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石油储量分布的分形特征及其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新  王绪龙  靳涛 《新疆地质》2001,19(4):297-299,304
以准噶尔盆地为例,应用分形理论及方法分析了石油储量分布特征,探讨了分形维数的地质含义。分形维数的大小可以作为分析含油气盆地石油勘探潜力的一种指标,分形维数越大,表明盆地的石油勘探潜力越大,并与盆地的勘探历程相一致,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储量预测。从分形方法预测的探明储量和已发现的探明储量可以地而推测盆地总资源量,与应用聚集系数法计算的结果基本吻合,从而为资源评价提供了一种新方法,为勘探部署和决策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2.
成熟勘探区剩余资源量的多少倍受关注。根据金湖凹陷的油藏规模分布特征,应用分形方法估计该区的石油地质资源。石油地质资源总量为12284×104t,分布在507个油藏中;其中未发现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石油地质资源量为2740×104t,分布在126个油藏中。这反映了该区的油气勘探程度较高,但仍有一定的勘探潜力,大量中-小油藏是今后勘探的主攻目标。分形方法作为油气资源评价的一种新途径,计算过程简便,结果可靠,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3.
我国油气储量、产量增长趋势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李玉喜  张道勇  朱杰 《地球学报》2009,30(6):855-867
影响油气储量的增长趋势的影响因素很多, 不同类型盆地油气储量、产量增长规律差别也较大。充分认识影响储量、产量增长的各方面因素, 对合理预测我国油气储量产量增长趋势, 判断油气储量、产量增长领域, 确定盆地在目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内的主要勘探目标等都有重要意义。目前, 对影响油气储量、产量增长因素的认识还存在不同看法, 部分因素没有得到充分考虑, 系统分析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本文通过分析, 将影响油气储量、产量增长趋势的影响因素归纳为三方面: 在地质方面, 油气资源潜力和资源分布的集中程度, 盆地圈闭发育特点直接影响勘探进程和储量增长: 资源潜力大、分布集中、圈闭发育均衡的盆地勘探进展快, 储量增长具有典型的双峰特点; 资源分布层位多的叠合盆地储量增长具有多峰特征等。在理论技术方面, 陆相成油理论打开了我国陆相盆地勘探领域, 出现我国第一个储量增长高峰, 岩性、地层成藏理论的成熟带来了我国储量第二个增长高峰; 地震技术、钻井技术、测井、测试技术和采油等勘探开发技术的进步, 不断拓展勘探领域, 勘探开发由正向构造扩展到凹陷, 由中浅层扩展到深层, 由陆地扩展到海洋, 由平原、丘陵扩展到山地、沙漠和滩海。油气需求和价格等直接影响勘探投入和储量发现。各种因素的作用方式和程度不同, 油气储量、产量增长特征是在各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的结果。通过系统分析, 充分认识影响储量、产量增长的各方面因素, 可为合理预测我国油气储量、产量增长趋势, 判断油气储量、产量增长领域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4.
济阳坳陷八面河探区油气资源前景和勘探效益预测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在对山东省八面河探区基本石油地质特征、勘探历程及实际的勘探效益和累积发现地质储量变化分析基础上,应用基于探区油藏总体服从帕莱托分布假设的抽样分析发现过程模型,对其石油资源潜力和油藏总体分布进行了预测;并在预测结果的基础上,应用所建立的勘探效益预测仿真模型,对探区勘探效益变化进行了模拟,且外推了未来勘探效益及累积发现地质储量的变化趋势。通过发现过程模型预测,八面河探区总资源量为14900储量单位,剩余资源量为5300储量单位,其中大部分剩余资源分布于较小规模的油藏中。从勘探效益分析可知,八面河探区已进入成熟的勘探阶段,预计未来平均每日探井发现地质储量将小于28储量单位,勘探效益处于一定稳定、低效且缓慢下降的阶段。  相似文献   

5.
油气资源预测的锚链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晓冬  于舒杰 《世界地质》2002,21(2):135-137
根据锚链法对松辽盆地北部未发现油气田资源量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锚链法与分形方法预测的未发现油气田资源量大小有些误差,该方法预测的油气资源量或油气藏个数还很大完善,但锚链法仍是预测油气田数量或资源量的一种可行方法,尤其适合勘探程度较盆地或区带,应用锚链法预测之前必须进行成藏体系划分,方法才有预测功能。  相似文献   

