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MR DWI在软组织肿瘤定性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研究了23例软组织肿瘤DWI.弥散敏感系数b分别取300s/mm2、600s/mm2和900s/mm2,在三个方向施加弥散敏感梯度场得到DWI,获得肿瘤实质的ADC值.结果:①23例软组织肿瘤的DWI只有1例肌间脂肪瘤为混杂信号,其它均为高信号;②在b=300s/mm2时,良、恶性肿瘤组的ADC值为(1.64±0.12)×10-3mm2/s、(1.86±0.19)×10-3mm2/s,良、恶性肿瘤组间的ADC值差异有显著性;在b=600s/mm2时,良、恶性肿瘤组的ADC值分别为(1.42±0.13)×10-3mm2/s、(1.46±0.15)×10-3mm2/s,二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在b=900s/mm2时,良、恶性肿瘤组的ADC值分别为(1.10±0.12)×10-3mm2/s、(1.00±0.13)×10-3mm2/s,二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DWI信号对软组织肿瘤诊断价值有限.在b=300s/mm2时,恶性软组织肿瘤的ADC值大于良性软组织肿瘤的ADC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正常大鼠从幼鼠到成年的发育过程中,肾脏皮髓质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的变化.方法 对5只1个月龄的雄性Wistar大鼠分别在实验开始第1天(d1)、第5天(d5)、第10天(d10)、第30天(d30)和第50天(d50)在3.0 T MR上进行肾脏SE回波平面成像(EPI)序列扩散加权成像(DWI),扩散敏感因子(b值)选择0和500 s/mm2.测量右肾皮髓质ADC值,手工画出每层肾脏面积,计算其体积,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皮髓质间ADC值的差异,并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评价大鼠肾脏体积及ADC值随大鼠发育的变化.结果 在b值为0和500 s/mm2时,除d1外,大鼠肾脏皮质ADC值均明显高于髓质(P<0.01).随月龄增加,肾脏体积逐渐增大,从(0.86±0.02)mm3逐渐增加到(1.47±0.21)mm3.而皮髓质ADC值均随月龄而增加,皮质ADC值从(1.66±0.14)×10-3mm2/s逐渐增加至(1.96±0.08)×10-3mm2/s(P<0.05);髓质ADC值从(1.54±0.12)×10-3mm2/s逐渐增加至(1.91±0.09)×10-3mm2/s(P<0.05).结论 从1个月到3个月龄的大鼠,其肾脏皮髓质的ADC值是逐渐增加的.对大鼠肾脏疾病模型进行MR DWI研究时,需要考虑到所用大鼠不同发育阶段对ADC值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全身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WB MR DWI)对初诊不明原因淋巴结肿大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经病理或临床证实的初诊淋巴结病变患者78例,其中淋巴瘤31例(淋巴瘤组),肿瘤转移性淋巴结病变30例(转移性淋巴结组),炎性淋巴结17例(炎性淋巴结组),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行WB MR DWI检查,分别记录淋巴结病变个数并测量其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每两组病变的ADC值鉴别价值.结果淋巴瘤组、转移性淋巴结组及炎性淋巴结组平均ADC值分别为(1.197 ±0.388)×10-3mm2/s、(1.343±0.299)×10-3mm2/s和(1.677 ±0.466)×10-3mm2/s,淋巴瘤与转移性淋巴结组的平均ADC值均明显小于炎性组,淋巴瘤组的平均ADC值也小于转移性淋巴结组(P<0.01),应用ROC曲线得出鉴别淋巴瘤与转移性淋巴结、淋巴瘤与炎性淋巴结、转移性淋巴结与炎性淋巴结及良、恶性淋巴结的ADC值鉴别诊断阈值分别为1.085×10-3mm2/s、1.575×10-3mm2/s、1.655×10-3mm2/s和1.575×10-3mm2/s,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41.5%、80.9%,78.6%、64.5%,84.5%、57.1%和78.2%、64.5%.结论 WB MR DWI结合ADC值对初诊不明原因淋巴结肿大原因有一定鉴别诊断价值,但对淋巴瘤与转移性淋巴结的鉴别价值有限.  相似文献   

4.
