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研究肝硬化患者血栓调节蛋白、抗凝指标的变化及其与血清白蛋白的关系。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0年3月我院肝硬化患者106例,检测血栓调节蛋白(TM)、抗凝血酶-Ⅲ(AT-Ⅲ)、蛋白-C(PC)、蛋白-S(PS)和白蛋白(ALB)。结果:TM随肝功能恶化而逐渐升高,AT-Ⅲ、PC和PS均随肝功能恶化而逐渐减低。TM与ALB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0.607(P〈0.01)。AT-Ⅲ、PC和PS与ALB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0.448(P〈0.01)、0.363(P〈0.01)和0.321(P〈0.01)。结论:肝硬化患者TM和抗凝系统指标明显异常并与ALB显著相关,检测TM和抗凝系统指标有助于判断肝硬化患者病情。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血管病变及抗凝血因子改变在其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发色底物法检测蛋白C(PC:A)、蛋白S活性(PS:A),对健康对照组、糖尿病无血管病变和伴发血管病变组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 血管病变组vWF、PC:A、PS:A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无血管病变组PC:A、PS:A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管病,变组vWF、PC:A、PS:A异常分布率分别为91.4%、85.0%、45.5%,vWF含量与PC:A呈负相关(r=-0.741,P〈0.05),与PS:A呈负相关(r=-0.765,P〈0.05),PC:A与PS:A含量呈正相关(r=0.844,P〈0.01).结论 血浆vWF、PC:A、PS:A检测在糖尿病发病及病程发展的监测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慢性肝病患者肝脏储备功能与肝纤维化的相关性,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48例慢性肝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慢性乙型肝炎组和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组,对两组患者进行吲哚氰绿(ICG)排泄试验、肝脏硬度检测、肝脏组织纤维化定性分析和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结果随着肝硬化程度的增加,K值降低,R15值增加,两组间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ICG R15值、ICG K值与肝脏硬化程度间有显著的相关性,ICG R15值与肝脏硬化程度间呈显著正相关(r=0.792,P〈0.01);ICG K值与肝硬化程度间呈显著负相关(r=-0.724,P〈0.01)。随着肝功能分级越严重,MELD评分越高,肝功能损害越严重。MELD评分与肝脏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r=0.842,P〈0.01)。结论慢性肝病患者的肝脏储备功能随患者肝纤维化程度的增加而降低,对肝纤维化程度的检测有助于衡量慢性肝病患者肝功能贮备的情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浆抗凝血酶(AT-Ⅲ)、D-二聚体(D-D)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以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26例为观察组,正常孕产妇26例为对照组,分别检测两组孕产妇血浆中AT-Ⅲ、D-D的浓度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GDM患者血浆中的AT-Ⅲ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GDM患者D-D浓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GDM组AT-Ⅲ、D-D之间存在线性负相关(r=-0.848,P〈0.01)。结论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存在高凝状态,检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浆AT-Ⅲ、D-D,可作为妊娠期糖尿病病情发展变化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5.
肿瘤患者抗凝物质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肿瘤患者抗凝血酶Ⅲ(AT-Ⅲ)、蛋白C(PC)、蛋白S(PS)的活性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用STA compact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测定53例恶性肿瘤组和39例良性肿瘤组的AT-Ⅲ、PC、PS活性,并与51例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恶性肿瘤组和良性肿瘤组的AT-Ⅲ、PC、PS活性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且恶性肿瘤组明显低于良性肿瘤组(P均<0.01),但在恶性肿瘤中消化系统与妇科抗凝物质活性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抗凝物质AT-Ⅲ、PC、PS活性检测可以作为肿瘤患者诊断、疗效监测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6.
黄彬  陈茶  钟武平  黄恩芳  高玲 《广东医学》2002,23(9):924-925
目的 研究血浆蛋白C(PC)、蛋白S(PS)活性在肝硬化、肝癌患者中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凝固法在Sysmex1500全自动血凝仪上检测40例肝硬化患者、40例肝癌患者和40例正常对照组的血浆PC及PS活性,同时在Hitachi7170A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检测血浆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和白蛋白(Alb)。结果 肝硬化组和肝癌组血浆PC及PS活性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以肝硬化组降低更为明显(P均<0.05),肝病患者血浆PC及PS活性分别与AST,ALT,TBil呈显著负相关(P均<0.01),与Alb呈显著正相关(P均<0.01)。结论 肝硬化、肝癌患者血浆PC及PS活性降低,以肝硬化患者降低更明显,肝病患者血浆PC及PS活性降低的程度与肝功能受损的程度密切相关,可将血浆PC及PS活性降低的程度作为患者肝功能受损程度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脑梗死患者血D-二聚体(D-D)、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抗凝血酶Ⅲ(AT-Ⅲ)的含量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86例脑梗死患者为脑梗死组,另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30名为对照组。在血常规检测的基础上检测并对比两组血D-D、hs-CRP和AT-Ⅲ(%)的测定结果,分析其与脑梗死程度的关系。结果:脑梗死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血hs-CRP和D-D高于对照组,AT-Ⅲ(%)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T-Ⅲ(%)轻度组高于中重度组,D-D低于中重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D、hs-CRP和AT-Ⅲ(%)与脑梗死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D-D和AT-Ⅲ(%)可能与脑梗死程度有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测脑梗死程度。  相似文献   

8.
