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观察巨刺丘墟透照海、昆仑透太溪针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0例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均接受偏瘫肢体运动训练中的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针刺解溪穴、胫穴治疗,治疗组在接受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巨刺丘墟透照海、昆仑透太溪,连续治疗6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胫前肌肌力和小腿三头肌肌张力、患足的恢复阶段、踝背屈角度情况,统计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胫前肌肌力和小腿三头肌肌张力、患足的恢复阶段、踝背屈角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巨刺丘墟透照海、昆仑透太溪结合康复训练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的胫前肌肌力和小腿三头肌肌张力、患足的恢复、踝背屈角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电针足三里、悬钟治疗卒中偏瘫弛缓性足下垂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给予神经发育疗法治疗加电针足三里、悬钟穴,对照组仅给予神经发育疗法治疗。治疗前后进行踝关节主动关节活动度测量、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胫前肌表面肌电信号检测以及10 m最大步行速度测试。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踝关节主动关节活动度、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胫前肌表面肌电信号以及10 m最大步行速度较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改善效果较对照组更加显著(P0.05)。结论电针足三里、悬钟结合神经发育疗法治疗卒中偏瘫弛缓性足下垂有较好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针刺结合康复训练与单纯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98例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随机分为针康组、康复组,各49例,针康组采取针刺联合康复训练的方式,针刺穴取阳陵泉、足三里、光明、悬钟、三阴交等,康复训练进行胫前肌力量训练和小腿三头肌训练等;康复组仅采取与针康组相同的康复训练,两组均每周治疗6次,连续治疗6周。对比两组患者胫前肌肌力、小腿三头肌痉挛程度、足趾屈改善程度及胫骨前肌、腓肠肌外侧头的最大积分肌电值(iEMG),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康复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胫前肌肌力、胫前肌iEMG、腓肠肌外侧头iEMG值、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均P0.05),小腿三头肌肌张力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针康组的胫前肌肌力、胫前肌iEMG值、腓肠肌外侧头iEMG值、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康复组(均P0.05),小腿三头肌肌张力显著低于康复组(P0.05);治疗后,针康组患者足趾屈改善程度优良率为87.76%(43/49),显著高于康复组的69.39%(34/49,P0.05);针康组显效率为48.98%(24/49),显著高于康复组的28.57%(14/49,P0.05)。结论: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的临床效果优于单纯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针刺结合康复训练与单纯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的临床疗效差异性。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5年5月于本中心就诊的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92例,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常规组各46例,常规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而联合组在常规训练基础上加用针刺特定穴位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胫前肌及腓肠肌表面肌电值(i MEG)及两肌肉在踝背屈状态下的协同收缩率(CR),比较治疗前后患肢H反射中Hmax/Mmax;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患肢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MA),并对胫前肌肌力进行MMT分级Kendall百分比法评价,选用Ashworth量表对小腿三头肌肌张力进行评价;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步行能力(FAC)及踝关节活动度。结果:治疗后联合组在FMA、胫前肌肌力、FAC和踝关节活动度上较常规组更高,小腿三头肌肌张力则明显较常规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在Hmax/Mmax、腓肠肌i MEG及CR上较常规组下降更低,胫前肌i MEG则明显较常规组上升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康复训练加上取穴主用阳明经穴位,辅以针刺拮抗肌穴位的方法,能够从多途径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畸形,且效果良好,值进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杨东梅 《中医杂志》2012,53(8):676-677,707
目的 观察针刺解溪穴配合Bobath法治疗痉挛型脑瘫尖足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6例患儿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46例,两组均采用Bobath法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配合针刺解溪穴.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采用关节角度测量仪测量两组患儿左右踝关节被动背屈角度.结果 两组患儿治疗后左右踝关节被动背屈角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儿治疗后比较,左右踝关节被动背屈角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针刺解溪穴配合Bobath法可有效改善痉挛型脑瘫尖足患儿的踝关节被动背屈角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潘氏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内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7年10月本院收治的脑卒中后足下垂内翻患者100例,共92例完成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观察组接受潘氏康复训练,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在入组后及30天疗程治疗后,采用被动踝关节活动度(背屈和外翻)及改良Athworth量表(MAS)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踝关节被动活动度(背屈和外翻)、M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M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踝关节被动活动度(背屈和外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潘氏康复训练能改善脑卒中后足下垂内翻患者的踝关节被动活动度(背屈及外翻)以及患侧下肢肌痉挛情况;且潘氏康复训练对改善患者患侧下肢痉挛情况较常规康复训练疗效更优。