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究心理咨询师在心理咨询实践中对知情同意伦理的态度和行为,并比较其态度和行为的差异。方法:通过问卷星收集99名心理咨询师(男20人,女79人;年龄23~56岁),采用自编心理咨询知情同意伦理调查问卷(SICE)进行调查。SICE评估心理咨询师个人情况、保密性、紧急状况处理、心理咨询过程、备选方案5部分内容。结果:心理咨询师最看重保密性(4. 9±0. 3)以及请假、收费(4. 8±0. 6)等咨询过程相关的知情同意内容,最不看重婚姻情况(1. 9±1. 1)、宗教信仰(2. 6±1. 3)等咨询师个人信息的知情同意内容。除保密突破外,心理咨询师对知情同意内容的一般态度均能正向预测其口头(β=0. 24~0. 80)及书面告知来访者的行为(β=0. 12~61)。心理咨询师对知情同意内容的态度与口头告知行为的相关高于其态度与书面告知行为的相关(P 0. 05)。结论:心理咨询师最看重保密性和心理咨询过程的知情同意内容,最不看重心理咨询师个人情况的知情同意内容,心理咨询师对知情同意伦理的态度和行为基本能保持一致。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心理咨询师对网络心理咨询相关保密伦理议题的意识和行为。方法:通过"问卷星"收集到心理咨询师100人,其中从事过网络心理咨询者51人(网络组),未从事过网络心理咨询者49人(非网络组),采用自编网络心理咨询保密伦理问卷(OPCCEQ,共20条目)调查对网络心理咨询保密伦理的意识和行为。结果:网络组OPCCEQ 16个条目的意识得分高于行为得分(均P0.05);网络组OPCCEQ 4个条目的意识得分高于非网络组(均P0.05)。结论:本研究提示心理咨询师的网络心理咨询保密伦理意识还未充分转化为行为上的实际操作。  相似文献   

3.
目的:从来访者视角了解心理咨询师使用社交媒体的情况,探讨相关伦理议题。方法:自编"来访者如何看待咨询师使用社交媒体"问卷,于2017年1~2月采用互联网匿名调查,共收到有效问卷434份[男86人,女348人,年龄(36±7)岁]。结果 :被调查的来访者中51.6%通过社交媒体获取心理咨询和咨询师的信息,35.9%使用社交媒体接受心理咨询。伦理议题包括咨询师未就网络问题的保密性、安全性、真实身份与来访者告知知情同意;来访者与咨询师互加微信、QQ等并在咨询外互动,带来多重关系;咨询师在个人社交媒体的自我暴露让来访者产生负面感受;来访者看到咨询师使用社交媒体进行广告宣传、培训授课时存在夸大宣传、暴露来访者隐私情况等。结论:咨询师使用社交媒体进行心理咨询涉及诸多伦理议题,保密性、多重关系等因互联网特点更加复杂或隐蔽;咨询师在个人社交媒体自我暴露的伦理议题尤其需要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4.
心理咨询师/治疗师与来访者对职业伦理的态度比较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考察我国当前心理咨询或治疗师与来访者在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职业伦理上的态度和意识,以帮助专业人员更好地理解和解决职业伦理困境,并为制定我国在该领域的职业伦理规范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自编心理咨询与治疗职业伦理意识和态度问卷对48名专业人员(咨询师/治疗师)和48名来访者进行调查,比较两组人群在职业伦理意识和态度上的差异,以及一些重要人口学变量的可能影响。结果:两组人群在自编问卷的12个条目评判上有显著差异,其中涉及咨询关系原则4条(如47.9%的来访者认为专业人员可以和来访者发展私人关系,专业人员持同样看法的为4.2%,P<0.01);保密性原则1条;职业责任原则2条;评估、测量和解释原则2条;督导、培训和教学原则2条,另有一条为询问被调查者是否听闻过有违伦理的行为,发现来访者知晓的违反伦理行为(35.4%)显著少于专业人员(97.9%)(P<0.001);专业人员群体在17个条目上评判一致,仅在涉及咨询关系原则的1条目有争议,即48.3%的专业人员认为在来访者和咨询师价值观冲突时应转介来访者,51.7%的专业人员认为不应转介;来访者群体则在11个条目上评判一致,有4个争议条目,其中涉及咨询关系原则的条目3条(即在咨询师可否和来访者发生私人关系,咨询可否给来访者带来伤害,咨询师可否接受来访者的礼物问题上持肯定或否定意见的来访者都在40%以上);职业责任原则的条目1条,即56.3%的来访者认为咨询师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选择病人,46.7%的来访者则持反对意见。