6.
地层流体受两大流体系统的控制:压实流和重力流。利用流体势分析系统(简称FPAS)研究地下流体势及压力分布可克服井资料不系统的局限性,有效地进行油气资源的预测评价。由于琼东南盆地地质务件极其复杂,海洋油气勘探程度很低,勘探成本高,石油地质研究水平也比较低,分析认为区内有巨大的油气资源前景,但油气运移方向和路程均不清楚。用地下流体力场和势分析的方法可以统一处理和定量解释油气的运移和聚集规律,明确预测油气运移的主通道,确定有利的油气勘探靶区,显著提高钻探成功率。综合本区剖面、平面流体势及压力特征,结合其他有关地质资料,找出最有利的勘探目的层位。该方法在琼东南盆地松东地区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文中以成藏组合为评价单元,对不同勘探程度的评价单元(盆地),确定不同的资源评价方法和计算参数,采用蒙特卡罗法进行资源量汇总,评价出了全球主要含油气盆地(195个)的石油待发现资源量为8 620亿桶,待发现天然气资源量为4 765万亿立方英尺;研制了全球不同储量管理体系下的四种储量增长模型,计算了全球已发现油气田到2030年的储量值及增长量,预计到2030年全球石油剩余可采储量为2.82万亿桶,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为10 460万亿立方英尺;评价结果表明,目前全球常规石油可采资源量为3.66万亿桶,天然气可采资源量为16 110万亿立方英尺;全球常规待发现油气资源在地域、国家、盆地类型、层系分布上极为不均衡。随着地质理论的不断丰富和勘探技术的进步,深海、超深海、北极海域和陆上难进入的沙漠、高寒等地区将成为未来的油气接替领域。  相似文献   

8.
阿富汗-塔吉克盆地是中亚地区常规油气具有良好勘探潜力的前陆叠合盆地之一。基于最新的数据资料,应用石油地质综合评价和含油气系统分析的方法,本文研究了阿富汗-塔吉克盆地的油气分布规律及主控因素,以成藏组合为评价单元,评估了油气待发现可采资源量,并探讨了油气资源潜力和未来勘探领域。研究表明,盆地发育2套主力含油气系统,分别为中下侏罗统-卡洛夫牛津阶含油气系统和始新统/下白垩统-古新统Bukhara含油气系统。区域上,盆地的油气主要分布于西南吉萨尔隆起和苏尔汉坳陷,盆地总体表现为"贫油富气"特征。其中,74.0%的天然气储量分布在西南吉萨尔隆起,71.5%的石油储量分布在苏尔汉坳陷,几乎所有凝析油都分布于西南吉萨尔隆起。层系上,油气在侏罗系、白垩系以及古近系分布,但集中分布于侏罗系。油气分布整体表现出"盐上构造圈闭富油,盐下地层圈闭聚气"的特征,有利生储盖组合和局部构造控制盐下层系油气分布,新生代构造运动等控制盐上层系油气分布和富集程度。资源评价结果表明,阿富汗-塔吉克盆地待发现可采石油、天然气和凝析油的资源量分别为202.74 MMbbl、8680.15 Bcf和126.65 MMbbl,合计油当量1776.09 MMboe,最具有勘探潜力的成藏组合为中上侏罗统卡洛夫-牛津阶成藏组合。  相似文献   

9.
地中海海域油气储量规模大,但分布不均,可采储量主要分布在地中海中部和东部地区。其中,位于东地中海沿岸的黎凡特盆地近年来陆续发现了多个大油气田,资源量巨大,吸引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但黎凡特盆地存在未来勘探方向不明确等问题,因此本文基于该区域油气资源概况、盆地构造、沉积、成藏组合等的研究,对未来勘探有利区进行了预测。本文认为以色列深水区中生界砂岩、碳酸盐岩及古近系碎屑岩体系等均具有一定的勘探潜力,可作为未来勘探开发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10.
试论渤海湾盆地油气富集规律与勘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渤海湾盆地至今已发现油气田226个,探明油气地质储量114.4×108t,油气资源量为285×108t。盆地内的油气富集规律与盆地东界的郯庐深大断裂带紧密相关。靠近郯庐断裂带的东部坳陷区,其探明油气地质储量和油气资源量是远离断裂带的西部坳陷区的3.6倍和3.3倍;根据探明油气地质储量进行划分,东部坳陷区以大油气田为主,而西部坳陷区则以中、小油气田为主;东部坳陷区发现的浅层油气藏、稠油油藏、火成岩油藏及非烃CO2气藏比西部坳陷区多得多,但两者的潜山油气藏的数量和储量却很相近。研究表明,郯庐深大断裂不仅控制了盆地的发育和形成,而且还控制了油气的生成、运移和聚集。渤海湾盆地既是中国大盆地中油气富集程度最高的盆地,也是具有独特油气富集规律的盆地。尽管该盆地油气探明率已达40.1%,但仍有170.7×108t的油气剩余资源量可供再勘探,勘探潜力仍十分巨大。  相似文献   

