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了解北京昌平区副溶血性弧菌临床菌株血清型、耐药性、毒力基因携带情况及分子特征。 方法 对2017年北京市昌平区分离到的46株副溶血性弧菌进行血清分型、药敏实验、毒力基因检测及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PFGE)分析。 结果 46株副溶血性弧菌的主要血清型为O3:K6,PFGE分析得到37种PFGE带型,菌株之间的相似系数为59.9%~100.0%。本实验中的副溶血性弧菌除头孢唑啉外,对其他16种抗菌素敏感或完全敏感,临床菌株均携带tlh和tdh基因,不携带trh基因。结论 昌平区引起腹泻的副溶血性弧菌主要为O3:K6血清型、毒力基因均为tdh(+)/tlh(+)/trh(-)、对多数抗生素敏感,PFGE带型呈高度多态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广州地区人源性和食源性副溶血性弧菌优势血清型、携带毒力基因和分子分型情况。方法 收集2014 - 2016年广州地区腹泻患者和食源性监测中分离到的副溶血性弧菌进行血清分型、毒力基因鉴定和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PFGE)。结果 70株副溶血性弧菌,临床分离株48株,血清型分别为O3∶K6、O4∶K8、O1∶K1、O4∶K9、O1∶K36,其中O3∶K6为主要型别(70.8%),其次为O4∶K8(20.8%)。食品分离株22株,血清型分散无明显优势。毒力基因检测,临床分离株46株tdh、toxRS/new、orf8全部阳性。食品分离株6株tdh阳性,toxRS/new、orf8全部阴性。所有菌株均未检出trh基因。PFGE分析70株副溶血性弧菌可分为45种带型,2种聚类,菌株间的相似值为45.6 %~100 %。结论 副溶血性弧菌临床分离株与食品分离株在血清型和毒力基因分布上具有分离现象。引起广州地区食源性疾病的副溶血性弧菌株,是主要以携带tdh、toxRS/new、orf8基因的O3:K6型菌株。PFGE图谱显示,本区域70株副溶血弧菌呈现基因多样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副溶血性弧菌分子分型及耐药特征,为防控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肠道腹泻病及临床治疗用药提供基础数据。方法收集2017年不同时间、不同区域分离的65株副溶血性弧菌,进行毒力基因检测、药敏试验,PFGE分型。结果65株副溶血性弧菌,tdh携带率为100%,trh基因全部菌株阴性。65株副溶血性弧菌对氨苄西林敏感率为43.1%,对磺胺异恶唑敏感率为36.9%,对阿奇霉素和头孢西丁敏感率分别为95.4%和98.5%,对其他13种抗菌药敏感率达到100.0%。65株副溶血性弧菌的PFGE图谱分为51个PFGE型别,不同PFGE型别的相似系数介于7.08%~94.87%,同一带型2株菌以上的带型有10个。结论副溶血性弧菌分离株主要携带tdh基因,副溶血性弧菌对氨苄西林、磺胺异恶唑、阿奇霉素头孢西丁这4类抗生素有耐药性。副溶血性弧菌菌株的PFGE型别呈多态性,同时存在2株以上的聚集簇,对于患者相关PFGE图谱成簇的菌株应加强流行病学调查和溯源工作。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宁波和上海两地市售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污染情况以及菌株的流行优势型和毒力等.方法:用PCR快速筛检与GB法相结合方法分离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用血清学和PFGE方法对菌株进行分群和基因分型;用PCR方法检测tdh和trh毒力基因;结果:从3 740份海产品中分离出1 507株疑似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为40.29%,其中宁波地区检出率为41.42%,上海地区检出率为21.86%;菌株的生化反应典型,560株副溶血性弧菌分出10个血清群,有30株VP未被分型,分型率为95.06%,377株副溶血性弧菌分出29个PFGE型;497株副溶血性弧菌检出7株带tdh毒力基因的副溶血性弧菌,均未检出trh毒力基因,检出率为1.41%.结论:宁波、上海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携带率较高,是诱发副溶血性弧菌疾病的原因食品.