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电针对缺血性脑卒中足下垂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9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缺血性脑卒中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予以患侧下肢电针治疗,对照组予以患侧下肢普通针刺,两组共治疗4周后,进行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踝关节运动功能、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及步行能力及步态评价比较。结果:治疗结束时治疗组患者在主动踝背屈活动度、患侧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Holden步行功能评分和Tinetti步态测试评分等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踝关节跖屈肌群张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治疗相比普通针刺能够明显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踝关节运动功能,改善患者步行能力,纠正异常步态,对于提高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电针拮抗肌运动点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足内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脑卒中足内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两组均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及Bobath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治疗基础上给予电针拮抗肌运动点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常规针刺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量表、踝关节自主外翻最大关节活动度和表面肌电测试RMS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Ashworth量表分级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Ashworth量表分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足外翻关节活动度及表面肌电RMS值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足外翻关节活动度及表面肌电RMS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拮抗肌运动点配合康复训练是一种治疗脑卒中足内翻的有效方法 ,能改善患者踝关节的痉挛度及活动度,提高患者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对于脑瘫尖足内翻畸形者以功能重建配合A型肉毒毒素的临床疗效。方法以2013年1月—2017年12月为时间范围,两组患者均采取功能重建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采取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结果两组患者治疗之前CSS下肢挛缩评分均较高,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观察组患者的CSS下肢挛缩评分改善效果均较对照组显著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小腿三头肌肌张力、踝背伸肌力、踝关节内翻角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小腿三头肌肌张力、踝背伸肌力、踝关节内翻角度改善效果均较对照组显著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脑瘫尖足内翻畸形患者以功能重建配合A型肉毒毒素治疗,有助于缓解患者肌张力并改善其踝背伸肌力,有助于提高脑瘫患者足部畸形的改善效果,该联合治疗方案值得临床应用并推广。  相似文献   

10.
丘墟透照海治疗脑卒中足下垂6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针刺丘墟穴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的lI缶床疗效观察.方法:治疗组给予针刺丘墟穴,并给予足下垂康复训练;对照组:给予足下垂康复训练.治疗前后分别评价两组踝关节主动背屈关节活动度的变化.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可以显著提高踝关节主动背屈关节活动度.结论:针刺丘墟穴可以提高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踝关节主动背屈的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协同护理模式(CCM)在双下肢深度烧伤预防足下垂康复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1日至2019年10月1日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和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烧伤科收治的传统护理模式下双下肢深度烧伤的患者(对照组)和开展CCM双下肢深度烧伤的患者(观察组)各20例的临床资料。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和功能锻炼,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CCM干预的功能锻炼,比较两组患者的踝关节背屈活动度、踝关节活动度范围、趾屈的活动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平衡功能。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的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BBS和AD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应用CCM模式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踝关节活动范围、踝关节背屈、踝关节跖屈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出院后半年,观察组患者未发生足下垂,对照组患者7例(35%)产生足下垂,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将CCM应用于双下肢烧伤早期、愈合期和康复期,能较大程度上减少足下垂问题的发生几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踝三针治疗中风足下垂的效果.方法 采用对照研究的方法,选择60例中风后足下垂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观察其踝关节背屈和6分钟步行距离,采用X2检验和秩和检验的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实验组30例中出现踝背屈27例,有效率90.00%;对照组30例中出现踝背屈8例,有效率26.67%,两组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较,踝背屈恢复率、踝背屈度数及6 min步行距离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 踝三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足下垂,可尽早恢复踝关节背屈,改善下肢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足下垂的影响。方法:将36例脑卒中恢复期伴有足下垂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8例,均进行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治疗,观察组则将常规训练中的踝关节训练更换为下肢镜像疗法训练,其余治疗均相同,治疗4周后采用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MA-LE)、胫前肌改良Ashworth(MAS)量表、主动活动度(AROM)评定疗效。