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大港油田原始低电阻率油层地质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寻找原始低电阻率油层 ,挖掘油田潜力 ,选取了大港油田原始低电阻率油层作为研究对象 ,进行地质成因分析。原始低电阻率油层是指油层电阻率原本就低而非受外在因素 (如泥浆侵入、层厚、上下围岩及测井系列等 )影响而形成的低电阻率油层。通过对原始低电阻率油层地质成因、机理的分析 ,发现形成原始低电阻率油层的主要地质成因是弱水动力沉积条件和成岩作用形成的次生孔隙。而这些成因则受沉积及成岩作用的控制和影响。因此 ,预测原始低阻油层的分布要从地质作用出发 ,结合对沉积条件、成岩演化、圈闭构造等的认识和成果来进行 ,最终确定形成低电阻率油层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2.
阵列感应测井技术在辽河滩海低阻油层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岩心物理实验与测井资料相结合的方法,深入分析了泥浆侵入对电阻率的影响以及滩海地区低阻油层的成因。低阻油层的成因非常复杂,受咸水泥浆侵入、低幅度构造、岩性细泥质含量高、高束缚水饱和度等多种因素造成。采用阵列感应测井技术反演地层真电阻率有效解决了咸水泥浆侵入造成电阻率降低的问题,在辽河滩海地区收到了明显的地质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3.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区延长组油层中高阻油层和低阻油层并存,低阻油层也可形成高产。仅依靠传统的油层识别和勘探方法将会低估或遗漏掉该类油层。对该区低阻油层成因的分析,作者认为。高束缚水饱和度是形成相对低电阻率油层的主控因素,高矿化度泥浆侵入和导电性矿物的存在也是低阻油层形成的主要因素。泥质附加导电性和高放射砂岩的存在对地层电阻率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在黄河口凹陷南部缓坡带馆陶组获得了一系列的油层发现,其中含有大量的低电阻率油层,且存在高产能的低电阻率油层,具有一定的勘探潜力,由于低阻油层与水层电阻率相当,给测井评价带来了较大的难度。综合岩心、薄片等资料,从粒度、泥质含量及黏土矿物、孔隙结构、束缚水饱和度、导电矿物等5个方面对该区馆陶组低阻油层微观成因机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通过低阻储层段与正常储层段多方面的对比,得出研究区岩性细、泥质含量高、孔隙结构复杂,高束缚水饱和度是影响该区储层低阻的重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低阻的宏观地质成因,认为该区馆陶组低阻油层的形成在地质上受研究区内沉积背景及成藏动力的控制。  相似文献   

5.
苏北盆地溱潼凹陷低阻油气层成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阻油气层是一种非常规储层,其油气层电阻率与邻近水层电阻率接近,或有时低于水层的电阻率.试油证实在苏北盆地溱潼凹陷阜宁组阜三段存在着低电阻率油气层,但其成因机理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认识.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等现代化实验技术,对其储层岩石学特征、粘土矿物类型、含量及分布、孔隙结构特征、地层水矿化度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研究表明形成溱潼凹陷阜宁组阜三段储层低阻的原因是:高束缚水饱和度、粘土附加导电性、高地层水矿化度.根据形成低阻油层的地质条件分析及导电机理研究认为,对于低阻油层的测井解释评价,应主要针对高含束缚水成因的低阻油层,在评价方法上应主要考虑采用"双水模型";对于低阻油层的分布预测,应考虑在沉积相的弱水动力沉积区寻找低阻油层的富集分布.  相似文献   

6.
渤海LD油田馆陶组与东营组中均发现与相邻水层电阻率相近的低阻油层,仅从常规测井响应特征上难以和水层进行区分。在现有常规测井、核磁及成像测井、钻井取心、生产动态等资料基础上,结合沉积、油藏等地质综合研究成果,进行低阻油层成因和机理分析,认为LD油田馆陶组与东营组低阻油层主控因素不同,馆陶组低阻油层的形成是因蒙脱石为主的黏土矿物导致束缚水饱和度较高所致,而东营组低阻油层主要受岩石组构变化、砂泥岩混积作用的影响,导致储层孔隙结构变差,从而形成了较高的束缚水饱和度。在此基础上,建立了3种基于常规测井资料的低阻油层测井识别和评价新方法,即相关法、重叠法和图版法,综合应用这3种方法可以定量识别低阻油层,从而有效指导油田低阻油层的评价和开发生产。  相似文献   