菌株的血清型和PFGE型较分散,其流行优势群与致病性副溶血性弧菌的相关性不明显;菌株带tdh和trh毒力基因较低,与病人分离株有明显差别,根据该特征,可将副溶血性弧菌分为致病的和非致病两类,便于分析和检测.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湖州市食源性副溶血性弧菌的血清型别、毒力基因、抗生素耐药以及分子分型情况。方法 收集食源性腹泻病例中分离的副溶血性弧菌,对分离株进行血清分型、tlh/tdh/trh毒力基因检测、分子分型和药敏试验。结果 88株副溶血性弧菌血清型别成多样性,主要血清型为O10:K4(81.82%)、O3:K6(5.69%)、O4:Kut(3.41%)。毒力基因类型包括tdh+trh-(92.05%)、tdh-trh+(5.68%)、tdh+trh+(2.27%)。31株副溶血性弧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为83.9%,对四环素、氯霉素、头孢噻肟、头孢唑林、庆大霉素、环丙沙星、阿奇霉素和萘啶酸100.0%敏感。52株副溶血性弧菌可分为15个PFGE带型,相似度达到100%以上的克隆系有4个。结论 O10:K4副溶血性弧菌在湖州市腹泻患者中首次出现且逐渐成为流行优势株;菌株以携带tdh基因为主,菌株之间相似度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 综合分析北京市海淀区副溶血性弧菌血清型分布、毒力基因携带情况和PFGE分型结果,并找出其相关性,从而掌握海淀区副溶血性弧菌的流行特征。方法 对2016—2019年北京市海淀区检出的63株副溶血性弧菌进行血清分型、毒力基因检测和PFGE分型试验。结果 海淀区副溶血性弧菌最优势流行株的血清型为O3:K6,毒力基因组合为tlh+tdh+,占比69.8%(44/63);63株副溶血性弧菌经PFGE聚类分析得到37种带型,各带型之间相似度为84.8%~100.0%,其中,61株副溶血性弧菌聚集形成5个簇(带型相似度≥90%);4年间共出现了8次一定时间内(发病日期间隔≤90 d)分离得到的菌株血清型、毒力基因和PFGE带型均一致的情况。结论 海淀区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来源相对固定且单一。副溶血性弧菌血清分型和PFGE之间无特殊相关性;毒力基因相同的菌株,PFGE带型相似度更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长沙地区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病原学特征,为预防和控制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5年长沙地区8起食物中毒事件中分离的21株副溶血性弧菌进行血清学分型,PCR检测毒力基因tdh和trh,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抗生素敏感性,脉冲场凝胶电泳进行分子分型。结果 21株副溶血性弧菌均为O3∶K6血清型;tdh携带率为100%,未检测到trh阳性菌株;分离菌株对氨苄青霉素耐药率为14.29%,对四环素、氯霉素等其他7种抗生素均敏感;分离株PFGE带型相似度高(85%)。结论长沙地区引起食物中毒的副溶血性弧菌主要为O3∶K6血清型,菌株都携带tdh毒力基因且相似度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四川地区2009年副溶血弧菌食物中毒疫情分离株和监测食品样品分离菌株菌型分布、致病力及分子分型特征,为四川地区副溶血性弧菌疾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血清玻片凝集试验对2009年从食物中毒疫情和常规监测食品中分离的副溶血孤菌菌株进行血清分型、应用PCR方法进行耐热直接溶血素基因(tdh)和耐热直接溶血素相关基因(trh)的检测、小鼠腹腔注射进行致病力实验和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等.结果 40株菌分属于5个血清群,疫情分离株分属于O3和O4群,监测分离株主要为O1群占43.75% (7/16),其中2起疫情分离到多个血清型的菌株;所有菌株trh基因均为阴性,其中20株携带tdh毒力基因,携带tdh毒力基因和不携带tdh、tlh毒力基因的菌株均有致病力.40株菌通过PFGE分型,共得到29个带型,同一疫情分离株具有多个PFGE型别..