目的定量分析原发性及继发性肝癌肿瘤组织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DWI)在临床上评估肝癌患者的治疗疗效及预后的能力。资料与方法对53例肝癌患者行MR DWI、常规平扫T1WI、T2WI和T1WI钆对比剂增强扫描,系统化分析并观察病灶内部存活的肿瘤组织与肿瘤液化坏死组织成分的DWI与增强图像上的信号特征,测量各组信号强度值,并计算出各组ADC值与对应的MR T1WI增强扫描最大强化值,进行统计学相关性分析。结果 MR DWI像上肝癌病灶内残存或复发的肿瘤组织表现为稍高信号,增强扫描显示明显正性强化;液化坏死部分表现为明亮高信号,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ADC图上肿瘤组织为稍高于正常肝实质的高信号,肿瘤坏死组织部分为低信号;均数ADC值分别为:b=500 s/mm2时,肝癌肿瘤组织约为(1.15±0.43)×10-3mm2/s,肿瘤坏死囊变组织约为(1.88±0.43)×10-3 mm2/s,正常肝实质约为(1.31±0.16)×10-3 mm2/s;b=800 s/mm2时,肝癌肿瘤组织约为(1.02±0.37)×10-3mm2/s,肿瘤坏死组织约为(1.71±0.32)×10-3mm2/s...  相似文献   

5.
肾上腺肿瘤MR扩散加权成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正常人及肾上腺肿瘤MR扩散加权成像(DWI)表现,评价DWI对肾上腺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对10例正常人、33例肾上腺肿瘤行常规MRI及DWI检查,观察肾上腺的信号强度及测量肿瘤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结果 (1)在DWI像上正常肾上腺表现为均匀高信号.(2)肾上腺腺瘤、嗜铬细胞瘤、转移瘤均表现为高信号,中心坏死区呈低信号,髓脂瘤表现为高低混杂信号,肾上腺囊肿表现为低信号.(3)肾上腺囊肿、腺瘤、嗜铬细胞瘤、髓脂瘤的ADC值分别为(2.896±0.114)×10-3 mm2/s、(2.009±0.08)×10-3 mm2/s、(1.903±0.076)×10-3 mm2/s、(1.861±0.073)×10-3 mm2/s.肾上腺腺瘤、嗜铬细胞瘤、髓脂瘤的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上腺囊肿与腺瘤、嗜铬细胞瘤、髓脂瘤的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肾上腺良恶性肿瘤的ADC值分别为(2.114±0.109)×10-3 mm2/s、(1.327±0.132)×10-3 mm2/s(P<0.05).结论 DWI对肾上腺肿瘤性质鉴别有重要价值,是对常规MR检查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兔VX2肝移植瘤模型磁共振成像(MRI)及扩散加权成像(DWI)的成像参数及图像特征.方法 将传代兔瘤块种植到30只新西兰纯种大白兔的肝左叶,建立兔VX2肝移植瘤模型.接种后用二维超声监测肿瘤长至1~2 cm大小,用头线圈进行MRI成像及DWI检查.结果 肿瘤的接种成功率为100%,2周后可在B超下监测到肿瘤.2~3周肿瘤生长最旺盛,其体积迅速增大.T1WI肿瘤呈稍低信号或等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增强初期可见肿瘤明显强化,后强化程度较前减低,与肝实质强化程度相近.DWI扩散敏感因子(b值)在350、550 s/mm2和1000 s/mm2时,对应的肝组织和肿瘤组织的ADC值分别为(3.0732±0.5326)±10-3mm2/8和(1.7900 4-0.5310)×10-3mm2/s;(2.7204±0.4726)× 10-3mm2/s和(1.5611±0.2007)±10-3mm2/s;(2.0843±0.3312)×10-3mm2/s和(1.2000±0.2148)×10-3mm2/s.b值增大,肝脏组织和肿瘤组织ADC值减小.结论 随着b值增大,肝组织和肿瘤病灶ADC值呈下降趋势.b值大小影响DWI上肿瘤的显示及信号强度.  相似文献   

7.
