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 毫秒
1.
目的 探索一种能指导颈椎弓根螺钉置钉手术操作的方法.方法 随机取经甲醛浸泡过的成人颈椎标本(C1-C7)共10具(保留完整的脊柱三柱结构及相关的韧带和椎旁肌),对它们进行CT扫描及三维重建,根据CT测量确定进钉点和进钉方向.对其中5具标本的C2-C7全部进行实体置钉,另外5具标本在CT导航技术的引导下进行置钉.术后进行颈椎椎弓根螺钉水平的CT平扫及矢、冠状面重建,解剖后肉眼大体观察椎弓根螺钉置入的精确性.结果 个体化置钉60枚,成功率为90%,优良率为75%;在CT导航引导下置钉60枚,成功率为96.6%,优良率为90%.两种方法比较,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优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导航法置钉较术前三维CT辅助的个体化置钉准确性无明显差异,但优良率高.  相似文献   

2.
髓内钉广泛应用于治疗四肢骨干骨折,其临床应用将近80年,常用置钉方法有开放和闭合两种。目前主张采用闭合方法置钉。  相似文献   

3.
4.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2):90-92
目的本研究将新置钉方式与常规置钉方式作比较,为新置钉方式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我院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住的胸腰椎骨折手术患者57例,分为常规置钉组和新置钉组,两组为同一批患者,常规置钉组依次置入一侧椎弓根钉、固定棒、尾帽连接,之后再依次置入另一侧直至拧紧。新置钉组在常规置钉结束后,按照常规置钉顺序再拧一次原本已经拧紧的双侧螺钉尾帽。比较两种置钉方式结束后尚可进一步拧紧的松动螺钉数量及松动率。结果常规置钉方式结束后有91侧的螺钉松动,可进一步拧紧,松动率为79.82%,新置钉方式结束后有2侧的螺钉松动,松动率为1.75%,两组松动侧数和松动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常规置钉方式,新置钉方式可明显减少术中松动螺钉数量,降低松动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6.
谢军  邓宁 《微创医学》2003,22(4):490-491
随着脊柱外科手术的发展和普及,很多基层医院都开展了椎弓根钉固定术,该技术的关键是螺钉的准确置入.为找到理想的螺钉置入方法,本文对三种置钉方法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7.
谢军  邓宁 《医学文选》2003,22(4):490-491
随着脊柱外科手术的发展和普及 ,很多基层医院都开展了椎弓根钉固定术 ,该技术的关键是螺钉的准确置入。为找到理想的螺钉置入方法 ,本文对三种置钉方法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如下。1 资料和方法1 .1 一般资料 本组共 78例 ,男 40例 ,女 38例 ,年龄 1 9~ 5 8岁 ,平均 36岁 ,均为胸腰椎骨折及腰椎滑脱病例 ,分别打入 Dick钉、RF钉、SF钉、Steffee钢板等内固定器械。三种椎弓根螺钉置钉方法是 :1根据椎弓根解剖关系徒手打钉 ,共 2 8例 1 1 8枚螺钉 ;2根据 C臂 X线机术中透视打钉 ,共 2 5例 1 0 4枚螺钉 ;3根据术前 CT定位针打钉共 2 5例 …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胸腰椎骨折胸椎椎弓根钉不良置钉的并发症和预防方法.方法 对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采用后路AF钉系统固定,椎弓根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骨折30例患者进行随访,并对胸椎椎弓根钉不良置钉的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 术后30例患者椎体高度均得到恢复,无神经并发症和脑脊液漏发生.结论 胸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技术虽然已经成为目前比较常用的脊柱外科技术,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风险及并发症.不过只要熟悉胸椎的解剖特点,掌握正确的置钉技术,就能够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7):72-76
目的 探讨应用自行设计研制的髓内钉闭合置钉导向器辅助髓内钉闭合置钉治疗四肢骨干骨折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2015年8月~2017年8月在我院住院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四肢骨干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35.06±5.31)岁;术中使用自行设计研制的髓内钉闭合置钉导向器。对照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龄(32.03±4.27)岁;术中不使用髓内钉闭合置钉导向器。60例患者均行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观察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确定进针点并开口所需要的透视次数及手术时间、导针通过骨折端进入骨折远端的次数、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等。结果 60例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8个月,全部病例均骨性愈合。未出现伤口感染等并发症。