结论 四川省食品分离株和暴发疫情无太多联系,食品分离株血清型和PFGE型别呈多样性.对于从同一起暴发疫情中检出的不同血清型和不同PFGE型别的副溶血性弧菌需要确认各菌株与暴发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舟山市副溶血性弧菌分子流行病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舟山市副溶血性弧菌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分析两种不同来源菌株的相关性,了解舟山市副溶血性弧菌的流行规律。方法对50株贝类样品分离株以及18株本市散发性腹泻患者和食物中毒的临床分离株进行血清分型,应用PCR技术对tdh、trh、off8和toxRS/new毒力基因进行检测,并进行PFGE分子分型分析。结果贝源分离株tdh、toxRS/new和orf8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只有冬季检出的2株汕阳性。临床分离株中有14株tdh、toxRS/new和orf83种毒力基因为阳性,1株trh阳性,其余3株4种毒力基因均为阴性,说明这18株中有14株(77.78%)属于流行株,其中13株(92.86%)为03:K6型,1株为01:KUT型;而PFGE分型结果显示:53株菌株分属9种不同血清群的副溶血性弧菌,但经NotI酶酶切可分成多种不同PFGE酶切图谱,仅少部分相同血清型/不同血清型有相同酶切图谱(按相似度100%分)。多数菌株PFGE酶切图谱差异明显。结论舟山市副溶血性弧菌贝类分离株与临床分离株在血清型分型、致病因子和分子特征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初步建立了舟山市副溶血性弧菌基因指纹图谱库。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四川省副溶血性弧菌毒力基因携带及抗生素的耐药情况,为副溶血性弧菌疾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多重荧光定量PCR对2006年-2013年共计290株副溶血性弧菌,进行耐热直接溶血素基因(tdh)和相关溶血素基因(trh)检测,用肉汤稀释法测定8种抗生素的耐药性。结果 290株菌中有22.4%的菌株仅携带tdh基因,0.7%的菌株仅携带trh基因,0.3%的菌株同时携带tdh和trh毒力基因。59株临床分离株中57株均仅携带tdh基因,检出率为96.6%。290株副溶血性弧菌仅有11株(3.8%的菌株)出现耐药。结论四川省副溶血性弧菌临床分离株多携带tdh毒力基因,食品分离株毒力基因携带率低,副溶血性弧菌分离株对抗生素敏感性较高,大多数现行临床使用的抗生素药物都是有效的,菌株的毒力基因携带与否和耐药无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泰州市水产品及腹泻病人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检出情况,并对检出的所有阳性菌株进行毒力基因和耐药性的比较研究。方法 对采集的水产品和腹泻病人的粪便样本进行副溶血性弧菌的分离及鉴定,运用荧光PCR技术检测副溶血弧菌的tlh(不耐热溶血素)、tdh(耐热直接溶血素)、trh(相关耐热溶血素)这3种毒力基因,采用WHO推荐的纸片扩散法(K-B法)分别对所有阳性菌株进行药敏实验。结果 泰州市2014-2017年采集的水产品和腹泻病人样本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检出率分别为34.3%(37/108)、1.2%(18/1548),55株阳性菌株中tlh均为阳性,trh均为阴性,水产品分离株均未检出tdh,但腹泻病人分离株tdh的检出率为94.4%(17/18)。腹泻病人分离株对头孢唑啉、氨苄西林、四环素的耐药性高于水产品分离株,其中腹泻病人分离株和水产品分离株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分别达到61.1%(11/18)、54.1%(20/37)。结论 本市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情况较为严重,副溶血性弧菌是导致食源性腹泻的主要致病菌之一。腹泻病人分离株的tdh携带率较高而水产品分离株均未携带tdh;腹泻病人分离株对头孢唑啉、氨苄西林、四环素的耐药性高于水产品分离株,而且两种分离株对氨苄西林均有较高的耐药率。  相似文献   

12.
