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住院抑郁症患者自杀风险倾向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将102例患者定性分为无自杀倾向组和有自杀倾向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贝克绝望量表(beck hopelessness scale,BHS)、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miniinternational neuropsychiatric interview,MINI)中文版自杀分量表得分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抑郁障碍患者自杀风险的相关因素。结果 102例住院抑郁症患者中有自杀倾向者为70例(占68.63%),无自杀倾向者为32例(占31.3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MINI自杀风险对住院抑郁症患者自杀倾向具有预测作用(P0.001)。结论住院抑郁障碍患者自杀风险倾向发生率较高,其中MINI自杀风险是住院抑郁障碍患者自杀风险倾向影响因素,对其有预测作用,应特别引起关注,并采取针对性护理对策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妄想性抑郁症自杀行为患者的积极作用。方法选取收治的妄想性抑郁症患者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患者给予综合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10d出现的不良事件,包括自杀行为、自杀准备行为和自杀念头的情况,对患者家属进行满意度调查,比较两组患者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护理干预后实验组患者无自杀行为、自杀准备行为、自杀念头,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患者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妄想性抑郁症自杀行为患者给予临床综合护理可以更好地避免患者出现的自杀行为和自杀心态,是一种有效的护理措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1对象与方法1.1对象样本来源于我科2000年6月~2001年6月住院的25例抑郁症患者:(1)符合CCDM-2-R抑郁症的诊断标准犤1犦;(2)年龄18~60岁;(3)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项评分≥18分。联合治疗组12例,药物治疗组13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文化程度、临床类型及特征等方面均无显著意义的差异,具有可比性。排除下列情况:(1)严重自杀倾向或需电休克治疗的患者;(2)有严重躯体疾病;(3)不典型抑郁症;(4)依从性差的病人。1.2方法药物治疗组采用常规治疗,主要给予三环…  相似文献   

4.
背景:遗传因素在抑郁症自杀行为的发生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以往的关注的重点主要为双相抑郁自杀的遗传效应,单相抑郁症自杀行为的遗传方式和遗传效应有何特征?目的:探讨单相抑郁症自杀行为的遗传效应及遗传方式。设计:回顾性调查。单位:一所市级精神卫生中心。对象:单相抑郁症组(n=115)为1983—06—01/2002—05—3l无锡市精神卫生中心门诊和住院诊断为抑郁症的患者。诊断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抑郁发作及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重性抑郁发作标准,且抑郁发作次数≥3次或发作一两次已缓解≥8年者。方法:以符合入组标准的单相抑郁症患者为先证者,由2名主治医师及其以上医师对每一家系进行调查,填写自行编制的精神病家系调查表,内容主要包括患者及一级亲属所有成员社会人口学资料、疾病发作特点及次数、以往治疗及自杀情况。由2名主治医师或以上医师对每一患者进行再诊断,并由1名主任医师核查,一致确诊的病例则予入组。对所有现存活的先症者(107例)及一级亲属中有自杀行为者(14例)进行面检;对无自杀行为的一级亲属(337名)进行面检和信函调查(380名);死亡者(患者8例,一级亲属5例)的资料由一两名一级亲属提供有关情况填写调查表。对照组由2名研究者进行面检,同时询问一级亲属情况并填写家系调查表。对所得资料行单因素分析,用多基因阈值理论Falconer模式估算自杀行为的遗传率和标准误,用医学遗传数学方法中分离分析法和多基因阈值理论进行遗传方式的探讨。主要观察指标:单相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的遗传效应和遗传方式。结果:单相抑郁症患者自杀危险性51.30%(59/115)较其一级亲属2.58%(19/736)高(x^2=283.16,P〈.01),单相抑郁症患者一级亲属自杀危险性2.58%(19/736)较对照组0.12%(3/2469)高(x^2=50.36,P〈0.01),有自杀行为患者的一级亲属自杀危险性3.8%(14/372)较无自杀行为患者的一级亲属自杀危险性1.4%(5/363)高(x^2=4.14,P〈0.05)。单相抑郁症自杀行为的加权平均遗传率及标准误为(70.16&;#177;0.79)%;多基因遗传方式验证显示,多基因遗传方式验证显示一级亲属自杀行为预期发病率为3.1%,实际发病率为2.7%,两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u=0.766,P〉0.05)。结论:单相抑郁症自杀行为有明显的遗传效应,其遗传方式符合多基因遗传。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精神分裂症有自杀行为患者的特点和临床特征,以便更好掌握这些高危因素,及时观察自杀先兆,防止自杀行为的发生。方法 用自设一般资料问卷,并检测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锥体外系症状评定量表(SAES),和异常不自主运动量表(AIMS),吸烟严重程度采用问卷调查和尼古丁依赖测试评估(FTND),并通过与家属和患者访谈,查阅病例资料,对我院住院的341名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调查。结果 有自杀行为者发生率为9.7%,其中,男性为10.1%(24/238),女性为8.7%(9/103),男女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无自杀行为者相比,有自杀行为者单身人数较多、年龄较轻和住院次数较多(P〈0.05)。虽然有自杀行为者与无自杀行为者吸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有自杀行为者开始吸烟年龄早、每天吸烟量较多、尼古丁依赖FTND总分较高(P〈0.05)。