11.
An estimation technique has been derived to predict the number of small fields in a geologic play or basin. Historically, many small oil and gas fields went unreported because they were not economical. This led to an underestimation of the number of undiscovered small fields. A study of the distributions of reported oil and gas fields in well-explored areas suggests that the large fields when grouped into log base 2 size classes are geometrically distributed. Further, the number of small fields reported is a function of the cost of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Thus, the population field-size distribution is conjectured to be log geometric in form.  相似文献   

12.
油气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其中天然气作为清洁能源,它曾经是,现在是,在可预期的未来——全球碳减排、中国碳达峰情景下,仍然是最重要的能源资源。能源进口渠道的多元化一直是中国缓解能源紧张的有效措施之一。北极地区油气资源丰富且以天然气为主,已发现的油气资源中绝大多数在俄罗斯,尤其是天然气。但是俄罗斯天然气生产的油气田80%以上已经进入北极圈。2012年,中俄合作开发北极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正式启动,标志着中国参与北极油气资源开发利用取得重要进展,也事实上开启了中国主导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俄罗斯主导的"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的进程。北极地区已发现的油气资源共计3289.4亿桶油当量,其中石油605.4亿桶(84.1亿吨)油当量,仅为全球已发现石油资源的2.5%;天然气41.4万亿立方米(约合2683亿桶,372.6亿吨油当量),占全球已发现天然气资源的15.5%。北极地区已发现的油气总资源中绝大多数在俄罗斯,俄罗斯已发现的北极油气资源合计2905亿桶油当量(403.5亿吨),占88.3%;其中天然气约39.47万亿立方米,约合2557.9亿桶(355.3亿吨)油当量,占北极地区已发现天然气总资源的95%以上。北极待发现的油气资源量也非常可观,约占世界待发现常规石油资源的15%;天然气占世界待发现常规天然气资源的30%,其分布也主要在俄罗斯。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能源战略博弈,俄罗斯为确保其天然气出口及财政来源,必然要加大北极油气、特别是天然气的开采和开发,并通过北极航道运到中国和其他消费国。本文在概括分析北极油气资源分布特点、俄罗斯油气资源与北极战略及北方海航道通行能力的基础上,回顾了北极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诞生、发展演变及其国际博弈的背景;概括介绍了中国成功介入北极油气资源项目这一标志性事件过程,并进一步提出了中国对北极油气资源利用战略举措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油气资源评价单元的划分是盆地油气资源定量评价的核心,而盆地的含油气系统又为限定评价单元之基础。以复合油气系统原理和方法为指导,油气源对比判识为手段,以寻找各供烃中心和油气藏之间成因关系为目的,重新划分了塔里木盆地4个复合油气系统和5个评价单元。在详尽分析评价单元油气勘探历史和发现历史基础上,结合已发现或落实的圈闭数量和规模,利用第七逼近法和蒙特卡罗法,对塔里木盆地已知油气系统中评价单元进行了油气资源与油气田规模、数量的定量预测评价。研究表明,塔里木盆地待发现石油可采资源量11.43×108t,预测油田数量94个,86%集中在台盆区下古生界海相评价单元;预测待发现天然气可采资源量21000×108m3,气田数量104个,58%集中在库车前陆评价单元。塔里木盆地有近91%的石油、84%的天然气资源等待发现,是我国陆上资源发现程度较低的盆地,也是我国未来油气储量增长最重要的盆地。  相似文献   

