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在时间-RR间期散点图中,不同的节律会出现分层现象,最上层的平直的线段对应为RR-Lorenz散点图"曲尺"(横折竖)形图形,说明长RR间期(慢节律)相对恒定,且为同一起源的节律,通过逆向分析相对应的片段诊断心电图,发现该节律为交界性逸搏节律。交界性逸搏间期相对恒定,且交界性逸搏与之前的R波(非交界性逸搏)的间期亦为相对恒定的逸搏间期,这一特点决定了其散点图的特征形态,并为其他节律合并交界性逸搏节律提供了节律和图形特征,逸搏的确定为推断房室传导阻滞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1例患儿,女性,6岁9个月,以发现"心律失常1周"入院,入院后24h动态心电图诊断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文氏现象,部分2∶1下传;交界性逸搏。体格检查及血生化检查均正常。出院后4月余复查24h动态心电图(百慧),全程时间RR间期散点图呈双层,Lorenz-RR散点图呈虾钳样图形。采取散点图逆向技术对虾钳特定部位散点进行逆向片段心电图分析,发现主导节律为貌似2∶1的房室传导,而实质上为高度房室传导阻滞伴交界性逸搏节律,交界性自主节律,钩拢现象,1∶1下传的短RR间期间断出现。这些节律的有序有量的组合形成了其独特Lorenz-RR散点图呈虾钳样图形。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性,74岁,以胸闷、心悸月余就诊。行动态心电图检查,24h时间RR间期(t-RR)散点图呈宽幅条带,在位于宽幅条带的空心处行1ht-RR散点图逆向,散点呈平行的二条线,其相应的心电图为二联律,因下条为基准的节律,故此时的心电图诊断窦性逸搏二联律。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性,57岁,因胸闷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24 h时间RR间期(t-RR)散点图发现有"竖条状"图形反复间歇出现,逆向出1 h的t-RR散点图及1 h的Lorenz-RR散点图,发现具有窦房结功能纵向分离和房性逸搏特征的散点图形特征,再逆向出片段心电图证实为窦房结纵向分离合并房性逸搏。  相似文献   

