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以芜湖市长江沿线澛港圩区内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放为例,充分考虑圩区内水利工程的调度规则、受纳水体的环境保护目标、污水处理厂运行工况等因素制定预测方案,分别采用一维稳态数学模型和二维水量水质数学模型对内河和外河的影响进行预测,根据预测结果提出了对受纳水体影响最小的排放方案,为决策部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邯郸市东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回用工程总设计处理规模为5万m3/d,其中一期工程规模为3万m3/d.该工程以东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为原水,采用"高密度沉淀池+V型滤池"处理工艺.介绍了工程的设计与运行情况,着重介绍了高密度沉淀池的设计参数与构造.运行结果表明,工艺运行情况稳定,出水水质达到设计要求,主要回用于城市杂用水及景观环境用水,部分回用于工业用水.  相似文献   

3.
徐州市南四湖湖西地区污水处理厂尾水较多,在经过工业、景观、农业回用后,多余尾水在河道、湿地调蓄,无法调蓄的尾水相机排入徐州市尾水导流线路,经新沂河入海,保护了国控断面和南水北调水质安全。在最大利用尾水资源的同时,降低了尾水可能产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以芜湖县陶辛镇污水处理厂入河排污口设置论证为例,针对受纳水域的特点,采用湖(库)均匀混合水质模型计算河流纳污能力并进行水质预测,分析综合衰减系数对水质预测结果的影响,在缺乏资料条件下,探讨确定综合衰减系数的途径与方法,以提高预测结果的可靠性。提出利用当地水体和沟渠组成的湿地对污水处理厂尾水进行降解的方案,经湿地降解后的水质满足受纳水体的水质管理目标要求;最后对入河排污口设置论证的要点和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可供入河排污口设置论证参考。  相似文献   

5.
污水处理厂作为一个独立的工业单元,在处理、净化污水的同时,也排出大量的尾水进入河道等天然水体,给水体带来不同程度的外加污染物。如何减少污水厂尾水对环境的影响开展对污水处理厂出水受纳水体的纳污能力的研究、确定受纳水体的水环境容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针对污水处理厂尾水水量巨大难以回用的问题,通过研究温州市区的污水处理厂和河道现状,提出以盲河为主的河道冲洗、回灌地下水和特定区域建筑用水等应用路线,有利于改善温州市区河道污染、地下水过度抽取和水资源长距离调水造价高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马林伟 《给水排水》2006,32(12):29-32
沙河污水处理厂是成都市已建或规划建设的众多污水处理厂中唯一位于城区和城市河流中上游的污水处理厂,同时还担负向河流补充景观用水的任务,其建设对污水处理厂融入城区建设并争取尾水就近回用的模式具有重大意义。在污水处理厂设计中还需要解决用地紧张、臭气对居民区影响的问题。介绍了沙河污水处理厂的概况,设计参数及建设特点,经调试后其出水水质可以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  相似文献   

8.
地下式污水处理厂的迅速发展为实施"适度集中、就地处理、就近回用"的建设理念带来了契机,以地下厂为核心的分布式厂网建设模式可弥补传统集中式模式的不足,具有较大的工程应用潜力.对于排水系统建设方案的决策比选,现有模型极少关注资源、环境及社会效益.为此,从技术经济先进性、资源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4个方面构建了16个指标的...  相似文献   

9.
昆明市第十四污水处理厂设计规模20万m~3/d,配套建设一级强化处理设施规模40万m~3/d,采用全地下建设型式,出水水质标准优于《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中一级A标准,其中TN为5 mg/L,TP为0.05 mg/L。处理工艺采用二级生化+生物滤池+气浮池+炭砂滤池+消毒工艺,处理后的尾水排至金汁河,回补河道满足景观水体要求。  相似文献   

10.
我国城市污水回用途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实际的污水回用工程情况,根据目前处理工艺出水品质以及回用途径对水质要求的高低,把回用途径分为三大类,从技术经济、安全角度分析了主要的城市污水回用途径,认为近期城市污水回用途径主要应以水质要求较低而回用风险性小的工业冷却水、城市杂用和景观环境回用为主,回用于农业灌溉的水量在近期仍将有限,城市污水回灌地下水不适宜我国目前的国情.  相似文献   

11.
针对城市河道的水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问题,采用引水冲污方式,可提高河道的水环境净化能力,有效改善城市水环境。以南京市河西水系水质现状为例,建立了一维河网水量水质模型,根据从长江引水的线路、方式及规模,利用所建立的模型,分析了南京市河西水系各河流引水冲污改善水环境的效果。分析结果表明,引水冲污能使城市河道污染浓度快速下降,有效改善城市河道水环境。  相似文献   