结论:专业人员总体上表现出较强的伦理意识和较为一致的伦理态度,而来访者的伦理态度更不一致,两组人群在保密原则和咨询关系方面的态度差异尤其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心理咨询与治疗从业人员对双重关系伦理行为态度的内隐情感倾向,考察咨询师对这些伦理行为的内隐情感、外显认知态度差异,以及中美咨询师的态度差异.方法:采用方便取样,选取177名正在从事或正在学习做心理咨询和治疗的从业人员,用自编“咨询师对双重关系伦理行为的接受度”调查问卷进行内隐情感态度调查,并选取中美已有的关于认知态度的研究,来比较与已有研究中咨询师对伦理行为的态度差异.结果:咨询师对双重关系伦理行为的情感态度存在明显性别差异,男性咨询师对10个条目(33.33%)的伦理行为的接受程度高于女性.咨询师对某行为是否符合伦理有较清晰的认知判断,但从主观情感角度出发对21个条目(70%)的行为更加宽容,在内心中更能接受和容许这些行为的发生.本研究和已有研究的中国被试对15个条目(50%)在认知判断和情感评价两个角度认为符合伦理的人数均低于美国被试.结论:从本研究调查情况和与前人研究比较结果来看,中国咨询师对部分条目的认知态度和情感态度缺乏一致性,而中美咨询师对待某些条目的态度具有明显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理咨询师对双重关系和突破保密的态度及决策。方法:选取学校心理咨询师123人(男27人,女96人,年龄20~60岁,中小学心理咨询师41人,大学心理咨询师82人),采用自编学校心理咨询师双重关系和保密原则的态度和决策问卷进行调查,该问卷通过情境问题的设置考察学校心理咨询师对待双重关系、保密原则的态度和决策。结果:71.5%的心理咨询师(n=88)选择"不会接受与咨询学生建立其他关系",14.6%的心理咨询师(n=18)选择"接受与咨询学生建立其他关系"。未接受常规督导的心理咨询师更倾向于认为接受学生咨询后要求建立的其他关系可能会提高来访者的自我接纳或自尊(P0.05)。学校心理咨询师认为应该突破保密协议或者会告知来访学生监护人的问题排名前3位为自伤及自杀、吸毒、不良团伙。心理咨询师面对"学生有自杀的计划"具体情境比面对"学生有离家出走的计划"更容易突破保密协议(P0.001)。结论:学校心理咨询师在双重关系和保密的态度与决策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是否接受督导以及来访者问题的具体情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案例教育对报考心理咨询师人员行业伦理意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行业伦理教育对报考心理咨询师人员伦理意识的影响.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以自编"心理咨询和治疗伦理问题调查问卷(报考心理咨询师人员版)"作为评价工具,对广东范围内368名报考心理咨询师人员进行调查,其中203人没有接受行业伦理教育(对照组);161人接受了行业伦理教育(教育组).结果:在心理咨询和治疗行业伦理的五个重要方面:专业能力和情感能力、知情同意和保密原则、治疗设置、双重关系、心理测验的使用,绝大多数条目呈现出教育组认为"符合伦理"的比例降低,"不符合伦理"的比例升高,"不清楚"的比例降低,且多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案例教育能够提示报考心理咨询师人员的伦理意识.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参加心理咨询师培训班人群对心理咨询的态度。方法用自行编制的心理咨询态度调查问卷调查了参加心理咨询师培训班的138名学员及185名普通大众。结果心理咨询师培训班学员与普通大众对心理咨询的总体态度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7.118,P=0.000);在各个维度上表现为:①对心理咨询职业前景的认识态度差异显著(2χ=440.071,P=0.000);②对主动求询的态度无显著差异(2χ=334.083,P=0.099);③对隐私保护的态度显著差异(2χ=311.921,P=0.000)。结论参加心理咨询培训的学员对心理咨询的总体态度比普通大众积极,主要表现在对心理咨询职业前景和对隐私保护态度上。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采用不同微信使用方式的心理咨询师对微信的伦理边界和关系问题的行为和态度。方法:通过"问卷星"收集194名心理咨询师(工作微信组18人、私人微信组61人、在临床心理工作中不使用微信组115人),采用自编微信关系议题问卷进行调查。