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肥胖对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失血量的影响。方法 116例择期行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患者,根据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分为正常组(BMI24.00 kg/m~2)62例、超重组(24.0≤BMI28 kg/m~2)31例和肥胖组(BMI≥28 kg/m~2)23例。比较3组围手术期失血总量、显性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肥胖与围手术期失血量的相关性。结果正常组失血总量[(864.39±29.62)mL]、显性失血量[(354.65±40.09)mL]和隐性失血量[(509.74±25.76)mL]少于超重组[(1 094.94±30.35)、(454.84±47.39)、(640.10±32.91)mL]和肥胖组[(1 213.78±76.28)、(441.00±79.05)、(772.78±30.16)mL)](P0.05);超重组失血总量、隐性失血量少于肥胖组(P0.05),显性失血量与肥胖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与围手术期失血总量、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增加均呈正相关(r=0.832,P=0.046;r=0.472,P=0.041;r=0.872,P=0.035)。结论肥胖患者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失血风险较高,应注意隐性失血量增加。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老年人左右两侧踝关节本体感觉的差异和左右两侧峰力矩之间的差异,分析踝关节本体感觉与其肌力的相关性。方法:在Biodex System3等速系统上用被动复位测试法测试53名正常老年人(其中男23名、女30名;平均年龄66.2±5.1岁)的踝关节本体感觉,本研究以被动复位绝对误差角度作为个体本体感觉能力优劣的代表。同时采用Biodex System3等速系统对踝关节屈肌、伸肌肌群在30°/s的角速度下进行向心测试,主要观察指标为各肌群的峰力矩与相对峰力矩。结果:①左侧踝关节复位的绝对误差角度小于右侧踝关节(P=0.011);②左侧踝关节屈肌、伸肌的峰力矩都小于右侧踝关节(P<0.001),左侧踝关节伸肌的相对峰力矩小于右侧踝关节(P<0.001);③踝关节本体感觉误差和肌力之间没有相关性(P>0.05)。结论:左侧踝关节的本体感觉优于右侧踝关节,而左侧踝关节屈肌与伸肌的峰力矩和相对峰力矩均小于右侧踝关节,老年人踝关节本体感觉功能与肌力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观察踝扭伤恢复期患者踝关节活动度、肌力、刚度和本体感觉变化,分析踝关节生物力学和本体感觉定量评价对踝扭伤康复的指导价值。方法 2019年4月至7月,选取21例恢复期踝扭伤患者,记录双侧踝关节活动度、肌力,采用踝关节测试训练系统评估双侧踝关节刚度,即背屈末端、跖屈20°和跖屈末端位置时关节活动所需力矩;同时定量评估踝关节本体感觉,包括关节活动阈值(MPT)和关节位置觉(PAPS)。比较双侧踝关节活动度、肌力、关节刚度和本体感觉,分析关节活动度、关节刚度和本体感觉之间相关性。结果患侧踝关节背屈和跖屈活动度小于健侧(|t| 2.817, P 0.05);背屈和跖屈肌力明显小于健侧(|t| 5.785,P 0.01);患侧跖屈末端刚度明显大于健侧(t=3.036, P=0.007),而背屈末端和跖屈20°时关节刚度与健侧无显著性差异(t 0.874, P 0.05);两侧MPT和PAPS无显著性差异(t 0.695, P 0.05)。患侧跖屈活动度与跖屈末端刚度(r=-0.466, P 0.05)、MPT (r=-0.613, P 0.05)均呈负相关,MPT与跖屈末端刚度呈正相关(r=0.469, P 0.05)。结论踝扭伤恢复期患者背屈、跖屈关节活动度和肌力下降,跖屈末端关节僵硬度升高,且与本体感觉相关。踝关节生物力学和本体感觉定量测量有助于定量指导踝关节康复策略。踝扭伤患者康复需加强关节周围肌肉力量、背屈和跖屈活动度训练,尤其要重视跖屈刚度改善,可能有助于本体感觉和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自制踝背屈训练器对老年女性踝关节背屈肌群进行训练,观察对下肢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 2017年3月至4月,招募的36例老年女性志愿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n=18)和试验组(n=18)。两组均进行自由形式的广场舞锻炼,试验组还额外应用自制踝背屈训练器进行训练。等速测试系统测量训练前后踝关节背屈肌相对峰力矩值;Footscan足底压力板测试平衡功能;测量站立提踵时间。结果训练后,试验组踝关节背屈相对峰力矩值增加(t=-2.305~-2.165, P 0.05),睁眼和闭眼状态下重心移动面积和重心位移速度减小(t=2.453~8.631, P 0.05),站立提踵时间显著延长(t=-7.909, P 0.001)。而对照组训练前后相比,上述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 0.05)。结论应用自制踝背屈训练器可以提高老年女性踝关节背屈肌群力量,增强下肢平衡能力。  相似文献   

5.