试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97.94±8.28)min短于对照组(105.42±2.88)min,确定进针点并开口所需要的透视次数(3.58±1.20)次、导针进入骨折远端的穿针次数(1.16±0.16)次少于对照组[(2.86±1.13)次、(4.86±0.22)次],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及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自制髓内钉闭合置钉导向器能辅助术者进行术中骨折闭合复位及髓内钉进钉点定位、闭合置钉,解决髓内钉的进钉点定位及闭合置钉困难的问题,适用于辅助四肢骨干骨折的髓内钉闭合置钉手术,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我院骨科于 1996年底引进了Gamma钉置入的成套器械 ,1997年 6月— 2 0 0 2年 12月我们采用Gamma治疗各种类型股骨粗隆间骨折 2 7例 ,收到了较好治疗效果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 7例中男 19例 ,女 8例 ;年龄 2 8~ 85岁 ,平均 6 2 .1岁 ;其中 <35岁 5例 ,;>0岁 2 2例 ;左侧 13例 ,右侧 14例 ;摔伤 2 1例 ,撞伤 2例 ,砸伤 4例 ;按照Erans分型Ⅱ型 5例 ,Ⅲ型 18例 ,Ⅳ型 4例 ,同时并发其他部位损伤 5例(胫腓骨开放骨折、colle骨折 ,肱骨外科颈骨折各 1例 ) ;入院时 15例已并发≥ 1种重要脏器疾病 ,主要有糖尿病、冠心…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传统经皮置钉与椎弓根镜辅助下经皮置钉技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LDD)的安全性和准确性.方法 选择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3年12月至2015年9月采用经皮置钉的LDD患者30例,将其分为经皮组和镜下组,每组15例,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进行疗效评估.术后复查X线、CT及磁共振成像(MRI),评估螺钉位置及融合率.结果 经皮组置钉84枚,镜下组置钉70枚.两组术中平均出血、手术平均时间、C臂透视平均次数、住院平均时间、术后下床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两组患者VAS及ODI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镜下组VAS及ODI分别为(2.50±1.30)分及(50.00±3.50)%,经皮组VAS及ODI分别为(3.00±1.50)分及(58.00±4.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皮组、镜下组临床症状改善率为73.33%、80.00%;置钉位置经影像学复查,显示位置良好,痛变节段融合良好,无螺钉松动.经皮组3枚(3.57%)螺钉位置偏差,行二次手术调整.结论 椎弓根镜辅助下置钉治疗LDD的准确性及安全性均高于传统经皮置钉,且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更少.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椎新鲜骨折的复位效果。方法对50例胸腰椎骨折给予伤椎及上下邻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根据CT扫描选择伤椎椎弓根钉,在复位时通过直接推顶伤椎椎弓根钉,使得向后移位的椎体向前复位,恢复脊柱序列。行椎板减压,横突间及关节突间植骨融合。结果经过10~15个月随访,术后椎体高度基本恢复正常,术后Cobb角基本纠正。结论伤椎置钉技术对新鲜胸腰椎骨折的复位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3.
李枫  刘德敏  侯伟光 《西部医学》2023,35(8):1167-1172
研究经皮内镜下可视化置钉在经皮内镜下后路腰椎融合术(End-PLIF)椎弓根螺钉置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纳入2020年10月—2021年4月我院有腰椎融合手术指征的腰椎间盘源性腰痛、腰椎管狭窄症伴腰椎不稳、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腰椎滑脱症(Meyerding分级I、II)患者共50例。50例患者随机分为甲、乙两组,每组25例。甲组的手术方式为经皮内镜下后路腰椎融合术+经皮脊柱内镜下可视化椎弓根螺钉置钉,乙组的手术方式为经皮内镜下后路腰椎融合术+传统X线透视下经皮椎弓根螺钉置钉。比较两组X线透视总次数、导丝置入时间、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采用Gertzbein-Robbins标准评价置钉优良率;术前及术后24 h VAS评分和ODI指数、改良Macnab标准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评价疗效。同时对经皮内镜下改进的置钉器械进行3D打印制造并验证其可行性、实用性。通过上述指标观察其医患X线辐射情况、微创性、置钉的优良率及手术效果。结果 全部患者均完成了手术和随访。甲组患者X线透视总次数、手术时间、导丝置入时间,均少于乙组(P<0.05),两组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术后24 h VAS、O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术后24 hVAS、ODI均较术前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改良Macnab标准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经皮内镜置钉优良率优于乙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内镜下置钉能减少医患X线辐射次数,降低医患辐射暴露风险,且置钉的优良率较高;同时,3D打印的经皮内镜下置钉器械具有可行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个体化3D打印导板辅助上颈椎椎弓根置钉与徒手置钉的精准性。方法 选择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上颈椎疾患患者20例,获取每位患者颈椎三维CT数据,根据置钉方式不同分为导板组和对照组,分别制作20例等比例3D打印上颈椎模型,导板组使用3D打印导板辅助上颈椎模型椎弓根螺钉置入,对照组在透视辅助下徒手置钉。根据椎体是否存在骨折,将导板组内20例模型分为钉道损伤组10例(寰椎骨折与枢椎骨折病例)和钉道完整组10例(畸形与关节脱位病例)。