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首次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的发生与病变部位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首次脑卒中病变部位与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发生的相关性。方法:用简易智能量表(MMSE)对首次脑卒中患者(脑梗死患者269例,脑出血患者94例)考核,并于脑卒中后3个月随访,用头颅CT或MRI确定病变部位。结果:患者脑卒中后3个月VD的发生率脑梗死组为17.8%(48/269);脑出血组为19.2%(18/94),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X^2=0.082,P&;gt;0.05)。脑卒中后痴呆及非痴呆患者病变部位经Logistic分析提示:脑梗死患者丘脑梗死对痴呆的影响程度最大,其次依次为梗死伴皮层下白质脑病、颞叶及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脑出血患者丘脑出血对痴呆的影响程度最大,其次为颡叶出血。结论:血管性痴呆在首次脑卒中患者中常见,脑卒中后VD的发生与否与病变部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脑卒中血管性痴呆(VD)的发生率及其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脑卒中患者100例的临床资料,研究脑卒中VD的发生率,及其与性别、文化程度、脑卒中临床类型、病灶部位的相关性。结果:本组脑卒中VD的发生率为23%,发生率与性别和文化程度无关;缺血性脑卒中致VD比例高于其他脑卒中致VD(P<0.05);丘脑、额叶、颞叶、顶叶等部位病变致VD比例高于基底核病变致VD(P<0.05)。结论:VD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率与脑卒中临床类型及病变部位有关。  相似文献   

3.
脑卒中急性期血浆淀粉样β蛋白水平与血管性痴呆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背景淀粉样β蛋白(amyloid beta protein,Aβ)是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老年斑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它在脑内的沉积被认为是AD发病机制的关键步骤,动物试验提示Aβ也参与了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的发病过程.但在临床试验中Aβ含量变化是否与VD的发病有关还不清楚.目的测定脑卒中患者急性期和VD患者血浆Aβ的含量,探讨其在V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设计病例对照研究.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和核医学科.对象2001-09/2002-12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脑卒中急性期患者92例(脑卒中组),脑出血28例,脑梗死64例;病灶在右侧大脑半球的30例,在左侧大脑半球的29例,另33例左右半球均有病灶或病灶在脑干、小脑;病情轻者71例,病情较重者9例,病情重者12例.同期门诊或住院血管性痴呆患者62例(血管性痴呆组).正常对照组来自重庆市主城区健康志愿者45例.方法采用平衡饱和竞争放射免疫方法测定正常对照组、脑卒中急性期患者、VD患者血浆中Aβ的浓度,比较各组有无显著性差异,分析不同病因、病变部位、病情严重程度对Aβ的含量的影响.主要观察指标各组患者血浆中Aβ的含量.脑卒中急性期患者中不同病因、病变部位、病情严重程度的各组患者Aβ的含量.结果脑卒中患者血浆中Aβ含量为(1.65±0.15)μg/L,血管性痴呆组为(1.04±0.13)μg/L,正常对照组为(4.12±0.11)μg/L,脑卒中组血浆中Aβ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血管性痴呆组明显低于脑卒中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脑出血组和脑梗死组血浆中Aβ含量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不同病变部位患者Aβ的含量无明显差异,与病情的严重程度无明显的相关性.结论Aβ在血管性痴呆的发病机制中可能起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背景:淀粉样β蛋白(amyloidbetaprotein,AB)是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t-disease,AD)老年斑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它在脑内的沉积被认为是AD发病机制的关键步骤,动物试验提示Aβ也参与了血管性痴呆(vasclllal-dementia,VD)的发病过程。但在临床试验中Aβ含量变化是否与VD的发病有关还不清楚。目的:测定脑卒中患者急性期和VD患者血浆Aβ的含量,探讨其在V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设计:病例对照研究。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和核医学科。对象:2001—09/2002—12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脑卒中急性期患者92例(脑卒中组),脑出血28例,脑梗死64例;病灶在右侧大脑半球的30例,在左侧大脑半球的29例,另33例左右半球均有病灶或病灶在脑干、小脑;病情轻者71例,病情较重者9例,病情重者12例。同期门诊或住院血管性痴呆患者62例(血管性痴呆组)。正常对照组来自重庆市主城区健康志愿者45例。方法:采用平衡饱和竞争放射免疫方法测定正常对照组、脑卒中急性期患者、VD患者血浆中Aβ的浓度,比较各组有无显著性差异,分析不同病因、病变部位、病情严重程度对Aβ的含量的影响。主要观察指标:各组患者血浆中Aβ的含量。脑卒中急性期患者中不同病因、病变部位、病情严重程度的各组患者Aβ的含量。结果:脑卒中患者血浆中Aβ含量为(1.65&;#177;0.15)μg/L,血管性痴呆组为(1.04&;#177;0.13)μg/L,正常对照组为(4.12&;#177;0.11)μg/L,脑卒中组血浆中AB明显低于正常组(P&;lt;0.05),血管性痴呆组明显低于脑卒中组和正常对照组(P&;lt;0.05)。脑出血组和脑梗死组血浆中Aβ含量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不同病变部位患者Aβ的含量无明显差异,与病情的严重程度无明显的相关性。结论:Aβ在血管性痴呆的发病机制中可能起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丁淑玲  丁萍  刘丽惠 《天津护理》2003,11(6):295-296
老年血管性痴呆(以下简称VD)是由于血管病变所致的痴呆,主要包括各种缺血性脑血管病所致的痴呆、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痴呆等。近年来随着脑血管病发病率的不断升高,血管性痴呆患者也日益增多。  相似文献   

