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腰腿痛病人骶髂关节错动X线表现的意义。方法 :3 0例患者在治疗前分别依照其骶髂关节X线平片计算骶髂关节错动指数 ,在治疗后按照腰腿痛临床表现好转程度分为三组 ,比较三组患者的骶髂关节错动指数。结果 :Ⅰ组骶髂关节错动脂数为 1的有 12例 ,为 2的有 10例 ,为 3的有 1例 ;Ⅱ组中错动指数为 1的有 1例 ,为 2的有 1例 ,为 3的有 3例 ;Ⅲ组中的 2例病人错动指数均为 3。结论 :腰腿痛治疗效果与骶髂关节错动指数相关。  相似文献   

2.
骶髂关节结核X线表现与鉴别诊断(附31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骶髂关节结核的X线表现及与其他病变的鉴别诊断。资料与方法:搜集3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骶髂关节结核,并对其X线表现及鉴别进行了分析。结果:右侧17例(55%),左侧12例(39%),双侧2例(6%)。典型X线表现:(1)骨型骶髂关节结核呈圆形或椭圆形破坏区,并累及髂骨侧关节面。(2)滑膜型骶髂关节结核呈:①关节面模糊、糜烂,骨质破坏,关节间隙狭窄或不规则增宽;②大块死骨或散在颗粒状高密度影;③骨质增生硬化。结论:骶髂关节结核的X线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传统X线片仍不失为首选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强直性脊柱炎致骶髂关节炎的X线与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估X线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骶髂关节炎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临床表现为缓慢加重的腰骶部及双髋部疼痛、压痛及活动受限者68例,进行脊柱正侧位或加摄斜位X线片。其中,6例临床怀疑骶髂并节病变者又经CT检查。结果 单侧骶髂关节改变为28例,双侧骶髂关节改变40例。怀疑骶髂关节病变6例,轻度骶髂关节炎34例,中度骶髂关节炎20例,重度骶髂关节炎8例。68例中59例HLA—B27抗原阳性。结论 X线正位加左、右斜位平片能对大部分骶髂关节炎作出诊断,尤其是左、右斜位更有利于观察骶髂关节病变。对于骶髂关节炎的早期诊断,CT优于X线平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骶髂关节/骶骨放射性比值对未分化脊柱关节病(uSpA)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临床有腰腿症状、类风湿因子(RF)阴性、骶髂关节X线和CT检查可疑的76例不同年龄受检者的152个关节,进行SPECT全身骨显像及骶髂关节局部显像,取得不同部位的两组放射性比值。并与正常值比较。结果 76例uSpA患者152个骶髂关节中X线平片有16个异常,CT检查有41个异常,骨显像有94个骶髂关节/骶骨放射性比值升高,39例患者有髋关节和(或)胸锁关节、腰椎等其他关节病变,无异常发现19例。结论 核素骨显像诊断uSpA较X线及CT灵敏。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骶髂关节正斜位片在强直性脊柱炎(Ⅱ级以上)X线诊断中的价值。资料和方法:根据目前常用强直性脊柱炎的纽约诊断标准,对临床上已确诊的120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骶髂关节正斜位片与CT片进行对照分析。结果:X线组(60例):阳性者49例,阴性者11例,阳性率为81.7%;CT组(60例):阳性者55例,阴性者5例,阳性率为91.7%。结论:虽然对于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X线组阳性率81.7%低于CT组阳性率91.7%,但二者的结果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故笔者认为X线检查中的骶髂关节正斜位片对于强直性脊柱炎(Ⅱ级以上)诊断可以达到与CT检查基本相同的阳性率。  相似文献   