另外有自杀行为者PANSS抑郁因子高于无自杀行为者(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抑郁因子与自杀行为呈显著相关。结论 精神分裂症有自杀行为患者比一般人群高。护士应掌握这些人口学特点和临床特征,以便防止自杀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团队工作模式对开放精神科病房住院的抑郁症患者自杀干预效果。方法将400例在开放病房住院的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予以抗抑郁药物治疗及常规护理干预,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运用团队工作模式进行自杀干预,观察8周。于干预前后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及自杀态度问卷评定干预效果。结果干预8周末两组汉密顿抑郁量表总分均较干预前显著下降(P<0.01),干预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P<0.01);自杀态度问卷各维度分均较干预前显著升高(P<0.01),干预组较对照组升高更显著(P<0.01)。干预组自杀行为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1)。结论在精神科开放式管理病房运用团队工作模式对抑郁症患者实施自杀干预,能有效缓解患者的抑郁症状,改善患者的自杀态度,减少患者自杀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与自杀意念、领悟社会支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59例惠爱医院住院的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近3个月是否有自杀行为,将患者归入自杀行为组(n=28)和非自杀行为组(n=31);采用自杀意念自评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及自编一般资料调查表对两组患者进行评估。结果伴自杀行为组自杀意念较未伴自杀行为组强烈(t=3.03,P<0.05),领悟社会支持度低于未伴自杀行为组(t=2.99,P<0.05)。中介效应分析表明,领悟社会支持在自杀意念与自杀行为间发挥完全中介作用,自杀意念会削弱抑郁症患者的领悟社会支持,导致自杀风险增加。结论领悟社会支持在自杀意念与自杀行为间发挥重要中介作用,故在自杀干预中既要丰富社会支持资源和支持方式,又要引导患者主动利用,减少自杀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在有抑郁症状的精神障碍患者护理中减少自杀风险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12月收治的有抑郁症状的精神病患者63例入对照组,2013年1-12月的有抑郁症状的精神病患者68例入干预组,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实行预见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自杀行为发生情况。结果干预组自伤2例,自缢未遂1例,发生自杀行为共3例,自杀风险行为发生率4.41%,对照组自伤5例,自缢未遂2例,发生自杀行为共7例,自杀风险行为发生率11.1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25,P<0.05)。结论实施预见性护理可将有抑郁症状的精神病患者发生自杀行为的几率降低,能够有效降低护理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自杀行为相关因素的性别差异。方法:依据ICD-10诊断标准入组有自杀行为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1739例和无自杀行为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3713例,进行不同性别间各项目的比较分析,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男、女性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自杀行为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男、女性伴自杀行为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在年龄、婚姻状况、职业、吸烟史、饮酒史、重大精神创伤史、入院次数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伴自杀行为患者较无自杀行为者年龄更大、已婚者更多、独生子女较少、较多家族自杀史、家族精神异常史、既往自杀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女性伴自杀行为者较无自杀行为者年龄更大、较多饮酒史、重大精神创伤史、家族自杀史、既往自杀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患者的重大精神创伤、家族自杀史、既往自杀史与发生自杀行为相关(P<0.05)。男性患者的既往有自杀史与发生自杀行为相关(P<0.01)。结论:男、女性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自杀行为危险因素存在一定差异,区别化对待其危险因素对预防自杀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双相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的遗传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双相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的遗传方式进行分析,以探讨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的遗传实质。方法:来源于1983—07—01/2003-06—01无锡市精神卫生中心门诊和住院诊断为抑郁症,无严重躯体疾病或脑器质性疾病,既往至少有一次躁狂发作的患者235例。359名对照组为患者的朋友、同事及领居,与研究对象无血缘关系。以双相抑郁症患者为先证者,采用自行编制的精神病家系调查表(内容主要包括患者及一级亲属所有成员社会人口学资料、疾病发作特点及次数、自杀情况),由两名主治医师或以上的研究人员对每一家系进行调查。由两名研究人员在互不知情的情况下按照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抑郁发作及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双相抑郁标准对每一患者进行再诊断。对所有先证者及一级亲属中有自杀行为者进行面检(面检率〉95%);对无自杀行为的一级亲属则进行信函调查(54%)及面检(46%)。已死亡及不能进行面检者的资料由一两名一级亲属提供有关情况填写调查表。观察双相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的遗传方式。