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化疗药物体外干预乳腺癌MCF-7细胞株的耐药基因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体外评价蒽环类及紫杉类化疗药物与乳腺癌耐药相关基因MDR1(多药耐药基因)和BCRP(乳腺癌相关耐药基因)表达的关系.方法 利用RT-PCR技术和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体外化疗药物干预后乳腺癌细胞株MCF-7的耐药相关基因表达情况.结果 蒽环类药物与MDR1基因表达量间有密切关系,随蒽环类药物浓度的增加和作用时间的延长,MDR1基因表达量也随之增加.而蒽环类药物与BCRP基因间及紫杉类药物与MDR1、BCRP间都无明显的量效关系.结论 蒽环类药物是MDR1基因编码的p-gp蛋白的特异性底物之一.临床可能通过检测MDR1的表达量较准确的预测蒽环类药物的疗效,并为个体化的选择敏感性药物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初步研究姜黄素脂质体(CUR)在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中对阿霉素(ADR)药物敏感性的影响,并分析其通过调控miRNA途径的作用机制。方法以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为亲本细胞,采用低浓度逐步加量法诱导阿霉素耐药株MCF-7/ADR,利用薄膜法制备姜黄素脂质体,MTT法检测姜黄素脂质体增加MCF-7/ADR耐药株敏感性的性能及与阿霉素的协同增效作用,miRNA和mRNA微阵列分析筛选出差异表达的miRNA和mRNA,联合生物信息学预测软件和mRNA微阵列预测差异表达的miRNA可能的靶基因,应用荧光定量PCR验证部分微阵列结果。结果阿霉素与姜黄素脂质体对MCF-7/ADR的细胞抑制率有协同增效作用。芯片结果显示,与耐药株MCF-7/ADR细胞相比,miRNA和mRNA在亲本MCF-7/ADR细胞和经姜黄素脂质体处理后的MCF-7/ADR细胞中的表达差异明显,共发现67个差异表达的miRNA和323个差异表达的mRNA。根据预测软件和mRNA芯片结果发现20个共同靶基因。qPCR进一步验证hsa-miR-29b-1-5p,hsamiR-29b-3p,hsa-miR-6068,hsa-miR-6790-5p,has-miR-4417和DDIT4,EPAS1,VEGFA,RPS14,DCDC2在3株细胞中的表达与芯片结果基本一致。结论姜黄素脂质体能在一定程度上逆转人乳腺癌对阿霉素的耐药性。通过调控miRNA的表达来影响相关信号通路可能是姜黄素脂质体调节乳腺癌细胞对阿霉素药物敏感性的一条重要分子途径。  相似文献   

3.
耐药乳腺癌细胞株MCF-7/ADR中microRNA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本研究通检测乳腺癌细胞株MCF-7及其阿霉索耐药株MCF-7/ADR的microRNA的表达差异,探讨microRNA与乳腺癌化疗耐药的关系.方法 MTT法检测MCF-7/ADR相对于其亲本细胞MCF-7的耐药性和耐药倍数;microRNA芯片和RT-PCR的方法比较阿霉素耐药细胞株MCF-7/ADR与其对应的MCF-7乳腺癌细胞株microRNA表达差异.结果 乳腺癌的阿霉素耐药株MCF-7/ADR相对于其亲本细胞系MCF-7对阿霉素的耐药倍数为33.2倍.microRNA芯片的结果显示耐药株MCF-7/ADR与亲本细胞系MCF-7比较有16个microRNA高表达,20个microRNA低表达:RT-PCR的结果进一步证实mir-221、mir222、mir-130a、mir-155在MCF-7/ADR中显著上调.而mir200a、mir-200b、mir-200c、mir-421在MCF-7/ADR中显著下调.结论 MCF-7/ADR与MCF-7的microRNA的表达存在着差异,提示mieroRNA参与乳腺癌化疗耐药,为进一步研究microRNA在乳腺癌耐药机制中的作用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RABEX-5下调表达后,乳腺癌细胞对蒽环类药物和紫杉类药物的敏感性变化。方法 构建RABEX-5 RNAi慢病毒表达载体,并感染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使细胞内RABEX-5基因表达沉默, Real-time PCR、Western blot方法检测沉默效应。应用CCK-8方法检测RABEX-5沉默后(MCF-7/RNAi),与其阴性对照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vector)相比对化疗药物敏感性的变化情况。结果 RABEX-5 RNAi慢病毒表达载体感染MCF-7后,与未干扰组(MCF-7)及阴性对照组(MCF-7/vector)相比,RABEX-5的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下调。