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伤”为特征的群体性伤害具有突发性、群体性、惨烈性及造成损失巨大的特征,其防控手段与传染性疾病完全不同。因此,迫切需要建设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学科体系。基于国家对创伤防治的重大需求及以往提出的初步观点,笔者就构建以“伤”防治为特征的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学科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科体系建设的基本要素、初步实践经验及一些新...  相似文献   

2.
汶川特大地震医学救援行动及战略思考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 总结汶川特大地震医学救援的做法与经验,提高应对重大灾害的医学救援综合能力.方法 对汶川特大地震伤亡及医学救援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与描述性分析,结合作者的抗震救灾实践,形成重大灾害医学救援的战略思考.结果 汶川特大地震伤亡时间分布以2周为界,分为增长期和稳定期;遇难者主要分布在四川省的北川、绵竹、什邡、都江堰、青川、汶川、彭州7个重灾区,占全部地震灾区遇难人数的72.62%.本次抗震救灾医学救援,从全国32个省(区、市)调派10 630名医疗、防疫等专业人员赶赴灾区.累计救治伤病员200余万名.全国20个省(区、市)的367所军地医院共收治灾区后送伤员10 048名,在地震重灾区开展了分区域或分专项的防疫工作,实现了卫生防疫工作的全覆盖,保证了伤病群众得到及时救治以及灾区大灾之后无大疫.结论 应完善国家应急医学救援反应体系,建设国家应急医学救援专业力量,注重医学救援功能模块建设,加强灾害医学学科及人才建设,加速国家应急医学救援信息化建设,优化国家应急医学救援指挥机制,不断提升应对重大灾害的医学救援能力.  相似文献   

3.
汶川特大地震医学救援的经验教训与发展建议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根据灾区调研和文献分析,总结"5.12"汶川地震医学救援的基本概况,提出了以下几条经验:震区内医疗力量起到支撑作用;分3个阶段区别处置重点;多学科协作救治;多种机制整合救援力量;军队救援力量发挥重要作用.另外,从救援过程暴露的问题中,应该认识到我国自然灾害医学救援水平的重点应该包括:健全国家灾害医学三级救援体系;完善灾害医学区域救援预案;在二级学科"外科学"下设置"创伤外科学与野战外科学";建立全国性的伤员转运体系和机制;建立国家创伤救治技术培训基地等.  相似文献   

4.
战伤救治是军事医学的核心内容。武器的发展、战争模式的改变及卫勤的需要使得战伤救治必须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现代战伤多是全域环境下混合战争造成的损伤。外军特别是美军通过局部战争和相关军事行动, 实施或完善了不少有关战伤救治技术和卫勤对策, 提出战伤救治相关新概念和新策略, 对未来作战条件下我国战伤救治体系建设、构建适合中国特色的战伤救治体系极具参考价值。为此, 笔者从整体健康、自救互救训练及救援力量前伸和新技术在战伤救治中的应用两方面阐述现代战伤救治新概念和新策略, 为构建未来作战条件下具有我国特色的战伤救治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中华创伤杂志》是展示中国创伤医学研究成果的平台, 担负着讲好中国创伤医学故事的重任。2022年, 杂志在组织创伤学科体系研究、倡导创新理念、结合时事和临床热点难点问题组稿、严格把关稿件质量和拓展期刊功能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尝试, 刊发了一系列体现创新理念和技术的文章, 不仅提高了杂志的学术影响力, 也引领中国创伤医学发展。2023年, 杂志将按照党的"二十大"精神要求, 坚持守正创新, 立足国内, 面向国际, 努力打造世界一流创伤医学科技期刊。  相似文献   