用医学遗传数学方法中分离分析和多基因阈值理论进行遗传方式的探讨。结果:完成家系调查的共209例,其中可纳入分析的共184例(男68例,女116例),对照组共359名(男134名,女225名)。经分离分析表明本组双相抑郁症自杀行为不符合单基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不符合单基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亦不符合性连锁遗传;双相抑郁症自杀行为的加权平均遗传率及标准误为(50.15&;#177;9.7)%;一级亲属自杀行为预期发病率为1.38%,实际发病率为1.27%,两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u=0.3056,P〉0.05)。结论:双相抑郁症自杀行为遗传方式符合多基因遗传。根据多基因遗传因素所起的作用,应注意对有自杀行为的双相抑郁症患者及其亲属加以监测,以防止自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双相情感障碍伴自杀行为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提高对其诊治水平。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洛阳市第五人民医院(太康路院区)精神科收治的186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年龄(43.15±5.66)岁,年龄范围为23~55岁,对患者流行病学特征进行统计,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与各种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根据有无自杀行为将患者分为有自杀行为组(n=96)和无自杀行为组(n=90),两组患者性别、婚姻状况、人际关系、是否为独生子女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年龄、吸烟史、精神异常史、饮酒史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有自杀行为组与男性无自杀行为组患者年龄、婚姻状况、吸烟史、人际关系、是否为独生子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有自杀行为组与男性无自杀行为组患者精神异常史、是否饮酒、家族自杀史、既往自杀史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有自杀行为组与女性无自杀行为组患者婚姻状况、人际关系、是否为独生子女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有自杀行为组与女性无自杀行为组患者年龄、吸烟史、精神异常史、饮酒史、家族自杀史、既往自杀史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年龄大、重大精神创伤、既往自杀史与双相情感障碍伴自杀行为均呈正相关。结论女性、年龄大、有重大精神创伤、有自杀家族史、既往自杀史等都可能是双相情感障碍伴自杀行为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上应给予高度重视并及早采取干预措施,以免延误最佳治疗时机。  相似文献   

12.
0引言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depressionPSD)近年来已受到临床工作者的重视。本文通过对急性脑卒中合并抑郁状态的观察,了解PSD的发生率,探讨病变部位与抑郁发生的关系及抑郁对脑卒中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1材料和方法1.1材料病例来源于本院2001-01/10住院的急性脑卒中患者共224例。排除标准:痴呆、失语、昏迷者。纳入标准:经头CT或MRI证实有与临床症状体征相符的颅内责任病灶。1.2方法于脑卒中后2周进行Zung抑郁自评量表初查,>40分者64例,进入抑郁组(符合CCMD-Ⅱ-R抑郁症诊断标准);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抑郁症自杀行为与自卑、幸福感及个性特征之间相互关系。 方法:选择2002-02/2004-02期间于山东省安康医院住院治疗的抑郁症患者为实验对象。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性别不限,年龄15-65岁,排除器质性和其他精神障碍,仅有自杀意念而无自杀行为者不于入组。据病史中1年内或本次住院期间有无自杀行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105例,男48例,女57例;对照组105例.男45例,女60例。两组受试者均能配合测试,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人口学资料方面经卡方检验差异不显著。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美国国立卫生统计中心制订的总体幸福感量表和缺陷感量表为测试工具。总体幸福感量表得分越高,幸福度越高;而缺陷感量表得分越低缺陷感越强,也就是自尊程度越差。检测单独进行,统一指导语,固定两名精神科主治医师现场具体指导,受检者据实情填写。 结果:210例抑郁患者的测试数据均进入结果分析。总体幸福感量表和缺陷量表总分及各因子分研究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汉密顿抑郁量表总分及体重因子、日夜变化因子和睡眠障碍因子得分研究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而焦虑/躯体化因子、认知障碍因子、绝望感因子得分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 结论:抑郁症自杀行为与自卑、幸福感及个性特征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伴精神病性症状单相与双相抑郁障碍的临床特征,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将56例伴精神病性症状单相抑郁障碍患者设为单相组,53例伴精神病性症状双相抑郁障碍患者设为双相组。两组均予以艾司西酞普兰联合喹硫平治疗,双相组辅以碳酸锂治疗。采用自制一般资料调查表、汉密顿抑郁量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进行测评分析。结果双相组病程显著长于单相组( P<0.05或0.01),阳性精神病家族史及病前不良个性检出率显著高于单相组( P<0.05或0.01);治疗前妄想、被动体验、情感低落检出率显著低于单相组( P<0.05或0.01),自杀观念和自杀行为检出率显著高于单相组( P<0.05或0.01)。结论伴精神病性症状的双相抑郁障碍与单相抑郁障碍相比,具有病程较长、家族史阳性率较高、病前不良个性较多、伴精神病性症状时间较长等特点,自杀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15.
