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从来访者视角了解心理咨询师使用社交媒体的情况,探讨相关伦理议题。方法:自编"来访者如何看待咨询师使用社交媒体"问卷,于2017年1~2月采用互联网匿名调查,共收到有效问卷434份[男86人,女348人,年龄(36±7)岁]。结果 :被调查的来访者中51.6%通过社交媒体获取心理咨询和咨询师的信息,35.9%使用社交媒体接受心理咨询。伦理议题包括咨询师未就网络问题的保密性、安全性、真实身份与来访者告知知情同意;来访者与咨询师互加微信、QQ等并在咨询外互动,带来多重关系;咨询师在个人社交媒体的自我暴露让来访者产生负面感受;来访者看到咨询师使用社交媒体进行广告宣传、培训授课时存在夸大宣传、暴露来访者隐私情况等。结论:咨询师使用社交媒体进行心理咨询涉及诸多伦理议题,保密性、多重关系等因互联网特点更加复杂或隐蔽;咨询师在个人社交媒体自我暴露的伦理议题尤其需要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2.
余洁 《校园心理》2012,10(6):421-423
<正>本案例的来访者最初表现为人际关系紧张,经咨询师深入接触后发现,背后隐藏着专业不理想、学习压力以及家庭教养方式隐性缺失等诸多深层次的问题。在咨询的过程中,咨询师综合运用了"现实疗法"、"认知-行为疗法"等心理咨询方法,灵活选用了个体咨询、团体心理辅导、家庭心理咨询等多种心理咨询形式,加强与学校、学院和家长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3.
正心理咨询通常会有时间约定。一般情况下,一次心理咨询的时间为50分钟左右,心理咨询师和来访者均要严格遵守这个基本规则。这个关于时间的基本规则通常给来访者以稳定感和安全感,因为来访者知道这50分钟是专属自己的时间。同时,也会给咨询师责任感和自由感,有利于使咨访关系处于有节制、有保护的状态,因为咨询师要在每次咨询的50分钟内完成阶段性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新手咨询师在首次心理咨询实践中专业技能表现的特点。方法:选取某高校心理咨询方向一年级研究生8名为新手咨询师,在同校招募8名大学生志愿者为来访者,对首次心理咨询实践录像,转录文本后进行定性分析,依据Jennings和Skovholt提出心理咨询师专业水准的认知、情绪及关系模型分析新手咨询师专业技能的表现。结果:新手咨询师在单次心理咨询会谈中旨在建立关系所占比例最高,占总体反应的38.48%;对情绪的探索和关注所占比例最低,仅为20.98%。在认知方面,新手咨询师容易受到自身认知的制约,或认同来访者被动接纳或拒绝来访者试图引导改变;在情绪方面,新手咨询师容易忽略来访者的情绪而陷入讲道理的困境,因急于影响来访者而焦虑;在关系方面,新手咨询师很难整合不同角色使专业关系出现问题,或放低专业姿态或执拗于咨询师身份。结论:新手咨询师对来访者的情绪关注不足,认知的开放性尚需提高。  相似文献   

5.
不同性别、年龄的来访者对心理咨询的态度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不同性别、年龄的来访者对心理咨询的态度。方法:用自编调查表让123名来访者无记名填写。结果:男女之间在最先求助对象、咨询方式以及对咨询师的信任程度上,存在明显不同。在不同的比较中我们发现差别更大,不仅仅表现在咨询的内容上,更多地表现在对心理咨询的态度、咨询对象的选择、对咨询及咨询师的信任程度及心理咨询的作用上。结论:在心理咨询中应该根据不同性别、年龄的来访者对心理咨询的态度的不同,因人而异,针对不同来访者的特点,选择和采取不同的态度和方式,因势利导,更好地发挥心理咨询的作用,促进咨询的成功。  相似文献   