武汉市6起食物中毒副溶血弧菌分子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武汉地区6起食物中毒病原菌副溶血弧菌分子特征。方法:对6起食物中毒共16株分离株进行药敏分析,运用PCR技术进行耐热性溶血毒素基因(tdh)和耐热性溶血毒素相关溶血素基因(trh)检测,并进行肠道细菌重复基因间共同序列PCR(ER IC-PCR)分析。结果:16株副溶血弧菌对第三代头孢和喹诺酮类较敏感,tdh阳性,trh阴性,ER IC-PCR结果显示每起食物中毒菌株亲缘关系非常紧密,有3起属于同一个群,另外2起属于一个群。结论:武汉地区流行的主要副溶血弧菌分子特征为tdh阳性,trh阴性,ER IC-PCR技术是分析副溶血弧菌引起食物中毒菌株非常有效的工具。  相似文献   

13.
目的运用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pulsed-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和PCR技术对辽宁沈阳市2010年7—8月份临床粪便标本分离的副溶血性弧菌进行毒力基因检测和分子分型分析。方法运用PCR技术检测24株副溶血弧菌的耐热溶血素基因(tdh)、耐热溶血素相关溶血素基因(trh)和不耐热溶血素基因(tl);用PFGE技术对其进行分子分型和聚类分析。结果 24株副溶血弧菌均含有tdh和tl基因,表明均为有毒株;PFGE结果显示,24株菌株可分为10种图谱型,其中17株O3:K6被分为4种型别(仅相差1~3条带),表明17株O3:K6在流行病学上密切相关,提示沈阳地区可能存在副溶血弧菌腹泻病的局部暴发或流行。结论沈阳地区流行的食源性副溶血弧菌存在基因型的多样性,但以遗传关系密切的O3:K6型为优势型别。  相似文献   

14.
杭州地区2000-2002年副溶血弧菌的分子分型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了解杭州地区2000-2002年副溶血弧菌临床和环境分离菌株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172株2000年和2002年从临床食物中毒患者和散发腹泻病例以及外环境(小水产品)中分离的副溶血弧菌菌株进行血清分型.对40株临床来源O3:K6型菌株及环境来源O3:KUT(K抗原未分型)型菌株,应用PCR技术进行耐热直接溶血素基因(tdh)和耐热直接溶血素相关基因(trh)的检测,并进行核糖体基因分型(ribotyping)、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分析(RAPD)、肠道细菌重复基因间共同序列PCR(ERIC-PCR)等.结果在调查的13起副溶血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中,tdh阳性、trh阴性的O3:K6血清型引起的有11起(84.6%);tdh阳性、trh阴性的O4:K8菌引起有2起(15.4%).在散发腹泻病例中,tdh阳性、trh阴性的O3:K6、O4:K8和O1:KUT菌株分别占26.5%(9/34)、17.6%(6/34)和38.2%(13/34),未能分型的占17.6%(6/34).在水产品中分离的菌株中,37株分属7种O血清型,其中未见有O3:K6和O4:K8血清型;另外有9株未能分型;其中除1株O1:KUT菌株trh阳性外,其余tdh和trh均为阴性.绝大部分食物中毒患者和散发腹泻病例分离的O3:K6菌株在ribotyping、ERIC-PCR及RAPD三种指纹上均属于一种密切相关的克隆群,而环境分离的O3:KUT菌株与临床分离的O3:K6菌株间,在三者指纹上均有明显差异.结论临床来源和小水产品来源的副溶血弧菌菌株间血清型分布有显著差别;一群关系密切、tdh阳性、trh阴性的O3:K6血清型菌株在杭州地区呈优势流行.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烟台市副溶血性弧菌临床分离株的耐药特性、毒力基因分布情况以及分子分型特征。方法 对2014-2015年的副溶血性弧菌临床分离菌株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推荐的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14种抗生素的药敏试验;通过实时荧光PCR检测tlh、trh、tdh、orf8 4种毒力基因;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对菌株基因组DNA进行分子分型。结果 (1)20株副溶血性弧菌仅对头孢唑啉耐药或处于耐受敏感之间,耐药率为5.0%,对其他13种抗生素100.0%敏感。(2)20株副溶血性弧菌均携带特异性基因tlh,其他3种毒力基因trh、tdh、orf8的阳性率分别为30.0%(6/20)、100.0%(20/20)、65.0%(13/20),毒力基因组成以orf8-tdh型为主,占60.0%(12/20)。(3)20株菌被限制性内切酶NotⅠ切出6个PFGE types(PT),带型相似度60.7%~100.0%,根据PT相似系数大于80.0%的菌株,可以分成A群和B群2个聚类群。结论 烟台市副溶血性弧菌临床分离菌株耐药较轻,毒力基因tdh、orf8的携带率较高,PFGE带型聚类群内相似度较高且存在优势明显的分子型别。