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对878例产妇及其新生儿耳血进行了铜、锌、铁含量测定及相关分析,测定方法采用朱子吸收光谱法、统计分析采用逐步回归及相关。结果表明:产妇耳血铜、锌含量(1.34ppm、6.28ppm)高于健康新生儿(1.19ppm、5.86ppm),两者无差异(P>0.05),新生儿耳血铁高于产妇、两者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经相关分析,新生儿与孕母微量元素之间有高度相关性(P<0.01),它们之间都为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急性白血病患儿血清铁指标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白血患儿血清铁指标变化,了解白血病患儿铁代谢状况。方法 血清铁蛋白(SF)测定采用化学发光法;转铁蛋白(Tf)测定采用比浊法;血清铁(SI)测定采用火焰法。结果 1.SF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急性髓性白血病(AML)初治组显著地正常对照组(P<0.01);经4周化疗完全缓解组ALL、AML与初治组无显著差异(P>0.05);ALL长期缓解组接受正常(P>0.05),AML缓解前后SF高于ALL(P<0.05)。2.ALL、AML初始组Tf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ALL与AML间无显著差异(P>0.05),经4周化疗完全缓解组ALL、AML与初治组无显著差异(P>0.05);ALL长期缓解与正常对照组无差别(P>0.05)。3.ALL、AML及缓解前后SI均无明显变化。4.上述各项指标与患者血红蛋白之间无显著相关关系。结论 白血病患儿存在体铁代谢紊乱,而不存在铁缺乏。  相似文献   

3.
347名健康儿发锌与生长、发育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番民地区347名健康儿童进行发锌检测,并对221例儿童中低发锌组和正常发锌组的身长、体重与正常生长发育曲线标准作一比较,报告如下。调查对象地来自儿保门诊,除外各种急、慢性疾病的健康儿126例;2.某糖厂托儿所、幼稚园和小学的健康儿221例;3.年龄14天~14岁。结果1.347名健康儿发锌均值107.46PPm。男、女发锌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0~3岁组发锌含量高于4岁~6岁组(P<0.05);4岁~6岁组发锌含量低于7岁~14岁组(P<0.01);0~3岁组与7岁~14岁组无明显差异(PCO.05)。2.221名健康儿童中发锌含量低于均值…  相似文献   

4.
窒息新生儿血小板参数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为了解窒息新生儿血小板数(PLT)、血小板平均容体(MPV)及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83例窒息新生儿及80例正常新生儿的PLT、MPV、及PDW。结果:新生儿窒息后,急性期PLT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MPV和PDW则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窒息组恢复期PLT、MPV和PDW与对照组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窒息程度加重,PLT愈下降(中度组与轻度组比较P<0.001),而MPV、PDW则愈增高(中度组与轻度组比较P<0.05,重度组与轻重度组比较P<0.01),结论:血小板参数(PLT、MPV和PDW)可做为项判断新生儿窒息后病情严重程度并监测病情变化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单向免疫扩散法对31例健康女性和117例产妇血清APOA1、APOB及117例产妇子女脐带血APOA1、APOB进行测定。结果:产妇APOA1和APOB显著高于正常对照及新生儿脐血(P<0.01)。各种产科因素中仅足月产儿比早产儿、正常体重儿比低体重儿APOA1增高有显著性差异,APOB仅阴道顺产儿比难产儿增高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文章讨论了APOA1、APOB及临床应用各种产科因素对新生儿脐血APOA1、APOB的影响及母血、新生儿脐血APOA1、APOB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6.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血清胆红素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血清胆红素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中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对33例确诊HIE的患儿于极期测定血清胆红素,并与正常新生儿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HIE患儿血清总胆红素和未结合胆红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有显著性意义(P<0.01),且与HIE的病情程度有关;但结合胆红素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1)。结论 血清未结合胆红素水平与HIE病情程度有关,可作为抗氧化剂被大量消耗。  相似文献   

7.
催产素对新生儿黄疸影响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对我院产科1995年1月至12月正常出生的582例单胎足月适于胎龄儿进行分组对照分析,观察催产素对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影响,观察组血清胆红素均值及高胆发生率分别为236.51±67.63μmol/L(13.83±3.95mg/dl)及34.01%;对照组分别为178.87±85.7μmol/L(10.46±5.01mg/dl)及24.91%,两级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而且随催产素用量增加,高胆发生率有所增高,说明母亲在分娩过程中应用催产素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有密切关系。因此,提出需合理应用催产素。  相似文献   