6.
作者分析了17年中2125例强直性脊柱炎,提出如下九点,以帮助确立强直性脊柱炎的早期诊断和避免误诊。一、约99%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在骶髂关节显示最早X 线征象。二、11.4%病例,首次X 线检查时的病理发现仅见于一侧骶髂关节,另一侧骶髂关节在以后的儿个月或一年内显示。三、不能单凭骶髂关节的X 线征象就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因这些X 线征象不是强直性脊柱炎独有的。四、强直性脊柱炎中,骶髂关节的病理改变涉及关节的所有反应能力,例如死骨形成,骨质过度增生和硬化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X线平片、CT和MRI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53例临床拟诊为AS的患者行骶髂关节X线平片和MR检查,MR平扫均包括骶髂关节斜冠状面T1WI、T2WI、短时反转恢复序列(STIR)、附加水激励的三维稳态快速梯度回波序列(3D-BTFE-WATS),其中24例同时行脂肪抑制T1WI增强检查;25例患者同时行CT检查.分析患者的影像资料,应用x2检验对X线平片、CT和MRI显示骨侵蚀破坏敏感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53例患者的106侧骶髂关节中,X线平片和MRI显示关节面下骨侵蚀病变分别为16侧和63侧;25例CT检查中显示26侧骶髂关节面下存在骨侵蚀破坏.CT和MRI显示骨侵蚀敏感度相近(x2=0.16,P>o.05),两者均优于x线平片(x2值分别为14.44和17.36,P值均<0.05),在所应用的MR序列中,3 D-BTFE-WATS显示骨侵蚀破坏最佳.MRI除显示AS骶髂关节慢性骨结构改变外,显示骨髓水肿 32例、滑膜增厚和(或)异常强化35例,脂肪沉积16例、韧带附着点炎15例、被膜炎9例和关节软骨破坏31例.结论 MRI能发现X线平片和CT不能显示的骨髓水肿和滑膜炎等急性炎性改变,早期诊断价值优于X线平片和CT.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冤和探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的CT改变。材料与方法:45例患者均行骶髂关节CT扫描,部分病人附加脊柱其它部位扫描。结果:本组病人根据CT相应的改变分为4期,1期6例(13%),2期18例(40%),3期11例(24%),4期10例(23%)。结论:CT是诊断骶髂关节炎最好的影像学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的影像学表现特点,分析其早期影像学表现,比较X线与CT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确诊的43例强直性脊柱炎的影像学资料,总结其影像学表现特点。结果:骶髂关节炎影像学表现为骶髂关节关节面硬化、骨侵蚀、破坏,关节间隙模糊、狭窄、消失.脊椎骨质疏松、竹节样改变,外周关节间隙变窄、关节强直等。CT对早期骶髂关节病变显示明显优于X线摄影。结论:骶髂关节骨质侵蚀、破坏、囊变、骨质硬化是强直性脊柱炎的早期征象,CT检查对病变细节显示更清楚,对早期病变更具敏感性,能对强直性脊柱炎做出正确分期,对临床诊断及治疗预后有较高的准确性,优于X线平片。  相似文献   

10.
王奎  潘玉霞 《人民军医》2001,44(2):111-111
骶髂三角区软组织劳损是常见病、多发病之一 ,是成人腰腿痛的主要原因。既往按摩、针灸、脉冲中频电、封闭等单一治疗方法 ,效果多不理想。 1998年以来 ,我们采用按摩手法、脉冲中频电、水针注射综合治疗骶髂三角区软组织劳损 57例 ,取得了满意效果。1 临床资料1 1 一般情况 本组男 2 8例 ,女 2 9例 ;年龄 2 372岁 ,平均 4 7岁。从事体力劳动 38例 ,脑力劳动 15例 ,其他 4例 ;单侧 55例 ,双侧 2例 ;病程 1个月 3年。X线检查 :腰骶及骶髂关节正常 4 6例 ,腰骶椎及骶髂关节锯齿样改变、骨质破坏、间隙模糊、部分韧带钙化 4例 ,腰骶椎及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的骨关节病变特点。方法 对64例AS临床X线进行分析、归类和总结。结果 骶髂关节X线显示为正常1例,可疑异常1例,明显破坏、硬化、关节间隙增宽或变窄29例,骶髂关节严重破坏、硬化、间隙变窄18例,骶髂关节强直15例。脊柱显示结果为椎体前上或前下角破坏7例,硬化12例,方形椎41例,椎弓关节模糊或侵蚀48例。髋关节显示异常26例。结论 X线平片可显示AS的绝大多数改变,尤其中晚期改变。AS主要侵犯中轴骨,骶髂关节受累和附着病为其特征。脊柱及髋关节也易受累。  相似文献   