Pang BS  Wang C  Lu Y  Yang YH  Xing GH  Mao YL  Huang XX  Zhai ZG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43):3074-3078
目的 了解急性肺栓塞(PTE)患者发病后及抗凝或溶栓治疗后凝血纤溶系统和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方法 将37例PTE患者分为抗凝治疗组(20例)和溶栓治疗组(17例),设立正常对照组40例,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D-二聚体(D—D)、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蛋白-S(PS)、蛋白-C(PC)、凝血酶调节蛋白(TM)含量,采用发色底物法检测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在抗凝治疗第6天和溶栓结束后24h分别复查上述指标。抗凝治疗患者可应用静脉注射普通肝素或采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在应用普通肝素或低分子肝素24—48h后,加用口服抗凝剂华法林,重叠应用4—5d,当连续2d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比值(INR)达到2.0~3.0时,停用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单独口服华法林治疗。溶栓治疗组患者采用尿激酶或rtPA溶栓。在应用低分子肝素24—48h后加用口服抗凝剂华法林,重叠应用4—5d,当连续2d测定PTINR达到2.0—3.0时,停用低分子肝素,单独口服华法林治疗。结果在治疗前,抗凝治疗组PTE患者D—D、t—PA、PS、TM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AT-Ⅲ活性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溶栓治疗组FrrE患者D—D、t-PA、PAI-1、PS、TM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AT-Ⅲ活性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抗凝治疗组应用肝素或低分子肝素后血D—D、t-PA、PS、PC含量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均P〈0.05),而PAI-1、TM含量和AT-Ⅲ活性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溶栓治疗组应用尿激酶或rtPA溶栓后,血D—D、t—PA、PAI-1、PS、PC、TM含量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均P〈0.05),而AT—Ⅲ活性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TE患者存在凝血纤溶系统功能失衡和肺血管内皮损伤。抗凝和溶栓治疗对于调节PTE患者体内的凝血与纤溶系统失衡及血管内皮功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PF)患者氧化应激与细胞外基质胶原沉积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平衡法检测31例IPF患者血清PCⅢ和LN浓度,采用硫巴比妥酸反应底物法(TBARs)进行血清MDA测定。结果 IPF患者血清MDA、PCⅢ、LN与健康对照对比明显升高(P〈0.01)。血清MDA与PCⅢ、LN呈显著正相关(r=0.896,P〈0.01;r=0.832,P〈0.01)。结论随着IPF患者血清脂质过氧化物MDA的升高,血清细胞外基质成分PCⅢ、LN均有升高趋势,说明脂质过氧化可能促进细胞外基质PCⅢ、LN的合成,使细胞外基质沉积增加,促进了肺间质纤维化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尿毒症患者止血功能的调节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分析(ELISA)法测定59例尿毒症患者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同型半胱氨酸(Hcy)、P-选择素(P—selectin)、血栓前体蛋白(TpP)、纤维蛋白肽A(FPA)、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蛋白C(PC)、蛋白S(PS)、D二聚体(D-D)的水平,并比较各指标在尿毒症组与正常组(n=30)间的差异;同时评价尿毒症患者各止血功能指标与血清肌酐(Cr)、肾小球滤过率(GFR)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尿毒症患者的血浆vWF、Hcy、TpP、FPA、TAT、PS、D—D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Pselectin和PC含量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在尿毒症组Hcy与GFR(r=-0.369,P=0.04)和Cr(r=0.274,P=0.039)呈显著相关性,尿毒症患者所有检测的止血调节指标中,Hcy、vWF、FPA、TpP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结论尿毒症患者止血功能变化以凝血亢进为主,其出血倾向主要是由于血小板活化功能受损,Hcy、FPA和TpP能为临床提供较好尿毒症患者的止血功能调节的实验室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1.
