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骨缺损修复治疗中,需要植入骨支架材料以恢复损伤处相应的组织结构。目前,用于骨缺损的修复材料主要有自体骨、同种异体骨、金属材料、生物陶瓷、高分子材料及各种复合材料。不同材料在骨修复中均展示出强大的重建能力,然而临床中理想的骨植入物依然较少,水平参差不齐,除自体骨外,其他材料用于骨缺损修复中尚无法同时具备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骨形成、骨传导和骨诱导等性能。结合材料学最新进展技术和临床应用效果,笔者认为添加中药、组织细胞、细胞因子、微量元素等物质的复合材料及用增材制造技术等制备的复合材料具备理想的骨修复性能,对于临床特殊类型的骨缺损修复意义深远。本文参考近年来国内外文献,从自体骨、同种异体骨和人工骨材料的优势、临床选择、缺点及如何改进等方面详细阐述了现阶段骨缺损修复材料在临床应用及基础研究中的现状及前景,以期为临床治疗骨缺损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骨缺损的修复一直是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临床应用较多的骨修复材料有异体骨、自体骨、人工骨等。异体骨植入人体后可产生免疫排斥反应和移植物抗宿主反应;人工骨价格昂贵、成骨作用弱;自体骨来源比较局限,取骨也会给患者造成额外损伤;上述材料的缺点均影响了骨修复材料在临床上的应用。近年来,锂及相关生物材料因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成骨作用而在骨修复领域受到广泛关注,现就锂元素及其相关生物医学材料如水凝胶、生物支架、纳米涂层等在骨缺损修复中的作用和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研究修复骨缺损提供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3.
纳米陶瓷人工骨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探讨纳米陶瓷人工骨的骨缺损修复作用及相关问题,为其应用于骨缺损的修复提供依据。方法青紫兰兔45只在单侧桡骨制备骨缺损动物模型,随机分成3组(每组15只),然后用纳米陶瓷人工骨材料植入骨缺损处进行修复作为实验组,以植入陶瓷人工骨为对照组,空白组不植入任何材料;术后4、8、12周分别行大体标本观察、组织学、X线检查、扫描电镜(SEM)测试,比较三组间骨缺损区的成骨情况。结果纳米陶瓷人工骨成骨作用明显优于陶瓷人工骨组和空白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纳米陶瓷人工骨具有良好的成骨能力、生物相容性和一定的降解率,是一种替代自体骨修复骨缺损较理想的材料。  相似文献   

4.
牛去细胞骨基质的生物相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新型骨修复材料牛去细胞基质骨的生物相容性,为其在骨缺损修复领域中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对牛去细胞骨基质进行急性毒性实验、热源实验、溶血实验、兔肌肉内种植实验和兔桡骨骨缺损修复实验研究.结果 牛去细胞骨基质无毒性、无热源性、不引起溶血反应,植入兔肌肉后逐渐发生生物降解并被纤维组织取代,兔骨缺损区植入后可被骨组织取代.结论 牛去细胞骨基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是理想的骨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5.
临床上常用组织工程材料植入骨缺损以达到修复目的。骨修复材料植入后,材料表面首先与组织细胞接触并发生作用,其各项性能对能否成功修复骨缺损至关重要。采用天然高分子衍生材料、细胞生长因子、多聚赖氨酸和多肽类材料等以及合适方法,对骨修复材料表面进行修饰,能提高材料表面生物相容性,明显改善材料表面性能。该文就骨修复材料表面修饰用材料、表面修饰方法、表面修饰与促成骨作用等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矿化蚕丝基骨材料修复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仿生制备矿化蚕丝基骨材料在修复兔节段性骨缺损中的作用.[方法]骨缺损模型的设计为:在兔双侧桡骨上各做一个大约1.5 cm的骨缺损,在一侧植入矿化蚕丝基骨材料,另一侧作为对照,未植入任何材料.观察时间阶段为术后4、8、12周.[结果]在术后4、8、12周,分别行大体观察、放射线,组织学切片观察骨缺损的愈合情况.术后12周植入矿化蚕丝基骨材料的一侧兔桡骨缺损完全愈合.对照组缺损处未见骨愈合.[结论]矿化蚕丝基骨材料是比较理想的骨缺损的替代材料.  相似文献   

7.
<正>因为创伤、感染、骨肿瘤切除而造成的骨不连、骨缺损比较常见。骨不连和骨缺损的修复重建一直是困扰骨科医生的棘手难题。骨缺损的修复方法有多种多样。自体骨移植被认为是修复骨缺损的最好材料,但来源有限。异体骨或异种骨移植,因免疫排斥反应而影响疗效,并可能传播疾病。因此,随着组织工程技术的日益发展,组织工程骨修复骨缺损的研究已经逐步  相似文献   