6.
5.12汶川地震德阳地区伤员救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分析我院震后10天内收治的1 466例伤员救治情况,反映出组织、指挥在大批量伤员的救治中的重要性,提出平时应急演练是灾难救援的基础,建立创伤救治体系足今后灾难医学救援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李阳  王于昌  彭海文  董希杰  刘国栋  王伟  闫红  杨帆  刘丁  敬慧丹  解雨  汤曼力  陈娴  高伟  郭庆山  唐朝晖  唐昊  何炳灵  毛庆祥  王震  白祥军  陈大庆  陈海鸣  刀敏  都定元  冯皓宇  冯珂  高翔  何武兵  胡培阳  胡熙  黄刚  黄光斌  姜伟  金红旭  孔来法  李贺  李连欣  李湘民  李新志  李怡飞  李子龙  刘慧敏  刘长剑  马小刚  潘春球  潘晓华  彭磊  屈纪富  任前贵  桑锡光  邵标  沈印  孙明伟  汪方  汪娟  王军  王文楼  王志华  吴旭  肖仁举  谢扬  徐峰  杨新文  杨越涛  姚永坤  尹昌林  郁毅刚  张可  张兴文  章桂喜  赵刚  赵小纲  朱晓松  朱延安  朱长举  李占飞  张连阳 《中华创伤杂志》2023,(2)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期间, 严重创伤患者救治受到了一定影响和冲击。2020年2月12日,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严重创伤紧急手术及感染防护专家共识》在线发布, 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暴发早期严重创伤的紧急救治和医护人员防护提供了有力指导。根据疫情发展,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将疾病名称由"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决定自2023年1月8日起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纳入乙类传染病管理。因此, 2020版专家共识不再适用于疫情防控新阶段的严重创伤紧急救治。为确保新阶段严重创伤救治的时效性和安全性, 由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创伤外科医师分会、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创伤医学分会和《中华创伤杂志》编辑委员会共同牵头, 制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期间严重创伤紧急手术及感染防护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本共识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方案为政策依据, 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并结合Delphi法专家咨询投票, 从相关定义、感染防护、紧急手术和术后管理4个方面提出16条推荐意见, 为疫情防控新阶段严重创伤救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创伤是现代社会的一大公害,全球每年有350万~580万人死于各类创伤。各国政府对创伤的预防、救治高度重视,纷纷成立了相应的应急救援机构和救援队伍,提出了应急救援模式和针对性的防治措施。中国在创伤救治研究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绩。笔者对“十三五”期间国内外在创伤伤情评估、现场急救、早期救治以及创伤并发症的预警和干预研究方面的进步进行总结,为创伤救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中国创伤救治培训"(China trauma care training,CTCT)于2016年7月启动,恰逢国家相关部门积极推进创伤中心建设,截至2018年11月初,已经在22个省市举办66站,培训学员近4 500名,被誉为创伤救治继续教育的"黄埔军校",成为中国首个标准化创伤救治培训品牌课程。本文系统阐述了CTCT的意义、需求、定位和历程。未来将出版CTCT教材,为CTCT 2. 0版本奠定基础。CTCT将建设面向乡镇卫生院的CTCT-basic(CTCT初级版)、面向创伤中心学科带头人的CTCT-leader(CTCT科主任版)和面向护理人员的CTCT-nurse(CTCT护理版)。并建立CTCT专家委员会,扩大CTCT传播广度和深度,以满足各地创伤外科医师队伍建设需要,更好地配合各地创伤中心建设。  相似文献   

10.
2018年3月30日,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主办的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急诊介入护理新进展》在南京举办。近年来介入医学得到快速发展。急诊医学与介入医学有着天然的学科间合作关系,许多危重急症患者可通过微创、快速、有效的介入技术得到及时救治,尤其在卒中与创伤等危重患者急诊救治流程中,介入技术是核心技术,这既是对介入技术与人才队伍建设的一个严峻考验.也是介入学科发展的一个重大机遇。因此,做好急诊介入,可提升介入学科影响力,促进介入学科发展。  相似文献   

11.
海上航空救生分队作为一支特殊的水面救援力量, 在援潜救生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医疗救治能力与援潜救生的成功与否密切相关, 提高其医疗救治能力是提升援潜救生能力的重要一环。笔者基于前期针对海上航空救生分队医疗救治能力的调查和研究, 从构建培训体系的三要素、培训理念及内容设置、评价体系等方面, 初步探讨我国海上航空救生分队医疗救治能力的培训体系。  相似文献   