小儿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凝血功能障碍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春峰  胡月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6,16(22):3462-3464,3467
目的探讨凝血系统紊乱在SIRS/MODS中的作用及其与SIRS/MODS严重程度的关系,为临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发色底物法及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对43例SIRS患儿及19例非SIRS患儿血浆AT-Ⅲ活性、D-dimer含量进行检测,同时做DIC筛查。结果SIRS组与对照组和非SIRS组比较,AT-Ⅲ活性明显减低,D-dimer含量明显升高;SIRS组AT-Ⅲ、D-dimer异常发生率明显高于非SIRS组(58.1%、69.8%VS1517%、21.0%,P〈0.05);SIRS合并MODS与SIRS未合并MoDs者比较,AT-Ⅲ活性明显减低,D-dimer含量明显升高;死亡组与存活组比较,AT-Ⅲ活性明显减低,D-dimer含量明显升高;SIRS未合并DIC时MODS的发生率为32.0%,合并DIC时MODS的发生率为83.3%(P〈0.01)。结论SIRS患儿存在凝血纤溶功能异常,其在SIRS发展成MODS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DM)患者血浆蛋白C(PC)活性、抗凝血酶Ⅲ(AT-Ⅲ)在糖尿病肾病(DN)各期的水平,探讨其在DN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检测38例正常人和125例2型DM患者蛋白C活性(PC)、抗凝血酶Ⅲ(AT-Ⅲ)。根据24h尿蛋白排泄(UAE)将患者分为两组:无并发症组(UAE〈30mg/24h)45例;尿蛋白组(UAE〉30mmg/24h)80例。结果DM无蛋白尿和蛋白尿组血浆PC水平分别为124.1±10.7%和171.5±36.5%,与正常对照组血浆PC水平102.3±17.3%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且两组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DM无蛋白尿和蛋白尿组AT-Ⅲ活性分别为79.4±29.4%和40.6±13.2%,与正常对照组(95.4±6.5%)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且两组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DM患者存在血管内皮损伤、血液高凝状态,PC、AT-Ⅲ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DM凝血功能变化,并能反映DN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脓毒症(Sepsis)患者血浆可溶性颗粒膜蛋白CD62P(s-CD62P)的表达及其与凝血/纤溶指标的关系。方法以ICU住院治疗的7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Sepsis组38例、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组32例,另选取健康体检者2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检测其入住ICU后24h内的s-CD62P、血小板计数(PL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imer)和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并分别进行CD62P与上述凝血/纤溶指标的相关分析。结果①与正常对照组和SIRS组比较,Sepsis组s-CD62P水平明显升高(P〈0.05);②与正常对照组比较,Sepsis组和SIRS组D-dimer、PT、APTT均显著升高,而PLT计数、AT-Ⅲ活性显著降低(P〈0.05);③s-CD62P水平与D-dimer、PT和APTT明显正相关,而与PLT计数、AT-Ⅲ活性呈明显负相关(P〈0.05)。结论脓毒症患者血浆s-CD62P水平明显升高,发生凝血/纤溶功能障碍较为常见;s-CD62P不仅是血小板活化的标志物,也是脓毒症炎症反应与凝血/纤溶功能障碍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始动因素。  相似文献   

14.
金爱萍 《医学争鸣》2009,(21):2382-2384
目的:观察脂联素与高血压病患者心肌纤维化及血管内皮功能的相关性,探讨脂联素对高血压心肌纤维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测定80例初发高血压病患者(高血压组)和80例健康者(对照组)的血清脂联素、血浆内皮素-1(ET-1)、血清Ⅰ型前胶原(PCⅠ)、Ⅲ型前胶原(PCⅢ)、血清一氧化氮(NO)、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等指标.结果:高血压组患者的血清PCⅠ,PCⅢ、血浆ET-1和收缩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脂联素、NO和FMD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高血压病患者的血清脂联素与FMD(r=0.483)和NO(r=0.417)呈显著正相关;与血清PCⅢ(r=0.601),PCⅠ(r=0.552),ET-1(r=0.429)和收缩压(r=0.321)呈显著负相关.结论:脂联素可通过增加NO,减少ET-1的释放而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高血压心肌纤维化过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清瘦素表达水平及与血清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CⅣ)、层粘连蛋白(LN)相关性在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硬化发病中的意义。方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65例慢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和15例健康体检者血清瘦素水平;放射免疫法(RIA)检测血清HA、PCⅢ、C1V、LN。结果:(1)血清瘦素水平在慢乙肝、肝硬化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2)在对照组、慢乙肝组及肝硬化组中女性瘦素水平明显高于男性(P〈0.01)。(3)血清瘦素与PCⅢ、LN、CⅣ、HA呈正相关(P〈0.01)。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瘦素水平随病情加重趋于升高;女性瘦素水平显著高于男性,存在性别差异;测定血清瘦素并分析其与PCⅢ、LN、CⅣ、HA的相关性.可对肝纤维化程度做出较合理的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浆转化因子β1(TGF-β1)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经病史、临床生化、B超检查确诊的72例乙肝后肝硬化患者,依据child-pugh分级分为3级,其中A级23例,B级29例,C级20例。健康志愿献血者6例做为正常对照组。ELISA法测定血浆TGF-β1的变化。并同时检测血透明质酸酶(HA)、Ⅳ型胶原(CⅣ)、Ⅲ型前胶原(PCⅢ)、血浆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及其活动度、胆红素改变。结果:随着肝硬化的进展,血浆TGF-β1、血HA、CⅣ、PCⅢ逐渐增加。childB、childC级患者血浆TGF-β1与血HA、PCⅢ均明显增加。血浆TGF-β1与血HA呈正相关(childB组r=0.51,P<0.01;childC组r=0.67,P<0.01),与血PCⅢ呈正相关(childB组r=0.63,P<0.05;childC组r=0.74,P<0.01)。结论:血浆TGF-β1可反映肝纤维化程度,联合HA、PCⅢ检测可用作肝硬化诊断、追踪观察的有意义指标。  相似文献   

17.
