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从芝麻饼中提取木酚素工艺的响应面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压榨芝麻油后的芝麻饼为原料,先用水洗涤脱去糖和蛋白质,再用乙醇作为溶剂提取木酚素.利用响应面法优化了提取木酚素的工艺条件,最佳条件为:乙醇浓度为83%,温度为57℃,液料比为8.5:1(v/w),时间为6 h.在此最佳条件下,木酚素的得率是0.0329%.  相似文献   

2.
将清选除杂后的芝麻先经液压榨油机进行不同程度的脱脂,再对半脱脂的整籽芝麻进行适度炒制,之后对炒香芝麻进行磨浆得到低脂芝麻酱。为保证芝麻半脱脂过程籽粒不破损,采用分级压榨脱脂工艺技术(榨油机工作压力10~20 MPa,轻压1次和2次,可脱除芝麻中7%~10%的油脂);经一次压榨半脱脂芝麻的炒籽条件为140℃、40 min,经磨浆后得到的低脂芝麻酱与全脂芝麻酱相比较,性状稳定性和氧化稳定性提高,储存期间析油少,油酱分层现象得到明显改善,上浮指数由8.52%降至1.40%,风味和口感(油腻感)也得到适度改善。  相似文献   

3.
以脱皮芝麻冷榨饼为原料,采用亚临界丁烷萃取芝麻油。以芝麻油萃取率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优化得到最佳萃取工艺条件为:萃取温度60℃,萃取次数6次,萃取时间30 min,料液比1∶3.0;在此条件下芝麻油萃取率达98.57%。所得芝麻油品质好,质量指标达到国家一级成品芝麻油标准。所得芝麻粕色泽浅,粗蛋白含量达49.08%,氮溶解指数为14.02%,是很好的植物蛋白资源。  相似文献   

4.
芝麻油的亚临界萃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运用响应面法优化芝麻油的亚临界萃取工艺。结果表明萃取温度、萃取次数及料液比对芝麻油出油率都有显著影响。优化得到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温度50℃,萃取次数5次,料液比1∶3.3。在此工艺条件下,芝麻油的出油率达到50.30%,验证值为50.15%,两者的相对误差为0.11%。  相似文献   

5.
以油菜籽、亚麻籽为原料,压榨饼残油率为指标,研究两种油料的压榨特性。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油料入榨水分含量、入榨温度、环境温度对两种油料压榨饼残油率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通过正交实验优化得到:油菜籽最佳压榨工艺条件为入榨水分含量3%、入榨温度65℃、环境温度25℃,在最佳工艺条件下油菜籽压榨饼残油率为9.32%;亚麻籽最佳压榨工艺条件为入榨水分含量3%、入榨温度65℃、环境温度30℃,在最佳工艺条件下亚麻籽压榨饼残油率为8.01%。物性测试结果表明,亚麻籽的硬度、脆性大于油菜籽的;两种油料子叶细胞及其压榨饼的透射电镜结果表明,经过压榨油料细胞结构严重变形并被破坏,实现了油脂与压榨饼的液固分离。  相似文献   

6.
在机械压榨制取芝麻油的工艺中,研究了不同的炒籽温度对芝麻的出油率、酸值、过氧化值等质量的影响。在对不同扬烟温度条件下,检测了芝麻油的苯并[α]芘等质量指标,分析了加工工艺过程工艺参数对产品质量的影响,探讨了机榨芝麻油的产量和油品质量的关系。确定芝麻油机榨组合的最佳焙炒温度和扬烟时间。  相似文献   

7.
刘春晓 《中国油脂》2022,47(2):28-33
以精炼芝麻油为原料,采用芝麻饼、芝麻粕和芝麻渣3种底物在不同酶解液状态下基于美拉德生香源反应制备浓香芝麻油,通过感官评价确定最佳反应底物和酶解液状态,再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优化浓香芝麻油的制备工艺。结果表明,美拉德生香源反应制备浓香芝麻油的最优工艺条件为:酶解pH 8.0,酶解时间3.0 h,以芝麻粕酶解上清液与酶解沉淀质量比1∶ 1为原料,还原糖添加量2.5%,不添加甘油。在最优条件下制备的浓香芝麻油符合一级成品芝麻油国家标准,与市售芝麻油相比,芝麻风味更浓郁,香味持久性更强,感官综合评分达5.5分。  相似文献   

