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新课程理念中,如何有效地进行初中生物教学呢那就是防止学生产生“疲劳”。教育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学生产生学习疲劳主要是由以下两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由于长时间从事心理活动产生的客观疲劳,或称为精神疲劳。如课堂容量过大,内容过深等等。另一种是主观疲劳,又称假疲劳,这种  相似文献   

2.
蒋志明 《现代语文》2006,(12):83-84
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腩力劳动带来疲劳。”要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要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和欲望。而提问质疑就是其中的一种策略。学生提问质疑,是一种既古老又现代的教学方法。朱熹早就指出:“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法国教育家弟斯多惠说:“一个不好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相似文献   

3.
如果说较高的知识水平是学生考学的“硬件”,那么良好的心理素质就是学生考学的“软件”。只要过好求胜关、疲劳关等几个考试关,“软件”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相似文献   

4.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倡“减负”的今天,更应做好中小学生学习疲劳的防治工作。关于“减负”究竟减什么?很多人将其简化为“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其实不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李连宁先生指出,减负主要指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如不必要的、机械的、重复的训练;减轻学生过大的心理压力,如教师体罚、训斥等不尊重学生人格等行为给学生带来的心理伤害;减轻学生过重的经济负担。减负的目的是提高质量,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中国教育报》2000年4月25日)。而要把“减负”真正落到实处,做好中小学生学习疲劳的防治工作也不失为一条良好途径。因为“疲劳”往往与“效率”、“质量”对立,只有中小学生解决了疲劳问题,他们才能获得高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才会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培养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5.
现代信息技术引领下的一批批优质资源,为我们的课堂教学增添了无限活力。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运用这些优质资源,既能让学生的素养得到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提升,同时又可以丰富语文学习的新内涵。 一、创设情境,点燃阅读的激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隋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产生疲劳。”而现代信息技术在这方面恰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相似文献   

6.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近年来,学校电教建设飞速发展,语言试验室配备日趋完善,有了这些条件,我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就能有效地将多媒体课件运用于教学实践中,营造使学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氛围,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教学内容充分感知和理解,优化了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7.
课堂教学中的疲劳现象是一个较为普遍和复杂的生理心理过程。根据巴甫洛夫学说,在课堂45分钟的时间坐标轴上,学生大脑兴奋过程一般会出现一个“疲劳波谷期”,而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活动也会随时间坐标轴的延伸而呈现出一种运动曲线——“疲劳波谷区”。如何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疲劳,并扣住学生的兴奋中心,帮助其渡过疲劳波谷区,对于提高授课效率具有重要意义。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试对课堂教学疲劳的特性和类型、产生疲劳感的原因以及疲劳的调节作一初浅探析。  相似文献   

8.
生物趣味教学偶得郑思忠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智力万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教师授课的“趣味”是学生产生”兴趣”的关键。在多年的生物教学实践中,我在这方面做过一些有益的探索,效果还是明显的。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学生兴趣产生的...  相似文献   

9.
心理超限效应是指刺激过强、过多或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的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在复习备考中,心理超限效应的危害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第一,它会引发学生的厌烦情绪,使其心理疲劳;第二,它会使学生产生对抗或逆反心理,造成师生关系不和谐;第三,它会严重挫伤学生学习和活动的积极性,影响学习效果和上进心。这些当然也直接影响到复习备考的质量。一、几种心理超限效应对复习备考的影响1.学习时间上的超限效应学习时间上的超限效应,最典型的是“加班加点”和“拖堂”。所谓“加班加点”,就是延长学生的学习时间。所谓“拖…  相似文献   

10.
考试对学生来讲是高强度的用脑时期,是一种紧张的刺激,所以引起适度的焦虑,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是正常的,但是考试前后,学生过度疲劳不堪,精神紧张,心理压力过大,也会对心理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常出现各种心理障碍或消极心理,如考试焦虑  相似文献   

11.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学生因乳酸堆积导致疲劳。关于疲劳的概念,许多学者都作过研究,提出过不同的看法。随着研究的深入,在1982年第五届国际运动生物化学会议上,大家对疲劳的概念作了统一,认为疲劳是指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特定水平上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  相似文献   