14.
根据北乌斯丘尔特盆地主要地质特征和油气聚集规律,并以储集层为核心,在始新统、下白垩统、中侏罗统、下侏罗统和石炭系等储集层内划分出7个成藏组合。然后采用蒙特卡洛模拟法对不同成藏组合中的石油和天然气的待发现可采资源量分别进行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北乌斯丘尔特盆地待发现可采资源量可达2102 MMboe,其中石油为1201 MMbbl,天然气为5406 Bcf。同时参考对储层、圈闭、运移和保存等成藏要素的地质风险评价结果,应用资源-地质风险概率双因素法进行有利区带的优选。共划分出1个Ⅰ类成藏组合,1个Ⅱb类成藏组合,2个Ⅲ类成藏组合,2个Ⅳa类和1个Ⅳc类成藏组合。综合分析认为盆地西部北布扎奇隆起是最有利的勘探区,中生界的勘探目标主要是发育于隆起北坡及顶部的拉长型断背斜构造,古生界巴什基尔阶和阿赛尔阶碳酸盐岩和礁体储层的勘探潜力也不容忽视。而在盆地东部的局部地区,可能会在始新统和中侏罗统砂岩储层以及石炭系维宪阶碳酸盐岩储层中发现一定量的油气资源。  相似文献   

15.
Undiscovered oil and gas assessments are commonly reported as aggregate estimates of hydrocarbon volumes. Potential commercial value and discovery costs are, however, determined by accumulation size, so engineers, economists, decision makers, and sometimes policy analysts are most interested in projected discovery sizes. The lognormal and Pareto distributions have been used to model exploration target sizes. This note contrasts the outcomes of applying these alternative distributions to the play level assessments of the U.S. Geological Survey's 1995 National Oil and Gas Assessment. Using the same numbers of undiscovered accumulations and the same minimum, medium, and maximum size estimates, substitution of the shifted truncated lognormal distribution for the shifted truncated Pareto distribution reduced assessed undiscovered oil by 16% and gas by 15%. Nearly all of the volume differences resulted because the lognormal had fewer larger fields relative to the Pareto. The lognormal also resulted in a smaller number of small fields relative to the Pareto. For the Permian Basin case study presented here, reserve addition costs were 20% higher with the lognormal size assumption.  相似文献   

16.
东营凹陷油气成藏体系的划分及定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气成藏体系作为油气评价单元的一种全新的研究思路, 与勘探目标结合更加紧密, 油气成藏门限从定量的角度阐述油气藏的形成及分布规律, 尤其对于高勘探程度的地区而言, 剩余资源的预测更为准确.在对东营凹陷油气成藏体系划分的基础上, 利用油气成藏门限理论对各成藏体系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 东营凹陷所划分的8个成藏体系都进入了成藏门限和资源门限, 凹陷总剩余资源量为17.03×108 t; 其中, 成藏体系Ⅷ、Ⅰ的剩余资源最大, 分别为4.41×108 t、3.10×108 t; 而成藏体系Ⅵ、Ⅴ最小, 分别为0.90×108 t、0.22×108 t; 其余成藏体系介于其间.可知, 成藏体系Ⅷ、Ⅰ为最有利勘探潜力区.   相似文献   

17.
亚太地区是全球重要的油气产区和最大的油气消费市场。亚太地区155个主要沉积盆地中,已有90多个盆地内发现了油气田或有油气发现,共发现油气田约6 900个。根据地理位置及构造特征等,亚太地区可进一步分为东亚分区、东南亚分区、澳新分区和南亚分区,约有131个主要的含油气系统。本文对亚太地区不同分区的油气成藏条件(包括烃源岩、储集层、盖层、含油气系统等)进行了总体分析与高度概括。在此基础上,以成藏组合为基本评价单元,不同勘探程度盆地采用与之相适应的评价方法,对本地区各盆地的油气资源潜力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表明:亚太地区常规总油气可采资源量为673.7×108 t油当量,占全球的6.1%,非常规油气资源类型以重油、页岩油、油页岩、页岩气、煤层气为主,非常规油气技术总可采资源量390.4×108 t当量,占全球非常规油气技术总可采资源量的6.1%。根据待发现资源结果及盆地勘探程度,近海和深海勘探是将来的勘探热点:主要勘探领域为深海和成熟盆地新层系及岩性-地层圈闭等;海相三角洲体系是寻找天然气田的重要领域;东南亚弧后盆地群新生界湖相是页岩油的有利勘探领域;澳大利亚中部克拉通盆地群泥盆系-石炭系为页岩气的有利勘探领域。  相似文献   

18.
分形油气藏双对数图版的制作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用分形几何这一工具对油气渗流规律进行重新认识,对传统描述油气运动的数学模型加以改进,改进后的油气渗流数学模型更能准确地刻画油气渗流规律。并将此理论应用到试井分析中,根据传统模型图版制作原理,作出分形格林咖顿图版,并用实际生产数据加以匹配应用。所求得的各种参数更接近地下真实情况,对于油气田开发工作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