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目前我国乡镇道路绿化改造方法仍在研究,绿化设计缺少对生态和文化的整体把握,为此提出将生态结合文化进行景观设计的理念,即是以景观设计为手段、生态修复为基础、文化传承为内涵进行绿化改造,应用景观设计的方法,综合运用生态理念和美学理论修复乡镇道路建设时遗留的环境问题。以广东省清远市连山县的广德大道为实例,以生态结合文化进行绿化设计为景观提升理念,构建反映乡村地域特征、自然特征和时代特征,提炼地方精神,延续地域文脉内涵的道路景观。  相似文献   

2.
吕桂菊 《四川建筑》2010,30(4):40-41
综合运用学科理论知识,对现代城市商业空间景观的特色化设计问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讨,提出了从地域环境、城市文脉、地形地貌三个方面营建现代城市商业空间景观特色设计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调查柳州市滨水绿地公众所关注的影响植物景观营造因子,运用SPSS19.0主成分分析法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最终得到5个符合公众需求的植物景观成分因子,分别为植物的生态适宜性、植物的景观适宜性、植物保健与文化、植物景观的社会适宜性、植物景观竖向设计。研究结果可对城市滨水绿地植物景观建设与管理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4.
地域特征有独特的生态价值、审美价值与人文价值,以浙西南地域特征为例研究地域性园林小品设计的思路和方法。分析浙西南地域特征及其园林小品应用现状,指出地域性园林小品设计应遵循因地制宜、公众参与、继承创新的原则,可运用表层、融合、深层的设计方法,并从色彩定位、造型识别、材料选择、意境传达等维度提出浙西南地域性园林小品的形象构建途径。理论指导实践,设计了景墙、廊架、座椅、景观灯等浙西南地域性园林小品。将地域特征融入景观环境规划设计,不仅有助于自然生态的和谐、社会环境的营造、地域文脉的延续,更有助于增强市民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促进城市景观环境的重塑与再生。  相似文献   

5.
分析乡村景观区域性、被动性、生态性的三大特征,以区域尺度、城乡联动的意识与生态观点作为乡村景观分析研究与规划设计的出发点,提出主导生态因子修正分析法。该方法主要通过区域生态因子的识别、生态因子相关性分析、分析框架、最终模型与生态分析结论、景观生态时间过程的分析和面向区域景观生态战略的规划来实现,为乡村景观规划提供了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6.
通过梳理西方再生设计理论,明确景观再生研究对象是不同尺度的城乡景观,指出再生的内涵是景观保持动态平衡的机能,结合中国"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从生态理论智慧和生态实践智慧两方面对西方再生设计理论进行整合与提炼,构建了景观再生的理论与实践整体性框架,阐述了环境、社会和经济三大子系统耦合发展的再生途径,同时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的整体性方法、公众参与以及集体智慧的涌现是景观再生生态实践智慧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反思当今景观“生态化”设计普遍 缺乏人文目标体系,在归纳总结景观生态设 计基本途径与重要倾向的基础上,提出四种 景观生态设计模式,包括地方传统型、保护 节约型、生态循环型和示景模拟型,并确定不 同生态设计模式的主要景观空间表征因子与 综合特征。之后遴选上海黄浦江滨江绿地中 具有代表性特征的16个景观空间样点,应用 问卷法进行滨江景观生态感知的公众偏好调 研,分析影响公众生态感知强度的绿地景观 空间特征,探讨不同生态设计模式的公众感 知倾向,以期为未来城市绿地空间的景观生 态化设计提供一定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8.
大型项目决策中的公众参与可以提高项目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和有效性进而降低社会稳定风险,但过多的公众参与可能导致项目决策成本增加。所以要为项目决策选择合适的公众参与模式,就需要项目决策者平衡这一矛盾关系。通过研究,设计了连续型公众参与模式库并且分析了影响模式选择的主要因素,以社会稳定风险最小化和项目决策成本最小化为双目标,建立了大型项目决策的公众参与决策模型。综合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构建的决策模型适用性较强,对于项目决策者选择公众参与模式具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胡亚楠 《浙江建筑》2011,28(6):17-18,29
通过对浙江省海盐县海滨公园商业街区的设计方案进行研究,并对方案涉及到的历史文脉追溯、地块环境分析、建筑与景观的江南现代风格和功能的结合进行分析,最后落实到景观商业街设计中,既代表了当地传统建筑的现象,又运用江南园林派的造园手法,在环境的塑造中达到可赏、可游、可用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杨艺鹏 《山西建筑》2011,37(26):37-38
以北京某文化生态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为例,从空间·生态·文脉·人的角度探讨了现代城市建筑与景观结合,努力将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相结合,充分体现自然、生态、健康、低碳环保、人文的理念,从而形成新的城市绿洲。  相似文献   