背景: 步态分析可将矫形外科检查和康复治疗中沿用已久的定性分析和直观描述转换为客观、精确的定量评定。目的: 观测健康人群和患有脊柱及髋、膝、踝关节疾病患者步态分析中的时间- 距离参数、运动学参数、力学参数和动态肌电参数。设计: 对比观察, 对照实验。对象: 选择 2004- 12/2005- 07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手术和康复治疗的 112 例患有脊柱及髋、膝、踝关节疾病手术或非手术治疗的患者。男性 42 例, 年龄(46±2) 岁; 女性 70 例, 年龄(41±4)岁。其中颈椎病患者 21 例, 腰椎间盘突出症及腰椎管狭窄症 26 例, 髋关节( 包括全髋关节置换术) 、膝关节( 包括前十字韧带重建术、全膝关节置换术) 、踝关节( 包括马蹄内翻足) 疾病分别 12, 34, 19 例。同期选择 40名健康志愿者( 均为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员工) 为对照组, 年龄 20 ̄40 岁。纳入对象均对观测指标知情同意。方法: 应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 英国 VICON 公司制, V- 612) 对 40 名健康志愿者和 112 例患有脊柱及髋、膝、踝关节疾病患者进行步态分析。主要观察指标: 受试者行走中的时间- 距离参数( 步长、步速、步频) 、下肢各关节运动学参数( 髋、膝、踝关节冠状轴角度) 、下肢各关节生物力学参数( 髋、膝、踝关节应力垂直轴分力) 及动态肌电参数( 股外侧肌表面肌电信号) 的变化。结果: 健康者 40 名和脊柱及下肢各关节疾病患者 112 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时间- 距离参数: 脊柱疾病、髋关节疾病、膝关节疾病、踝关节疾病患者步频、步长、步速均明显低于 / 慢于对照组(P < 0.05 ̄0.01) 。②下肢各关节运动学参数及生物力学参数: 左侧前十字韧带重建术后 1 年患者支撑相初期左膝伸膝较右膝下降 9°, 支撑相初期左膝关节应力较右膝关节明显下降; 左侧全髋关节成形术术后 1 年患者支撑相初期左髋屈髋较右髋下降 8.5°, 支撑相末期伸髋下降 3°,支撑相左髋关节应力较右髋关节应力明显下降; 左足马蹄内翻患者支撑相初期左踝背屈较右踝下降12°, 支撑相末期跖屈下降 5°, 支撑相左踝关节应力较右踝关节明显下降。健康人群双侧膝关节活动度及膝关节应力垂直轴分力差异不明显。③动态肌电参数: 左侧全膝置换术后 1 年左侧股外侧肌表面肌电信号较右侧明显减弱。结论: 三维步态分析对矫形外科疾病手术方案制定及术后疗效评价、康复疗效评价及康复治疗方案制定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惯性哑铃练习可显著改善轻度认知损害(MCI)老年人的认知功能,但对该人群运动控制能力的影响并不清楚。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观察3个月惯性哑铃练习对MCI老年下肢运动控制能力的影响。方法:将45例MCI老年人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DTG,n=22)和对照组(CG,n=23)。DTG进行12周惯性哑铃练习(每周3次,60min/次),CG不进行运动干预。干预前后测试所有受试者下肢运动控制能力,包括计时起立行走(TUG)、功能性伸展(FR)、10m走计时、本体感觉(运动觉)和静态平衡能力。