,逸搏间期恒定为1.20s,夺获间期亦相对恒定(R'-P约0.64—0.68s),心室夺获的P-R间期约0.22—0.24s,QRS波群形态正常。V_1导联的各逸搏QRS呈动态性变化,即中行V_1的R_(2、4、6、8、10)从完全性左束支阻滞型开  相似文献   

11.
<正>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41岁,临床诊断:心肌炎。心电图(附图)为Ⅱ导联连续描记,各导联仅有少数直立之窦性P波,有时单个发生,有时连续发生,其间有或长或短的窦性停搏(其长P-P间期不是短P-P间期的整数倍),停搏时发生交界性逸搏或交界性逸搏心律(Ⅱc~Ⅱd段)。罕见的是交界性逸搏心律频率逐渐加快的同时尚可见R-P′间期(为测量准确,本例以QRS起始部至逆P最低点为测量标准)由0.16s逐渐缩短至0s(二者重叠)。另外有部分交界性逸搏后出现一提前发生的窦性激动,但其P波有时低平或倒置,致使P-R间期不易测准,但其QRS波形态与窦性者相同,而与交界性逸搏之QRS波有微小差异,根据Ⅱa末尾2个P′-P关系,推测可能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房室交界性逸搏心律伴束支及分支内文氏现象的心电图表现、诊断的可行性及临床意义。方法对7例房室交界性逸搏心律伴束支及分支内文氏现象的常规心电图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的心电图特征包括:①窦性心律、心房颤动时伴完全性/高度房室或窦房阻滞;②心室节律是起源于房室交界区的逸搏心律,节律匀齐;③逸搏的QRS波周期性出现正常形态,之后继以束支阻滞逐渐加重的图形。结论束支及分支内文氏现象是少见的心电现象,可以通过体表心电图做出诊断,其临床预后较差,需积极采取诊治措施。  相似文献   

13.
Lorenz-RR散点图描述的是相邻两个RR间期变化的相互关系。当存在房室传导阻滞时,RR间期会变长,使得散点图呈多分布的图形,除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外,一般均有文氏阻滞现象,这使得各分图的短径(或横径)变宽,使散点图趋向于团块状。如合并交界性节律,则整体散点图分布呈正方形。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性,40岁,因胸闷心慌10天,心电图(附图)基本节律为房性交界性,R—R间期0.88s,Ⅱ、V_1导联均可见到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QRS波群,形态各异,联律间期不等,Ⅱ导R_4提前出现,QRS形态正常,其前有窦性P波,V_1R_(2、5、10)均提前出现,QRS宽大畸形,R_2呈右束支阻滞型,R_(5、10)为左束支阻滞型,仔细辨认宽大畸形QRS前均有相关的窦性P波,P—P间距1.12s。心电图诊断:①交界性逸搏②逸搏夺获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性、50岁,患冠心病6年。1987年6月22日左胸痛伴心慌气短,当日ECG诊断:逸搏-早搏-夺获形成的三联律。心电图V_1导联(附图,见第102页):每3个心室波群为一组,被最长的R-R间期1.39s分开。每组以其前后无相关P波的交界性逸搏为首,心室波群呈rS,T波直立,在交界性逸搏内有与之干扰的窦性P波,正负双相的窦性P的负相位于逸搏QRS末端。每组的第2个心搏提前出现,呈rS,其前有直立的P波,P-R间期0.07s,T波倒置,R-R间期0.69s,此为交界性早搏。每组的第3个心  相似文献   

16.
在片段心电图中,当并行心律的室性异搏不显示出其特征的心电图表现时,很难与一般室性早搏或多源性室性早搏相鉴别,笔者根据室性并行心律的室性异搏的联律间期不固定,且与代偿间期(VN)之和为窦性节律(NN间期)的2倍[(NV+VN)÷2=NN],利用《几何画板》制作NV变化和NN变化的散点运动的轨迹,模拟出的RR-Lorenz散点图为斜倒的"丫"字形图形。再通过24 h t-RR散点图及逆向分析界面图观察,发现RR-Lorenz散点图为斜倒"丫"字形图形的患者,其逆向分析心电图均证实为窦性心律并室性并行心律,并且t-RR散点图亦有其特征。因此,斜倒"丫"字形RR-Lorenz散点图是"室性并行心律"的特征性散点图。通过动态心电图描绘到的斜倒"丫"字形RR-Lorenz散点图图形,能快速、准确诊断室性并行心律。  相似文献   

17.
1 心电资料 患者,男,79岁。因咳嗽、咳痰、痰中带血一周入院。心电图示:窦性心律,P-P间距相等。心房率115次/min,呈2:1-5:1房室传导。下传的QRS波呈完全性右束支阻滞(CRBBB)型,ORS电轴左偏-90°。Ⅱ、Ⅲ、aVF导联QRS波呈rS型,S_Ⅲ大于S_Ⅱ,符合左前分支传导阻滞(LAFB)图形。呈2:1下传的P-R间期由0.20s渐延长至0.30s,其后连续三个P波受阻,出现一次逸搏,逸搏周期相等,均为1.28s,逸搏的QRS形态与下传的QRS形态相似。赤呈CRBBB LAFB图形,推测逸搏来自交界区。心电图诊断:三束支传导阻滞—CRBBB LAFB 左后分支阻滞(LPFB)呈交替性文氏现象;交界区逸搏。 2 讨论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观察三度房室传导阻滞Lorenz散点图特征,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5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的24h动态心电图,回顾分析其Lorenz散点图。结果持续性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伴交界性或室性逸搏心律的散点集位于45°线,呈一分布,共11例(73%);3例(20%)伴频发室性早搏的散点集呈远端三分布;1例(6%)伴加速性交界性逸搏心律位于45°线中段。结论通过对Lorenz散点图的形态分析及逆向技术的应用,在面对大量的动态心电图需要分析时,不但能够快速诊断持续性三度房室传导阻滞,而且能够对患者的阻滞部位、预后及猝死风险快速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心房颤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动态心电图观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检查随访来评价在心房颤动(Af)治疗中的重要性。方法对53例心房颤动患者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前后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对心室率变化、长R-R间期频数与临床症状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药物使用后心室率明显减慢与临床症状减轻一致,同时发现长R-R间期、室性心律失常、交界性逸搏与交界性逸搏性心律。结论24h动态心电图检查是心房颤动治疗随访的必要检查,为临床选择适当的治疗及随时调整治疗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性,73岁,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病窦。附图Ⅱ导联示窦性P间距1.13~1.30s,约合房率46~53bpm,R—R间距除R_(2-3)(1.42s)和R_(9-10)(1.46s之外,余皆为1.16s,约合室率51bpm,P与R之间呈现等律性干扰性房室脱节状态。另外,当R_2—P和R_9—P最长分别达到0.18s和0.16s时,其后出现一个较长的R—R间期,在其较专间期后,又恢复为恒定的1.16s的心室周期。为此可推测P_2和P_9在下传到交界区时,释放(夺获)了交界区逸搏点,迫使后者重整逸搏周期,此称交界区隐匿性夺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