8.
魏东  窦福良 《食品科学》2010,31(22):260-263
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分析,确定了低温压榨芝麻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芝麻粉碎粒度20 目、压榨温度50℃、时间60min、压力40MPa。在此条件下芝麻油提取率43.46%。此工艺条件下生产的芝麻油样品含有丰富的抗氧化成分,不含苯并芘,理化指标和氧化稳定性好于普通芝麻油。  相似文献   

9.
以脱脂后的芝麻饼粕为原料,采用酶法提取法制备芝麻饼粕蛋白质。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实验确定蛋白酶法制备芝麻饼粕蛋白质最佳工艺条件为:酶解时间45min,p H9,酶解温度50℃,加酶量4000U/g,液料比20∶1。在此最佳条件下,芝麻饼粕蛋白质提取率为80.12%。所得产品蛋白质含量为67.89%。  相似文献   

10.
田欢  刘毅  任舒燕  林花 《中国调味品》2024,(1):124-127+132
通过压榨法制作的芝麻酱,脂肪含量较低,但黏稠度偏高,所以需要在低脂芝麻酱中添加脂肪替代物,另外,再添加一定量的乳化剂,以减少低脂芝麻酱的分层现象。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对芝麻酱的感官评分进行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各因素对芝麻酱感官评分的影响次序是黄原胶添加量>料液比例>海藻酸钠添加量>液压压强;利用Design-Expert 8.1.0软件对芝麻酱感官评分的多元方程进行模拟,结果显示该回归方程的方差显著性小于0.01(P<0.01),低脂芝麻酱响应面试验的实际值与回归方程的模拟值较接近;优化后的低脂芝麻酱最佳加工工艺为液压压强30 MPa、料液比例1∶1、黄原胶添加量0.03%和海藻酸钠添加量0.30%,该加工工艺条件下,低脂芝麻酱的感官评分为92分,此时芝麻酱酱香浓郁,浓稠度适中,黏稠度较高。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热榨芝麻油、冷榨芝麻油、水代法芝麻油及精炼芝麻油的酸值、过氧化值、脂肪酸组成,以及VE、芝麻素、芝麻林素、苯并(a)芘含量。结果表明:热榨芝麻油的酸值最高,冷榨芝麻油的酸值最低,精炼芝麻油的过氧化值最高,冷榨芝麻油的过氧化值最低;热榨芝麻油的反式脂肪酸含量高,冷榨芝麻油中未检出反式脂肪酸;冷榨芝麻油的V_E含量是热榨芝麻油的1.12倍,是水代法芝麻油的1.17倍;热榨芝麻油与精炼芝麻油的苯并(a)芘含量均为冷榨芝麻油的2.9倍。冷榨芝麻油品质较好。  相似文献   

12.
为探明影响芝麻酱贮藏稳定性的关键工艺和核心指标,比较了炒制工艺(焙炒温度、时间)、不同原料处理方式(脱皮与未脱皮)、磨酱次数等关键工艺条件,测定其离心析油率、沉降析油率等贮藏稳定性指标以及粒径、比表面积等物化特性,通对不同工艺条件下各指标的变化进行分析归纳以及相关性分析,阐明加工工艺与贮藏稳定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芝麻的焙炒时间对酱体沉降析油率影响显著,焙炒时间延长析油率呈现先下降趋势,后趋于平稳,焙炒温度对芝麻酱沉降析油率影响不显著,但是温度不宜超过230 ℃,否则产品有焦糊味,研究发现芝麻酱离心析油率与30、60、90 d的沉降析油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66、0.955、0.967,呈现极显著正相关,离心析油率与芝麻酱的中位径D50、平均粒径Dav值也为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52和0.913,但是与比表面积S/V呈现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930。另外,对比了脱皮芝麻和未脱皮芝麻加工成芝麻酱的离心析油率和黏度,发现芝麻皮的存在可以提高酱体黏度而有利于稳定贮藏,降低离心析油率,综合来看,在焙炒温度220 ℃,焙炒时间20 min,磨酱次数3次,离心析油率为3.34%,该条件下加工的芝麻酱的离心析油率最低,稳定性最佳。  相似文献   