比较导板组和对照组螺钉可接受率、单枚螺钉置入时间差异;比较导板组术前理想钉道与术后实际钉道内倾角差异,对比钉道损伤组和钉道完整组置钉结果差异。结果 导板组螺钉可接受率为93.55%,高于对照组的79.03%(P<0.05);导板组单枚螺钉置入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导板组术前理想螺钉内倾角与术后实际螺钉内倾角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钉道损伤组螺钉突破椎弓根率26.7%高于钉道完整组3.1%(P<0.05)。结论 个体化3D打印导板辅助上颈椎椎弓根置钉在置钉精准度、安全性和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骨折伤椎置钉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新鲜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59例Magerl-Harms-Gertzbein分类为A、B1、B2型的新鲜胸腰椎骨折病例,采用后路切开手术,同时在伤椎椎弓一侧或双侧置入长度相对较短的螺钉,在复位时直接推压伤椎椎弓根钉使后移椎体向前复位,椎体周围软组织紧张,骨碎块在一定程度上复位,恢复脊柱解剖序列及压缩椎体在一定程度上高度得到恢复。结果:59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为9~46个月平均18个月,椎体前缘术前平均高度为46%,术后平均高度为91%;后缘术前平均高度为84%,术后为97%;2例内固定松动,1例内固定断裂。结论:经骨折伤椎置钉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能即时复位,恢复伤椎高度及脊柱序列,提供可靠的内固定。  相似文献   

16.
胸腰椎压缩性骨折非常常见,治疗方法上仍存在很多争议。前路手术减压彻底,融合率高,重建效果好,后凸纠正完全。但手术创伤大,手术危险性高,术后并发症多。故大多数脊柱外科医师选择后路椎弓根内固定的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后路手术人路简单,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但后路内固定因受垂直应力大,导致椎弓根钉松动或断钉的现象发生不少。自2005年2月至2008年4月对伤椎及上下邻椎置钉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51例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椎弓根内侧缘置钉法在常规置钉困难的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88例常规置钉困难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椎弓根置钉法不同对患者进行分组,采用椎弓根内侧缘置钉法患者纳入观察组(n=112),采用常规置钉法患者纳入对照组(n=76),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情况、置钉准确性、一次性置钉成功率、术后情况、疼痛评分、腰椎功能评分以及置钉并发症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置钉时间、透视次数、手术时间分别为(20. 25 ± 3. 29) min、(7.82 ±2.51)次、(158.87 ±47.17)min,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3.11 ±6.46)min、(8.96 ±2.66)次、(183.46 ±62.63)min (P<0.05);观察组一次性置钉成功率、置钉准确性优良率分别为90.6%、85.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5.3%、76.6%(P<0.05),置钉并发症总发生率(8.9%)显著低于对照组(19.7%)(P<0.05).结论: 椎弓根内侧缘置钉法可以提高一次性置钉成功率与置钉准确性,减少置钉相关并发症发生,有利于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探讨预防腰椎椎弓根置失误的措施。方法:对55例220个腰椎椎弓根钉内固定中失误的10例椎弓根钉回顾性分析。结果:腰椎椎弓根钉置因技术因素10例。结论:提高医生的技术,术前精心的准备是避免腰椎椎弓根钉置失误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32):63-66+70
目的 探讨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伤椎置钉在治疗胸腰椎骨折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9 月~2016 年11 月共67 例使用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的胸腰椎骨折患者,其中37 例使用跨伤椎固定法(4 钉组),30 例使用附加伤椎置钉法(6 钉组),观察两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术后第1 天伤口疼痛VAS 评分,测量比较两组术前、术后、末次随访(>12 个月)时节段Cobb 角、伤椎前缘高度比值。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12~23 个月,平均(15.3±3.7)个月。与4 钉组比较,6 钉组手术切口更长、术中透视次数更多,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第1 天伤口疼痛VAS 评分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4 钉组比较,6 钉组术后节段Cobb 角和末次随访节段Cobb 角均更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 钉组术后伤椎前缘高度比值和末次随访伤椎前缘高度比值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椎弓根钉固定术可以有效治疗胸腰椎骨折,加用伤椎置钉可以更好的纠正并维持胸腰段后凸角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