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医教协同深化中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关键环节,是加强中医临床人才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中医经典是中医理论的源头,是培养中医思维的最佳教材与创新能力的不竭源泉。在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育中要不断提高医生的中医自信,重视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中医临床辨证思维及诊疗思路的培养,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中医住院医师。然而,以往研究发现,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习中过分强调西医知识的学习,医生思维模式“西化”倾向明显,中医经典理论知识薄弱,诊疗过程无中医临证思维模式。此外,由于名医名师影响力较大,门诊量众多,学员很难从跟师过程中体悟到名师的临床思维和诊疗思路。通过实施小型私人在线课程(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SPOC)教学,实现线上学习平台教学与线下传统面授教学相融合,形成中医临床思维混合教学模式。其以多种方式加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中医临床思维能力培养,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索式学习能力,促进教学质量提高,为培养高质量的中医临床人才提供可能,从而达到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2.
随着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的全面实施和深入推进,提升培训质量成为核心问题。绩效考评是一种重要管理手段,在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基础上,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从确立绩效考评管理构架、设立绩效考评评价细则、构建绩效考评模式3方面健全“临床科室-带教老师-住培学员”的多元多维绩效考评体系,将临床科室、带教老师、住培学员的住培工作纳入绩效考评,提升住培考评在绩效考评中的比重,加强住培师资队伍的教学责任感与积极性,激励住培学员的培训热情,达到提升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质量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过程中对临床思维培养的重视度不够,鉴于临床思维对临床医师培养的重要性,在住培工作中应把临床思维的提升作为培养住培医师的主线,强调中医临床思维的独立性,在制度保障下,将临床"三基三严"训练转化为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的基石,引入临床教学路径、自编教材提升住培效率,通过临床带教、病例讨论、名老中医教学查房及对《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的重温,培养中医临床思维,可以培养具备临床思维的能够解决临床问题的合格的中医师。  相似文献   

4.
全国268家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下简称“住培”)基地、协同单位和基层培养基地是培养中医临床医生的摇篮。中医住培自开展以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尤其是中医住培基地在培养住培医生纯中医诊疗能力方面面临一些问题与挑战,需要制定相应的对策予以解决,以全面提升住培医生的纯中医诊疗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救模拟案例教学法在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研究方法,选取40例期限为2017年9月~2018年9月在医院实施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二年级人员,采用急救模拟案例教学法对学员进行培训,并且比较培训前(2016年8月~2017年8月)和培训后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及综合技能成绩,以及急救模拟案例教学法培养学员临床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急救综合能力等方面前后差异,进行中医住培学员对带教管理模式满意度评估和比较。结果:经培训后中医住培学员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综合能力等成绩明显高于培训前(P0.05);培训后中医住培学员对带教管理模式满意度明显高于培训前(P0.05);培训后学员临床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急救综合能力等方面明显高于培训前(P0.05)。结论:急救模拟案例教学法在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能够明显提高中医住培学员综合能力,从而提升临床带教管理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BOPPPS教学模式在中医妇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9—2020年在某医院参加中医妇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67名住院医师的数据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在2019年参加规范化培训的32名住院医师(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在2020年参加规范化培训的35名住院医师(观察组)采用BOPPPS教学方法。比较两组规培学员的出科考试成绩。分析两组规培学员对于教学方法的态度比较结果。描述两组规培学员的课题教学效果。结果:观察组规培学员的出科考试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规培学员对于教学方法的认同态度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中医妇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过程中,采用BOPPPS教学模式的方法,有利于提升规培学员的出科考试成绩,改善规培学员对于教学方法的认同态度,活跃课堂气氛。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精品慕课”联合“翻转课堂”新教学模式在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2021级在培学员共150名为研究对象。2021级73名为观察组,实施精品慕课+翻转课堂新教学模式,2019—2020级77名为对照组,实施传统教学模式。比较两组学员的教学效果。结果:观察组住培学员的执业医师成绩、年度技能考核成绩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对新教学模式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精品慕课”联合“翻转课堂”新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住培学员理论及临床应用能力,强化中医临床思维,提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学质量,为促进医学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正《中国中医药报》2017年9月18日讯:2017年9月15日,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推进会在京召开,旨在贯彻落实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发展工作会议和中医药高等教育60年改革发展座谈会精神,加快推进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会议总结前期中医住培工作成效、经验以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部署下一步中医住培任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王志勇出席并强调,始终牢牢抓住"中医临床思维培养"这一主线和"政策制度、资源整合、基地建设、遴选办法、质量考评"五个关键元素,深入推进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  相似文献   

