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儿童慢性丙型肝炎发病隐匿,治疗选择较少,聚乙二醇干扰素α联合利巴韦林(PR方案),曾为标准方案,治疗应答受感染的HCV基因型、病毒载量、宿主基因多态性等因素影响,由于不良反应较多,部分患儿不能耐受。2017年9月美国肝病学会与感染病学会联合制订的《丙型肝炎检测、管理与治疗指南》建议12岁以上或体质量≥35 kg丙型肝炎患儿可采用直接抗病毒药物(DAA)治疗,基因1、4、5、6型感染患儿推荐方案为索磷布韦联合雷迪帕韦,基因2、3型推荐索磷布韦联合RBV,基因1型初治和IFNα经治无肝硬化患儿以及2、4、5、6型患儿疗程12周,基因1型IFNα经治肝硬化患儿及3型患儿疗程24周。年龄小于12岁慢性丙型肝炎儿童应用DAA的治疗方案及安全性有待进一步研究与临床验证。慢性丙型肝炎合并HIV感染及肝移植等特殊儿童人群,需结合HIV感染状况、肝移植相关并发症等进行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干扰素α-1b或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效果、安全性、耐受性及经济-效益比。方法 86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接受干扰素α-1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48周;另26例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48周。结果在治疗4周和12周时,干扰素α-1b治疗患者病毒学应答率分别为18.6%和61.6%,显著低于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组的38.5%和84.6%(P﹤0.05);在治疗48周和治疗结束后随访48周时,干扰素α-1b治疗患者病毒学应答率分别为79.1%和76.7%,与聚乙二醇干扰素组的92.3%和84.6%比,无明显差异性(P﹥0.05);干扰素α-1b治疗组成本/效果比为13959.6,显著低于聚乙二醇干扰素组的54241.1;治疗期间两组ALT复常率无明显差异性(P﹥0.05);干扰素α-1b治疗的副作用相对轻于聚乙二醇干扰素。结论在我国目前国情下,干扰素α-1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3.
梅蕾  祝卫东  朱跃红  陈俊飞  丁锷  衣展华 《肝脏》2014,(12):952-954
目的: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基因1b 型慢性丙型肝炎(CHC)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40例基因1b 型 CHC 患者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疗程48周,随访24周,观察病毒学应答情况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获得快速病毒学应答(RVR)、完全早期病毒学应答(cEVR)、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ETVR)和持续病毒学应答(SVR)比例分别为65.0%、82.5%、90.0%、82.5%,获得 RVR 者均获得 SVR;合并脂肪肝者获得 SVR 的比例低于无脂肪肝者(P <0.05);治疗过程中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减量者8例,利巴韦林减量者6例。结论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基因1b 型 CHC 疗效良好;合并脂肪肝患者疗效低于无脂肪肝患者;治疗中不良反应普遍,但均能耐受。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小剂量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92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 0.5μg/kg每周一次联合利巴韦林750~1050 mg/d,或普通干扰素α-2b 3 MIU每周3次联合利巴韦林750~1050 mg/d.疗程48周,治疗结束后随访24周.结果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的持续病毒学应答率为53.8%,而普通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的持续病毒学应答率为58.1%,两组持续病毒学应答率相当(P=0.966).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治疗组的药物相关性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而普通干扰素α-2b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5.2%,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但是没有与干扰素α-2b聚乙二醇化相关的特有的新的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小剂量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和安全性与普通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相当.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应用索磷布韦/维帕他韦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基因2、3型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的近期疗效及耐受性。方法 2018年6月~2019年4月收治的58例基因2、3型CHC患者,采用抽签随机法分为两组,每组29例。给予对照组利巴韦林联合干扰素α-2b治疗,观察组接受索磷布韦/维帕他韦联合利巴韦林治疗,两组均持续治疗3个月。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血清HCV RNA载量,采用基因芯片法检测HCV基因分型。结果 观察组快速病毒学应答(RVR)和早期病毒学应答(EVR)率分别为72.4%和89.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4.8%和65.5%(P<0.05);在治疗4周末,观察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为(5.8±2.1)×109/L,显著高于对照组【(3.7±1.9)×109/L,P<0.05】;在治疗12周结束时,观察组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分别为(3.4±0.4)×109/L和(99.60±24.2)×109/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2.9±0.9)×109/L和(82.01±14.8)×109/L,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未出现终止治疗情况。结论 应用索磷布韦/维帕他韦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基因2、3型CHC患者近期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性较好,值得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6.
直接抗病毒药物索磷布韦抑制丙型肝炎病毒能力强、安全性良好,且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较少,开创了丙型肝炎治疗的新时代,以索磷布韦为基础的方案已成为国际指南中治疗成人慢性丙型肝炎的推荐方案。现有临床试验数据表明,索磷布韦联合利巴韦林、来迪派韦索磷布韦在3~17岁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疗效高、安全性好,因此将能够满足中国未成年慢...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索磷布韦/维帕他韦单用或联合利巴韦林方案对我国基因3B型HCV/HIV感染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20年12月于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的3B型HCV/HIV合并感染者299例,使用索磷布韦/维帕他韦单用或联合利巴韦林治疗12周,停药后随访12周。评估治疗结束后12周的持续病毒学应答率(SVR12)和不良反应。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使用Agresti-Coull方法构建SVR12的95%CI。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SVR的影响因素。结果 299例3B型HCV/HIV感染者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3.92±6.84)岁,男性占77.3%(231/299),肝硬化患者占36.5%(109/299),曾接受过抗病毒治疗者占13.4%(40/299),索磷布韦/维帕他韦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患者占27.8%(83/299)。患者总体SVR12为87.0%(260/299),其中索磷布韦/维帕他韦单用与联用利巴韦林SVR1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比较了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或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加安慰剂治疗HIV感染合并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安全性和疗效.868例未用过干扰素或利巴韦林治疗的HIV感染合并慢性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3组: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180μg/周)加利巴韦林(800mg/d)组;  相似文献   