13.
冷榨芝麻蛋白的微波改性工艺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冷榨芝麻饼为原料,对芝麻蛋白微波改性工艺条件进行研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L9(34)正交试验研究在碱性条件下,微波功率、微波时间、料液比对芝麻蛋白氮溶解指数(NSI)的影响.确定的最佳工艺条件为:pH 9.0,微波功率480 W,微波时间100s,料液比1∶12.改性后芝麻蛋白的NSI由12.52%提高至55.67%.随着NSI的提高,冷榨芝麻蛋白的吸水性、吸油性、乳化性、乳化稳定性和起泡性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和提高.  相似文献   

14.
通过SD大鼠生长、消化代谢等的观察和测定,对不同制油工艺所得芝麻饼的营养生理功能进行评价.以大豆粕(对照)和3种不同制油工艺(低温压榨、低温压榨熟制、高温热榨)所得芝麻饼作为饲料蛋白来源制备人工半合成饲料饲喂生长期SD大鼠,进行生长代谢试验.结果表明:传统的芝麻高温焙炒制油工艺所得芝麻饼组饲料蛋白质的消化率、生物价、利用率和效能比值等几项指标均为最低水平,而低温压榨制油工艺所得冷榨芝麻饼因更多地保留了芝麻蛋白的营养成分而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其消化吸收利用程度均显著优于高温制油工艺所得的芝麻饼,具有与大豆粕相当的营养价值,能很好地满足动物机体营养需要,是优良的植物蛋白来源.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不同地区20?个芝麻样品中邻苯二甲酸酯(phthalatic acid esters,PAEs)组分含量的检测分析,以及芝麻中PAEs在制油过程向毛油中迁移规律研究,明确芝麻油生产中原料和制油工艺对芝麻油PAEs风险的影响,以便准确制定PAEs风险防范和控制技术,确保并提升芝麻油的品质安全。结果表明,20?个芝麻样品均不同程度检出PAEs,国标限量控制的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ibutyl phthalate,DBP)、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i(2-ethtlhexyl) phthalate,DEHP)、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diisononyl ortho-phthalate,DINP)的检出率为100%,3 种组分和8 种塑化剂总含量(Σ8PAEs)分别为0.040~0.337、0.085~1.971、0.343~0.806?mg/kg和0.209~2.828?mg/kg,平均值分别为?0.137、0.560、0.559?mg/kg和1.165?mg/kg。对照国标DBP≤0.3?mg/kg、DEHP≤1.5?mg/kg、DINP≤9.0?mg/kg的限量指标,DEHP超标率为5%,DBP超标率为10%。芝麻原料中的PAEs随着制油过程向毛油中迁移富集,DBP、DEHP、DINP和Σ8PAEs在压榨毛油中的含量分别是芝麻中的1.16、1.03、1.11?倍和1.07?倍,在浸出毛油中的含量分别是芝麻中的1.49、1.27、1.24?倍和1.33?倍,脱皮芝麻毛油中PAEs含量比整籽芝麻毛油含量降低约20%,浸出毛油中PAEs含量约是压榨毛油1.2?倍。  相似文献   