结果:观察组FMA-LE、MAS、AROM评分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存在足下垂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镜像疗法较常规疗法更能有效改善其足下垂、缓解踝关节肌痉挛、提高踝背屈主动活动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电针结合艾灸涌泉穴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采用电针结合灸法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针刺治疗。两组患者均以6天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采用踝背屈角度进行踝关节活动范围评定。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6.7%,对照组总有效率7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结合灸法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胫前肌的动态超声影像分析观察单次电针刺激卒中后偏瘫足下垂患者健侧和患侧胫前肌收缩速度的改变,寻找单次电针治疗足下垂的最佳治疗时间,对比电针作用下双侧胫前肌疲劳变化情况,为临床电针治疗卒中后偏瘫足下垂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选择卒中后偏瘫足下垂患者12例,分别针刺患者患侧下肢和健侧下肢的足三里、阳陵泉,应用电针对同侧阳陵泉-足三里穴位进行电刺激,足三里设为刺激电极,同侧阳陵泉设作参考电极,选用2 Hz频率的连续波及介于感觉阈至痛阈之间的4/5刺激强度。超声下分别定位双侧下肢胫前肌,从计时开始每分钟进行一次胫前肌超声影像的采集,每次采集时间持续5 s,一共治疗20 min。同步分析图像,并分别记录电针作用下每次采集的各侧下肢胫前肌收缩速度(y)值。结果:通过超声影像分析出电针治疗时双侧下肢均呈现出先累积治疗效果,然后出现肌疲劳并最终对电针刺激反应性不再改变的过程。患侧胫前肌收缩速度衰减到等同治疗开始时收缩速度的时间约为开始治疗后5.25~6.67 min内,健侧为开始治疗后6.52~8.18 min内,健侧出现肌肉疲劳的时间较患侧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刺激可引起双侧胫前肌有效收缩效应逐渐增大,肌疲劳超过刺激效应后收缩速度开始减慢,综合作用下疗效最优时间为开始治疗后5.25~6.67 min内,且健侧胫前肌较患侧更耐受电刺激,相对不易产生肌肉疲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的疗效。方法:对40例中风后足内翻患者针刺丘墟、悬钟、解溪、阳陵泉穴,得气后在4穴针柄上连接电针仪,随电针的跳动可见足背屈外翻做不自主、节律性的外展运动。结果:本组40例,痊愈13例,显效20例,好转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0%。结论:电针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电针结合物理疗法对恢复期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下肢运动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3月于深圳市大鹏新区南澳人民医院进行康复治疗的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实施康复训练和常规理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结合电针穴位疗法,评估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采用表面肌电图测量治疗前后胫前肌及腓肠肌表面积分肌电值(Integrated Electromyogram,i EMG)及踝背屈状态下的协同收缩率(CocontractionRatio,CR),并采用关节活动度评定量表(RangeofMotion,ROM)、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10米最大步行速度测试(Maximum Walking Speed,MWS)、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胫前肌和腓肠肌i EMG值和CR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胫前肌i EMG较治疗前升高,腓肠肌...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比较骨科黄水联合制动与单纯制动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 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单纯制动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制动的基础上外敷骨科黄水。治疗2周后,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踝关节跖屈活动度、背伸活动度及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同时记录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随访结果随访观察2周,观察组和对照组各失访3例患者,均视为脱落病例,最终两组各纳入27例患者进行统计分析。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59%高于对照组85.19%(P 0.05)。两组治疗前踝关节跖屈、背伸活动度比较,差异不明显(均P 0.05)。两组治疗2周后患者踝关节跖屈活动度、背伸活动度均较治疗前改善(均P 0.05),且观察组在改善患者踝关节跖屈活动度、背伸活动度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均P 0.05)。两组治疗前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治疗2周后患者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 0.05),且观察组在改善患者评分方面优于对照组(P 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骨科黄水联合制动能有效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能有效促进踝关节的活动度及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足踝矫正器对于脑卒中后患者足内翻的康复护理疗效观察。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间该院收治的94例脑卒中足内翻患者作为主要实验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患者额外开展踝关节护理。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患侧踝关节的背伸活动度、10 m自由步行速度、患侧步频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患侧跨步长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Brunn strom分级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后患者足内翻应用足踝矫正器能有效缓解患者足内翻严重程度,同时提高下肢功能恢复效果,值得在临床护理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系统性康复训练结合针灸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足下垂症状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足下垂症状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120例缺血性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60例,均实施常规处理与系统性康复训练,观察组加用针灸治疗,两组患者疗程均持续1个月。结果:观察组踝背屈改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1个月后胫前肌肌力、Fugl-meyer下肢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Holden步行能力评分、Tinetti步态评分均升高、小腿三头肌肌张力均下降,观察组变化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在系统性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结合针灸治疗能够进一步促进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足下垂症状的改善,其确切的疗效与良好的安全性值得肯定,建议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