结果:12周惯性哑铃干预对DTG受试者下肢运动控制能力具有一定改善作用,表现为移动能力(TUG,t=3.38, P0.01)、踝关节背屈/外翻(t=-2.55, P=0.02;t=-2.54, P=0.02)、膝关节屈曲方向(t=-2.39, P=0.03)运动觉和Y轴偏移距离_(双腿站立闭眼)(t=2.34, P=0.03)显著改善。干预前后,TUG(0.81 s, F=4.34, P=0.04)、单腿睁眼站立X轴(10.56mm/s;F=5.71, P=0.02)与Y轴摇摆速度(14.96mm/s; F=4.33, P=0.04)改变量具有显著的组间差异,DTG受试者上述指标的改变优于CG。结论:12周惯性哑铃练习对MCI老年人的下肢运动控制能力(移动能力、本体感觉)产生一定影响,但其改善程度较小。未来研究可考虑双任务测试提高指标的敏感性,并制定针对性练习方案以提高干预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本体感觉、足底触觉以及肌肉力量对动态和静态姿势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2020年6月至11月,共纳入164例老年人。本体感觉测试仪测试右侧膝关节屈伸和踝关节背屈/跖屈的本体感觉阈值;单丝法测量拇趾、第1和第5跖骨、足跟、足弓的足底触觉;等速肌力测试系统测量踝关节跖屈与背屈以及髋关节外展的肌肉力量。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和足底压力中心(COP)分别测量动态和静态姿势稳定性。采用因子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来探索每个因子与姿势稳定结果之间的关系。结果 本体感觉与BBS评分(r=-0.449, P<0.001)、COP在内外侧方向的均方根(RMS) (r=0.254, P=0.004)明显相关。足底触觉与COP前后方向的RMS明显相关(r=0.281, P=0.002)。肌肉力量与BBS评分显著相关(r=0.493, P<0.001)。结论 本体感觉和肌肉力量与动态姿势稳定性相关,本体感觉和足底触觉与静态姿势稳定性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地面反射型踝足矫形器(floor reaction ankle foot orthosis,FRAFO)对学龄期痉挛脑性瘫痪(脑瘫)儿童下肢异常姿势的影响。方法:对呈屈膝蹲行步态痉挛型脑瘫28例儿童穿戴FRAFO前、后下肢关节运动参数进行分析,并以膝关节最大伸展角度分为两组,穿戴FRAFO后组间进行对比。结果:对比赤足,脑瘫儿童佩戴FRAFO后,站立期膝关节伸展角度显著增大、踝关节背屈角度明显减小,踝关节活动度显著缩小,其中膝关节伸展角度由-25.34°±13.37°增至-16.62°±12.83°(P0.01),踝关节背屈角度由16.41°±8.31°减少至9.58°±4.75°(P0.01),踝关节活动度范围由20.12°±8.25°缩小至9.71°±4.28°(P0.05)。Ⅰ组膝关节屈曲改善效果对比于Ⅱ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佩戴FRAFO限制学龄期脑瘫儿童异常的踝关节活动,明显增加站立期膝关节伸展角度,改善屈膝蹲行步态。FRAFO矫正膝关节屈曲异常的效果与膝关节最大伸展角度相关。  相似文献   

9.