8.
新生儿窒息呼吸衰竭血浆儿茶酚胺水平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23例新生儿窒息及呼吸衰竭患儿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法测定去甲肾上腺素(NE)和肾上腺素(E),10例正常脐血为对照组,结果显示,窒息及呼衰缺氧可导致交感神经系统活性增强,分泌NE与E明显增多,急性期87.51±35.31pg/ml与恢复期38.55±21.77pg/ml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与脐血56.35±26.82pg/ml比较,P<0.05。随呼衰加重NE与E水平均增高,Ⅰ型61.44±33.48与Ⅱ型100.4±22.31(P<0.05)。NE与PO2呈负相关,r=-0.414,但无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9.
休克新生儿血浆儿茶酚胺,皮质醇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观察新生儿休克时血浆儿茶酚胺(CA)中去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和皮质醇(CT)的动态变化,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法检测36例休克新生儿血浆NE、E的浓度,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CT。结果,NE、E及CT的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NE16.0±3.0,2.9±1.1;E3.7±3.4,0.8±1.2,CT801±4,105±4(单位均为nmol/L,P均<0.01)。感染性休克组NE高于非感染组(23.9±2.9nmol/L,10.7±2.7nmol/L,P<0.05)。血浆NE、E浓度随病情加重而增高,提示抢救休克时血管活性药物应以扩血管为主.血浆NE、E值与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里显著正相关(P<0·01),与血pH值是非常显著的负相关(P<0.01),与血压无相关性,提示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及pH值是判所休克程度的较好指标。血浆CT增高可能系分泌增加和结合减少之故,提示休克时应及早应用糖皮质激素。  相似文献   