5.
先前的观察和数据模型表明Lorenz-RR散点图(1h)呈倒"丫"字形图形,但进一步的观察发现(计算机提供了全程24hRR间期散点图),足够多的室性并行心律的个数(24h均有发生,室性早搏占总心搏的比例大)所呈现的图形却不呈倒"丫"字形,笔者列举典型3例大数据室性并行心律患者,男性1例、女性2例,年龄分别为32、76、67岁。24h总心搏数分别为117 673、115 780、123 637次,室性并行心律的室性异位搏动分别为7 510、6 505、11 593次,分别占总心搏的6.4%、5.6%、9.4%,平均每小时室性早搏数分别为313、325、483次。全程RR间期散点图均呈"△"形组合,从24h时间RR间期(t-RR)散点图中逆向观察任意1h的t-RR散点图及相应的1hLorenzRR散点图,发现绝大多数的1hLorenz-RR散点图呈现倒"丫"字形图形,亦有少数呈现"△"形组合图形,但点的分布较稀疏。隐藏室性早搏后点及窦性心律散点图集后,更清晰地显示了室性早搏点及室性早搏前点的散点集呈现的△形图形。结论:窦性心律合并室性并行心律的大数据Lorenz-RR散点图呈△形组合图形,其△形的各边为其节律的边界线,表达了相应的电生理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QTc间期缩短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7例QTc间期缩短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除外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及正常健康体检者的两次心电图均仅有QTc间期缩短,无恶性心律失常事件发生外,其余病例入院时心电图QTc间期正常,病情危重时急查心电图均示QTc间期缩短,伴窦性心动过缓、过缓交界逸搏心律1例,窦性停搏、室性逸搏心律1例,显著性窦性心动过缓1例,心房静止、窦室传导1例,窦性停搏,过缓室逸搏心律1例。且最终均出现过缓室性逸搏心律至全心停搏,经抢救无效死亡。结论 QTc间期缩短在不同临床背景下,可能有不同的表现和预后,在某些临床疾病情况下QTc间期缩短,往往是患者病情恶化征兆,预示心脏电活动衰竭,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 Lorenz 散点图中45°线远端“曲尺”状图形的形成原理及逆向分析技术在此类图形分析中的临床应用,分析 Lorenz 散点图特征表现符合逸搏或 VVI 起搏产生的“曲尺”状图形的4个病例。基于散点图作图原理进行推导,并经逆向分析发现:根据主导节律、逸搏间期及逸搏前后频率的不同,该图形可相应地产生独具代表性的变化。心电散点图逆向分析技术可快速提升该类病例分析诊断的效率及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动态心电图(AECG)的Lorenz散点图形态特征,探讨持续性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期的性质,寻找定性诊断持续性房颤合并Ⅱ度房室传导阻滞的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24 h AECG明确诊断为持续性心房颤动病人,按散点图点区分布特征及R-R间期长短分为3组。A组17例,散点图呈"扇形",R-R间期均1.5 s,无相等的R-R间期,无交界性逸搏发生;B组75例,散点图呈"扇形",R-R间期≤1.5 s或1.5 s,无相等的R-R间期,无交界性逸搏发生;C组6例,散点图呈"扇形"合并1.5~1.9 s"曲尺伴致密棒",R-R间期≤1.5 s或1.5 s,有相等的R-R间期,有交界性逸搏及逸搏心律发生,分析对比3组病人AECG特征及散点图形成机制及二者关系。结果 3组散点图"扇形"区对应的AECG房颤显示R-R间期绝对不等;C组散点图"曲尺伴致密棒"区对应的AECG显示有相对稳定的交界性逸搏及逸搏节律。结论持续性Af散点图呈"扇形"合并1.5 s之外"曲尺伴致密棒"的典型特征时,可直观、快速、定性诊断心房颤动合并Ⅱ度房室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9.
按照一定的数字规则将动态心电图中的RR间期表达为二维坐标系中的"点",所有"散点"的集合就会构成的图形,称之为心电散点图。心电散点图有3种类型:①时间RR间期(t-RR)散点图,反映心脏节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②Lorenz-RR间期散点图,反映两个(种)节律互相作用的效应或规律;③RR间期差值散点图,反映了心脏节律变化的变化规律。应用心电散点图整体图形的变化特征和规律可以:①判定窦性心率的变时性和变时不良;②鉴别房性和室性早搏的性质;③快速识别心房扑动-颤动;④观察心房颤动的启始节律特征;⑤明确一些心电现象:边界与不应期、图形(节律)分离、翘尾征与钩拢现象、魏登斯基现象。心电散点图能从整体上揭示心脏节律的变化和互相作用的特征和规律,为临床医师开拓了一个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10.
病例资料 者男性,65岁。因反复发作胸痛3年,胸闷4d收入院。既往有高血压、冠心病及陈旧性下壁、后壁心肌梗死,入院时动态心电图提示心房扑动,24h心搏总数99907次,平均心率73次/min,最慢心率45次/min,最快心率162次/min。给予121服胺碘酮0.2g,每日3次,服药后第7天,患者在静息状态下,突然感觉胸闷,无黑嚎晕厥,心电监护示最长RR间歇3.2S,立即行12导联心电图示交界性逸搏及逸搏心律,QT间期为528ms。持续心电监护示缓慢窦性心律,窦性心律不齐,窦性停搏伴交界性逸搏,频繁出现多个RR长间期,其中最长RR间期达3.24S(图1)。患者停止服用胺碘酮后,窦性停搏消失,仍有窦性心律缓慢,随访1个月后,心电图示窦性心律。  相似文献   