老年人膝关节和踝关节位置觉的重测信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目前国内外关节位置觉的研究主要以青年人为对象,而老年人在不同角度关节位置重现的重测信度研究比较缺乏.目的:观察老年人膝关节和踝关节在不同角度关节复位测试的重测信度.方法:在Biodex system 3等速系统上用被动复位测试法测试28名健康老年人的膝、踝关节本体感觉,以被动复位绝对误差角度作为个体位置觉能力优劣的代表.重测信度评价指标为组内相关系数(ICC).结果与结论:左右两侧膝关节位置觉测试在不同角度都具有良好的重测信度,ICC值为0.851~0.973;左右两侧踝关节位置觉测试在跖屈与背伸位具有中等以上的重测信度,ICC值为0.742~0.964;左侧踝关节复位的绝对误差角度小于右侧踝关节(P < 0.05),且左侧(ICC为0.870~0.964)踝关节重测的相关系数高于右侧(ICC为0.742~0.944).提示老年人膝关节和踝关节位置觉重测的相关性良好,并且左侧踝关节的相关性高于右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应用弹力绷带进行膝踝关节联合捆扎治疗对改善脑卒中患者步态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临床疗效。方法:4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脑卒中后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中的站立、迈步、行走等训练时应用弹力绷带对患侧膝、踝关节进行同步捆扎,保持膝关节微屈、踝关节背屈。在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进行三维步态分析、患侧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L)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试验组患者在首次应用弹力绷带捆扎前后各做1次三维步态分析。结果:试验组患者在首次应用弹力绷带捆扎后三维步态分析显示其患侧步长、步速及支撑相髋、膝、踝各关节力矩峰值各项分值较捆扎前有显著改善(P0.05);治疗8周后试验组患者下肢FMA-L、MBI评分及三维步态数据较对照组有显著改善(P0.05)。结论:应用弹力绷带进行膝踝关节联合捆扎可显著提高卒中后偏瘫患者的异常步态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1.
杜玲玲  夏清 《中国康复》2018,33(1):7-10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膝过伸步态的三维运动学特点及其与步行速度的相关性,从运动学角度探讨影响膝过伸患者步行速度的主要因素。方法:利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对15例伴有膝过伸步态的脑卒中偏瘫患者和15例健康老年人进行运动学定量比较,并将其与步行速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膝过伸患者的步长、步频减小,步速减慢,支撑期百分比延长(均P0.05);膝过伸患者髋、膝、踝关节活动范围减小,最大伸髋、屈膝、踝背屈角度减小,最大伸膝角度增加(均P0.05)。步行速度与步频、支撑相百分比、膝踝关节活动范围、最大屈膝角度和最大踝跖屈角度均相关(均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膝过伸患者下肢关节活动不同程度受限,步行速度下降,其中屈膝和踝跖屈异常是影响膝过伸患者步行速度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人体成分对老年症状性膝骨关节炎(SKOA)患者管理与康复的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11月至2019年7月在北京某社区采用结构化问卷收集的681例老年人资料,采用生物电阻抗分析(BIA)法测量体成分,评估体成分与SKOA的关系,并依据体质量指数(BMI)和肌肉百分比将受试者分为4个亚组,分析各亚组患SKOA的风险。结果老年女性的SKOA患病率高于男性(44.3%比32.4%,P 0.05),但两组间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3.8±3.5) kg/m~2比(24.2±3.1) kg/m~2,P=0.153],而女性的体脂百分比高于男性(34.0±7.4比29.3±6.4,P 0.001),躯干肌肉百分比(28.5±3.4比31.0±3.0,P 0.001)和下肢肌肉百分比(19.0±3.0比22.2±2.9,P 0.001)低于男性。老年女性的SKOA患病风险与BMI和体脂百分比呈正相关,与躯干肌肉百分比和下肢肌肉百分比呈负相关。在男性中,SKOA患病率仅与躯干肌肉百分比负相关,与BMI、体脂百分比和下肢肌肉百分比均无明显关系。肥胖且肌肉百分比较低的老年女性和男性患SKOA的风险都显著较高,OR(95%CI)值分别为2.24(1.35,3.71)、2.31(1.18,4.53)。结论体成分与老年女性SKOA密切相关。使用BMI结合体成分分析可能有助于了解SKOA患者的身体特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明确膝关节骨关节炎(OA)患者膝关节本体感觉误差的程度和分布,并且评价膝关节本体感觉与膝OA患者疼痛和功能障碍之间的关系。方法在Biodex等速系统上用复位测试法测试28例膝OA患者(其中女19例、男9例)和27名同年龄正常人(其中女20例、男7例)的膝关节本体感觉。OA患者疼痛和功能障碍的评定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AS)和Lequesne指数。结果膝OA患者产生的本体感觉误差比正常人增加了79%(P〈0.05),并以伸膝位的差异百分率最大。在膝关节本体感觉误差和功能障碍之间存在中度的相关关系(r:0.55,P〈0.05),在膝痛和本体感觉误差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结论膝OA患者本体感觉受损,改善其本体感觉可能使患者的功能障碍得到改善,这对膝OA患者的功能评价和康复方案的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髋-膝关节空间位置组合多模式下的踝关节背屈训练对改善脑卒中患者偏瘫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病程≤3个月首次脑卒中偏瘫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n=20)和观察组(n=20)。