12.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巴尔扎克也说过:“问题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创新来源于问题,只有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启发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有创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认为首要的工作应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13.
章剑和 《中学教育》2003,(10):40-40,39
心理性疲劳 ,是由于心理上的弦绷得太紧而导致的 ,是人的主观体验的一种疲倦感。它的危害性 ,不仅会引起人的生理疲劳 ,而且还会导致学生对学习的厌倦情绪。之所以产生心理疲劳从根本上说 ,是受到人的体力、智力、情绪三种节律运动规律的制约。当三种节律出现运动低谷时 ,人就产生生理或心理上的疲劳。因此 ,对三种节律有不利影响的因素 ,都有可能成为导致心理疲劳的原因。要想消除心理疲劳 ,光靠保证睡眠时间是不行的。心理疲劳严重的 ,还可能发展成心理变态 ,影响整个身心健康。所以 ,一旦发现学生经常处于“疲劳”状态时 ,教师应和学生共…  相似文献   

14.
赵三萍 《江西教育》2002,(18):28-28
有些孩子在放学回家后,常常对父母说“累了”,“累得不想动弹了”。孩子们所说的“累”是孩子在紧张学习之后产生的一种疲劳感,而这种疲劳,一种是属于生理性疲劳,另一种则属于心理上的疲劳。生理性疲劳,一般是由于生理上的超负荷而引起的。比如,孩子参加了比较消耗体力的劳动,或参加了一场球赛,都会使平时缺乏锻炼的孩子感到疲劳。不过,由于孩子精力旺盛,能在短暂的较充分的休息之后,即会很快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心理性疲劳,是由于心理上的弦绷得太紧而导致的,而且还会导致孩子对学习的厌倦情绪。要想消除孩子的心理疲劳,光…  相似文献   

15.
翟宗霞 《辅导员》2009,(9):35-36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所以,课堂教学前教师的妙导,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新奇和兴奋的心理状态,激起学生的积极情感,调动学生主动、快乐地参与教学过程,为整个教学过程顺利、优质地完成做良好的铺垫。现结合PEP教材谈以下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16.
学习压力过大、学法方法不当等因素容易造成小学生产生学习疲劳。要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行之有效,教师需要采取得当的教学手段,设计信息丰富的教学课堂,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学生学习焦虑,消除学习心理疲劳。  相似文献   

17.
学生厌学、逃学的重要因素是学不懂和缺乏良好的课堂气氛。因此,搞好课堂教学对矫治厌学、逃学有重要意义。一、合理安排课堂教学研究表明,在45分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可能会产生两种学习疲劳:1、规则性学习疲劳。这是大部分学生在正常情况下都可能产生的学习疲劳,其规律是:开始上课的5分钟,学生心理处于兴奋阶段,呈上升状态;5—15分钟之间,学生处于兴奋维持阶段;15—25分钟之间,学生进入疲劳低谷,注意力下降;25—40分钟之间,学生心理再度出现疲劳;最后5分钟,学生心理再度出现疲劳。规则性学习疲劳是由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运…  相似文献   

18.
疲劳是一种困累的感觉 ,学生学习疲劳出现时 ,常伴有渴望学习活动停止的心理倾向 ,学习效率也明显下降。学习疲劳一般有两种类型 :客观疲劳与主观疲劳。客观疲劳是指生理上的疲劳 ,它有身体疲劳与精神疲劳两种。肌肉活动过久 ,生机淀粉过量地消耗而不足以应付所需能量 ,加之体内碳酸、乳酸等废物积累过多不能及时予以排除 ,以致阻碍学习活动的进行而产生的疲劳感觉 ,这是身体疲劳。学习中的身体疲劳主要表现为坐得过久。精神疲劳则是因大脑皮层的某一部分兴奋太久进而转化为保护性抑制状态。学习中的精神疲劳主要表现为思考过多或听课太久导…  相似文献   

19.
锻造过烧对轴承产品的使用寿命和可靠性有很大的影响。过烧产生的孔洞、微裂纹很可能会成为轴承接触疲劳失效的疲劳源,轻微过烧导致的轴承早期失效很容易被忽视,对于重要的应用场合,有可能成为质量隐患,对此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20.
很多英语教师都有这样一种感受,在英语课堂上如果不能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那整节课就是不成功的。笔者认为,创设和谐、愉快、充满求知激情的课堂教学氛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为此,教师应具备课堂“激情度”的调控艺术、提问艺术和教学语言艺术。一、“激情度”的调控艺术所谓“激情度”,是指为迫切实现某一目的而爆发的激动情感的强烈程度。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求知的激情,急于传授知识,知识只能使学生产生冷漠的态度,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然而,激情过盛,最终会伤害同学们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