16.
为了提高杏仁油的提取率,确保得到高品质的油脂以及低残油且保留高天然生物活性的蛋白饼粕,本实验探索了一种利用液力榨油机浸榨结合压榨的方法。在静力压榨梯度为8-16-24-32-48-64 MPa下对杏仁压榨30min,后在95%乙醇溶液中以不同固液比例对杏仁粕浸润20min,并在静压梯度为8-16-24-32-48MPa下对粕二次压榨20min。结果表明:初次压榨杏仁油的提取率为74.15%,杏仁粕中残油率23.99%。在乙醇浸润二次压榨阶段,最佳固液比为3.5:1(m/m),油脂提取率可达62.53%,此时粕中残油率降为10.57%。结论表明:采用将液力压榨和乙醇浸润压榨相结合的工艺方法,杏仁油的总提取率可达90.32%。  相似文献   

17.
Effect of replacement of fat with 25, 50, 75 and 100% sesame oil (on fat basis); 50% sesame oil, hydrocolloids and emulsifiers on the rheological, microstructural, quality characteristics and fatty acid profile of cake was studied. Addition of increasing amount of sesame oil decreased viscosity, increased specific gravity of cake batter; decreased cake volume and overall quality score. Microstructure studies showed disrupted gluten matrix. Among the two different hydrocolloids [hydroxypropylmethylcellulose (HPMC) and xanthan] and emulsifiers [glycerol monostearate (GMS) and sodium stearoyl-2-lactylate (SSL)] tried, HPMC and SSL increased the batter viscosity, decreased the specific gravity, increased the volume and overall quality score. Use of combination of HPMC and SSL improved significantly the quality characteristics of cake with 50% sesame oil in such a way that the overall quality score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cake with fat. The microstructure of cake crumb with 50% sesame oil and HPMC showed a smooth structure with less number of cavities and SSL showed a continuous protein matrix. On replacing the fat with 50% sesame oil, there was a decrease in saturated fatty acids and increase in unsaturated fatty acids, particularly linoleic acid. The fatty acid profile of cake with 50% sesame oil was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cake as there was 2.4 times decrease in palmitic acid content and 5.9 times increase in essential fatty acids (EFA) content.  相似文献   

18.
旨在从不同芝麻油成品中找出共有的挥发性成分,为芝麻油掺伪鉴别提供数据支持。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检测市售的压榨与水代法两种加工工艺生产的共10个品牌一级芝麻油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分析鉴别两种工艺芝麻油中共有的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7个品牌压榨芝麻油中共检出49种风味物质,其中16种为共有成分,主要为酚类、吡嗪类、醇类、酮类、吡咯类、吡啶类等化合物;3个品牌水代法芝麻油中共检出61种风味物质,其中30种为共有成分,主要为酚类、吡嗪类、酮类、吡啶类、吡咯类、醇类、醛类等化合物;两种工艺生产的芝麻油中存在13种共有挥发性成分,分别为愈创木酚、芝麻酚、2-甲基吡嗪、3-乙基-2,5-二甲基吡嗪、2-乙基-6-甲基吡嗪、2-羟基-5-甲基苯乙酮、1-(5-甲基吡嗪-2-基)-乙酮、5-甲基呋喃醛、2-吡咯甲醛、3-糠醛、(1S,2S)-1,2-二(吡啶-4-基)乙烷-1,2-二醇、2-乙酰基吡咯、3-呋喃甲醇。综上,不同工艺、品牌芝麻油中存在共有挥发性成分,可作为芝麻油的特征标志物,用于芝麻油掺伪鉴别分析。  相似文献   

19.
芝麻饼粕中抗氧化成分的提取及其活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董英  高音 《食品科学》2007,28(2):44-47
研究了芝麻木脂素的提取工艺及其抗氧化性能。以料液比、浸提时间、温度、提取次数为考察因素,采用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对芝麻饼粕中木脂素进行了提取条件优化的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料液比1:6,浸提时间10h,温度55℃及提取次数3次为最佳提取条件,芝麻木脂素粗品的提取率为2.62%。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了芝麻饼粕提取物对DPPH·的清除作用和对小鼠离体组织匀浆脂质过氧化及Fe2+-VC体系诱导的脂质过氧化的抑制作用。结果发现芝麻饼粕提取物具有良好的抑制脂质过氧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