11.
时间RR间期散点图及其逆向技术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RR-lorenz图存在一个明显的不足,没有标记散点发生的时间,从图中无法了解心脏节律发生的时间,但节律的发生是与时间相关的,因而需引入时间的概念。笔者以时间为横坐标,以RR间期(R波与其前一个RR波的时间间隔)为纵坐标,在二维坐标系中描绘RR间期随时间发生的散点,便构成时间-RR间期散点图(简称t-RR散点图)。由于时间较长,一般将24 h或一段时间压缩在一个可视的视野中,便成为可供分析的t-RR散点图。t-RR散点图中的图形呈条带状。窦性心律时,条带上下边缘呈毛刺状,宽窄不一,有昼夜变化规律。早搏呈分层现象,有几种RR间期就表现为几层条带。房室传导阻滞时,初步观察发现:条带状昼夜变化规律消失;Ⅰ度房室传导阻滞时,条幅变窄;Ⅱ度Ⅱ型出现两层条幅;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时,上缘整齐。心房颤动时,分层现象消失,表现为增宽的条幅状图,下缘清晰整齐;起搏散点图可表现为一直线(固定频率起搏),或表现为一宽幅条带,其上缘整齐(起搏的下限频率)。当散点图特征不典型或存在散发的个别点时,诊断或推测心脏节律困难,可采用散点逆向技术,选取散点后,通过计算机处理和操作,回归显示该点所对应的有其R(QRS)波的一段心电图,通过分析心电图,达到诊断心律的目的。24 h或一段时间的t-RR间期散点图提供了心律变化的整体视野,对于典型的心脏节律,一眼就能诊断,并能评价机体状况,以及节律发生的时间。对于疑惑的散点,可针对性使用散点逆向技术,从而作出快速、准确的诊断。因此,t-RR间期散点图是认识心脏节律的一种新方法和方法学。  相似文献   

12.
患者男,45岁,因心慌胸闷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24 h时间RR间期(t-RR)散点图上发现有"毛刷状"图形呈间歇出现,通过逆向技术得出相应的1 h t-RR散点图和LorenzRR散点图,发现其具有窦房结功能纵向分离的散点图特征,经逆向出心电图分析证实。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时间RR间期散点图(t-RR散点图)与Lorenz-RR散点图各自的特征及其内在联系。方法利用《几何画板》的动态作图功能与轨迹跟踪功能,制作频发房性早搏与频发室性早搏的心电散点图模型,结合实际记录的心电散点图,分析两类散点图的特征及其内在联系。结果心电散点图的数学模型与实际记录的心电散点图基本重叠。结论 t-RR散点图是沿时间轴展开的Lorenz图,而Lorenz图是按序折叠的t-RR散点图,二者相互补充,相互印证。t-RR散点图与Lorenz-RR散点图共同表达了动态心电图的时间信息与节律信息,两者相互印证能快速分析动态心电图。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性,65岁,因间断心悸就诊。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见时间RR间期(t-RR)散点图呈3层分布,主导节律在最上层,下面两层分布为心动过速发作时的RR间期条带。全天心动过速发作时Lorenz-RR散点图呈"曲尺状"样分布;1 h Lorenz-RR散点图呈关于45°线两侧对称分布的两个团块。结合逆向回放心电图片段诊断为双房室结非折返性心动过速,系房室结1∶2下传心室所致。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窦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表现与 Lorenz-RR 散点图、t-RR 散点图图形的对应关系,辅助鉴别心电图中不典型或易混淆的图形,应用动态心电图逆向分析功能,对比分析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窦性早搏这4种窦性心律失常动态心电图的不同特征。通过 Lorenz-RR 散点图吸引子及 t-RR 散点图图形分布的特征性表现来区分非同源心律。不同窦性心律失常的心电散点图各具特点,与心电图结合,有助于临床正确分析判断。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性,55岁,因头晕待查,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发现24 h t-RR散点图中线条有变宽处,且逆向的1 h t-RR散点图呈明晰的3条线状分布,相应的1 h Lorenz-RR散点图呈互相平行的5条线分布,根据逆向出的相应心电图发现了3种节律的窦性心律,且选定的节律谱分别为1 060~1 156ms、974~1 021ms、1 244~1 270ms;节律谱分离,诊断为窦性早搏和窦性逸搏成立。  相似文献   

17.
常用心电散点图有2类:(1)时间RR(t-RR)散点图:以R波发生的时间点为横坐标,以该R波与其前一个R波的RR间期长度为纵坐标在二维坐标系中作点形成的散点集,即{(tn+1,RnRn+1),n≥1}的集合;反映的是心动周期(节律)随时间发生的情形。(2)Lorenz-RR散点图:是以相邻的RR间期分别为横、纵坐标“迭代”作点,形成的散点集,即{(RnRn+1,Rn+1Rn+2),n≥1};反映的是前后两种心动周期(节律)相互联系或影响的情形,是心脏节律秩序和混沌的表现,能体现心脏节律的非线性特征。安置了心脏起搏器的患者可能会出现的心脏节律有3种:(1)起搏器主导的心律(率),RR间期为起搏间期;(2)患者自身心脏主导的节律,可以是窦性节律,也可是异位节律,RR间期为自身心搏间期;(3)起搏节律和自身心搏节律的交互节律,此时由于起搏间期的计时方式(起搏脉冲之间的时距)与散点图RR间期的计算方式(R顶点之间的时距)不同,会在心律(率)转...  相似文献   