与阴性对照组相比,RABEX-5下调表达后,对蒽环类药物表柔比星的化疗敏感性降低,半数致死浓度(IC50)分别为(3.590 0±0.228 69) μg/mL、(1.193 3±0.187 71) μ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紫杉类药物多西他赛的敏感性不变,半数致死浓度(IC50)分别为(11.162 7±0.210 26) μg/mL、(10.536 7±0.430 97) μ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ABEX-5下调表达使人乳腺癌细胞MCF-7对蒽环类药物表柔比星产生耐药,而对紫杉类药物多西他赛敏感,为进一步研究RABEX-5在乳腺癌个体化治疗中的作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陕西医学杂志》2017,(6):695-698
目的:探讨miR-145对人乳腺癌阿霉素耐药细胞株MCF-7/ADR阿霉素耐药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miR-145在乳腺癌细胞株MCF-7及MCF-7/ADR中的表达差异;脂质体转染法将构建好的miR-145 mimics,miR-145inhibitor成功转染进MCF-7/ADR细胞中,MTT法检测转染后MCF-7/ADR细胞对阿霉素的敏感性,流式细胞仪检测耐药细胞对阿霉素诱导凋亡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前后抗凋亡蛋白Bcl-2、多药耐药基因MDR1表达蛋白P-gp的表达差异。结果:miR-145在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ADR中表达下降;上调miR-145可以增强MCF-7/ADR细胞对阿霉素的敏感性,显著抑制MCF-7/ADR细胞增殖,并促进阿霉素诱导的细胞凋亡,同时显著抑制了耐药细胞中Bcl-2和P-gp的表达。结论:miR-145通过抑制Bcl-2和P-gp蛋白的表达来增加MCF-7/ADR细胞对阿霉素的敏感性和凋亡。  相似文献   

6.
目的 应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人乳腺癌阿霉素耐药细胞株MCF-7/ADR与其亲本细胞株MCF-7基因表达谱的差异,筛选阿霉素耐药相关基因.方法 选择人乳腺癌阿霉素耐药细胞株MCF-7/ADR与其亲本细胞株MCF-7为研究对象,应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快速比色法检测、比较阿霉素对MCF-7/ADR细胞与MCF-7细胞的体外抑制率,然后应用含14 755个基因的人cDNA基因芯片检测MCF-7/ADR细胞与MCF-7细胞基因表达谱的差异,筛选阿霉素耐药相关基因.结果 阿霉素对MCF-7/ADR细胞的体外抑制率明显低于MCF-7细胞(P<0.05),MCF-7/ADR细胞对阿霉素耐药性明显强于MCF-7细胞.MCF-7/ADR细胞与MCF-7细胞中表达差异的基因2374个,MCF-7/ADR细胞较MCF-7细胞表达上调的基因1099个,表达下调的基因1275个;10倍以上上调表达的基因99个,10倍以上下调表达的基因71个.表达显著上调的基因为Bcl-2、GSTP1、c-myc、MMP-1、NNMT,表达显著下调的基因为p53、p21、p27、CYPIA1.结论 乳腺癌阿霉素耐药是一个多基因、多环节、多途径参与的过程,涉及多种基因表达的变化.运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乳腺癌阿霉素耐药基因,有望为指导临床选择最佳个体化化疗方案开辟新途径.  相似文献   

7.
目的 应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人乳腺癌阿霉素耐药细胞株MCF-7/ADR与其亲本细胞株MCF-7基因表达谱的差异,筛选阿霉素耐药相关基因.方法 选择人乳腺癌阿霉素耐药细胞株MCF-7/ADR与其亲本细胞株MCF-7为研究对象,应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快速比色法检测、比较阿霉素对MCF-7/ADR细胞与MCF-7细胞的体外抑制率,然后应用含14 755个基因的人cDNA基因芯片检测MCF-7/ADR细胞与MCF-7细胞基因表达谱的差异,筛选阿霉素耐药相关基因.结果 阿霉素对MCF-7/ADR细胞的体外抑制率明显低于MCF-7细胞(P<0.05),MCF-7/ADR细胞对阿霉素耐药性明显强于MCF-7细胞.MCF-7/ADR细胞与MCF-7细胞中表达差异的基因2374个,MCF-7/ADR细胞较MCF-7细胞表达上调的基因1099个,表达下调的基因1275个;10倍以上上调表达的基因99个,10倍以上下调表达的基因71个.表达显著上调的基因为Bcl-2、GSTP1、c-myc、MMP-1、NNMT,表达显著下调的基因为p53、p21、p27、CYPIA1.结论 乳腺癌阿霉素耐药是一个多基因、多环节、多途径参与的过程,涉及多种基因表达的变化.运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乳腺癌阿霉素耐药基因,有望为指导临床选择最佳个体化化疗方案开辟新途径.  相似文献   

8.