11.
艺术在现代园林中之所以变得显山露水,在形式上对现代艺术的直接借鉴是主导因素之一。本文着重探讨了现代艺术对现代园林形式层面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园林要素的艺术品化倾向;设计造型上融入了现代艺术的观念和手法,强调艺术性的关注;多视角、不同元素组合以及拼贴手法的使用,为园林的空间形式创新带来了新启发。  相似文献   

12.
本土文化是地域景观生成的重要来源。除历史文化之外,生成本土文化的元素还有其他的可能吗?20世纪丹麦园林的发展例证了农业景观和专业传统的可能。文中将从特别限定的历史文化、农业景观和专业传统三个方面,探讨本土文化在丹麦现代园林中的传承。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公园的发展深受苏联文化休息公园设计理论的影响,对该理论从全盘照搬、到理性批判、至扬弃吸纳的过程,本质上体现了现代发展与植根传统的双重诉求。中国现代公园的建设必须发掘本土传统,合理借鉴国外经验,以发展新园林文化。  相似文献   

14.
白雪锋  许浩 《中国园林》2022,38(7):139-144
了解近代南京山水风景资源的时空分布与演变,有助于探究风景名胜的发展规律,为当代城市风景系统的营建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基于历史地理信息系统,运用ArcGIS平台,以南京钟山风景区为例,对近代历史景观资源的时空分布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历史景观资源数量呈现2次波动,民国时期的景观资源类型趋于多样化,纪念建筑数量最多;2)历史景观资源集聚于钟山头陀岭、独龙阜、小茅峰,鸡笼山南坡,玄武湖梁洲等地;3)历史景观资源的分布重心由西北向东南长距离偏移,1840—1912年的移动趋势较弱,1912年之后的分布趋势逐渐增强;4)地形地貌、水系等自然因素直接作用于历史景观资源的选址,交通条件、统治阶级的干预及战争动乱等人文因素推动着时空演变过程。研究结果证明了基于园林文献史料构建山水名胜历史地理信息系统的可行性,为历史景观资源空间分析提供了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15.
王思颖   《中国园林》2022,38(8):84
中国传统公共园林由士绅官员、文人墨客、地方民 众等历经千百年共同建构、感知,承载着中华民族集体的景 观偏好。以西南边疆云南省省会昆明的西山-滇池-大观楼传 统公共园林为例,整理描写其景观特征的330篇古代艺文, 通过Nvivo软件,运用扎根理论从五感角度分析艺文内容, 并对艺文景观偏好进行三级编码。研究发现:1)视觉景观 在艺文中出现的占比最高,听觉、触觉、嗅觉次之,分别为 99%、36%、24%、7%,视觉和听觉同时出现的艺文占比 高达35%;2)“山水楼”是中国传统公共园林重要的景观偏 好模式,蕴含了中国传统公共园林营造智慧和中国人集体景 观审美意识。昆明“山水楼”模式的出现,是中华民族在西 南边陲地区“一带一路”文化传播的见证。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城市公园滨水绿地景观与公众偏好之间的关系,利用景观评价法结合图像语义分割、灰色统计分析等方法,对福州市西湖公园、左海公园等36个典型城市滨水绿地进行了研究,应用虚拟现实技术结合问卷访谈获取公众审美评价,并利用图像语义分割技术实现要素量化分解,以此展开城市滨水绿地美景度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PSPNet模型对城市滨水绿地的分割精度为88.8%,适用于该场景类型的分析;2)美景度模型结果显示具高贡献率的5个主要因子依次是商业设施(27.8%)、视觉复杂度(25.8%)、植物生长状况(10.8%)、植物层次(10.4%)、铺装形式(8.4%),商业设施和视觉复杂度对美景度产生负向影响,植物生长状况、植物层次、铺装形式则正向促进公众审美感知;3)高美景度评价(SBE)得分场景特征为:绿视率为30%~50%,蓝视率为2%~10%,铺装比例为15%~30%;低美景度评价(SBE)得分场景最突出特征为商业氛围浓厚(4.19%)。所得结果可为后续滨水绿地的景观规划设计及管理提供客观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17.
清末广州中西交汇,景园营造新旧共存互动,推 动岭南园林的近代转型。其中,在繁荣的中西贸易和文化交 流,以及书院文化、士绅文化等的影响下,清末岭南形成了 以广州为中心、十三行行商为代表、官商士绅竞相造园的特 殊历史时期,其造园数量、规模、意匠等均在该时期达到岭 南古典园林发展的巅峰。这一时期也是岭南园林近代转型的 关键时期。在西方文化和清末洋务运动思想的影响下,广州 开始出现洋务花园、公园、市政绿化,以及校园绿地等新型 园林形式。这些具有公共性质的城市景致与新建私园一道广 泛分布在城墙以外,成为清末广州城市空间拓展与风景体系 形成的重要参与者。由于清末广州城外造景的繁荣,从时间 上开启了岭南园林的近代转型,在空间上使岭南园林的地域 性特征得以形成和辨识,其空间性与时间性界定了清末岭南 园林近代转型的物质及文化维度。梳理了清末广州具有代表 性的景园营造活动,在分析其动力机制的同时,探讨城外造 景之于岭南园林近代转型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白舸  顾珂 《华中建筑》2010,28(1):39-41