该问卷包括微信的边界设置、咨询过程中微信使用的伦理问题及微信其他功能导致的伦理问题3部分。结果:在微信边界设置上,使用工作微信的心理咨询师比另外两组心理咨询师更多的在朋友圈发布私人状态照片和视频(P0.01)。在咨询过程中虽然有41%的心理咨询师在心理咨询及其相关活动中使用微信,但只有不到10%的心理咨询师使用工作微信,不使用微信的心理咨询师对来访者从微信其他功能突破边界的态度更为接纳(P0.01)。结论:本研究提示咨询师使用微信面临的多重关系问题,使用工作微信的咨询师需要划清工作微信的边界,而使用私人微信的心理咨询师更需要提升在微信上的边界问题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非性身体接触的态度和经历。方法:选取心理咨询/治疗行业从业者239人[平均年龄(39±9)岁;男55人,女184人],采用自编非性身体接触问卷(NETQ)调查咨询师非性身体接触的态度和经历。NETQ分为咨询师对非性身体接触的态度(5个条目)和咨询师非性身体接触的经历(6个条目)两部分。结果:49.0%的咨询师认为可以与来访者有非性的身体接触,但事实上82.8%的咨询师从不或者偶尔与来访者有身体接触,最常使用的接触形式是握手。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咨询师的性别、流派和对身体接触的态度能够预测咨询师非性身体接触的频率(β=0.11、0.13、-0.33、-0.52)。结论:大部分咨询师对实际与来访者非性身体接触比较谨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北京心理咨询师对知情同意伦理遵守的现状及对知情同意伦理遵守的观点和看法。方法:选取北京市心理咨询师11名[平均咨询年限为(7.4±4.4)年],对其知情同意过程和相关观点进行半结构化访谈,并采用定性研究编码方法对访谈誊录稿进行分析。结果:心理咨询中知情同意涉及4个主题,分别为知情同意的内容、影响因素、问题与困惑及重要性。咨询师普遍肯定知情同意在心理咨询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能够执行知情同意的相关规定,但受访者在知情同意的形式和长度、特殊群体和网络咨询的知情同意等方面尚存在困惑和问题。结论:目前北京地区心理咨询师基本能遵守知情同意伦理规范,肯定知情同意在心理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性;但也认为现存相关制度存在一定的漏洞和缺陷。  相似文献   

12.
目的:考察心理咨询师和治疗师人际关系性人格特质对双重关系伦理行为的影响。方法:选取心理咨询与治疗行业从业者177人(年龄21~65岁),采用中国人个性测量表(CPAI)人际关系问卷中的4个维度(和谐度、面子、人情、纪律性)测量人格,采用咨询师对双重关系行为接受度问卷测量咨询师和治疗师对双重关系伦理行为(分为身体接触和性相关、职业相关、工作相关、经济相关、社交类、费用类6类双重关系)的接受程度。结果:人际关系4维度高低分组在职业相关的6个条目上的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在其他5类双重关系上分别有6个条目(9%)、10个条目(15%)、12个条目(18%)、21个条目(32%)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对社交类接受度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条目较多。结论:本研究提示,心理咨询师和治疗师的人际关系性人格可能与双重关系伦理行为存在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在心理咨询中,咨询师对突破保密的伦理原则的态度以及咨询师在不同情境下保密突破的决策。方法:对100名心理咨询师,采用自编"心理咨询师突破保密的态度和决策问卷",考察可能影响心理咨询师对待保密原则的态度和决策的因素。结果:"来访者有高伤害他人风险"、"来访者有高受伤害风险"时,从业时间短的咨询师(5年以下)突破保密态度得分高于从业时间长的咨询师(5年以上)[(1.2±0.8)vs.(1.1±0.3),(1.4±1.0)vs.(1.2±0.5);均P<0.05];"来访者有高受伤害风险"时,接受督导的咨询师突破保密态度得分低于未接受督导的咨询师[(1.2±0.6)vs.(2.0±1.7);P<0.01],而"未成年来访者家长要求了解咨询细节"时,接受督导咨询师突破保密态度得分高于未接受督导咨询师[(5.3±1.8)vs.(4.2±2.1),P=0.052];咨询师在来访者主动计划犯罪时突破保密的决策得分低于来访者知道犯罪计划时的得分[(1.7±1.2)vs.