目的 应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人乳腺癌阿霉素耐药细胞株MCF-7/ADR与其亲本细胞株MCF-7基因表达谱的差异,筛选阿霉素耐药相关基因.方法 选择人乳腺癌阿霉素耐药细胞株MCF-7/ADR与其亲本细胞株MCF-7为研究对象,应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快速比色法检测、比较阿霉素对MCF-7/ADR细胞与MCF-7细胞的体外抑制率,然后应用含14 755个基因的人cDNA基因芯片检测MCF-7/ADR细胞与MCF-7细胞基因表达谱的差异,筛选阿霉素耐药相关基因.结果 阿霉素对MCF-7/ADR细胞的体外抑制率明显低于MCF-7细胞(P<0.05),MCF-7/ADR细胞对阿霉素耐药性明显强于MCF-7细胞.MCF-7/ADR细胞与MCF-7细胞中表达差异的基因2374个,MCF-7/ADR细胞较MCF-7细胞表达上调的基因1099个,表达下调的基因1275个;10倍以上上调表达的基因99个,10倍以上下调表达的基因71个.表达显著上调的基因为Bcl-2、GSTP1、c-myc、MMP-1、NNMT,表达显著下调的基因为p53、p21、p27、CYPIA1.结论 乳腺癌阿霉素耐药是一个多基因、多环节、多途径参与的过程,涉及多种基因表达的变化.运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乳腺癌阿霉素耐药基因,有望为指导临床选择最佳个体化化疗方案开辟新途径.  相似文献   

9.
目的 应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人乳腺癌阿霉素耐药细胞株MCF-7/ADR与其亲本细胞株MCF-7基因表达谱的差异,筛选阿霉素耐药相关基因.方法 选择人乳腺癌阿霉素耐药细胞株MCF-7/ADR与其亲本细胞株MCF-7为研究对象,应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快速比色法检测、比较阿霉素对MCF-7/ADR细胞与MCF-7细胞的体外抑制率,然后应用含14 755个基因的人cDNA基因芯片检测MCF-7/ADR细胞与MCF-7细胞基因表达谱的差异,筛选阿霉素耐药相关基因.结果 阿霉素对MCF-7/ADR细胞的体外抑制率明显低于MCF-7细胞(P<0.05),MCF-7/ADR细胞对阿霉素耐药性明显强于MCF-7细胞.MCF-7/ADR细胞与MCF-7细胞中表达差异的基因2374个,MCF-7/ADR细胞较MCF-7细胞表达上调的基因1099个,表达下调的基因1275个;10倍以上上调表达的基因99个,10倍以上下调表达的基因71个.表达显著上调的基因为Bcl-2、GSTP1、c-myc、MMP-1、NNMT,表达显著下调的基因为p53、p21、p27、CYPIA1.结论 乳腺癌阿霉素耐药是一个多基因、多环节、多途径参与的过程,涉及多种基因表达的变化.运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乳腺癌阿霉素耐药基因,有望为指导临床选择最佳个体化化疗方案开辟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
彭浩  杨华伟  宋立伟  周正 《中华医学杂志》2009,89(25):1745-1748
目的 应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人乳腺癌阿霉素耐药细胞株MCF-7/ADR与其亲本细胞株MCF-7基因表达谱的差异,筛选阿霉素耐药相关基因.方法 选择人乳腺癌阿霉素耐药细胞株MCF-7/ADR与其亲本细胞株MCF-7为研究对象,应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快速比色法检测、比较阿霉素对MCF-7/ADR细胞与MCF-7细胞的体外抑制率,然后应用含14 755个基因的人cDNA基因芯片检测MCF-7/ADR细胞与MCF-7细胞基因表达谱的差异,筛选阿霉素耐药相关基因.结果 阿霉素对MCF-7/ADR细胞的体外抑制率明显低于MCF-7细胞(P<0.05),MCF-7/ADR细胞对阿霉素耐药性明显强于MCF-7细胞.MCF-7/ADR细胞与MCF-7细胞中表达差异的基因2374个,MCF-7/ADR细胞较MCF-7细胞表达上调的基因1099个,表达下调的基因1275个;10倍以上上调表达的基因99个,10倍以上下调表达的基因71个.表达显著上调的基因为Bcl-2、GSTP1、c-myc、MMP-1、NNMT,表达显著下调的基因为p53、p21、p27、CYPIA1.结论 乳腺癌阿霉素耐药是一个多基因、多环节、多途径参与的过程,涉及多种基因表达的变化.运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乳腺癌阿霉素耐药基因,有望为指导临床选择最佳个体化化疗方案开辟新途径.  相似文献   

11.