MR扩散加权成像在骨肉瘤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估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MR DWI对骨肉瘤新辅助化疗效果评估的价值.方法 36例原发性骨肉瘤患者新辅助化疗(顺铂+甲氨喋呤+表阿霉素+异环磷酰胺)前、后进行常规MBI、DWI.检查采用1.5 T超导型MR仪,测定化疗前、后肿瘤内活性肿瘤组织、坏死区及肿瘤平均ADC值变化.术后病理肿瘤坏死率评估按Huvos标准分级.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法检验化疗反应不同2组病例的各项指标.结果 36例化疗后肿瘤内活性肿瘤组织和坏死区的ADC值分别为(1.06±0.30)×10-3mm2/s和(2.39±0.44)×10-3mm2/s,坏死区ADC值明显高于活性肿瘤组织,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15,P<0.05).25例化疗反应良好组肿瘤平均ADC值由化疗前的(1.18±0.19)×10-3mm2/s增加至化疗后(2.27±0.20)×10-3mm/s,11例化疗反应不佳组的平均ADC值从化疗前(1.45±0.11)×10-3mm2/s增加至化疗后(1.83±0.16)×10-3mm/s,两组间化疗前后ADC值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81,P<0.01).结论 DWI能够区分新辅助化疗后骨肉瘤内活性肿瘤组织与坏死组织,进而对骨肉瘤化疗效果的评估有一定价值,结合常规MR检查,对手术计划的制定、术后化疗方案的选择及判断患者预后有重要帮助.  相似文献   

8.
表观扩散系数值在原发性恶性骨肿瘤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评价表观扩散系数 (ADC)值在原发性恶性骨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前瞻性对照分析 18例膝周恶性原发性骨肿瘤患者的术前MR单次激励平面回波扩散加权成像 (MR SSEPI DWI)和术后标本定点取材的病理资料。计算肿瘤实质、瘤周水肿组织、肿瘤坏死部位及正常肌肉和骨髓组织的ADC值。结果 恶性骨肿瘤肿瘤实质 (骨内部分及骨外软组织肿块部分 )、瘤周水肿肌肉、瘤周水肿骨髓、肿瘤坏死及正常肌肉和正常骨髓组织的ADC值分别为 [(1 181± 0 2 36 )× 10 -3mm2 /s(骨内部分 )和 (1 15 8± 0 2 5 9)× 10 -3 mm2 /s(骨外部分 ) ]、(2 347± 0 2 33)× 10 -3 mm2 /s、(1 997±0 119)× 10 -3 mm2 /s、(2 2 30± 0 2 0 8)× 10 -3 mm2 /s、(0 4 86± 0 313)× 10 -3 mm2 /s和 (0 4 83± 0 2 88)×10 -3 mm2 /s。各不同组织间ADC值的差异有显著性学意义 (F =15 3 131,P =0 0 0 0 )。其中 ,肿瘤实质(骨内部分及骨外肿块部分 )的ADC值高于正常肌肉 (P <0 0 5 )及正常骨髓组织 (P <0 0 5 ) ,低于水肿肌肉及水肿骨髓组织 (P <0 0 5 ) ,也低于肿瘤坏死部位 (P <0 0 5 )。结论通过MR SSEPI DWI计算ADC值的方法 ,可以定量分析鉴别恶性骨肿瘤的肿瘤实质与瘤周水肿、肿瘤实质与肿瘤坏死部位 ,从而为确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DWI)在女性盆腔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135例女性盆腔病变进行常规MR平扫和DWI,表面扩散系数(b值)分别为0 s/mm2和1000 s/mm2,测量病变的表面扩散系数(ADC)值,其中16例同时行增强扫描.结果 43例子宫恶性病变的平均ADC值为(0.90±0.10)×10-3mm2/s,24例子宫良性病变的平均ADC值为(0.12±0.09)×10-3mm2/s,2组病变之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34例附件区恶性病变的平均ADC值为(0.98 4-0.11)×10-3mm2/s,34例附件区良性病变的平均ADC值为(2.25 4-0.12)×10-3mm2/s,2组病变之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DWI有助于对女性盆腔良恶性病变的诊断和鉴别.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确定一个最佳的用于乳腺MR DWI的b值.