6.
依恋理论为心理咨询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来访者和咨询师会在咨询中建立依恋关系,其关系的互动与发展也是帮助来访者改变和修复的过程。本文梳理了近年来有关心理咨询中依恋关系的实证研究,从来访者的成人依恋、咨询师的成人依恋、双方依恋模式互动、来访者对咨询师的依恋、来访者依恋模式的转化这几个角度综述了依恋关系对心理咨询过程及结果的影响,总结了现有研究的成果与不足,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任洁 《校园心理》2016,(2):139-141
本案是对一名适应不良的大一新生进行心理咨询的案例报告。文章陈述了来访者的一般资料、个人成长史、评估诊断、咨询方案和咨询过程等。咨询师主要采用了焦点解决短程疗法,引导来访者探索适应大学生活的方法。经评估,来访者通过心理咨询社会适应能力有所增强,人际关系得到改善。1一般资料来访者,女性,汉族,大一新生,身体健康。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由奶奶抚养长大,家中有一个弟弟。  相似文献   

8.
对心理咨询及咨询师的期望与要求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目的:了解中国人对心理咨询及咨询师的期望和要求。方法:分别让来访者回答“您认为目前的心理咨询工作存在什么问题”和“您认为咨询师应该是什么样的人”两个开放式问题,及让咨询师自由地写出5条对咨询师的要求。结果:有45.53%和49.59%的来访者作了回答。存在问题较为突出的依次为:不普及,质量和效果不好,不方便,担心守密问题及太贵等。对咨询师的期望较为集中的依次为:丰富的知识,娴熟的技术,态度好,像长辈,有丰富的经验和阅历,口才好,像朋友,像老师,高尚的品德等。男女之间在对咨询师的期望中提及“朋友”及希望咨询师为长者或具备丰富的阅历上存在差异。对咨询师期望中,来访者和咨询师之间在心理品质及知识、技术和能力的比例上存在差异。结论:社会文化、性别、不同角色等均是对心理咨询及咨询师期望和要求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即时文字网络心理咨询中社会临场感的呈现形式、因缺乏社会临场感引发的问题及特有的咨询策略。方法:根据方便取样原则,10名心理咨询师及其来访者自愿参与研究,运用定性研究方法对10例即时文字网络心理咨询记录进行文本分析。结果:1即时文字网络心理咨询在开始阶段、中间阶段、结束阶段以不同形式呈现社会临场感;2由于缺乏社会临场感,在即时文字网络心理咨询中移情和反移情表现更加充分,咨询师权威降低更容易被拒绝;3为增强社会临场感可采用特殊咨询策略,如咨询师与来访者交叉式反应,咨询师需要以密集对峙提供紧张感。结论:社会临场感是影响即时文字网络心理咨询效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在来访者第一次进行心理咨询的时候,他们可能对咨询过程会有非常多的困惑以及对于新事物的陌生感.我们作为咨询师,首先需要向来访者说明咨询的一般设置和起效机制,解答其疑惑,明确心理咨询的核心是助人自助的工作,再进行正式的心理咨询工作. 心理咨询的设置 作为咨询师的我们知道,心理咨询一般是在固定地点的一周一次,一次50分钟等设...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心理咨询中咨询师和来访者的语言风格匹配与咨询师共情水平的关系。方法:选取26个心理咨询会谈,分为高共情组和低共情组,采用计算机量化词汇分析法,比较罗杰斯会谈、高共情组、低共情组咨询师与来访者的语言风格匹配程度。结果:罗杰斯会谈的语言风格匹配总体高于其他两组;语言风格匹配可以预测咨询师共情,解释量为72.4%。结论:语言风格匹配是预测咨询师共情水平的一种有价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心理咨询是心理咨询师和来访者共同“行走”的一段人生历程,许多时候,都需要心理咨询师有意识地慢点走。这是为什么呢?理由一:心理咨询中来访者在带着问题前来求助的同时,通常还带有深深的疑惑和怀疑,  相似文献   