9.
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作为新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诸多值得研究和思考之处,中医经典对参加住培学员的专业发展有重要影响,结合目前基地在住培过程中发现学员对中医经典重视度不足,学习积极性偏弱的现实,以如何在住培过程中引导学员学习和应用中医经典为主要研究内容,拟通过两者的紧密结合,拓宽学员学术视野,启发学员批判性继承学术遗产意识和创新意识,成就个人学业。  相似文献   

10.
汪蕾  蔡朕 《中医教育》2015,(1):78-80
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完成高等医学院校基本中医教育的毕业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接受统一、系统、规范的训练,使之将所学的理论应用于临床实践,在训练过程中提高初级中医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素养和医疗水平,是培养中医临床医师的重要方法和环节,是进行中医医院临床队伍建设的基础[1]。自2012年起,北京市开始在全市开展了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以下简称"住培"),至今日已有2年时间。笔者作为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补充中医病案内涵,提高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质量。方法随机抽取80份由中医标准化培训医师撰写的中医档案,参照中医病历书写的基本规则,逐项进行检查和分析。结果住院中医病案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中医病案内涵不完整、不完善,主要表现在四诊记录、辨证依据、三级查房记录等方面。结论通过调查,实施一系列提高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质量的对策,包括培训师知识技能、书写能力、三级查房要求、中医病案内涵评估等。  相似文献   

12.
为了系统整理和分析《伤寒论》中有关中药药嘱的文献资料,归纳概括中药药嘱的主要内涵。对《伤寒论》中有关药嘱的内容,按照中药剂型的制法、中药的服法、服药禁忌、服药后护理等4个方面进行收集、筛选、比较、归纳和分析。查阅相关研究《伤寒论》中方剂用药的文献,归纳其论点,并做比较。规范的发药交代有利于指导临床合理使用中药。规范如下,中药的煎煮用水常选择自来水和井水。对于具有活血通络作用组成的汤剂,可以加入酒共煮;含有毒性药组成的汤剂,可以加入蜂蜜共煎。特殊煎煮的中药,如麻黄可先煎,并去除药汤上的浮沫。煎煮火候的衡量可在汤剂中加入粳米,米熟即汤成;不同剂型的服用剂量(合或升,梧桐子或弹丸,方寸匙);汤剂的服药时间、温度及次数变化,要考虑汤剂的作用部位,功效主治及患者的病情轻重缓急等因素;服药饮食宜忌(宜食糜粥调养,忌食与药物功效相反的食物);服药后护理(服热粥以利解表剂发汗,服稠粥以利服泻下剂后调养,药物不同用药途径及方法不同);用药护理的核心,保证患者服药后身体正常机能调节;药物疗效观察二便,血的形态,疗效观察要"以知为度"。总之,《伤寒论》是最早论述药嘱的著作,详细记述了中药药嘱的各项内容,该文归纳出中药药嘱的新规范,是开展中医临床药学服务的重要依据,也是中药临床调剂技术的主要支撑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3.
现代西医院校附属医院中医规培带教是全科医生必须完成的临床带教,如何科学有效,教学相长地完成这一任务,方法学至关重要,在长期规培带教实践中,基于传统教学模式下介入以中医诊疗难点为基础的教学(PBL)+以中医经典治疗案例为引导的教学(CBL)模式,能够更好地训练规培医生的临床中医思维能力,把理论知识迅速转化为实践应用;培养规培医生发现中医问题、分析中医疗效和解决中医治疗难点的能力;锻炼临床综合思维应变能力,对于构建全科医学理论知识框架,激发规培医生的中医临床兴趣培养和技能的提升等均具有很大作用。在现代医院中运用三法联合教学进行中医规培带教,能够提高规培医生全科思维,理论联系实践,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临床全科医学人才。  相似文献   