6.
<正>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指脑血管病变引起的脑损害所致的痴呆[1]。血管性非痴呆性认知障碍是VD的前期,认知功能障碍程度轻,具有可逆转性,可早期治疗[2]。血管性非痴呆性认知障碍的发病因素涉及大动脉病变、脑出血、小血管病变、脑梗死、心源性脑栓塞、脑静脉病变等[3]。局灶性或全脑  相似文献   

7.
血管性痴呆的动态CT观察及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血管性痴呆的发病机制。方法 选择首次发病的卒中患者167例,分别在首次发病,每次复发及5年时进行动态头颅CT扫描及智能测定,按5年时是否痴呆分为血管性痴呆组(VD组,95例)及无痴呆血管病组(对照组,72例),将二组资料进行对比。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年时VD发生率为31.73%,2年50.17%,5年56.89%,VD组发作次数多,病灶体积增大,病灶数目增多,病变部位由单侧→双侧,左侧病变增大,皮层下病变增大多见,脑萎缩相关指标提示皮质下萎缩明显,但白质疏松面积改变二组差别无显著性。结论 血管性痴呆多发于卒中首次发病后1-2年内,VD发生率与发作次数,病灶体积,病灶数目增加及病变部位改变(如单侧→双侧,左侧病变扩大,丘脑或角回病变等)最相关,其次为皮层下脑萎缩的快速发展,而白质疏松改变与VD关系较小,首次卒中后2年内积极有效防治有助于减少VD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梗死灶部位与血管性痴呆的关系,为血管性痴呆的早期预防、诊断、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71例经CT或MR证实的脑梗死患者,经国际通用的智能状态检查表评估,分为血管性痴呆组和无血管性痴呆组,比较两组资料,探讨血管性痴呆与脑梗死灶部位的关系。结果额叶、颞叶、基底节部位的脑梗死与血管性痴呆有相关性。结论统计研究表明脑梗死灶部位是发生血管性痴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vasculardementia,VD)与神经功能缺损恢复的关系,为康复处方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999-01/2003-12贺州市富川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106例。在脑卒中患者住院3,9个月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IHSS)测定,以评价脑卒中后VD与神经功能缺损的相关性。结果在脑卒中患者住院3个月时,伴有VD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不伴有VD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37.4±2.2和28.2±1.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轻、中、重3组不同程度痴呆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为18.2±1.7,25.6±1.3和33.6±1.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脑卒中9个月时,无痴呆,疾呆程度较前严重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18.1±6.2和25.6±7.4,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无痴呆、痴呆程度无变化或有所好转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18.1±6.2和18.5±5.9,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痴呆程度越重,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脑卒中后VD的程度与神经功能恢复明显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血清Klotho蛋白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致血管性痴呆(VD)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12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在发病后3个月复诊,分为血管性痴呆(痴呆组)和非痴呆组,痴呆组60例,男性36例,女性24例,非痴呆组66例,男性38例,女性28例.观察两组患者...  相似文献   

11.
12.
临床护士心理压力源与工作满意度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玉芬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10):921-922,924
目的了解临床护士面临的主要心理压力源,为护理管理者有效地帮助护士减轻和消除心理压力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评式问卷调查的方法 ,对内江市2所三级乙等医院287名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临床护士的心理压力源依次来源于工作强度、职业需求、工作环境、人际关系、家庭经济收入等方面。其中来源于工作强度、人际关系及家庭方面的压力源,不同年龄组护理人员在其压力程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护士存在着多种心理压力源,这些压力源是导致护士工作不满意的主要原因,也是护理的安全隐患之一,护理管理者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并定期针对不同的人群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建立有效的支持系统,及时帮助他们调整心理状态,减轻和消除压力,从而提高护士对本职工作的满意度和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14.
15.
精神疾病患者家属教育的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精神疾病患者家属教育的调查,探讨家属教育的内容和教育方式。方法:采用自拟问卷对参加系列教育的家属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患者和家属接受教育次数越多,对疾病知识了解越多;在患者的亲属中患者的父母参加教育比率较大。结论:家属教育对治疗疾病起着积极的作用,应更具有针对性,同时还应该注意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