7.
渤海LD油田馆陶组与东营组中均发现与相邻水层电阻率相近的低阻油层,仅从常规测井响应特征上难以和水层进行区分。在现有常规测井、核磁及成像测井、钻井取心、生产动态等资料基础上,结合沉积、油藏等地质综合研究成果,进行低阻油层成因和机理分析,认为LD油田馆陶组与东营组低阻油层主控因素不同,馆陶组低阻油层的形成是因蒙脱石为主的黏土矿物导致束缚水饱和度较高所致,而东营组低阻油层主要受岩石组构变化、砂泥岩混积作用的影响,导致储层孔隙结构变差,从而形成了较高的束缚水饱和度。在此基础上,建立了3种基于常规测井资料的低阻油层测井识别和评价新方法,即相关法、重叠法和图版法,综合应用这3种方法可以定量识别低阻油层,从而有效指导油田低阻油层的评价和开发生产。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测井、岩心资料针对性地研究了某构造低电阻率油层的测井响应特征,分析了该区低电阻率油层的成因。低阻油层的成因非常复杂,受高矿化度地层水、低幅度构造、岩性细泥质含量高、高束缚水饱和度等多种因素造成。利用双感应-八侧向电阻率比值法有效解决了高矿化度地层水造成油层电阻率低的问题,并根据试油分析资料和测井典型分析层段建立了油气水层解释标准,提高了解释符合率,在P区收到了明显的地质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9.
海相油气藏的油层与水层电阻率对比度低,直接用阿尔奇方法难以实现对其束缚水饱和度和含水饱和度的精确计算。为了解决该问题,从地质因素分析入手,根据岩心、测井等资料,结合低阻油层的测井响应特征,探索海相低阻油层的成因机理,并在主控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储层饱和度精细评价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海绿石的束缚流体特性和附加导电性,是导致其形成低阻油层的主控因素;基于主控成因的束缚水饱和度计算模型和基于导电因素校正的含水饱和度计算模型所得出的低阻油层的饱和度,与岩心压汞实验分析得出的束缚水饱和度进行对比,吻合度较高。将基于导电因素校正的含水饱和度计算模型应用于Oriente盆地海相砂岩低阻储层综合评价中,提高了解释符合率和储层参数解释精度,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验证了该含水饱和度计算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松辽盆地南部低电阻率油层控制因素及分布预测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松辽盆地南部相对低电阻率油层是在钻井液侵入、低幅度构造、泥质附加导电等多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但在不同地质条件下,只有一种或两种因素起主要作用。分析10个油田的低电阻率油层的主控因素,预测了不同地区低电阻率油层的成因分布。图1表1参2  相似文献   

11.
东濮凹陷西斜坡油气藏特征与勘探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濮凹陷西部斜坡带西斜坡断块构造发育,断层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显著,不同断块带的成藏条件与油气富集程度差异明显。油气藏具有构造幅度低、非均质性严重、低阻油层发育及水驱油效率低等特点。因此,采用了低阻油层识别与老井侧钻等新技术,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根据油气藏发育特征,提出了新的勘探领域,为下一步油气勘探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2.
谢青  王建民 《岩性油气藏》2013,25(3):106-111
陕北中生界延长组地层中低阻油层较发育,其分布广泛,资源潜力巨大。由于其成因机理复杂,表现 形式多样,传统的方法难以识别,因此,结合油田生产实践,以录井、测井、实验分析及试油试采等资料为 依据,并以主力产油层组为研究对象,在综合地质研究的基础上,对志丹、安塞地区长6 低阻油层的成因 机理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对其进行识别评价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孔隙结构复杂、黏土附加导电能力 以及高地层水矿化度是研究区长6 低阻油层主要的成因机理;采用交会图法、测井曲线重叠法及邻近水 层对比法可以提高对低阻油层的识别准确度。  相似文献   

13.
东濮凹陷低阻油层成因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东濮凹陷低阻油层的测井曲线显示特征,从岩石物理特性、油藏高度、泥质砂岩阳离子交换、换井滤液侵入和导电矿物影响等几个方面系统地进行了低阻油层成因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东濮凹陷伏阻油层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骨架颗粒岩性细、泥质含量偏重、地层水矿化度高,油藏高度低是形成东濮凹陷低阻油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陆梁油田白垩系低阻油层的地球化学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阻油气层是指油气层的电阻率指数小于3.0,含水饱和度大于50%,或者说油气层的电阻率小于本油区正常油气层电阻率的下限值,这类油气层在我国很多油田均有发现。因引起低阻油气层的因素很多,如储层岩石中的导电矿物质量分数、储层孔隙结构、地层水矿化度及泥浆侵入程度等,给测井解释带来很多困难。以准噶尔盆地腹部陆梁油田白垩系油层为例,利用地球化学方法,如饱和烃色谱、沥青"A"质量分数、储层荧光及储层物性来识别油气层,它避开了上述因素的影响,只与储层流体的化学性质有关,可用于低阻油气层及薄油层的识别。  相似文献   