8.
生物衍生骨材料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追溯不同种类生物衍生骨修复骨缺损的研究进展。方法广泛查阅近期相关文献,综述不同种类生物衍生骨制备方法.以及修复骨缺损的治疗效果。结果采用不同物理化学方法处理的异体骨或异种骨不仅是天然的骨替代材料,还可作为支架材料与种子细胞复合构建组织工程骨,修复骨缺损。结论目前组织工程生物衍生骨是骨缺损治疗的新突破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活性牡蛎壳天然纳米体复合型骨材料作为骨缺损修复材料的可行性。方法 a)研制人工骨材料,并用扫描电镜观察其结构。b)把研制的牡蛎壳复合型骨材料、医用硫酸钙骨材料和自体骨植入人工形成的兔桡骨缺损区域内,进行体内生物相容性实验,通过对实验侧和对照侧进行大体标本X线片观察和组织学的检测,观察新骨形成、骨愈合、生物相容性等情况,评价该材料的骨缺损修复能力。结果天然牡蛎壳纳米体复合型骨材料多孔支架的孔径、孔隙率和抗压强度分别为200~400μm、40%~50%、45~49 M Pa。在2、4、8、12周进行组织学检查及X线检查,观察显示骨缺损修复程度,实验组优于医用硫酸钙组,生物力学测试显示术后12周实验组与自体骨比较抗弯曲强度无明显差别。结论天然牡蛎壳纳米体复合型骨材料相对医用硫酸钙有着更好的生物学特性、骨诱导性、成骨能力,并能更持久的提供支架作用修复骨缺损,在骨组织修复材料方面有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成年狗股骨微波灭活骨缺损模型的建立及其修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建立成年狗股骨经微波灭活造成骨缺损的实验动物模型,并用复合骨形成蛋白材料修复。方法:用自制的骨肿瘤微波治疗仪,以1.5kHz,70W功能加热至50℃-55℃,维持20min,造成狗股骨中段骨缺损,术后不同时段观察愈合情况,制备复合骨形成蛋白材料,经评价后植入骨缺损处修复并观察结果。结果:在保持狗股骨连续性的前提下,长2.5cm,宽1.0cm的骨缺损9个月的无愈合倾向。复合骨形成蛋白材料具有成骨诱导活性和生物相容性,有粘合性和可塑型性,具备有利于新生血管长入的空间,可与宿主骨“生物铆定”。结论:成年狗股骨微波赞赏成的骨缺损实验模型,长2.5cm,宽1.0cm9个月不能自愈,适宜于各种骨修复材料填充。复合骨形成蛋白材料修复微波灭活骨缺损效果良好,可作修复骨缺损的骨替代材料。  相似文献   

11.
在骨科领域,由于严重创伤、骨肿瘤、骨髓炎等多种原因所致的骨缺损十分常见,良好的骨修复材料一直是临床研究的重要课题。目前常用的骨修复材料包括自体骨、人工骨及金属假体。自体骨是理想的骨缺损修复材料,但增加了患者的创伤和痛苦,且有限的来源难以满足大段骨移植的要求;金属假体亦存在松动、断裂、组织相容性差、不可降解等诸多问题。因此,研  相似文献   

12.
李保亮  刘雷  赵文博  栾富均  李沁 《中国骨伤》2015,28(12):1166-1170
异种骨具有来源广泛、价格低廉、制备方法较为简单等优势,利用其修复骨缺损当前研究热点。单纯异种骨材料修复骨缺损的临床过程较长,效果差强人意,主要困扰为置入体内后的成骨和血管化。将细胞及细胞因子与异种骨材料组成重组异种骨,并通过多种方式促进其血管化可加速其与体内骨融合,具有达到自体骨修复骨缺损临床效果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3.
同种异体骨植入材料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同种异体骨是目前骨科最常用的骨植入材料(bone implant),主要用于修复、充填骨缺损,起到固定和支撑作用。骨植入材料(bonegraft)包括自体骨、异体骨、合成材料以及具有成骨作用的生物制品(例如BMP)。此外,金属内固定物也是一种骨科植入材料。医生在修复骨缺损时需要根据病情,对使用哪种植入材料作出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骨髓基质干细胞(MSCs)与生物衍生骨复合修复山羊胫骨的长段骨-骨膜缺损,以及修复负重骨缺损的可行性. 方法将18只12月龄健康杂种青山羊(雌雄不限),制备成双侧胫骨中段20 mm骨-骨膜缺损模型,常规钢板螺钉固定;MSCs与生物衍生骨于体外复合培养;对同一只山羊将复合物植入右侧胫骨缺损处作为实验组,以单纯材料植入左侧胫骨缺损处作为对照组,空白组不植入任何材料;在8、12、16和24周各时间点分别行标本的大体观察、X线片观察和骨密度测试,比较其修复骨缺损的能力. 结果大体观察、X线片和骨密度测试显示:实验组8周骨缺损部分修复,12、16周骨缺损完全修复,8、12和16周其骨密度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周实验组与对照组骨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空白组骨缺损未修复. 结论组织工程骨早期修复骨缺损能力较强,且较单纯材料成骨量大、迅速,能够对负重骨缺损进行有效的修复.  相似文献   