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结合髋-膝关节空间位置组合多模式下的踝背屈训练,疗程为8周。采用下肢简式Fugl-Meyer运动评分(FMA)、Berg平衡量表评分(BBS)、Holden步行能力分级(FAC)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分别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和ADL能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简化FMA评分、BBS评分和MB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上述指标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以观察组提高幅度更为显著(P0.05)。治疗前两组Holden步行能力分级评定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Holden步行能力分级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以观察组改善幅度更为显著(P0.05)。结论:髋-膝关节空间位置组合多模式下踝关节背屈训练能有效地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踝背屈功能,促进下肢运动、平衡功能、步行和ADL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弹力袜压力对青年女性穿高跟鞋正常步行时下肢关节负荷与肌肉疲劳的影响。方法:选取10例健康青年女性,穿着高跟鞋在跑台行走30min。利用红外光点运动捕捉系统、测力台测量30min行走前后连续纵跳高度、步态的运动学数据,并计算步行时膝、踝关节的负荷。运用重复测量双因素方差分析法检验不同压力和疲劳前后对穿高跟鞋步行下肢关节运动和关节负荷的影响。结果:不同压力弹力袜对穿高跟鞋步行时膝关节角度有显著影响(屈曲P=0.024、内收P=0.033、外展P=0.025、内旋P=0.027、外旋P=0.014),穿弹力袜行走时膝踝关节关节负荷有显著增加(膝P0.001、踝P=0.041),而疲劳前后纵跳高度差明显减小(P=0.018);但弹力袜压力大小对关节负荷和纵跳高度差影响不显著。结论:合适的(中低压力)弹力袜可以减轻穿高跟鞋导致的膝关节角度的过度变化,压力的施加会增大穿高跟鞋步行时膝踝关节负荷。一定压力(中级压力)的弹力袜可以延缓穿高跟鞋步行后的疲劳程度。弹力袜可以减轻疲劳对步态的不良影响,缓解穿高跟鞋步行疲劳时膝关节角度的过度改变,减缓疲劳后膝踝关节负荷的增大。  相似文献   

16.
北京地区人群体重指数、性别及年龄对血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北京地区非体力劳动者人群体重指数(BMI)、性别和年龄对血压的影响.方法 对2008年我院体检人群[共14 237例,男9548例(67.06%),女4689例(32.94%);年龄18.0~93.0岁,平均(49.8±10.2)岁]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用Epidata 3.1软件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 12.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调查人群BMI(22.30±3.08)kg/m2.不论男性还是女性,收缩压及舒张压均随BMI增加而逐渐升高.年龄<60.0岁组,男性高血压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男:24.28%(1662/6844),女:13.77%(493/3581),P=0.000];年龄1>60.0岁组,男性与女性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8).以BMI<18.0 ks/m~2作为对照组,BMI 18.0~23.9 ks/m~2,24.O~27.9 kg/m~2 和≥28.0 kg/m~2组,男性高血压患病风险(OR值)分别为1.709(95%CI:0.920~3.173),3.154(95%CI:1.703~5.839)和5.125(95%CI:2.805~9.696);女,巨高血压患病风险分别为1.988(95%CI:1.033~3.824),5.703(95%CI:2.962~10.982和14.358(95%CI:7.334-28.106).结论 BMI与高血压患病明显相关.有效预防和控制超重和肥胖等高血压发病危险因素,是我国目前亟待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血压与肥胖引起左心室重构的性别差异。方法对2015年7月至2016年12月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748例患者进行一项观察性研究。结果入选男413例,女335例。男女性患者的收缩压(SBP)、相对壁厚(RWT)和甘油三酯(TC)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肥胖在男性患者中更常见(75.1%比62.7%,P 0.01)。