14.
中医诊疗方法规范化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中医诊疗常仿照西医学一病一规范的模式,多以症状命名疾病,乃至中医诊疗方法混乱,难以实现规范化。通过选用《伤寒论》的诊疗模式,把患者的系统症状、体征进行阴阳分类,以六大证候群为纲,客观系统评价患者出现的症状及体征,将个体繁杂的症状与体征总结归纳为六大证候群中的一种或多种,为中医诊疗方法规范化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温病学是中医四部经典课程中的三部,同属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目前高等教育思想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逐渐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人才培养也在传授知识基础上,更加注重能力的提升和素质的培养.伤寒金匮温病方证综合辨析与运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课程已评为"天津市级一流本科建设课程",今对以往相关工作进行总结,试...  相似文献   

16.
中医药文化是中医学习的核心。为解决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医药文化集中授课时间短,教学任务繁重无暇顾及中医药文化教学,学员分散且学习时间碎片化等提供信息化解决方案,本文以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医药文化学习为入口,融入"互联网+"模式,建设一套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医药文化学习平台,探索新型学习渠道,提高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医药文化学习质量。  相似文献   

17.
中医临床思维是中医教育的关键,是培养中医临床人才的核心。当今,中医药事业在新时代新形势下蓬勃发展,要进一步传承与创新中医,其中重中之重就是中医临床思维的培养,这是提升整个学习周期内教育质量的重点和关键。作者有幸跟随李晶教授门诊学习,日益体会到培养中医临床思维和临床能力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中医临床思维贯穿于诊疗的全过程,落脚于规范的病历书写,体现于不断提高“识机”的过程中,体悟理法方药的内涵中,甄别和灵活运用方药的实践中,维护医疗安全及注重人文关怀的一言一行中,归根结底中医临床思维的培养,主要是在实践中建立的,只有通过早临床,多临床,借此逐步提高思、辨、感、悟能力,才能真正在理论与临床之间架起桥梁,形成理论与临床螺旋式上升的发展。中医临床思维的建立也非一日之功,需要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习观,才能真正培养高层次的中医药人才,促进中医药事业的不竭发展。  相似文献   

18.
朱俊程 《山西中医》2009,25(10):1-3
脉诊是中医四诊方法之一,临床学习应用有一定难度。清代著名中医学家陈修园对脉诊的阐述深入浅出,他继承《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脉诊理论,结合临床经验,主张以《内经》理论为主,具体分析王叔和、李时珍、张景岳等医家论述,创立八纲脉法,对脉诊理论的整理做到提纲挈领,知常达变。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四本《伤寒论》所据底本揭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超尘 《河南中医》2006,26(11):1-4
20世纪有四部《伤寒论》翻刻本、影印本或排印本在中医界有较大影响,它们是1912年武昌医馆翻刻本、1923年恽铁樵影印本、1955年重庆中医学会《新辑宋本伤寒论》、1959年南京中医学院《伤寒论译释》排印本。这四部书均称据赵开美《仲景全书·伤寒论》而翻刻、影印或排印。考证后认为:武昌医馆本是柯继文依照杨守敬提供的“影钞本”翻刻的;恽铁樵本是以日本安政三年崛川济本为底本削去返点符号而影印者;《新辑宋本伤寒论》源于恽铁樵本;《伤寒论译释》本亦以恽铁樵本为底本。  相似文献   

20.
疗效是中医的灵魂,张仲景作《伤寒杂病论》,不仅具备严密的理论体系,且临床屡用不爽,是中医药未来发展过程中传承创新的源头活水。阴阳五行是中医学理论体系构建的核心哲学思维基础,在《伤寒杂病论》中,张仲景应用"阴阳藏府系统"进行诊疗近乎完美地对此进行了诠释,构建了理法方药并存的阴阳五行诊疗体系,古今奉为圭臬。文章选取《伤寒杂病论》几个较佳版本,尝试以阴阳五行思维探求张仲景的诊疗体系,为中医临床与科研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