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采用步态分析,探讨PNF技术结合低频刺激仪对脑卒中足下垂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3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n=16)和对照组(n=16).2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增加PNF技术与足下垂刺激仪,并根据患者踝关节跖屈、外翻程度来调整电极贴片的位置及具体刺激量.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三维步态时空参数,FMA下肢运动功能进行评估.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各临床评价指标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8周后,对照组和观察组步长、步幅、步频、单腿支撑时间、FMA下肢运动功能较治疗前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步态周期、双支撑相、患侧摆动相、健侧支撑相较治疗前显著减少(P<0.05),治疗后2组间比较,观察组指标步长、步幅、步频、单腿支撑时间、步态周期、双支撑相、患侧摆动相、健侧支撑相、FMA下肢运动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PNF技术结合足下垂刺激仪能有效改善脑卒中足下垂患者的步速、步频、步行周期等时空参数,提高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的步行能力及对称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卒中后遗症期偏瘫患者进行减重步行康复训练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0年8月—2014年8月期间收治的100例卒中后遗症期偏瘫患者,将所有患者按随机抽样法分为两组各50例。其中50例患者使用常规康复治疗作为对照组,另50例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减重步行训练作为观察组。结果康复训练前观察两组患者FAC、FMA、ADL评分以及辅助步行、独立步行人数所占比例均无差异,P>0.05;而康复训练后观察组辅助步行、独立步行人数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FAC、FMA以及AD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卒中后遗症期偏瘫患者进行减重步行训练效果显著,极大的促进了患者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的恢复,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视反馈步态分析训练系统在矫正脑卒中患者偏瘫步态及提高步行能力方面的作用。方法选取上海市杨浦区中心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0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训练和步行训练,研究组结合视反馈步态分析训练系统测评得出的结果,制定康复训练计划,并在视反馈下进行步行功能训练。对比两组患者康复训练前和康复训练6周后的步速、步频、重心垂直位移评分、肢体运动功能评分(FMA)下肢部分,步态评分、患侧下肢负重能力情况以及治疗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步速、步频和重心垂直位移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经过不同康复训练方案6周后,研究组患者治疗前后步速、步频和重心垂直位移评分差值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治疗前FMA下肢评分、步态评分和患侧下肢负重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经过不同康复训练治疗6周后,研究组患者治疗前后FMA下肢评分、步态评分和患侧下肢负重能力差值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研究组患者的总治疗满意度为92. 00%,对照组为64. 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视反馈步态分析训练系统指导下的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偏瘫步态,提高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4.
胡淑珍  吴华  顾旭东  傅建明  曾明  李亮  沈芳 《浙江医学》2017,39(16):1359-1362
目的探讨运用骨盆辅助式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进行康复的脑卒中偏瘫患者4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均进行常规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和传统的康复训练。对照组给予常规步行功能训练,治疗组给予骨盆辅助式康复机器人训练,治疗频率为6次/周,20min/次,共8周。两组分别于康复训练前及训练8周后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定下肢运动功能,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平衡功能,采用BiodexGaitTrainer-2步态分析系统评定患者的步长、步宽、步频和步速,比较两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步行功能。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下肢FMA评分、BBS评分、健侧步长、患侧步长、步宽、步频和步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下肢FMA评分、BBS评分、健侧步长、患侧步长、步宽、步频和步速比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均P<0.05),且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骨盆辅助式康复机器人能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提高步行功能和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电针结合康复训练对改善脑卒中后足下垂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60例脑卒中后偏瘫足下垂的患者,采用随机对照法将其分为2组,每组30例,对照组进行单纯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加用电针治疗,30天为1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治疗前后均采用功能性步行分级(FAC),胫前肌肌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2组胫前肌肌力、步行能力、关节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个疗程后2组胫前肌肌力、步行能力、关节活动度均较治疗前好转,组内及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结合康复训练能有效的改善脑卒中后足下垂,提高患者步行能力,其效果明显优于单纯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6.