男性患者中,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与SBP(r=0.241,P=0.000)、舒张压(DBP)(r=0.218,P=0.005)、体重指数(BMI)呈正相关(r=0.105,P=0.025);也与高密度脂蛋白(HDL)(r=0.225,P=0.000)、肌酐呈正相关(r=0.113,P=0.025);与TC、总胆固醇(TG)、低密度脂蛋白(LDL)、年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对壁厚(RWT)与SBP(r=0.374,P=0.000)、DBP(r=0.328,P=0.000)、BMI呈正相关(r=0.154,P=0.056);也与肌酐(r=0.151,P=0.009)、TC(r=0.179,P=0.018)、TG(r=0.133,P=0.027)、LDL呈正相关(r=0.130,P=0.036);与年龄呈负相关(r=-1.71,P=0.021);与HDL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患者中,LVMI与SBP(r=0.353,P=0.000)、DBP(r=0.178,P=0.006)呈正相关;也与年龄(r=0.123,P=0.042)、肌酐(r=0.188,P=0.010)呈正相关;与TC、TG、LDL、HDL、BMI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RWT与SBP(r=0.259,P=0.000)、DBP(r=0.218,P=0.000)、肌酐(r=0.143,P=0.015)呈正相关;与年龄、TC、TG、HDL、LDL、BMI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男性患者中,RWT高血压组[(0.43±0.06)比(0.40±0.05),P=0.008]和高血压肥胖组[(0.44±0.07)比(0.40±0.05),P=0.007]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但肥胖组与对照组的RW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血压组[(0.43±0.06)比(0.41±0.04),P=0.017]和高血压肥胖组[(0.44±0.07)比(0.41±0.04),P=0.009]均显著高于肥胖组,但高血压组与高血压肥胖组的RW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VMI肥胖组[(118.4±23.2)比(109.1±23.6),P=0.035]、高血压组[(127.6±32.1)比(109.1±23.6),P=0.006]和高血压肥胖组[(132.4±30.9)比(109.1±23.6),P=0.004]均显著高于对照组;高血压肥胖组显著高于肥胖组[(132.4±30.9)比(118.4±23.2),P=0.006];高血压组和肥胖组、高血压肥胖组的LV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女性患者中,RWT高血压组[(0.43±0.06)比(0.39±0.04),P=0.006]和高血压肥胖组[(0.44±0.06)比(0.39±0.04),P=0.005]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但肥胖组与对照组的RW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血压组[(0.43±0.06)比(0.41±0.05),P=0.018]和高血压肥胖组[(0.44±0.06)比(0.41±0.05),P=0.008]均显著高于肥胖组,但高血压组与高血压肥胖组的RW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VMI高血压组[(123.6±27.8)g/m~2比(97.1±25.7)g/m~2,P=0.006]和高血压肥胖组[(124.6±27.8)g/m~2比(97.1±25.7)g/m~2,P=0.005]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但肥胖组与对照组的LV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VMI高血压组[(123.6±27.8)g/m~2比(103.4±25.8)g/m~2,P=0.008]和高血压肥胖组[(124.6±27.8)g/m~2比(103.4±25.8)g/m~2,P=0.007]均显著高于肥胖组,但高血压组和高血压肥胖组的LV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高血压患者发生离心性肥厚的风险是对照组的3.654倍(95%CI=1.665~8.018);高血压患者发生向心性肥厚的风险是对照组的6.943倍(95%CI=2.785~17.310);高血压肥胖患者发生向心性肥厚的风险是对照组的9.940倍(95%CI=4.328~22.827)。结论研究表明,高血压较肥胖更容易诱发左心室肥厚。向心性肥厚和离心性肥厚的患病率在高血压组、肥胖组和高血压肥胖组患者之间有所不同,但均无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本体感觉训练对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患膝主动活动范围、膝关节功能及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8例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4例)和对照组(24例).对照组采用中药熏蒸、关节松动术、关节功能牵引、渐进性抗阻肌力训练等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PNF技术、Thera-band平衡垫及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进行本体感觉强化训练.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测量患膝的主动关节活动度、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及Berg平衡量表评分.结果:经过8周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且治疗组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本体感觉训练能显著改善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患者患膝的主动关节活动范围、关节稳定性和运动控制能力,从而提高患者膝关节功能及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19.