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杭州地区临床和环境分离副溶血弧菌菌株的毒力基因特征。方法 对近年从食物中毒病人、临床散发病人和外环境 (小水产品 )中分离的 174株副溶血弧菌菌株 ,应用PCR技术进行耐热直接溶血素基因 (tdh)和耐热直接溶血素相关基因 (trh)的检测。结果 临床来源的副溶血弧菌 (94株来自食物中毒病人和 34株来自散发腹泻病人 )菌株的tdh携带率均大于 97% ,trh携带率为 0 % ;而所有 4 6株分离自环境 (小水产品 )的副溶血弧菌菌株未见有tdh携带 ,仅 1株trh阳性。 1株tdh阴性、trh阳性的副溶血菌株 ,其尿素酶试验为阳性 ,而在其他所有trh阴性的副溶血菌株中 ,不管其tdh是阳性或是阴性 ,尿素酶试验均为阴性。结论 引起杭州地区食物中毒及散发腹泻的副溶血弧菌主要为tdh阳性、trh阴性菌株 ,外环境中存在的trh阳性的副溶血弧菌也是一个潜在的病原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一起两种血清型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病原菌进行毒力基因及分子分型研究。方法:参照WS271-2007等标准对10名病人的肛拭进行致病菌的检测,对分离的副溶血性弧菌进行血清学试验;运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分离菌株的毒力基因,并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进行分子分型。结果:10份样本均检出O4:K8血清型副溶血性弧菌,其中5份样本同时检出O3:K6血清型副溶血性弧菌。两种血清型的副溶血性弧菌毒力基因检测均为tdh阳性、trh阴性。PFGE分型显示,同一血清型的菌株为高度相似克隆,相似度在92.9%~100%之间,同一样本不同血清型的菌株为不同克隆。结论:这是一起由O4:K8和O3:K6两种血清型副溶血性弧菌混合感染引起的食物中毒。  相似文献   

18.
The principal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incidence, risk assessment, antibiotic resistance, and genotyping of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in Korean seafood. The incidence of V. parahaemolyticus in seafood obtained from several fish markets in Korea was investigated from May to December of 2009, except between July and September. Two selective mediums (TCBS [thiosulfate, citrate, bile salts, and sucrose] agar and CHROMagar? Vibrio) were used, and the V. parahaemolyticus strains were identified via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amplification (Vp. flaE, tl, and toxR). 16S rRNA gene sequencing and their virulence were analyzed via the detection of tdh, trh, ORF8, toxRS/old, and toxRS/new genes. We collected 24 strains of V. parahaemolyticus: 19 seafood isolates, three environmental isolates, and two clinical (human) isolates. Among these strains, two tdh+ strains, two ORF8+ strains, 16 toxRS/old+ strains, and one toxRS/new+ strain were isolated. Twenty-two commercial antibiotics were used to assess the antibiotic susceptibility of isolates, and all the strains evidenced resistance to more than four antibiotics. The strains harboring antibiotic-resistant genes such as TetA (25%) and strB (4.16%) were detected via PCR. Repetitive extragenic palindromic sequence (REP)-PCR analysis revealed differences in the V. parahaemolyticus strains from other species and intraspecific strai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