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室性早搏(室早)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近年来,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快速心律失常已经成为常规的治疗手段之。对于频发室早、药物治疗效果较差或患者不耐受药物治疗的室早,射频消融术已经逐渐成为主要治疗方法。但是到目前为止,已经出台的诊疗指南中,室早的射频消融还没有被列入其中。本文总结自1994年以来我院射频消融治疗室早的结果和随访评价,建议射频消融治疗室早的适应证和该项治疗在指南中应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RVOT)室性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已有较多报道,但某些先天性心脏病合并RVOT起源的室性心动过速(VT)、频发室性早搏(室早)的射频消融少见报道,本文报道房间隔缺损5例及法洛四联症术后2例合并RVOT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生理特性及射频消融特点。 资料和方法7例患者,男性3例、女性4例,年龄13~37岁。以近半年至5年出现明显心悸、胸闷入院。房间隔缺损5例,缺损2.0~3.2cm,4例未经治疗,1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后3年;法洛四联症外科矫正术后12年和15年各1例。7例患者24 h动态心电图均示频发多源性室早,但以1种形态室早为频发,而其它形态室早为偶发,其中5例伴VT及晕厥或黑矇史。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儿童频发右心室流出道室性早搏(室早)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总结我院2003年7月至2009年4月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58例儿童室早,观察射频消融即刻和远期、不同部位、不同年龄、心脏扩大与否、放电时心律失常的反应等对成功率的影响,观察有无并发症及随访预后.结果 体表心电图判断室早与心内电生理检查结果完全符合 消融即刻总成功52例(89.7%) 消融放电时出现频发室早或窒性心动过速(窒速)者预示消融成功(P<0.033).而右心室流出道不同部位、心脏有无增大、患儿年龄对消融术成功率影响不大 远期成功率为86.2%.未发生任何远期并发症.结论 经导管射频导管消融可有效而安全地消除儿童正常心脏结构的右心室流出道单形性室早.  相似文献   