膝关节十字韧带损伤后膝关节屈伸力量及本体感觉的重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背景:膝关节十字韧带重建术后功能恢复快慢与好坏直接影响运动员的训练效果及比赛成绩. 目的:评定膝关节十字韧带损伤患者膝关节屈伸肌力量和本体感觉的改善效果.设计、时间及地点:病例分析,2001-09/2006-09陕西省人民医院、西京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病例资料.对象:在关节镜下进行十字韧带修补术的篮球、排球、足球女运动员共32名.平均年龄(19.6±2.7)岁,平均体质量(61.6±4.51)kg,平均身高(177.8±2.39)cm,平均训练年限(10.4±1.67)年.方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对国内外多种膝关节韧带康复模式进行汇总,向有关专家咨询并确立康复方案.结合等速向心力量训练和平衡板训练、固定自行车练习、半蹲训练、步行灵活性训练、慢跑等本体感觉强化训练,制定详尽的康复训练模式.主要观察指标:术前及术后1年膝关节力量和本体感觉指标评定.结果:患肢术后1年伸肌力量、屈肌力量、屈肌力量/伸肌力量高于术前(P < 0.01).患者术后1年Lysholm 评分、Lysholm 不稳评分、单足跳距离均高于术前(P < 0.05);双膝KT-2000差值小于术前( P < 0.05) .结论:本体感觉强化训练有助于损伤膝关节静力性和动力性稳定结构及本体感觉的恢复.通过等速训练能很好恢复大腿肌肉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相同BMI、身高的老年男性与青年男性站立于硬地和软垫时,前庭、视觉和本体感觉在维持静态平衡中的作用,对提早预防老年男性跌倒提供一定参考依据。方法:使用Biodex平衡仪测试对老年男性43例和在校普通男性大学生40例进行姿势稳定度测试30s、睁眼硬地双脚站立30s、闭眼双脚硬地站立30s、睁眼双脚软垫站立30s、闭眼双脚软垫站立30s及跌倒风险测试。记录不同平衡感觉器官作用下静态平衡能力的变化,并分析前庭、视觉和本体感觉在维持平衡时的作用效果,并分析不同BMI、不同身高和不同年龄段老年人静态平衡能力的特点。结果:①个体在维持平衡的过程中不同平衡感受器作用的差异较大,老年男性与青年男性在不同测试条件中前庭觉作用变化相同,前庭觉在不同年龄段受试者中无明显差异,视觉和本体感觉的退化是引起老年男性平衡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②T1和T2测试中,老年男性的本体感觉占比分别为:30.14%、38.06%,青年男性的本体感觉占比为23.28%、33.83%,老年男性本体感觉占比始终大于青年男性,说明在调节人体平衡过程中,本体感觉对老年男性的作用大于青年男性。③维持人体平衡主要因素是前庭觉,不同测试条件下最低占比58.40%。④老年男性更易发生前后跌倒,跌倒风险随年龄增长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⑤身高165cm的老年男性表现出更好的平衡能力。老年男性年龄的增长引起视觉的退化会对T3、T4及跌倒风险有较大影响(P0.05)。结论:前庭觉是影响人体平衡能力的重要因素,老年男性与青年男性在不同测试条件中前庭觉作用变化相同,前庭觉在不同年龄段受试者中无明显差异。影响老年男性平衡能力下降的原因为老年男性本体感觉和视觉的下降。老年男性更易发生前后跌倒,且发生可能性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身高越高的老年男性越容易发生跌倒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