15.
珠江口盆地A油藏M_1油组为高孔低渗低阻油藏,为了查明造成油层低电阻率的主要原因,从储集层岩石粒度、泥质含量及粘土矿物类型和分布形式、孔隙结构特征、导电矿物含量、砂泥岩薄互层发育状况等方面进行分析,并与高阻层段M_2油组进行对比.形成M_1油组低电阻率的主要原因是:储集层细颗粒含量高,泥质含量高,细微孔喉体积百分数高,造成储集层束缚水饱和度高,增强了油层的导电性能;粘土矿物以伊蒙混层和高岭石为主,呈薄膜状、絮状、分散状分布,增强了储集层的附加导电能力;砂泥岩薄互层的发育使本身低阻的油层受围岩低电阻率的影响而变得更低.导电矿物和地层水矿化度虽对储集层电阻率降低有一定影响,但不是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珠江口盆地A 油藏M1油组为高孔低渗低阻油藏,为了查明造成油层低电阻率的主要原因,从储集层岩石粒度、泥质含量及粘土矿物类型和分布形式、孔隙结构特征、导电矿物含量、砂泥岩薄互层发育状况等方面进行分析,并与高阻层段M2 油组进行对比。形成M1 油组低电阻率的主要原因是:储集层细颗粒含量高,泥质含量高,细微孔喉体积百分数高,造成储集层束缚水饱和度高,增强了油层的导电性能;粘土矿物以伊蒙混层和高岭石为主,呈薄膜状、絮状、分散状分布,增强了储集层的附加导电能力;砂泥岩薄互层的发育使本身低阻的油层受围岩低电阻率的影响而变得更低。导电矿物和地层水矿化度虽对储集层电阻率降低有一定影响,但不是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低孔隙度低渗透率储层物性参数与胶结指数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继华  陈政  毛志强 《测井技术》2011,35(3):238-242
在低孔隙度低渗透率储层实际应用中发现,地层因素和孔隙度关系与典型的Archie公式特征不符。对于完全含水储层,由于岩石中导电介质和渗流介质都是地层水,其导电路径与渗流路径可近似看作相同,可以利用孔隙曲折度搭建岩石物性参数与电性参数之间的桥梁。对储层岩石孔隙曲折度的分析表明,在低孔隙度低渗透率储层中,孔隙曲折度与渗透率呈正比关系,渗透率越大,孔隙曲折度越大。当渗透率降低时,孔隙曲折度减小,说明细或微毛细管之间存在相互交联沟通,相对增加了岩石孔隙的渗流能力。正因为微毛细管之间的相互交联沟通形成了导电网络,导致储层岩石导电性增强;当孔隙度变小时,细或微毛细管孔隙所占比例增大,胶结指数值降低。  相似文献   

18.
渤海湾地区第三系中存在大量低电阻率油层,主要由复杂的孔隙结构、蒙脱石等具有附加导电性的粘土、盐水泥浆侵入或淡水泥浆深侵入等形成。针对实际地质情况,作者建议采取相应的测井与解释方法。对新勘探井必须进行“及时测井”或压力梯度等测井,对于老井,应采取多学科结合的综合解释方法复查。以此使得低电阻率油层成为新的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9.
为了准确解释低电阻油层的含水饱和度,建立了新的含水饱和度解释模型.新模型不但充分考虑了成岩过程中储层孔隙结构和地层水的变化情况,还考虑了阳离子的交换吸附作用,认为泥质砂岩的导电体积由被束缚水所占据的微孔隙导电体积及有效孔隙中的导电体积组成,2种导电体积中的导电体有不同的导电特性,泥质砂岩的整个导电响应为两者之和.应用该模型对曲堤油田低电阻油层的含水饱和度进行了解释,并将用压汞资料所求的含水饱和度作为参照值进行比较,新模型所计算的含水饱和度与压汞资料所计算的含水饱和度基本一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安岳—合川地区储层属于低孔、低渗砂岩储层,其复杂的微孔隙系统以及较大的水膜厚度使其具有高束缚水饱和度,且高矿化度的地层水形成了异常发达的导电网络,形成低阻特征。文中结合储层的岩性、物性及水质等进行了相关计算和实验分析,探索了研究区低阻气层的成因。结果表明,导致研究区气层低阻的因素包括粒度大小、高矿化度地层水、高束缚水饱和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