12.
小儿骶髂关节外伤的CT 表现以往未见报导。文内报告6例,通过骶髂关节做5mm 层厚相邻层面CT 扫描、CT 随访及常规X 线照片。成长期骶髂关节外伤性分离可合并不常见的表现:半侧骨盆成长不良,相继出现骶髂关节融合及骨盆畸形伴肢体长度不等。本组5个小儿外伤后具骶髂关节间隙增宽X 线征者中仅一侧得到CT 证实。其中3例有CT 表现,而关节间隙本身无损。第5个病例在CT 上关节间隙正常,但双侧受累的骶髂关节都不规则。第6例的骶髂关节平片完全正常,但CT 显示左骶髂关节变窄。小儿外伤后伴软骨下骨折的即时CT 扫描可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早期骶髂关节MRI表现及其对本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68例确诊的AS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骨盆X线平片及双侧骶髂关节MR扫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68例AS患者中X线检出率54.41%,其中单侧骶髂关节发病11例,双侧骶髂关节发病26例.Ⅰ~Ⅱ级病变X线的检出率分别为21.05%、27.27%,MRI检出率分别为78.95%和81.82%(P<0.001).Ⅰ~Ⅱ级AS患者MRI可见关节软骨增厚、信号异常,滑膜信号异常,以及骨髓水肿;对Ⅲ、Ⅳ级病变2种方法检出率相似(P>0.05).结论 MRI能够发现AS患者骶髂关节的早期病变,为AS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T_1WI、T_2WI、TIRM-T_2WI及3D-MEDIC-WE序列对骶髂关节炎关节软骨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临床高度怀疑骶髂关节炎的患者60例,另选取20例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在3D-MEDIC-WE序列上测量对照组骶髂关节软骨厚度;在TIRM-T_2WI、3D-MEDIC-WE序列上分别对患者组骶髂关节软骨进行分级评分。结果正常骶髂关节软骨厚约(2.70±0.41)mm,骶侧软骨厚约(1.21±0.22)mm,髂侧软骨厚约(0.72±0.31)mm,骶侧软骨比髂侧软骨明显厚、约为其2倍(P0.01)。患者组在3D-MEDIC-WE序列上的软骨侵蚀分数高于TIRM-T_2WI序列(P0.01)。结论3D-MEDIC-WE序列可以清晰显示骶髂关节软骨;3D-MEDIC-WE序列对骶髂关节炎关节软骨病变的显示优于其他序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应用椎弓根钉系统治疗外伤性骶髂关节脱位合并下腰椎疾患的临床疗效。方法9例同时行后路骶髂关节切开复位和腰椎管减压,而后应用椎弓根钉系统固定腰椎和骶髂关节。结果9例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40个月,平均23个月。术后X线片复查示骶髂关节脱位复位满意,骶髂关节均获融合,无1例发生神经损伤及螺钉松动、断裂等现象,腰骶及下肢活动接近正常。结论此种方法对骶髂关节脱位合并下腰椎疾患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也为单纯骶髂关节脱位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的X线及CT表现。方法收集100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X线及CT资料。结果94例有骶髂关节表现异常,包括:早期,关节面侵蚀、骨皮质局限性增厚、硬化,关节间隙正常;后期,关节面呈虫蚀样改变,关节面皮质密度不规则增高,关节间隙增宽或变窄,最终关节间隙消失,骨性强直;其中12例髋关节、骶髂关节及腰椎均有不同程度异常。结论诊断强直性脊柱炎X线及CT检查已成为重要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M RI在强直性脊柱炎相关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3例临床怀疑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X线平片、C T及M R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23例患者中X线平片检查确诊的7例共9侧;C T检查明确11例18侧骶髂关节病变;M RI多序列检查23例患者中均表现为异常,特别是X线平片及C T不能显示的骨髓水肿、滑膜病变、脂肪沉积、肌腱附着点炎、被膜炎及关节软骨破坏。结论 M RI多序列联合应用能发现X线平片及C T 不能显示的AS的早期病变表现,为临床怀疑AS病变相关性骶髂关节炎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中老年骶髂关节骨错缝的诊断及手法治疗黄树林,张国强理疗科主题词骶髂关节,正骨手法,老年人骶髂关节骨错缝(又称骶髂关节紊乱综合症),是引起腰腿痛的常见原因之一。1992 ̄1994年共收治98例,笔者采用手法整复治疗收到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本...  相似文献   

19.
强直性脊柱炎早期X线诊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强直性脊柱炎早期最先侵犯骶髂关节,X线检查对诊断有一定意义。本文通过32例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X线改变的观察,着重探讨本病早期X线平片的诊断问题。临床资料本文收集早期强直性脊柱炎32例,病例选择标准:选择病程6个月~3年、间歇性下部腰痛、晨僵、无功能障碍或脊柱畸形患者,X线检查仅有骶髂关节改变,病例均经临床确诊且有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常规摄双侧骶髂关节前后位片,骶髂关节骨性强直未予列入。本组男29例,女3例。发病年龄:最小17岁,最大35岁,平均年龄26岁。病程:临床症状出现6个月~1年4例,2~3年28例。32例血沉均有不同程度增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患者CT和X线的对比。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73例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患者分别采用X线和CT进行检查,比较两种影像的诊断价值。结果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的早期影像表现为:软组织肿胀、囊变、骨质疏松等,X线对上述症状的检出率为:0.7%、33%、60%;CT检出率分别为:4%、73%、87%,CT检出率显著高于X线,差异显著(P0.001)。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对照研究表明,对X线可疑病变,CT可确诊其是否发生病变,当CT出现阴性时,不能排除发生强直性脊柱炎。X线早期病变为(0~Ⅱ级)时检出率显著低于CT(P0.05),级别提高为Ⅲ~Ⅳ级病变X线与CT分级相同,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CT诊断在早期骶髂关节病变和强直性脊柱炎中检出率高于X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