18.
编者按:常用心电散点图有2类:(1)时间RR(t-RR)散点图:以R波发生的时间点为横坐标,以该R波与其前一个R波的RR间期长度为纵坐标在二维坐标系中作点形成的散点集,即{(tn+1,Rn Rn+1),n≥1}的集合;反映的是心动周期(节律)随时间发生的情形。(2)Lorenz-RR散点图:是以相邻的RR间期分别为横、纵坐标“迭代”作点,形成的散点集,即{(Rn Rn+1,Rn+1Rn+2),n≥1};反映的是前后两种心动周期(节律)相互联系或影响的情形,是心脏节律秩序和混沌的表现,能体现心脏节律的非线性特征。安置了心脏起搏器的患者可能会出现的心脏节律有3种:(1)起搏器主导的心律(率),RR间期为起搏间期;(2)患者自身心脏主导的节律,可以是窦性节律,也可是异位节律,RR间期为自身心搏间期;(3)起搏节律和自身心搏节律的交互节律,此时由于起搏间期的计时方式(起搏脉冲之间的时距)与散点图RR间期的计算方式(R顶点之间的时距)不同,会在...  相似文献   

19.
<正>常情况下,窦性心率呈"平滑"的状态加速或减速,时间RR间期(t-RR)散点图曲线呈连续性,Lorenz-RR散点图呈棒球拍状。笔者遇到一组散点图具有一定特征的病例(5例),采用t-RR散点图及逆向技术,结合Lorenz-RR散点图和心电图作相应分析,发现这组病人为窦性心率跳跃式减速,表现为:1连续反复跳跃式减速后再加速现象;2间断频发跳跃式减速后再加速现象;3单纯反复跳跃式减速现象。t-RR散点图曲线上有散在点的分布,Lorenz-RR散点图呈沿45°线分布的"斜丫字形",或者"丫字形"的上一丫支与"母体"分离。4例在105 s反复跳跃式减速(n分别为15,12,10,7)时的短RR间期分别为(1 068±47)、(1 024±27)、(1 080±41)、(1 104±4)ms;长RR间期分别为(1414±89)、(1 327±66)、(1 326±38)、(1 416±6)ms;分别跳跃延长346、303、246、312 ms。观察发现跳跃式延长的程度越大,整体Lorenz-RR散点图变化越大;跳跃点前后的RR间期变化的程度越小(标准差值越小),其Lorenz-RR散点图的一丫支图形越易与"母体"图形分离。结论:窦性心率跳跃式减速可使t-RR散点图"曲线"上呈现点状分布,使Lorenz-RR棒球拍图形"碎裂"或"断裂",这是窦性心律变时性反应不良的特有表现之一。  相似文献   

20.
利用时间RR间期(t-RR)散点图及逆向技术分析和诊断房性并行心律。对3例具有一定形态散点图的患者观察其散点分布的具体特征,并采用动态逆向分析心电图,作出对心律的诊断。3例患者的t-RR散点图呈分层分布,早搏(联律间期短,底层)散点错落分布,条带较宽,且不随窦律(中层)曲线的变化而变化,1 h t-RR散点图更清晰。1例在窦律比较稳定时,RR-Lorenz散点图呈现类室性并行心律的特征,窦律变化幅度较大时,呈现类似多源性室性早搏散点图特征;1例因窦律稳定,RR-Lorenz散点图不同的1 h均表现为近似室性并行心律特征;另1例在不同的1 h时间内均呈现两类RR-Lorenz散点图,其中一类为"大鹰"形,为并行心律二联律构成的散点。通过具体逆向心电图综合分析,3例均为房性并行心律。结论:房性并行心律有一定的散点形态特征,在t-RR散点图及Lorenz散点图的提示下,采用逆向动态变化分析,结合心电图R波的动态变化特性,可快速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