(2.8±2.0),P<0.01];当法庭要求报告相关情况时,咨询师在来访者因家暴犯罪接受调查时突破保密的决策得分低于来访者因无关犯罪接受调查时的得分[(2.0±1.6)vs.(3.5±2.2),P<0.01]。结论:咨询师的保密态度与决策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其从业时间、是否接受督导及来访者具体情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网络心理咨询师言语反应类型及其使用特点。方法:采用定性研究方法,选取10位有3年以上高校心理咨询经验的心理咨询师的即时文字网络心理咨询个案,对个案的咨询文本进行类属分析。结果:获得问候性反应、设置性反应、倾听关系性反应、探究跟进性反应及影响性反应等5类网络心理咨询师言语反应核心类属,其中又包含24项概念类属,涵盖了建立关系、收集信息、促进洞察与改变等功能特征;咨询师在整个网络心理咨询历程中基本均使用了上述5种言语反应类型,但在咨询各历程阶段中使用频率不同:初期仍以倾听关系性反应为主;中期,探究跟进性反应成为使用最多的反应类别;进入咨询末期,影响性反应急剧增加。结论:即时文字网络心理咨询可能由于网络环境特点,呈现出一些与面对面咨询不同的一些言语反应类型。咨询师在不同的咨询阶段使用不同的言语反应的类型应考虑不同阶段的工作任务、网络特点、咨询风格等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当前国内心理咨询与治疗收费的规范性以及机构差异、地域差异。方法:通过网络查询的方式,对142家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在其网站上公布的收费标准进行统计,从心理咨询与治疗收费总体情况、地域和机构方面进行分析与比较。结果:有91家机构根据专业人员的职称或资历制定了高低悬殊的收费标准;私立机构的面谈咨询平均最低收费与最高收费均高于公立医院(均P0.001);不同区域的面谈咨询最高收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东部地区面谈咨询最高收费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省会城市面谈咨询最高收费高于非省会城市(P0.05)。结论:我国心理咨询与治疗收费缺乏整体规范,心理咨询与治疗收费需综合考虑机构性质、所处地区、人员资质及来访者具体情况,制定适当收费标准,以促进心理健康服务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心理咨询师儿童期虐待和生活事件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咨询师儿童期虐待与生活事件的特点以及"受伤的治疗者"的涵义。方法:本次调查采用儿童期虐待问卷(CTQ)和生活事件量表(LES),选择90名心理咨询师为研究组,60名非心理咨询师为对照组。结果:两组被试在躯体虐待上得分差异显著(P<0.05)。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咨询师在童年虐待各个因子得分差异均不显著,不同婚姻状况的咨询师在正性事件刺激量上得分差异显著(P<0.05);学历与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情感忽视、躯体忽视、童年总创伤(P<0.05,0.01,0.001,0.05,0.01)显著负相关;不同家庭住址的咨询师在躯体忽视(P<0.01)、正性事件刺激量(P<0.05)上得分差异显著。咨询师负性事件与童年虐待多项评定结果显著相关。结论:与非心理咨询师相比,心理咨询师没有经历更多的童年创伤,但其主观感受高于前者;这可能与其激活了内在的"治疗者"原型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不同职业背景心理咨询和治疗从业者的伦理行为,加强心理咨询和治疗职业伦理教育。方法:以前期编制的心理咨询或治疗伦理问题调查问卷(咨询师版),对全国西北、华北、华东、中南、东北、西南每个行政区的3~4个城市共690名心理咨询和治疗从业者进行调查,并分析精神科医师、临床心理治疗师、学校心理咨询师三种职业背景从业者的伦理行为状况。结果:三种职业背景的从业人员中,以精神科医师的从业年限最长(10年的占16.7%),对于每一个来访者平均的治疗次数最多(10占20.1%),平均每次咨询时长最短(≤30分钟的占3.4%)。