9.
正【据《J Dig Dis》2016年1月报道】题:以索非布韦为基础的慢性丙型肝炎治疗中利巴韦林相关不良事件:一个社区实践经验(作者Tong MJ等)由于索非布韦的持续病毒学应答率高,目前以索非布韦为基础的疗法是治疗丙型肝炎的主要方法。索非布韦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和利巴韦林会影响患者治疗期间的生活质量。美国亨廷顿医学研究所的Tong等比较了一个社区诊疗机构中联合疗法治  相似文献   

10.
<正>【据《Hepatology》2015年4月报道】题:来地帕韦联合索非布韦治疗HCV1型丙型肝炎及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一项整体安全性及有效性分析(作者Reddy KR等)在无干扰素直接抗病毒药物的临床试验研究中,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数量不多,很难优化治疗。来自宾夕法尼亚大学的Reddy KR等回顾性分析了来自7个临床试验的数据以评价联合或不联合利巴韦林情况下来地帕韦和索非布韦合剂的疗效和安全性。该研究共有513例初治和经治的HCV基因型1型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所有患者接受来地帕韦联合索菲布韦治疗12或24周,联合或不联合利巴韦林。评估了治疗后12周的持续病毒学应答。513例患者中69%的患者为经治者,的患者以前用蛋白酶抑制剂治疗失败总体而言名患者达到治疗周的持续病毒学应答[;可信区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基因型HCV感染者对普通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的疗效。方法应用型特异性探针杂交法检测106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HCV基因型。应用普通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观察病毒学应答情况。结果在106例患者中,以HCV 3b(45.3%)、1b(20.8%)和3a(18.9%)型为主,6a(9.4%)和2a(5.7%)型次之;在22例1b型感染者,只有9例接受本治疗方案,82例非1b型感染者完成治疗。非1b型患者的RVR和EVR分别为50%和86.6%;在1b型HCV感染者,22.2%(2/9)获得SVR,而非1b型HCV感染者,76.8%(63/82)获得SVR。结论普通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非1b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丙型肝炎患者IL28B基因相关的rs12979860基因型和HCV基因型对聚乙二醇干扰素α和利巴韦林联合抗病毒治疗疗效的影响.方法:对干扰素α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后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SVR)和无应答(NR)的各30例丙型肝炎患者的血液样品样进行检测,采用PCR反向斑点杂交法进行HCV基因分型,采用聚合酶链-连接...  相似文献   

13.
慢性丙型肝炎治疗:更多的机遇,更多的挑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从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联合利巴韦林(RBV)应用于慢性丙型肝炎的治疗,并且基因2型或基因3型感染者可获得50%的持续病毒学应答(SVR)以来,PEG-IFN α联合RBV已经成为慢性丙型肝炎的标准治疗方案[1-2].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基于索磷布韦方案治疗HCV相关性肾小球肾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2018年10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5例HCV相关性肾小球肾炎患者接受基于索磷布韦方案抗病毒药物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评估治疗结束12周持续病毒学应答(SVR12),治疗过程和治疗结束肝肾功能、尿蛋白的变化和安全性。结果 5例患者纳入研究,年龄27~81岁; 4例男性,2例合并肝硬化; 4例基因1b,1例基因2a。2例患者进行肾活组织检查,病理诊断分别为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和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患者接受索磷布韦+利巴韦林(n=2)、雷迪帕韦/索磷布韦(n=2)和索磷布韦/维帕他韦(n=1)治疗12或24周。5例患者均取得SVR12。与基线相比,治疗结束和随访12周ALT明显降低,24 h尿蛋白定量明显降低伴有血清白蛋白水平的轻度升高,血清尿素氮和肌酐改善或维持不变。仅有1例患者出现利巴韦林相关的消化道副作用。结论基于索磷布韦的无干扰素方案治疗HCV相关性肾小球肾炎有效且耐受性良好。需要长期随访患者以明确HCV清除后肾脏疾病的长期预后。  相似文献   