15.
大段骨缺损修复一直是骨科领域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骨修复材料是解决这一难题切实可行的方法。近年,骨修复材料发展迅速,已经从自体骨、同种异体骨、惰性材料发展到高活性、多功能的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通过广泛回顾文献,从骨修复材料活性机制、骨修复材料的应用及新型骨修复材料的探索三方面,总结骨修复材料研究现状与进展,并展望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周磊  闫景龙  胡春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6,16(11):851-855,I0004,I0005
目的:探讨聚磷酸钙纤维(calcium polyphosphate fiber,CPPF)和磷酸钙骨水泥(calcium phosphate cement.CPC)复合材料修复骨缺损的能力及作为人工骨修复替代材料的可行性。方法:选用新西兰大白兔双侧桡骨制作骨缺损模型,将CPPF/CPC复合材料植入左侧骨缺损处,右侧骨缺损以自体微小颗粒骨植入作为实验对照,另做不植入任何物质的骨缺损作空白对照。在2、4、8、12周时分别进行大体观察、X线摄片、组织学切片观察,8、12周时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及骨密度测定,12周时进行力学测试。结果:CPPF/CPC人工骨组与微小颗粒骨组骨缺损均完全修复,空白对照组骨缺损未见修复,CPPF/CPC与微小颗粒骨两组间X线评分、骨密度及力学测试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PPF/CPC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骨传导能力、力学特性及生物相容性,有望成为骨组织工程中修复骨缺损的理想材料。  相似文献   

17.
同种骨基质明胶加石膏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研究骨基质明胶加石膏复合物在骨缺损修复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新西兰兔16只,桡骨干缺损为植骨区,实验组植入骨基质明胶加石膏复合物(16侧),对照组分别植入骨基质明胶(8侧)和酒精储存骨(8侧),观察骨缺损的修复情况。结果实验组成骨活跃,12周时骨缺损已基本修复。对照组也有成骨现象,但进展不如实验组。结论骨基质明胶加石膏复合物为一种良好的骨移植材料。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脱钙骨基质(DBM)复合牛骨形态发生蛋白(bBMP)和单纯DBM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能力.方法32只新西兰大白兔采用桡骨15 mm节段性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2组:A组植入异体DBM与bBMP(10 mg)复合材料;B组植入异体DBM.术后4、8、12、16周,进行放射学检查、病理组织学检查和计算机图象分析新生骨面积.结果X线和组织学检查显示异体DBM与bBMP复合材料组的新骨生成、修复骨缺损能力优于异体DBM组,组织切片的计算机图象分析提示DBM bBMP组修复新骨面积大于DBM组,两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4、8、12周P<0.05,16周P<0.01).结论异体DBM复合bBMP材料通过骨诱导和骨传导两种方式修复骨缺损,其修复骨缺损的能力要优于单纯DBM材料,是一种较为理想,具有高效成骨活性的植骨材料.  相似文献   

19.
目的:将骨修复材料(Osteobone)运用于颌骨囊肿术后残留骨缺损区,观察其成骨的效果。方法:选择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科2016年11月-2017年3月行手术治疗的30例颌骨囊肿患者,术中在骨缺损区植入骨修复材料,术后1、3、6个月复查,通过口腔专科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对其成骨效果进行评估。结果:30例患者,2例出现创口裂开,植入物溢出,手术切口优良愈合率为93.3%。对其余28例患者进行影像学监测,术后1个月均有新骨形成,骨愈合率为51.80%,术后3个月骨愈合率为79.50%,术后6个月骨愈合率为91.10%,有3例囊肿直径6cm的病例,骨形成占骨缺损的21%~40%。随着时间的推移,骨愈合率呈上升趋势,骨缺损修复所需要的时间与骨缺损的大小有关。结论:骨修复材料在颌骨囊肿导致的骨缺损病例中具有较好的成骨效果,可单独运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20.
碳酸化羟基磷灰石水泥复合活性多肽修复骨缺损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目的 通过动物实验观察碳酸化羟基磷灰石水泥复合活性多肽P19修复骨缺损的效果。方法 在10只杂种犬肱骨近端制作骨缺损动物模型,采用碳酸化羟基磷灰石水泥复合活性多肽P19修复骨缺损,并以单纯碳酸化羟基磷灰石水泥作为对照,在修复骨缺损后5d,4、8、12、16周处死动物,通过X线和组织学观察其修复效果。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修复材料均能完全充填骨缺损,界面与骨组织结合紧密,生物相容性良好,随着植入时间的延长,实验组修复材料可逐渐降解并被新生骨爬行替代,而对照组降解和新生骨替代速度相对较慢。结论 碳酸化羟基磷灰石水泥是一种新型的骨缺损修复材料,活性多肽P19后可以促进碳酸化羟基磷灰石成骨和降解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