12.
浑太河流域水环境容量分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实现浑太河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排污口排污权最大程度优化、工业及农业合理布局,通过区域水环境容量优化配置,分区段对浑河上游主要排污口、太子河流域生活排污口的交易情况进行优化计算,采用"排污口(直排口)—子流域(支流)—流域/干流"的分配过程对陆域、入河排污口、污染源的水环境容量总量进行分配。结果表明:(1)在考虑安全余量的情况下,对流域COD、氨氮水环境容量总量进行初次分配,分配总量分别为141 343 t、13 636 t,削减量分别占污染物应削减量的44.4%、47.7%,污染物治理总投入为2.18亿元,基本上能够实现流域污染物削减50%的控制目标。(2)通过加大污水处理厂建设力度以及污水达标处理力度进行二次削减,COD、氨氮排放总量分别为208 832 t、17 177 t,分别是流域水环境容量的1.48倍、1.26倍。(3)借助流域水量调整和下泄方式转变对流域污染物最大允许排放情况进行优化控制,得到COD、氨氮的最大允许排放量分别为158 313 t、14 796 t。重新分配后的水环境容量能够保证污染物入河后的水体浓度达标。  相似文献   

13.
北京地区城市污水工业回用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北京市东部某热电厂回用城市二级污水为例 ,研究了二级城市污水工业回用的可行性 ,研究表明 ,回用污水既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也有明显的经济效益 ,并能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 ,可大力推广应用 ,以节约北京市有限的水资源  相似文献   

14.
简述无锡市太湖新城水系现状,从河网水系、防洪除涝、水环境水生态、河道管理四个方面分析现状水系存在的问题。介绍水系总体规划布局,在太湖新城"三纵三横"主干水网格局基础上,蠡河以东太科园区继续完善"三纵七横"之框架性河道,蠡河以西地区则通过进一步强化"三纵一横"次干水网来改善北部区域引排调蓄能力。并对太湖新城水系规划在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5.
利用建立的南京市河网区水量水质模型以及长江南京段非稳态水量水质模型,对南京市水(环境)功能区进行分析。在存在点源排污口的水(环境)功能区附近设置排污混合区,在上游水质差的功能区与下游水质好的功能区衔接处设置过渡带,并分别计算排污混合区和过渡带的长度。按照功能区调整原则和排污混合区、过渡带的计算结果,提出南京市水(环境)功能区调整方案。  相似文献   

16.
生物-生态修复技术在景观污染水体治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生物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对昆山市环城北路景观池塘水体因富营养化、流动性差等引起的黑臭现象进行治理。治理后TN、TP的去除率均超过85%,水质达国家地表水Ⅲ类水标准,水体透明度达1.28 m,生物多样性增加,景观效果显著改善。结果表明,生物-生态修复技术对没有或仅有少量污水排入的受污染景观水体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7.
根据可持续发展观与循环经济理念建立了节流开源措施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该评价指标体系反映了经济、环境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在查阅了国内大量节水、污水回用、雨水利用、海水淡化与长距离调水的工程实例与资料的基础上,根据收集到的数据,总结计算了可量化的指标值,并且对节水、污水回用、雨水利用、海水淡化与长距离调水做了定性定量结合的综合效益评价分析,对于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太仓市应急水源地水质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现状水质资料和未来规划资料,采用模型预测与机理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分析了未来太仓市应急水源地——长江边滩水库水质状况。结果表明:由于拟建取水口远离岸边,沿岸固定源和浏河污水排放对应急水源地水质影响较小;库内可能发生的富营养化可通过生物措施得以解决;水库本身具有蓄淡避咸、蓄清避污功能,因此具备较高的抗环境风险能力。  相似文献   

19.
浙东地区位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杭州湾南岸,而且其中的萧绍宁平原河网水质普遍较差。浙东引水工程是解决萧绍宁平原及舟山市水资源短缺问题的系统水利工程,曹娥江至慈溪引水工程是浙东引水专项工程,该工程不仅可向上虞、余姚、慈溪提供优质的曹娥江径流,还可明显改善引水工程沿程河网的水环境。在建立河网水质数学模型的基础上,以改善该区河网水质为目的,根据环境远期目标,推荐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20.
河流纳污能力计算方法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一定水文设计条件和水质目标前提下,根据一维河流水质模型理论,探讨基于不同排污口位置、不同控制断面设定、不同稀释容量分配情景下的河流纳污能力计算方法,比较其结果的差异性。以温州市飞云江河段为例,分析不同计算方法对河流纳污能力计算结果的影响,提出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性,为河流纳污能力研究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