15.
石永党 《肝脏》2012,(2):138
【据Hepatology 2011年9月报道】题: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及其影响(作者Di Martino V等)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peg-interferon plusribavirin,P/R)应答指导治疗基因1型(G1)和G2/G3 HCV感染患者的试验结果相互矛盾。法国弗朗什孔泰大学肝脏病系Di Martino等对随机对照试验进行了Meta分析,旨在探讨以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索非布韦(SOF)联合α-干扰素(PEG-IFN)与索非布韦或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 方法 检索 PubMed、Cochrane Library、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及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等数据库,纳入索非布韦联合干扰素与索非布韦或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纳入9篇文献,共827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其中5篇研究比较了SOF/PEG-IFN/利巴韦林(RBV)治疗的339例与SOF/RBV治疗的269例患者,4篇研究比较了SOF/PEG-IFN/RBV治疗的105例与PEG-IFN/RBV治疗的114例患者。Mate分析结果显示,SOF/PEG-IFN/RBV组快速病毒学应答率(RVR)显著高于SOF/RBV组(86.7% 对71.7%,P=0.002),与PEG-IFN/RBV组比为91.7% 对32.3%(P=0.006);SOF/PEG-IFN/RBV组持续病毒学应答率(SVR)显著高于PEG-IFN/RBV组(85.7%对44.2%,P<0.00001),但与SOF/RBV组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9% 对74.1%,P=0.16);SOF/PEG-IFN/RBV组头疼、疲劳、恶心、皮疹、肌痛、食欲减退、关节痛、发热、贫血发生率较SOF/RBV组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索非布韦联合α-干扰素和利巴韦林治疗相比索非布韦联合利巴韦林或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可获得更高的快速病毒学应答率,而不良反应发生率也较索非布韦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组高。  相似文献   

17.
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ao J  Liu J  Pu D  Lei H 《中华肝脏病杂志》2011,19(9):683-685
目的 研究昆明地区HCV感染者的病毒基因型分布,观察干扰素和利巴韦林联合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 方法 采集60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血液样品,采用特异性探针杂交法进行HCV基因分型,根据基因分型结果将患者分为HCV 1b型感染的长效干扰素治疗组(皮下注射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180μg,1次/周)和非1b型感染的普通干扰素治疗组(皮下注射普通干扰素α-1b50μg,隔日1次),两组患者均口服利巴韦林,剂量为900 ~ 1200 mg/d。治疗前后和随访中检测患者血浆HCV RNA和ALT水平作为疗效评价的指标。用x2检验比较治疗结束后HCV 1b基因型与HCV非1b基因型感染患者肝功能异常率的差异。结果 60例患者的血液样本中,HCV 1b基因型感染患者13例(21.7%),HCV 2a基因型3例(5.0%),HCV 3a基因型10例(16.7%),HCV 3b基因型29例(48.3%),HCV 6a基因型5例(8.3%);60例患者均完成治疗48周,长效干扰素治疗组和普通干扰素治疗组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率分别为46.1%、74.5%;获得早期病毒学应答的患者全部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长效干扰素治疗组和普通干扰素治疗组在治疗后肝功能仍异常的患者分别占15.4%、14.9%,两组比较,x2=0.01,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1)昆明地区HCV感染基因型以3b和1b为主;(2)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HCV 1b型感染患者的疗效不理想;(3)早期病毒学应答是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的重要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8.
<正>基因1型是目前慢性丙型肝炎(CHC)难以获得完全病毒学应答的重要因素之一[1]。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联合利巴韦林(RBV)仍然是目前国内治疗基因1型CHC的标准方案[2]。但PEG-IFN价格昂贵,对于我国广大不发达地区患者难以承受。本研究应用小剂量干扰素(IFN)α-1b联合RBV、胸腺肽(thymosin,T)α1治疗基因1型CHC取得了与标准治疗  相似文献   

19.
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是我国<丙型肝炎防治指南>[1]推荐的治疗丙型肝炎的标准方案.我们对70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感染途径、发现病情年限和治疗年限进行了调查,并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正目前慢性丙型肝炎(CHC)的标准治疗方案是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联合利巴韦林(RBV)~([1]),但其治疗效果取决于丙型肝炎病毒(HCV)的基因型~([2])。Meta分析数据表明HCV基因2型或3型接受Peg IFNα-2a或-2b联合RBV治疗24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