13.
当我还是一名实 习心理咨询师的时候,在每次开展心理咨询之前,我时常会担心自己的来访者是否能够从此次心理咨询中获益.我一直反问自己,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我到底能给来访者提供哪些实质性的帮助?在心理咨询中来访者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这样的担心消耗掉我很多认知资源,也是一直困扰我的问题.但是,随着一次心理咨询的开展,我逐渐找到了...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对1例大学生因为没有获得奖学金而产生情绪低落,妨碍了正常学习和生活的个案进行心理咨询。咨询师经过收集临床资料,做出一般心理问题的初步诊断,并采用了合理情绪疗法辅以支持疗法,帮助来访者纠正不合理认知,消除其不良睛绪,并指导他建立新的合理的认知。经过5次咨询,来访者的不良情绪得到缓解,咨询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5.
在心理咨询中,如何对待价值问题是一个关键.在这个问题上,中国心理咨询师尚没有一个清楚的共识.有些人推崇和接受罗杰斯所提出的"价值中立"原则,也有人采用更主动的方式把社会主流价值观传递给自己的来访者(叶一舵,2002).本文试图就心理咨询中价值问题的处理原则做一些讨论,以期逐渐建立一种共识.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在高校心理咨询中,面临来访者自伤或自杀情景时,咨询师如何进行保密与保密突破的伦理决策。方法:选取北京7所高校心理咨询中心的10名心理咨询师,对在高校工作遇到的自伤自杀相关保密议题与相应伦理决策进行半结构化访谈。受访者在高校平均任职时间为(10±8)年。采用内容分析法,对访谈誊录稿进行编码分析。结果:8名咨询师接受过一定的伦理培训且对咨询伦理较为重视;7个高校咨询中心相关规定仍存在与保密原则冲突之处;咨询师在自伤自杀的突破上的考虑差异较大;在面对高校规定与保密原则的冲突时,咨询师能够站在伦理原则的角度考虑,维护来访者的利益。结论:高校心理咨询环境下,自伤或自杀相关的保密与保密突破流程有待规范识。  相似文献   

17.
目的:考察来访者的不安全依恋在心理咨询中的转化,探究治疗距离的中介作用以及来访者对咨询师依恋的调节作用。方法:对北京、上海6所高校心理咨询中心的61名来访者进行3次问卷追踪,前测填写亲密关系体验量表、中测和后测填写来访者对咨询师的依恋量表、治疗距离量表。结果:①依恋焦虑的来访者,感受到的过度疏远的修正性体验完全中介其依恋焦虑对增长的自主感变化的预测效应;②依恋回避的来访者,其回避得分直接预测增长的投入感的变化,但感受到的过度亲近的修正性体验的中介效应不显著;③来访者对咨询师的安全依恋不能显著调节修正性情绪体验对结果的预测效应。结论:来访者的依恋焦虑可以经由过度疏远的修正性体验,转化为自主感的增长,但依恋回避不能经由过度亲近的修正性体验,转化为投入感的增长,两者的转化机制不同。  相似文献   

18.
正箱庭疗法,国内也称为沙盘游戏或沙盘疗法,是指在咨询师的陪伴下,来访者从玩具架上自由挑选玩具,在盛有细沙的特制箱子里进行自我表现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张日昇教授1998年将箱庭疗法引进中国时,考虑到其对东方文化的继承和中国传统园林、盆景艺术的相似性,在"箱子里制作庭园"可以很好地表达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本意,故使用"箱庭疗法"这一名称,并总结出"天圆地方,境由心造,入静定心,见箱成庭"的特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咨询师与非咨询师对网络心理咨询伦理规范的态度。方法:选取咨询师91人(年龄23~63岁)和普通大众及来访者(非咨询师)91人(年龄14~44岁),采用自编网络心理咨询伦理问题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结果:网络心理咨询的优势排在前3位的是"突破空间障碍"、"可以不用真实姓名"、"网络咨询更放松"。关于心理咨询的合理收费,咨询师认为的心理咨询收费的合理价格与非咨询师认为的合理价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咨询师及非咨询师在网络心理咨询伦理态度的23个条目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差异主要存在于对咨询关系、咨询收费与设置的态度上。结论:本研究提示,在网络心理咨询的伦理态度上,咨询师和非咨询师的看法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心理咨询的现状调查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了解国内心理咨询的开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方法 用自编调查表让来访者无记名填写。结果 82.92%的来访者是通过各种媒体了解到心理咨询的,30.08%的人认为目前心理咨询很不方便,69.11%的被调查者愿意接受心理咨询;在出现问题时,他们寻求帮助的对象依次为亲朋好友、电台心理热线、单位领导等;55.28%的人对咨询师不十分信任,32.52%的人对咨询师是否能为其保密担忧,43.09%的人认为咨询师是合格的,36.59%的人表示会按照咨询师的意见去做。结论 心理咨询的普及性和可接受性,从业人员的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尽快进行系统培训、资格认定及管理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