伦理行为调查中,在胜任力方面,三组人员各有70%都"感到力不从心、难以胜任";67.7%的精神科医师和62.5%的学校心理咨询师害怕自己不能够满足患者的需要;在知情同意和保密方面,17.4%的精神科医师"在走廊、电梯等公共场所与同事讨论来访者治疗方案";84.5%的临床心理治疗师"在治疗前向来访者讲明收费标准和规定";双重关系条目中,超过30%的精神科医师、临床心理治疗师和学校心理咨询师"特别喜欢某些来访者";14.1%的精神科医师对某些来访者产生性幻想;在咨询设置方面,有31.4%的精神科医师、25.0%的临床心理治疗师和20.1%的学校心理咨询师在咨询期间接听电话。不同性别、从业年限的心理咨询和治疗从业者"害怕不能满足患者需要"等部分条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显示,不同职业背景心理咨询和治疗从业者都存在一定比例的违背伦理要求的行为,精神科医师出现违背伦理行为的比例较高。提示需要根据不同职业不同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伦理教育。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咨询师的决策风格与其伦理决策行为的关系。方法:选取高校心理咨询师89名,采用一般决策风格问卷(GDMS)调查咨询师的决策风格、自编伦理情境问卷(包括胜任力与无伤害、保密与青少年伦理、双重关系与避免非法利用、知情同意、隐私权与保密性、价值中立6个情景)调查咨询师的伦理决策行为。结果:咨询师GDMS的4个维度得分依次为理智型(20.2±2.8)、依赖型(16.3±3.9)、直觉-冲动型(14.2±2.6)和逃避型(11.9±4.4)。咨询师对“保密与青少年伦理”、“双重关系与避免非法利用”、“隐私权与保密性”、“价值中立”4个情境的态度较一致(同意或不同意比例为71.9%~98.9%),“胜任力与无伤害”、“知情同意”2个情境的态度差异较大(同意比例分别为46.1%和56.2%)。年龄与理智型、依赖型和逃避型得分呈负相关(r=-0.27、-0.29、-0.29,均P<0.05)。回归分析显示,依赖型在“胜任力与无伤害”、“保密与青少年伦理”、“隐私权与保密性”3个情境正向预测咨询师的态度(OR=0.84、0.72、0.81,均P<0.05)。结论:对于伦理情境的决策,咨询师表现出较强的伦理意识和较为一致的伦理态度;依赖型得分高的咨询师更容易受他人意见影响。  相似文献   

19.
心理咨询师工作倦怠调查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蒋奖  许燕  张姝玥  陈浪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12):854-855,835
目的:了解国内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倦怠现状.方法:采用Maslach倦怠量表-服务行业版(MBI-HSS)对171名心理咨询师进行了调查.结果:(1)人口统计学变量方面,男性咨询师去人性化程度比女性严重(t=2.233,P<0.05),同时比女性体会到更多的个人成就感(t=1.976,P<0.05);年轻咨询师情绪疲惫程度比年长咨询师严重(F=3.366,P<0.05);从业时间短的咨询师去人性化程度更严重(t=2.072,P<0.05),个人成就感更低(t=-2.939,P<0.05);在婚姻状况和受教育程度方面,心理咨询师工作倦怠不存在显著差异.(2)咨询时间方面,咨询师周咨询时间越长,去人性化程度越严重(t=-1.970,P<0.05).(3)工作场所方面,在学校工作的咨询师去人性化程度显著低于在医院工作的咨询师(F=3.255,P<0.05).结论: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倦怠在性别、年龄、从业时间、周咨询时间和工作场所方面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0.
网络心理咨询伦理问题的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即时文字网络心理咨询特有的伦理问题,为制定网络心理咨询伦理规范提供依据。方法:选取自愿参加研究的10名网络心理咨询师所做的10个即时文字网络咨询案例,研究者参加网络咨询师的小组督导讨论8次,每次2~4 h,综合考虑督导讨论中重复出现和反复阅读咨询文本两种途径,最后由3位研究者共同讨论确定伦理议题,并从咨询文本中选取典型性对话进行分析。结果:与网络心理咨询相关的伦理议题包括4方面。①在网络咨询中咨询师以真实身份与来访者建立关系,来访者须提供必要的真实信息;②咨访双方注意选择网络咨询的地点、时间并避免多任务操作以保证咨询设置;③网络咨询对网络平台及咨询记录有特殊的保密要求;④危机个案应有专门的应急方案并及时转为线下干预。结论:网络心理咨询伦理规范在咨询关系、咨询设置、保密性以及危机干预方面有独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