肝硬化血清总胆汁酸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①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清总胆汁酸(TBA)与肝纤维化标志物及其与Child-pugh分级的关系。②方法检测56例肝硬化患者的血清TIH、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透明质酸(HA)、Ⅲ型前肢原(PCⅢ)、Ⅳ胶原(Ⅳ-C)及层黏蛋白(LN)。③结果随着Child-pugh分级的增加.血清HA、PCⅢ、Ⅳ-C、LN及TBA水平逐步增高,C级与A级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血清TBA与PCⅢ、Ⅳ-C及HA呈显著正相关(P〈0.005;P〈0.05;P〈0、0005),但与LN相关不显著(P〉0.05)。④结论血清TBA升高与肝纤维化及Chihl-pugh分级有密切关系,联合检测TBA与肝纤维化标志物,对判断肝硬化患者病情及预后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青海地区AIF、HSP70及SURVIVIN在胃癌及胃正常黏膜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60例胃癌组织和60例正常胃黏膜组织中AIF、HSP70及SURVIVIN的表达。结果:胃癌组织中AIF、SURVIVIN及HSP70蛋白免疫组化积分均高于正常胃黏膜组织(P〈0.01);AIF、SURVIVIN及HSP70蛋白表达在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AIF表达在不同分期、是否转移以及不同肿瘤细胞分化程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Ⅱ期及Ⅲ期患者胃癌组织HSP 70蛋白积分均高于Ⅰ期(P〈0.01);Ⅲ期患者胃癌组织SUR-VIVIN蛋白积分高于Ⅰ期(P〈0.05);低分化组胃癌组织HSP70蛋白积分高于高分化组(P〈0.01);低分化组胃癌组织SURVIVIN蛋白积分与高分化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无淋巴结转移者HSP70及SURVIVIN蛋白积分均低于伴有淋巴结转移者(P〈0.05)。SURVIVIN与AIF及HSP70蛋白表达间分别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520及0.772),HSP70与AIF的表达也呈正相关(r=0.568)。结论:联合检测AIF、HSP70及SURVIVIN的表达有助于检测胃癌恶性程度和转移与否。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continuous ambulatory peritoneal dialysis,CAPD)患者血磷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随机选择病情稳定CAPD患者58例,进行膳食调查、残肾功能及透析充分性评估,测定血清钙(Ca~(2+))、磷(P~(3+))、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ntact parathyroid hormone,IPTH)水平以及血浆蛋白、血脂、内皮素和C反应蛋白。结果透析后血P~(32+)、IPTH较透析前明显下降(P〈0.01),高磷血症的发生率45%(26/58)。血磷与膳食磷、胆固醇、蛋白质、热能摄入量呈正相关(r=0.575,r=0.449,r=0.353,r=0.367;P〈0.01);与透析充分性和残肾功能无明显相关,但与血尿素氮、肌酐呈正相关(r=0.578,r=0.560;P〈0.01);血磷与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呈正相关(r=0.269,P〈0.05;r=0.404,P〈0.01);血磷与血清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呈负相关(r=-0.407,r=-0.311;P〈0.01),与血浆内皮素呈正相关(r=0.359,P〈0.01)。结论腹膜透析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钙磷代谢紊乱,血磷水平与膳食摄入量及尿毒症毒素蓄积有关,同时高血磷可刺激血浆内皮素的释放。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肺血栓栓塞症(PTE)患者抗凝系统的变化及其对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35例确诊的急性PTE患者和30例正常人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血浆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蛋白C(PC)活性、蛋白S(PS)活性。【结果】PTE患者血浆中抗凝血酶Ⅲ活性,蛋白C活性及蛋白S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这些指标在单纯PTE组和PIE+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组间无统计学意义;吸烟对其影响不大。【结论】PTE患者存在抗凝系统活性减低;部分患者可能存在抗凝血系统的缺陷;这些指标对于PTE的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