抑郁症自杀倾向与多导睡眠图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自杀倾向与多导睡眠图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6例有明显自杀观念或自杀行为的抑郁症患者(自杀组)、20例无自杀观念或自杀行为的抑郁症患者(非自杀组)、20例正常对照者检测多导睡眠图,并进行睡眠参数比较。结果:①抑郁症自杀组与非自杀组均存在诸多睡眠指标的异常,包括睡眠总时间减少、慢波睡眠百分比降低、睡眠效率和睡眠维持率降低、觉醒时间和觉醒次数增加、觉睡比和睡眠阶段s1百分比增加、REM睡眠潜伏期缩短以及REM密度增加。②自杀组与非自杀组相比,前者在睡眠进程方面表现为更加频繁的觉醒、更长的觉醒时间、更高的觉睡比以及更低的睡眠维持率,在REM睡眠方面,前者表现为更加严重的REM睡眠脱抑制,如REM睡眠潜伏期更短、整夜REM睡眠时间更长,整夜及第一个REM睡眠百分比更高、REM活动度和强度更高。结论:抑郁症的睡眠维持障碍和REM睡眠紊乱与其自杀倾向可能具有密切联系,表现为频繁的觉醒、REMM睡眠潜伏期缩短、REM活动度和强度增加以及REM睡眠时间延长的抑郁症患者可能预示更高的自杀风险。  相似文献   

16.
86例精神病患者自杀行为分析与护理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对86例精神病患者自杀行为的调查与分析,寻找其特点,寻求适宜的护理方式。方法本文调查了2003—2004年两年期间,我院精神病房的86例发生自杀行为的患者,占同期我院住院精神病患者的2.29%。该86例患者中自杀致死1例。结果(1)发生自杀行为男多于女。(2)自杀方式:以撞头最多,割血管次之。(3)自杀时间:入院后第5天内发生率52.33%;1年之中,3月、6月-10月为高发季节;1天之中10:00~12:00之间,15:00—17:00之刚发生率相高。结论掌握病员自杀发生的时间特点,加强病房安全管理,提高护士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  相似文献   

17.
住院精神病患者自杀行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住院精神病患者自杀相关因素,为有效预防自杀提供依据。方法自制调查表,回顾性调查攀枝花市三级甲等精神专科医院1976年1月至2007年12月在住院期间发生自杀行为的623例病历资料,将所有资料经X^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住院精神病患者自杀行为发生率为6.80%;自杀死亡率1.28%;死亡组与非死亡组相关资料中发生自杀行为时病程、病情、时间、地点、方式、自杀史经X^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住院精神病患者的自杀行为与多种因素有关,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临床工作中应随时提高警惕,积极干预,及时预防或终止患者自杀行为,减少自杀率。  相似文献   

18.
0引言脑卒中后情绪障碍的发病率为脑卒中患者的25%~60%犤1犦。通过调查患者的状况,并分析其应对方式,力求配合科学的干预措施,促进患者全面康复。1材料和方法1.1材料患者来源于本院神经科2001-06/2002-06住院患者(全部病例经颅脑CT确诊)。纳入标准:符合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血管病诊断标准,且无明显意识障碍、无失语并能配合检查者。排除标准:其他脑器质性疾病及既往有精神疾病者。经治疗三四周后,根据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评定量表(CSS)分为致残组和对照组。致残组38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及护理。方法:随机抽取有自杀行为者50例为研究组,无自杀行为者50例为对照组,将两组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和显著性检验。结果:两组在BPRS的焦虑、心境抑郁、幻觉、奇特的思维内容、自知力缺乏五因子和临床特征中言语性听幻觉、被害妄想、治疗依从性、对生活的信心四个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P<0.01)。结论:及早对精神分裂症自杀行为的患者实施心理干预及健康教育,可将降低自杀率。  相似文献   

20.
常红  马洪兵  向兵  周启燕 《华西医学》2005,20(2):342-343
目的:了解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抑郁障碍的患病情况及相关危害因素。方法: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对122例住院的血液系统恶性疾病患者进行调查,并进行卫生统计学分析。结果:该组122例调查对象抑郁障碍的患病率为39.3%(48/122),其中重型抑郁7.3%(9/122),有自杀倾向及自杀意念为9.0%(11/122)。女性、疾病进展、接受姑息治疗、化疗及疾病本身所致不适症状、经济压力本与抑郁障碍密切相关。本组抑郁障碍主要表现为心境差、失眠、纳差、无价值感。持续时从近一周至病后4年。全部病例调查前未接受过抗抑郁治疗。结论:血液系统恶性疾病患者伴发抑郁障碍患病率高,值得重视。在治疗躯体疾病同时应给予心理支持和必要的抗抑郁治疗,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