以大地为艺术作品载体的大地艺术对现代景观设计,特别是对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影响显而易见。同时大地艺术也为本土文化与中国现代景观设计的融合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寺庙园林植物景观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寺庙园林作为中国古典园林三大类型之一,其景观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植物景观的营造。本文论述了寺庙园林植物景观研究的重要意义,从寺庙园林植物景观建设中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人手,提出了我国现代寺庙园林植物景观建设中要注重风水文化、宗教意境文化、地方文化3类文化的传承和发扬。通过寺庙园林的植物景观研究,为寺庙园林植物景观发展和现代园林植物景观的营造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Scenarios for the Austrian food chain in 2020 and its landscape impact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How the future landscape will look depends particularly on the outcome of the socio-economically motivated decisions of farmers, food processors, retailers and consumers, all members of the food supply chain. However, a long-term perspective on the food supply chain and its landscape effects is confronted with a great deal of uncertainty and data constraints. These difficulties can be partly avoided by using the personal judgements of agents whose decisions control the structure of present and future food supply chains. A well-established agent-based method for dealing with and describing variation in the future is the method of scenario planning.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present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cenario approach to the Austrian food supply chain in 2020 and its landscape impacts. A critical discussion of the scenarios should reflect their explanatory power regarding future development options for landscapes. The first section of the paper outlines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society, the food supply chain and the landscape in a conceptual model. It describes the applied scenario technique and the research setting involving agents from agriculture, the food industry, retailing, gastronomy, and consumer organisations. Four scenarios for the food chain in 2020 are presented (Liberal Market Scenario, Protective Policy Scenario, Fast World Scenario, Slow World Scenario) and their respective consequences and strategies are discussed. The scenario technique used is found to be a useful means of gathering and structuring disperse expert knowledge. The paper concludes that—despite some methodological limitations—scenarios can deal with uncertainty concerning the socio-economic driving forces of landscape change and therefore can be used as a preliminary step in formulating robust strategies for landscape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