方法 按照前瞻性设计,选取怀疑乳腺癌的乳腺可触性包块患者40例,术前行双侧乳腺MR和DWI扫描,b值分别取1000、800和600 s/mm2,肉眼判断DWI图像等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3组b值的DWI像信噪比和病灶ADC值,采用ROC曲线评价ADC值诊断价值.结果40例患者中乳腺癌26例,良性肿块14例,DWI显示36例,共42个病灶.3组b值下的DWI图像质量均较好,加例中视觉分级达A级的分别占75.0%(30例)、77.5%(31例)和77.5%(31例).3组b值DWI图像对病灶的检出能力相同.b=1000、800和600 s/mm2的信噪比平均值分别为63±22、82±27和96±29,3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良性病变平均ADC值分别为(1.44±0.28)× 10-3、(1.50±0.32)×10-3和(1.52±0.29)×10-3mm2/s,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25).恶性病变平均ADC值分别为(1.00±0.25)×10-3、(0.98±0.19)×10-3和(1.07±0.22)×10-3mm2/s,3组间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358).3组b值的ADC值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79、0.885和0.865;诊断良恶性病变的阈值分别为1.295×10-3、1.435×10-3和1.335×10-3mm2/s;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分别为80.0%、92.0%和84.0%,特异性均为90.0%;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5.2%,95.8%和95.5%.结论综合图像信噪比和ADC值诊断价值,认为在乳腺DWI中,b=800 s/mm2是乳腺DWI成像的最佳b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ADC值对直肠癌术前放化疗疗效的早期监测的可行性及应用价值.方法 搜集2004年12月到2006年10月26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直肠癌患者,术前行常规MRI和DWI检查.测量放化疗过程中不同监测时间点(包括治疗前、治疗后第1周、治疗后第2周、手术前)肿瘤ADC值.以放化疗前肿瘤的临床T分期与术后病理T分期比较,以T分期是否降低为标准,分为治疗效果较好的T-降期组和治疗效果较差的T-未降期组.应用随机区组设计的方差分析比较肿瘤ADC值变化情况.结果 26例中,T-降期组和T-未降期组分别为12和14例.T-降期组治疗前、治疗后第1周、治疗后第2周、手术前ADC值分别为(1.10±0.13)×10~(-3)、(1.32±0.19)×10~(-3)、(1.35±0.13)×10~(-3)和(1.32±1.00)×10~(-3) 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420,P<0.01).T-未降期组在治疗后第1周ADC值由(1.16±0.16)×10~(-3) mm~2/g升高至(1.23±0.13)×10-3 mm~2/s,升高不明显(P>0.05),在治疗后第2周ADC值继续升高至(1.30±0.16)×10-3 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023,P<0.01).用治疗后第1周肿瘤平均ADC值升高程度11.6%作为诊断直肠癌T分期是否出现降期的指标,诊断敏感性为75.O%,特异性为78.6%,阳性预测值为75.0%,阴性预测值为78.6%.ROC曲线下面积为0.774(95%可信区间为0.583~0.964),具有中等诊断价值.结论 ADC值具有作为早期监测直肠癌放化疗疗效影像学指标的可能性.治疗第1周肿瘤平均ADC值变化对于区分放化疗反应性较为敏感,可以作为有效的时间监测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DWI及ADC值在评价肝泡状棘球蚴病(HAE)病变性质中的价值.方法 26例HAE患者行肝脏常规MRI和DWI,b值分别为500、800 s/mm2,获得病灶中心实性区(ADC中心)、边缘带(ADC边缘)、外周区(ADC外周)ADC值,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区域ADC值.观察病灶标本的特点,取病灶边缘区域行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测定微血管密度(MVD),并采用Pearson法分析边缘带ADC值与MVD的相关性.