随着医学信息化教学的发展,以教学医院的图像存档与传输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PACS)为基础、影像数据库为依托,采用西门子medical imaging resource center(MIRC)软件进行教学。实践证明,相关软件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影像学教学的生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革新传统的影像学教学考试形式,在影像学教学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PACS系统实现影像实践教学体系数字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敏  李明珠  杨艳芳 《医学综述》2009,15(4):603-604
数字化是医学影像的未来发展方向。PACS系统直接获得高对比、高分辨率的数字化图像,并将图像无胶片存储、传输和查询,特别有利于比较影像学的开展。它的多种优势有利于学生了解最新的影像学动态,掌握影像学实践技能,更快、更好的适应影像学快速发展的需要。影像实践考核利用PACS系统可更加准确、客观的评价学生掌握水平。数字化实践教学方式将是影像实践教学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PACS在放射科医生日常工作及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利用PACS工作站对图像进行调阅、测量、缩放、调窗等后处理,并依据影像所见诊断,书写报告并打印。同时构建医学影像学教学病例库,建立多媒体网络教学教室,学生利用PACS终端进行学习。结果:PACS提高了诊断质量,加快了诊断报告的书写,患者的候诊时间明显缩短。同时,减轻了教师的教学强度,提高了教学质量。结论:运用PACS明显提高了放射科医生的工作效率,同时PACS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医学影像学教学模式,达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提高了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14.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给医学教育带来了模式上的转变,对该教学方法结合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Picture archiving communicate system,PACS)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应用作初步探讨。通过阶段性学习的前后对照结果可见,该教学方法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为其以后的持续自学奠定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5.
随着现代影像医学的迅速发展,传统的医学影像学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要求。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ACS)的出现及其应用为医学影像学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了现实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持。利用PACS建立数字化的医学影像学教学系统是未来影像教学的发展趋势。本文探讨了基于PACS的医学影像学教学系统的开发过程和主要内容及其在教学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构建基于图像存档与传输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PACS)的数字化医学影像教学资源中心,提升医学影像学教学质量。[方法]设计电子教案(electronic teaching file,ETF)生成模块,并把它整合在PACS系统报告工作站,配置电子教案服务器,建立电子教案数据库,并通过与PACS系统交互的接口模块,实现影像电子教案的制作,然后利用医院PACS系统中海量的数字化医学影像资料,建立数字化医学影像教学资源中心。[结果]通过整合在PACS系统报告工作站中的电子教案生成模块,选择典型病例、感兴趣病例,并经过简单的处理后自动快速地生成电子教案,成功构建数字化医学影像教学资源中心。[结论]基于PACS系统成功构建数字化医学影像教学资源中心,最大限度实现医学影像教学资源共享,将改变医学影像学教学模式,极大地提升医学影像学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前医学影像学教学离不开多媒体素材库的支持,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医院信息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PACS/HIS)为影像学多媒体素材库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影像信息基础。探讨了基于PACS/HIS系统的医学影像学多媒体素材库的建立、管理和应用,阐述了PACS/HIS系统在多媒体素材库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以及素材库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影像存档及传输系统(PACS)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从放射影像科室承担教学的8个班级中随机抽取4个班作为影像存档及传输系统教学实验组,其他4个班级作为对照组.两组分别采用影像存档及传输系统的教学方式和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授课,教学效果则采用问卷调查和考核成绩来评价.结果:在实施影像存档及传输系统教学后,教师教学积极性较实施前有了明显的提高(P〈0.05);两组学生对课程教学模式的适应性方面,无明显的差异(P〉0.05),而在学习积极性和专注程度方面,实验组积极性高和专注程度高的比例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影像存档及传输系统应用于影像学教学中,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图像存档和传输系统(PACS)是数字化影像与现代通讯及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在提高日常医疗工作效率与质量的同时,也为医学院校医学影像学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更为先进的平台?文章初步探讨了PACS 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医学影像学数字化建设是当前医学影像学教学模式改革的热点,医学影像学实训课教学用医学影像存档与通信系统(Teaching-PACS,T-PACS),系统的应用作为推动医学影像学数字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学院校的日常教学活动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医学影像教学用T-PACs系统资源库的模式构建和管理的原则和经验进行阐述,对取得的成效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