肌电触发功能性电刺激对偏瘫患者步态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23例偏瘫足下垂的患者,分成单纯接受康复训练组和康复加肌电触发性电刺激组。两组病人每天治疗1次,每次1小时,整个疗程1个月。所有病例均在治疗前后进行步行中踝关节活动范围、步速和步频的测定。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两组治疗前后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由此表明,患者步态的改善主要取决于康复训练的效果,肌电触发功能性电刺激并未明显进一步改善步态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MOTOmed康复训练在卒中后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该院收治的92例卒中后偏瘫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两组均给予健康宣教,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给予MOTOmed康复训练。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肢体功能[Fugl-meyer评定量表(FMA)]评分、步行和步态[10 m步行计时测试(10MW)、Tinetti量表]及平衡能力[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和肌张力(Ashworth分级)。结果:干预后,两组上肢、下肢FMA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步长、最大步行速度、步频及Tinetti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BBS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Ashworth分级均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OTOmed康复训练应用于卒中后偏瘫患者,可提高肢体功能和平衡能力,改善步行和步态,减轻肌张力,效果优于常规...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康复疗法治疗卒中后偏瘫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88例卒中后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刺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Barthel指数(BI)、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和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BI、FMA、FAC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康复疗法治疗卒中后偏瘫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BI、FMA和FAC评分,以及降低NIHSS评分,优于单纯康复疗法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王凯  张振  杜彦凯 《当代医学》2021,27(32):170-172
目的 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结合镜像疗法对偏瘫患者手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8月至2020年8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偏瘫患者11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9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应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研究组联合应用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和镜像疗法(MT).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FTHUE-HK评分和MBI评分及治疗后的CMCT和MEP潜伏期.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FTHUE-HK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MEP潜伏期和CMCT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MBI评分和FM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结合镜像疗法治疗偏瘫患者效果理想,能提高患者上肢功能和独立生活能力,降低MEP的潜伏期和CMCT,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平衡仪训练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在老年卒中后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该院收治的62例老年卒中后偏瘫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平衡仪训练,比较两组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10 m最大步行速度、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步行功能分级。结果:训练3个月后,两组下肢FMA评分、10 m最大步行速度均高于训练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1、2、3个月后,观察组BB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3个月后,观察组步行功能分级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平衡仪训练联合常规康复训练用于老年卒中后偏瘫患者可提高其下肢FMA评分、BBS评分和10 m最大步行速度,改善其步行功能分级,效果优于单纯常规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下肢康复机器人对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早期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治疗时间为12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髋关节和膝关节活动度、FMA下肢评分、FAC步行功能评分、ADL评分情况.结果:2组患者在治疗前各临床评价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12周后,2组的髋关节和膝关节活动度、FMA下肢评分、FAC步行功能评分、AD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髋关节和膝关节活动度、FMA下肢评分、FAC步行功能评分、AD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下肢康复机器人可改善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提高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偏瘫恢复期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100例卒中后偏瘫恢复期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针刺治疗,两组均持续治疗2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下肢肌力[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MRC)6级肌力评定法]、步行功能[功能性步行分级量表(FAC)]、平衡功能[Berg平衡量表(BBS)]、生命质量[简明健康调查表(SF-36)],以及满意度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MRC下肢肌力分级和FAC分级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BBS、SF-36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操作技术、操作安全、健康指导、服务态度等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康复训练能改善卒中后偏瘫恢复期患者下肢肌力、平衡功能和步行功能,提高生命质量和满意度评分。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运动想象疗法在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92例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运动想象疗法,比较两组简化Fugl-Meyer运动量表(FMA)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和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后,两组FMA和BI评分均高于护理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为97.8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护理基础上采用运动想象疗法可提高卒中偏瘫患者FMA评分、BI评分和护理满意度,优于单纯常规康复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减重步行训练对脑梗死后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步行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03年10月~2005年1月在本院神经内科住院的98例初发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康复治疗组(47例)和减重步行训练组(51例).