结果 选取26例HAE患者中独立病灶32个进行ADC值测量,b值分别为500、800 s/mm2时,ADC中心、ADC边缘和ADC外周值分别为(1.3±0.3)×10-3、(1.1±0.4) ×10-3、( 1.8 ±0.5)×10 -3mm2/s,( 1.2±0.4)×10-3、(1.1±0.3) ×10-3、(1.9±0.4)×10-3mm2/s,不同b值下各区域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两两比较结果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6例32个病灶边缘区域MVD值为(12.9±3.7)个/视野,与不同b值下ADC值均无相关性(r值分别为-0.042和-0.077,P值均>0.05).结论 DWI可以反映HAE病灶不同区域特征,而病灶边缘区域的ADC值与该区域MVD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扩散加权成像与MRI动态增强检测小乳腺癌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比较扩散加权成像(DWI)与动态对比增强MR成像(DCE MRI)对小乳腺癌的检出敏感性,并评价DWI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经病理证实的48例共70个乳腺小病灶(最大径≤2 cm)被纳入研究对象,其中恶性病灶45个,良性25个.所有患者均行DWI和DCE MRI,DCEMRI采用快速小角度激发(FLASH)序列,绘制病灶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DWI采用回波平面成像(EPI)序列加用全局自动校准部分并行采集(GRAPPA)技术,取2个扩散敏感因子(b)值(800、1000 s/mm2)行横断面扫描,测量病灶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对2种检查方法 的诊断结果 进行比较.结果 DCE MRI正确诊断了40个小乳腺癌及19个良性小病灶,TIC显示小乳腺癌的敏感性及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8.9%(40/45)及87.0%(40/46).DWI中,在2种b值(800、1000 s/mm2)条件下小乳腺癌平均ADC值分别为(1.153±0.192)×10-3和(1.079±0.186)×10-3 mm2/s,而良性小病灶的平均ADC值为(1.473±0.252)×10-3和(1.419±0.255)×10-3 mm2/s;同组患者在2种b值条件下的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良恶性2组小病灶的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值取1000 s/mm2 时,根据DWI信号结合ADC值测量结果 可以正确诊断39个小乳腺癌及19个良性小病灶,其对小乳腺癌检出的敏感性及阳性预测值均为86.7%(39/45).DWI与DCEMRI的诊断结果 有很好的一致性,DWI联合DCE MRI可以提高检出的敏感性及阳性预测值,分别达93.3%(42/45))及91.3%(42/46).结论 DWI对小乳腺癌具有较高的检出率,且ADC值的测量可以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诊断卵巢恶性肿瘤中的价值。方法56例经病理证实的卵巢肿瘤患者(33例卵巢恶性肿瘤,23例卵巢良性肿瘤)行M RI及DWI检查,测量良恶性肿瘤的囊、实性部分的ADC值并进行分析。结果卵巢恶性肿瘤实性部分ADC值[(1.68±0.37)×10-3 mm2/s]明显低于卵巢良性肿瘤实性部分[(3.51±0.53)×10-3 mm2/s](P<0.05);而卵巢恶性肿瘤囊性部分ADC值[(5.34±0.54)×10-3 mm2/s]与卵巢良性肿瘤囊性部分[(5.89±0.37)×10-3 mm2/s]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磁共振DWI的定量分析有助于卵巢恶性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在高级别胶质瘤与急性期脑梗死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8例高级别胶质瘤及正规及时溶栓治疗的28例急性期脑梗死的常规磁共振表现和弥散加权成像(DWI)表现,对照分析高级别胶质瘤实性部分、急性期脑梗死灶中心部分及对侧正常脑组织ADC值。