10.
新生儿休克时血浆肾素活性,血管紧张素Ⅱ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观察新生儿休克36例。血浆肾素活性(RA)、血管紧张素Ⅱ(AⅡ)浓度显著高于正常组(RA:15.64±1.25、2.61±1.31及AⅡ:706.27±1.25、99.48±1.19P<0.0001,单位为ng/ml);休克好转后RA、AⅡ下降至正常水平。随休克程度加重.RA、AⅡ随之增高,差异显著。血浆RA、AⅡ与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CRT)呈正相关,与血pH呈负相关。提示新生儿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已发育成熟.有充分的应激能力。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新生儿窒息与免疫的关系,该院于1995年5月~1996年7月,对25例窒息新生儿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进行了动态监测,结果新生儿窒息后CD:细胞减少(P<0.01),CD:细胞增加(P<0.01),CD4/CD8比值降低(P<0.0025),而且重度窒息患儿CD细胞亦明显减少(P<0.05),提示窒息可导致新生儿外周血T细胞亚群紊乱。复苏后其T细胞亚群可恢复正常。并对其发生机理及临床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新生儿窒息与免疫的关系,我们对25例窒息新生儿测定了外周血T细胞亚群,17例测定了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结果新生儿窒息后CD4+细胞减少(P<0.01)、CD8+细胞增加(P<0.01),CD4/CD8比值降低(P<0.0025)。而且,重度窒息患儿CD细胞亦明显减少(P<0.05)。血清SIL—2R水平显著升高。提示窒息缺氧可导致新生儿免疫功能下降,复苏后上述指标可恢复正常,并对其发生机理及临床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足月危重新生儿凝血功能和D-二聚体变化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危重新生儿凝血、纤维蛋白溶解(纤溶)活性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19例极危重、22例危重、21例非危重疾病和10例正常新生儿作前瞻性研究,检测血浆D-二聚体(D-D)、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正常化比率(PT-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计数外周血血小板(PLT),比较各组间凝血、纤溶活性变化,及其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 血浆D-D、PT水平极危重、危重疾病组明显高于正常新生儿,极危重高于非危重疾病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APTT极危重疾病组高于正常新生儿,差异有显著性(P〈0.05)。正常新生儿D-D超过参考值范围占70%。疾病严重程度与D.D水平呈高度正相关(r=0.828,P〈0.01),与PT、APTT水平呈中度正相关(r=0.375、0.440,P均〈0.01)。结论 新生儿D-D水平可能处于较高水平,并不一定代表异常。但危重、极危重病患儿D-D水平明显升高,存在凝血系统被激活和继发纤溶亢进,凝血、纤溶活性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告了新生儿窒息呼吸衰竭35例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Ⅱ)、内皮素(ET)及醛固酮(ALD)的动态变化,20例正常新生儿作为对照组。结果显示:AⅡ急性期值明显高于缓解期(546.80±334.52:286.44±278.0ng/L)也高于正常新生儿对照组(384.99±311.13ng/L),P<0.01。随着缺氧程度加重AⅡ活性增高,ET急性期值也高于缓解期和正常对照组,而且急性期ALD明显高于其它组。因此,我们建议在窒息和呼吸衰竭时早期检测AⅡ、ET及ALD为使用血管扩张药以增加脑血流改善缺氧缺血脑损害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小儿急性肾小球肾炎患儿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脂质过氧化物(LPO),维生素E(VitE)含量的变化及其在治疗上的意义。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监测血SOD;LPO则采用改奶TBA法测定;VitE应用高压液相法测定。结果 1.肾炎患儿急性期SOD活力降低与恢复期及正常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SOD在恢复期活力明显提高,但仍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2.LPO急性期显著升高与对照组相比非常显著(P<0.01),恢复期LPO下降,但尚未能正常水平(P<0.01)。3.肾炎患儿血VitE浓度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 氧化-抗氧化功能失衡参与了肾脏损伤及恢复,可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新生儿硬肿症抗氧化能力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应用微量荧光法和放免法测定了135例新生儿硬肿症患儿血清维生素E(VE)和红细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RBC-SOD)。结果显示:新生儿硬肿症血清VE浓度和RBC-SOD含量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P<0.01),且随着硬肿程度的增加而降低。经治疗硬肿消退时,血清VE浓度较治疗前稍有下降,两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RBC-SOD含量明显增加,但仍低于正常对照(P<0.05),提示新生儿硬肿症抗氧化能力不足,进一步探讨了血清VE和RBC-SOD降低的可能原因,建议应用抗氧化剂治疗,减轻脂质过氧化损伤,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7.
正常妊娠与妊高症对新生儿影响的对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应用回顾性对照分析的方法,对127例重度、154例中度妊高症母亲与281例正常母亲及其新生儿进行分析,结果足月儿平均出生体重在重度妊高症母亲组中为3229克,低于正常母亲组的3372克(P<0.05)。低体重儿在重度妊高症母亲组中发生率为13.5%,高于正常母亲组1.13%(P<0.005)。自发性早产发生率在重度妊高症母亲组为30.77%,明显高于中度组与正常组的7.8%和4.05%(P分别<0.005与0.001)。平均胎盘重量在重度妊高症组为584克,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差别(P<0.05)。新生儿发病率在重度妊高症母亲组中为42.85%,与正常组的新生儿13.31%比较有显著差别(P<0.001)。认为围生医学的各种防治措施降低了妊高症与子痫的发生,但新生儿的出生体重、低出生体重与早产的发生,以及疾病发生率并未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8.
硫酸镁治疗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临床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使用硫酸镁治疗10例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饱和量200mg/kg,静脉推注。维持量20—150mg/kg/h静脉滴注,平均治疗时间71.0±12.8小时,未使用其他扩管药和高频通气治疗。动脉血氧分压由治疗前的5.50±1.20kpa升至治疗24小时后的9.25±2.10kpa(P<0.01);氧气指数及肺泡-动脉氧气阶度在治疗24小时后显著降低,分别由44.76±10.74降至27.30±9.31(P<0.01),由628.25±15mmHg降至498.20±48.10mmHg(P<0.05);机械通气平均气道压由治疗前17.52±0.40mH2O降至治疗72小时后的12.72±0.32cmH2O(P<0.01)。9例患儿治愈,治愈率90%。故认为硫酸镁在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治疗中值得提倡。  相似文献   

19.
窒息新生儿脐血D-二聚体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通过脐血了解窒息新生儿体内凝溶功能的改变情况,对38例窒息新生儿及20例正常新生儿作前瞻必研究,分别在出生时聚脐血,病程极期取静脉血,应用ELISA法及反向血凝法分别检测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结果发现窒息新生儿脐血及极期外周血D-二聚体明显高于恢复期和正常新生儿(P<0.05),重度窒息患儿升高更明显(P<0.01),而脐血D-二聚体与极期静脉血D-二聚体差异无显著性(P>0.05);重度窒息患儿脐血及极期外周血FDP值与正常儿要比差异有极显著性,提示通过脐血D-二聚体测定,可了解窒息新生儿体内凝溶功能变化,从而为早期诊治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20.
对31例新生儿硬肿症进行了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和维生素E(VE)的测定并与21例正常新生儿对照。结果发现,硬肿患儿SOD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并且下降程度与硬肿程度相关;MDA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与硬肿程度无明显关系;VE含量低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别。硬肝患儿经抗氧化剂和东莨菪碱治疗后硬肿消失的时间分别是5.22±1.40天和4.86±1.72天,两种方案的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别(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