常规康复治疗组仅接受常规步态康复训练,减重步行训练组除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外,尽早开始接受减重步行训练.两组患者康复治疗前后分别采用FAC量表、Fugl-Meyer量表及Barthel指数评分评定患者步行能力,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经不同康复治疗后,上述各项指标均有改善,但减重步行训练组FAC、FMA积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常规康复治疗组(FAC、FMA积分比较P<0.01,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P<0.05).结论:减重步行训练较常规康复治疗能更大程度地提高脑梗死后偏瘫患者步行能力,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联合早期康复训练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7月—2021年7月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9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采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联合早期康复训练,干预3个月后,比较2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比较2组康复依从性及满意度。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为(68.61±6.38)分、Barthel指数评分为(68.51±8.43)分,高于对照组的(56.29±5.51)分、(57.59±6.71)分;观察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16.67±2.51)分,低于对照组的(20.53±3.49)分(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康复依从性及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脑卒中偏瘫患者应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联合早期康复训练能提高患者运动能力,改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减轻神经功能缺损,提高生活质量,且患者康复依从性及满意度较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强制性运动疗法结合减重步行训练对卒中后偏瘫康复的效果。方法:选择稳定脑卒中偏瘫患者122例,随机分为强化组(58例)和对照组(64例)。强化组给予强制性运动疗法结合减重步行(偏瘫肢体Brunstrom分级2级以上时)训练,每周5次;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三个月(减重步行训练6周),用简式的Fugl—Meyer评价法(FMA)来评价肢体活动,采用功能性步行量表(FCA)评价行走能力,采用独立功能量表(FIM)评价日常生活能力。结果:经治疗对照组及强化组FAC、FMA、FIM评分有显著差异。治疗后强化组独立步行达到70.7%,对照组独立步行达到51.6%,两组显著差异。结论:采取强制性运动疗法结合减重步行训练能够更大程度改善偏瘫后肢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吴梦婷  金永喜 《浙江医学》2019,41(17):1868-1871
目的探讨肉毒素注射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足下垂的疗效。方法选取100例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5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进行单纯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康复训练基础上用肉毒素注射治疗,疗程共6个月。治疗期间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量表(MAS)评价患者肌张力、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评价患者站立和步行能力、Fugl-Meyer评定量表(FMA)评价下肢运动功能、综合肌痉挛强度和足下垂的度数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MAS评分、GMFM评分、FMA评分、步行速度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均P<0.05),治疗组治疗6个月后MAS评分、GMFM评分、FMA评分、步行速度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肉毒素注射后无明显并发症,3个月后出现不同程度复发,重复注射后症状持续改善。治疗组显效率为52.00%,高于对照组的2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肉毒素注射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能有效降低患肢肌张力,提高患者的运动能力及步行速度,增加站立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下肢康复训练机器人对脑梗死偏瘫病人步行功能与P300的影响。方法脑梗死偏瘫病人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机器人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疗法,机器人组在常规康复疗法的基础上给予Lokomat康复训练为主的运动训练方法。两组分别于干预前及干预8周后,采用步态分析仪检测步长、步宽、步频、步速及事件相关电位(ERP)N100、N200、P200和P300电位。结果干预前,两组病人步长、步宽、步频和步速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干预后,两组步长、步宽、步频和步速均高于干预前,机器人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t=3.844~12.946,P<0.05)。干预前,两组N100、N200、P200和P300潜伏期及P300波幅差异无显著性(P>0.05);干预后,两组N200和P300潜伏期较干预前降低,P300波幅较干预前增高;机器人组N200和P300潜伏期较对照组降低,P300波幅较对照组增高,差异有显著性(t=2.160~4.251,P<0.05)。结论早期进行机器人康复训练可改善脑梗死病人步行功能,并且对于脑卒中病人认知功能的提高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对脑卒中后抑郁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威海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2022年1—10月收治的47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23例,研究组24例。对照组给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每日早午各1片口服,治疗4周。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增加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抑郁状况、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定神经功能康复状况、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定睡眠情况。结果 治疗4周后,研究组患者的HAMD、NIHSS和PSQ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可有效缓解卒中后抑郁症状,促进神经功能的康复,提高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联合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控制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5月至2021年12月苏州明基医院收治的8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A组、B组和联合组,每组各28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A组患者给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B组患者给予镜像疗法,联合组患者给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和镜像疗法。观察3组患者康复训练前后步行时空参数、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踝背屈角、内翻角、Berg平衡功能量表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 治疗4周后,3组患者步宽较治疗前均减小(P<0.05),且联合组小于A、B组(P<0.05);步速、步频、步幅较治疗前均升高(P<0.05),且联合组高于A、B组(P<0.05);Holden步行功能分级及踝背屈角均增大,且联合组大于A、B组(P<0.05);内翻角均减小,且联合组小于A、B组(P<0.05);Berg平衡功能量表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较治疗前均升高(P<0.05),且联合组高于A、B组(P<0.05)。治疗4周后,A、B组步行时空参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