结果 18例高级别胶质瘤患者共发现20个病灶,其中11例病灶内合并有出血、坏死和囊变,肿瘤实质部分呈稍高信号,囊变坏死区呈明显低信号,肿瘤实质部分平均ADC值为(0.92±0.12)×10-3mm2/s,对侧相应正常部位平均ADC值为(0.79±0.09)×10-3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期脑梗死在DWI上表现为高或稍高信号,其ADC值明显低于对侧相应区域,平均ADC值为(0.69±0.10)×10-3mm2/s,高级别胶质瘤实性部分与急性期脑梗死平均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WI表现及ADC值对高级别胶质瘤与急性期脑梗死磁共振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多b值3.0T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联合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在前列腺癌(PCa)患者内分泌治疗前后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并研究信号强度(SI)、表观扩散系数(ADC)与血清PSA的相关性.方法 40例经手术病理或穿刺活检确诊的PCa患者,在接受内分泌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血清PSA水平和进行b值=300,800,1 000 s/mm2 DWI扫描,并根据DWI测量不同b值条件下PCa区SI及ADC值,观察内分泌治疗前后血清PSA变化及不同b值条件下SI、ADC值的变化情况,并分别研究SI和ADC值与血清PSA的相关性.结果 (1)40例PCa患者接受内分泌治疗前后血清PSA分别为 (35.63±20.91) ng/mL、(5.98±3.84)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不同b值条件下,40例PCa患者接受内分泌治疗前ADC值分别为(1.06±0.06)×10-3 mm2/s,(0.83±0.04)×10-3 mm2/s,(0.73±0.03)×10-3 mm2/s;治疗后ADC值升高,分别为(1.33±0.09)×10-3 mm2/s,(1.16±0.09)×10-3 mm2/s,(1.10±0.08)×10-3 mm2/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0例PCa患者接受内分泌治疗前SI分别为809.09±79.06,417.42±26.65和327.42±25.26;治疗后SI分别为780.10±78.52,409.33±33.93和320.00±31.1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PCa患者接受内分泌治疗前ADC值与血清PSA呈负相关(r300=-0.58,P<0.01;r800=-0.60,P<0.01;r1 000=-0.66,P<0.01).内分泌治疗后ADC值与血清PSA亦呈负相关(r300=-0.55,P<0.01;r800=-0.52,P<0.01;r1 000=-0.61,P<0.01).治疗前SI值与血清PSA呈负相关(r300=-0.09,P<0.01;r800=-0.18,P<0.01;r1 000=-0.28,P<0.01).结论 不同b值条件下,PCa患者内分泌治疗后ADC值升高,与PSA水平均呈负相关,以b值=1 000 s/mm2相关性最明显;DWI联合血清PSA可作为监测与评估PCa疗效的手段,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PCa.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椎体骨髓单方向扩散屏气DWI方法,分析急性白血病(AL)患者椎体骨髓浸润DWI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42例确诊AL患者和15名健康志愿者行胸腰椎矢状面单次激发回波平面DWI (SS-EPI-DWI)序列扫描(b值为0、650 s/mm2),扩散方向为头-足(S/I)、前-后(A/P)和左-右(R/L)方向,每个方向DWI采集时间均为12s,闭气采集。分别在3个方向的ADC图上测量多个椎体骨髓的ADC值,比较3个扩散方向的ADC值的差别。AL患者分为初发未治疗组13例和治疗组29例[初发治疗未缓解(NR)组7例。初发治疗完全缓解(CR)组8例、治疗巩固组14例]。比较不同治疗阶段AL患者ADC值的差异用方差分析、t检验,ADC值与骨髓原始细胞比例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分析。结果 57例受试者362个椎体S/I、A/P和R/L方向的ADC值分别为(0.758±0.009)、(0.732 ±0.009)、(0.758±0.009)×10-3 mm2/s,三者之间ADC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958,P>0.05)。