12.
国家卫健委于2018年6月21日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提升创伤救治能力的通知》(国卫医发[2018]477号)(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加强以创伤中心为核心的区域创伤救治体系建设,建立多学科创伤救治团队。由于创伤救治涉及技术范围宽泛,人才培训周期长,如何构建多学科团队是当前建设创伤中心首先要面对的难题和挑战。基于笔者所在单位建设创伤外科的经验,结合近年来在全国开展的中国创伤救治培训(CTCT)或创伤急救巡讲、会议交流、调研和国内外文献,本文系统阐述了创伤中心多学科团队建设的必要性、能力要求、医师组成、团队形式和技能维护等。  相似文献   

13.
重视热带地区战创伤救治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热带地区战创伤救治研究是当前我军军事医学领域亟待研究的重大课题。热带医学是军事环境医学一个重要的分支,在目前积极开展热带地区军队卫生学、流行病学研究的同时,重视并加强热带地区战创伤的救治研究以形成热带军事环境医学的基础与临床体系,对适应新时期我军军事战略重点的转移、提高我军热带地区卫勤保障能力、保证未来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胜利均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重点强调了加强热带地区战创伤救治研究的重要性,概述了其战创伤救治的特点,系统论述了热带地区战创伤救治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急诊医学是一门新兴的临床医学专业独立学科,是一门跨学科的边缘学科,包括初期急救、复苏学、危重病医学、创伤学、急性中毒、灾难医学以及急诊医学体系,急诊医学是对危重急症、创伤和意外伤害评估、急诊处理、治疗和预防的学科专业体系,其核心是诊断、救治危重急症和创伤。  相似文献   

15.
浅谈野战外科在灾害医学救援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野战外科在救治对象、救治环境、救治方式和救治范围等方面有其特殊性,灾害医学救援的特点与野战外科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在重大灾害发生大批伤员时,应采取野战外科的救治方式.  相似文献   

16.
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构建以分级救治为主体的创伤中心,并制定了相应的能力建设标准,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美国创伤中心的主要特点体现在创伤救治的核心理念、多学科创伤团队建设、灾难医学救援队(DMAT)建设及创伤学术与科研组织。我国创伤中心及创伤救治体系建设进入了关键时期,笔者对美国创伤中心建设的核心要素进行介绍,为我国创伤中心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军事医学发展战略、卫勤体制和力量的改革调整、战场伤病救治、非战争军事行动医学救援、核化生医学防护、传染病防控、军事作业医学7个方面评述世界军事医学发展的主要进展与趋势.  相似文献   

18.
军队医院战创伤学科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盛志勇 《解放军医学杂志》2008,33(12):1399-1401
今年“5·12”汶川大地震的紧急救援工作,是建国以来我军最大的非战争军事行动之一,也是对我军卫生系统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又一次全面检验。军队医院在这次行动中较好地完成了快速拉动、卫勤保障、创伤救治等工作,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值得深入研究和认真思考的问题,如指挥体系、信息联络、施救手段、伤员运送等,特别是面对复合伤、多发伤这些复杂伤情时,如何进行科学、有效、系统的救治,以取得最佳的救治效果等。这些现实问题都对创伤学科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相似文献   

19.
近30年来,中国创伤外科发展取得了斐然成绩。在北京、重庆、武汉、杭州等创伤中心的先期引领示范下,创伤救治学科建设蓬勃发展,创伤救治体系的"中国模式"初步建立;构建了创伤外科的理论基础及学术交流平台;总结了创伤急救的基本理论与技术和创伤外科关键理论与核心技术;创伤救治能力,特别是对严重多发伤的救治能力显著提高。但是创伤救治体系尚不完善,总体创伤救治水平仍落后于发达国家。为实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到2030年人均预期寿命再增3岁达到79岁,创伤外科发展面临重大历史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20.
《创伤外科杂志》2016,(3):131-131
为更好地促进创伤、灾难与急诊医学的国内外学术交流,进一步提升我国急诊医学、创伤救治及灾难医学救援的水平,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创伤急救与多发伤专委会、浙江省医学会、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联合主办第四届全国创伤急救与多发伤学术会议暨2016年灾难与创伤急救西湖国际论坛将于4月22~24日在浙江省杭州市举行,会议由浙江大学急救医学研究所、浙江省急诊医学质量控制中心承办,同时举办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多发伤救治模式探讨及治疗进展。会议将邀请到美国、法国、德国、日本、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著名专家,以及国内急诊、创伤及灾难医学的专家就相关的热点话题进行专题报告,现将会议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