4.
左室扩大合并频发室性心律失常在临床中比较常见,可见于各种心肌病和冠心病心肌梗死后,多认为该室性心律失常为继发性,通常以药物治疗为主,必要时植入埋藏式心脏除颤器(ICD),但疗效欠佳。近年来,提出频发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可导致室早性心肌病的概念[1-3],因此,任何左室扩大合并频发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都不能轻易否定室早性心肌病。我们近期遇到1例年轻的女性患者,多年来一直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 频发室早 短阵室速”,药物疗效欠佳,后成功进行室性早搏的射频导管消融术而短期内治愈,最后诊断为“室早性心肌病。”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射频导管消融(RFCA)治疗心室流出道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和室性早搏(室早)的临床效果、心电图及电生理特征。方法 58例患者中室速10例,室早48例。起源于右室流出道(RVOT)43例,左室流出道(LVOT)15例,其中起源于主动脉瓣上Valsalva左冠窦(LSV)12例。5例RVOT室速是在非接触标测系统Ensite3000指导下进行消融的。结果 (1)58例患者中55例成功,3例失败,9例复发。(2)其中1例患者术中出现急性心包压塞。(3)起源心室流出道的室速和室早具有典型的心电图特征,其中Ⅱ、Ⅲ、aVF导联单向R波是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的共同特点。(4)V1或V2导联的R波时限指数与R/S波幅指数可作为区别LSV与RVOT室速和室早的有效指标。结论 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心室流出道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非接触标测系统对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标测与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单导管标测指导下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RVOT)频发室性早搏(VPC)、室速(VT)射频消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中心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行单导管指导下射频消融治疗的特发性RVOT室早、室速患者共40例,男女比例1.0∶1.2,平均年龄(42.3±16.3)岁,发病时平均年龄(38.1±16.1)岁.结果 40例中单导管激动顺序标测和起搏标测确定起源于间隔部24例,游离壁16例.射频术中及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手术即刻成功率为92.5%,随访(17.7±3.6)个月,复发6例(复发率16.2%),总成功率为77.5%.结论 特发性RVOT频发VPC、VT间隔部起源多于游离壁.单导管标测指导下射频消融RVOT室性心律失常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右室流出道频发单形性室性早搏行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对 11例无器质性心脏病右室流出道频发单形性室性早搏患者进行射频导管消融 ,采用起搏标测 ,以起搏时与自发室早QRS波群图形完全相同的点为消融靶点。结果 消融即刻成功率 91% (10 / 11) ,所有患者无任何并发症 ,随访 1~ 30个月 ,无迟发并发症发生 ,无室早复发。结论 右室流出道频发单形性室性早搏予射频导管消融治疗有效、安全 ,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单形性室性早搏(VPC)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导管消融治疗快速心律失常已经成为常规的质量手段之一.对于频发室早,药物治疗效果较差或患者不耐受药物治疗的室早,射频消融术已逐渐成为主要治疗方法.本研究收集室性早搏的射频消融治疗病例资料,探讨其起源部位、心电图特点及射频消融治疗的临床评价.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31例室性早搏接受射频消融治疗的患者,其中男17例,女14例,年龄36 ~68[平均(40±13)]岁,病程3个月~10年.31例患者多有心慌、胸闷、头晕等症状,药物治疗效果不佳.人院后常规行生化、胸片、西点头、心彩超、动态心电图等检查.其中2例合并高血压,其余29例未发现器质性心脏病.所有患者术前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室早均在10 000次以上.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射频导管消融治疗起源于主动脉左冠状窦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 12例起源于主动脉左冠状窦的心律失常患者行射频消融治疗。采用激动顺序标测及起搏标测相结合,靶点V波较体表心电图QRS波群提前至少20ms,温控大头导管温度55℃,射频功率15~30w放电240s射频消融。随访患者射频消融治疗后的近期及远期疗效。结果靶点位于主动脉左冠状窦左冠状动脉开口下方1~2cm,即刻成功率为100。术中及术后无并发症发生。术后1个月内,12例患者复查动态心电图,室性早搏(室早)的次数由术前(15273±2056)次/24h,降为消融后的(656±135)次/24h,射频消融前后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个月11例患者室早消失,1例复发,再次行单导管法消融成功。结论射频消融治疗起源于主动脉左冠状窦的室性心律失常安全有效,并能根治该类型室性心律失常的发作。  相似文献   

10.
射频消融治疗频发单源性室性期前收缩(附三例报告)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采用起搏标测法对3例有明显症状的频发单源性室性期前收缩(下称室早)患者进行射频导管消融(RFCA)治疗。经标测2例定位于右室流出道、1例定位于左室间隔。以30~40W的功率消融,持续时间30~60s,获得成功。术后5~7d复查动态心电图未发现室早。随访1~11个月,2例未复发,1例出现偶发室早。认为对有明显临床症状且药物难以奏效或不能耐受其副作用的单源性室早患者,可考虑RFCA治疗。该疗法有可能成为根治室早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12.
13.
Idiopathic ventricular tachycardias (VTs) are generally divided into those arising from the right ventricle and those arising from the left ventricle. There has been few reports of two morphologically distinct VT occurring in patients with no apparent structural heart disease. We report a patient with verapamil-sensitive left VT with a right bundle branch block pattern that spontaneously changed to VT with a left bundle branch block pattern.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was induced by the application of programmed stimulation. Although it is unclear if our patient with pleomorphic VT has ventricular vulnerability, it is necessary to investigate further and follow him carefully.  相似文献   

14.
15.
16.
Isolated left ventricular noncompaction is an inherited cardiomyopathy characterized by multiple prominent trabeculations with deep intertrabecular recesses. The diagnosis is often missed because echocardiography poses inherent problems of poor echo window in assessment of the LV apex, which is most commonly involved in noncompaction. We report a case in which conventional 2D echocardiography failed to demonstrate multiple prominent trabeculations. Contrast echocardiography confirmed the presence of multiple trabeculations with deep intertrabecular recesses. This report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contrast echocardiography in the diagnosis of ventricular noncompaction.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