15名健康志愿者94个椎体ADC值为(0.697 ±0.122)×10-3mm2/s,13例初发未治疗组85个椎体ADC值为(0.592±0.071)×10-3mm2/s,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568,P<0.05);29例治疗组AL患者183个椎体ADC值为(0.796±0.225)×10-3mm2/s,与初发未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1.332,P<0.05);初发治疗CR组±巩同治疗组共140个椎体ADC值为(0.786±0.184)×10 -3mm2/s,初发治疗NR组43个椎体ADC值为(0.804±0.327)×10-3mm2/s,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0.160,P>0.05)。初发未治疗组的S/I ADC值与骨髓象原始细胞比例(中位数26.4%,范围7.9% ~48.2%)呈线性负相关(r= -0.524,P<0.05)。结论 椎体骨髓DWI为各向同性,单方向屏气DWI能提高图像质量。初发AL患者ADC值降低,化疗后ADC值增加,初发组ADC值与骨髓象原始细胞比例呈线性负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前列腺癌放疗前后ADC值的变化特点,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wI)在前列腺癌疗效评估中的价值。方法:41例经直肠腔内超声导引下穿刺证实为前列腺外周带腺癌的患者在放疗前1个月和放疗后3个月内行DWI检查。放疗前后分别测量外周带肿瘤阳性侧和阴性侧的ADC值。所有患者均进行随访。对复发组及控制组放疗前及放疗后的ADC值、腺癌阳性侧与阴性侧放疗前及放疗后的ADC值进行t检验。结果:肿瘤阳性侧放疗前ADC值为(1.26±0.19)×10^-3mm2/s,放疗后为(1.43±0.13)×10^-3mm2/s;阴性侧放疗前ADC值为(1.54±0.20)×10^-3mm2/s,放疗后为(1.46±0.12)×10^-3mm2/s。阳性侧与阴性侧放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放疗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6例患者复发(复发组),35例控制良好(控制组)。放疗前复发组ADC值为(1.23±0.22)×10^-3mm2/s,控制组为(1.27±0.18)×10^-3mm2/s,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0);放疗后复发组ADc值为(1.35±0.10)×10^-3 mm2/s,控制组为(1.45±0.12)×10^-3mm2/s,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前列腺癌放疗后ADC呈升高趋势,控制组ADC值增高程度明显高于复发组,提示DWI在监测前列腺癌放疗效果、早期评估预后方面有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表观扩散系数预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反应初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前肿瘤表观扩散系数(ADC)及化疗第1周期后ADC的变化,预测新辅助化疗反应的价值.方法 20例21个病灶经穿刺活检证实为乳腺癌的患者分别于阿霉素类和紫杉类抗肿瘤新辅助化疗前1周之内、第1周期化疗后(18~21 d之内)、术前1周之内进行MR扩散加权成像(DWI)和增强扫描,根据增强MRI肿瘤的变化,将其分为反应组及相对无反应组,对2组肿瘤初始ADC及化疗第1周期后ADC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 反应组15个病灶化疗前初始ADC为(0.98±0.15)×10-3 mm2/s,化疗第1周期后升高到(1.22±0.23)x 10-3 mm2/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对无反应组6个病灶化疗前初始ADC为(1.09±0.08)×10-3mm 2/s,第1周期后为(1.11±0.07)×10-3 mm2/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反应组初始ADC低于相对无反应组(P<0.05);肿瘤初始ADC与化疗第1周期后ADC的变化值呈负相关关系(r=-0.51,P<0.05).结论 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乳腺癌肿瘤初始ADC值及新辅助化疗第1周期后ADC值变化有可能成为预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