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八百里秦川文武盛地,五千年历史古今名城”。陕西省位于黄河中游和汉江、嘉陵江的上游,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摇篮,也是华夏饮食文明的发祥地,又是中国烹饪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悠久的历史,辉煌的成就,遐迩驰名,源远流长而载入史册。早在距今约5000~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黄河、渭河流域的饮食文化就比较发达。  相似文献   

2.
王迎全 《烹调知识》2008,(12):40-41
陕西省位于我国黄河中游和汉江、嘉陵江的上游,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摇篮,也是华夏饮食文明和烹饪技术的发源地,而陕莱又是中国烹饪风味体系中一支很重要流派。作为饮食文化反映的陕菜,有着悠久的历史,辉煌的成就,遐迩驰名,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3.
秦茂林 《烹调知识》2007,(12):32-34
毛泽东同志曾对他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我看中国有两样东西对世界有贡献的,一个是中医中药,一个是中国饭菜。饮食也是文化。作为尧、舜、禹的故乡和华夏民族发祥地之一的山西,在孕育了历史悠久华夏文明的同时,也创造了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有着光辉灿烂的饮食文化历史。  相似文献   

4.
《肉类研究》2019,(7):88-89
<正>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华夏文明历史的大国,很早就有了"礼乐文化始于食"、"民以食为天"等观念,饮食文化作为华夏文化史中耀眼的"明珠",也是中国文化持久发展的重要原动力之一。大学校园文化是大学生赖以健康成长的  相似文献   

5.
<正>作为古老黄河文明和神秘西夏文化曾经繁衍的地方,我国回族文化的典型代表,宁夏成为了解我国文化的重要窗口作为古老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我国古丝绸之路上东西方贸易、文化交流的重要一环,地处我国西北部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在我国的历史发展中享有重要地位。宁夏,身处黄河中游地区,其境内大部分地区因被黄河缓慢穿流而成为河套的一部分,其土地富饶肥沃,素享有"塞上江南"之美誉。独特的  相似文献   

6.
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有数的独立起源的古文明之一,有着从未间断的绵延过程。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当中,中国的饮食文化始终处于世界饮食文化的领先地位,而深独树一帜的西北地区饮食文化自伏羲时代发端,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并且随着农业文化的东传,使饮食结构产生了重大变化,促进了中国饮食文化的成熟,其意义是十分重大的,当引起研究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1ZX-1型筑埂机的设计张道林刁培松张为春山东工程学院筑埂蓄水压碱是黄河三角洲地区针对近几年来黄河断流所采取的一项新的农艺,黄河上游大量引水及自然条件的变化使黄河连续几年来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长时间断流,给黄河下游特别是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带来了...  相似文献   

8.
《肉类研究》2019,(9):80-81
<正>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其中食品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品味锻造了华夏子孙的健康体魄和高尚情怀。在当前文化理念、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的背景下,食品文化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文化资源,也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活力和趣味性的重要途径,特别是近年来随着《舌尖上的中国》、《深夜食堂》、《味道》等饮食文化类节目的热播,掀起国内饮食文化的热浪,如能将这些食品文化资源融入道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则更容易提升学习者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趣,从而以饮食文化为契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9.
<正>悠久的历史,丰厚的文化资源,使甘肃成为了丝绸之路上一颗耀眼的明珠2000多年前,张骞自都城长安出发,一路向西,完成了史无前例的"凿空"之旅。这趟旅行不仅为东西方文化交往搭建了桥梁,也将古老的华夏文明带向了全世界。作为陆上丝绸之路的第二站,甘肃以其独具魅力的敦煌文化和早期黄河文明,成为了丝路文化中一颗耀眼的明星。甘肃省,简称"甘"或"陇",位于黄河上游,以兰州为省会。傍黄  相似文献   

10.
尚静雅 《食品工业》2021,(1):I0036-I0036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天"者,至高之尊谓,也就是说"悠悠万事,唯此为大",这是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出发点。儒家认为民食关系着国家的稳定,传统文化注重从饮食角度看待社会与人生。同时,在经济全球化以及文化多元化的趋势之下,我国的饮食文化在世界各国开始传播,但受饮食文化的差异以及地域文化的影响,中西方对同一菜名的翻译也出现一些差异。王学泰先生的《华夏饮食文化》以历史学、哲学、文化学、民俗学的大视角,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对我国饮食文化加以探讨:重点介绍了各时代的食物、肴馔、食品加工、烹调、饮食习俗乃至进餐环境、食具餐具等情况,并论述了不同阶层人群的饮食生活。本文拟根据《华夏饮食文化》的基本思路,刍议中西方菜名翻译的一般原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1.
谢圣婷 《中国酿造》2020,(1):I0010-I0010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各国由于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因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饮食文化。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文明历史的国度,其饮食文化最早可追溯到中国旧时器时代。中国早期的烹饪方式为石烹,烹饪方法主要为炮、煲、焙炒等,由此可见中国的烹饪方法从早期开始就已经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这对于我国饮食文化的发展、进步具有促进作用。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逐步提高,中国的饮食文化也渐渐发展成熟,于是烹饪方式愈加多样,出现了煎、炸、焖等烹饪方法。  相似文献   

12.
说戏话吃     
正"礼之初,始于饮食",这是出自《礼记》中的一句话。的确,饮食关乎文明,"吃"乃人生大事,孔子早言"食不厌精",民间向有"食为天"之说。近代孙中山更是高度赞扬中国饮食文化,在《建国方略》中,他不但把"悦口之味"同"悦目之画,悦耳之音"相提并论,且把"中国烹调技术之妙"视为华夏文明"进化之深"的标志之一。正是这发达的饮食文化,孕育出了梨园舞台上一个妙趣良多的关目——"吃"。下面,就听我慢慢道来。  相似文献   

13.
饮食文化的文化自信中国的文明和文化,从诞生至现在,绵延数千年一直没有中断,一直是原生态存在,而且不断在繁衍和创新,有着强大的文化基因。而文明的载体如房舍建筑、语言文字、饮食文化和饮食习俗等。中国的饮食习俗和中餐的特点就是一脉相承,技艺多样、品种多样、风味多样,参与性强、互动性强、故事性强。所以,研究中国的饮食和文化,要从全国和世界的角度。  相似文献   

14.
正常言道,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类为了生存所必须进行的基本生活行为。随着时代发展与文明进步,饮食早已不仅仅代表着充饥饱腹的功效,而是受历史发展、地理位置、宗教信仰、民族文化等多方面影响,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国度,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无法割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当代文学作品中,食物叙述是较为常用的一种写作特征,在这些文学作品的描述中,不仅记载了这一时期我国饮食的发展历程,还能让读者更好地认识到各地饮食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5.
李艳鸣 《烹调知识》2012,(10):57-57
壮族是广西的代表民族,壮族的饮食深受悠久的历史文化影响,风味独特。 食材来源:取之自然 纯原生态 谈到壮族饮食文化,不能不提到中国烹饪大师、中国饮食文化丛书编委会高级编委罗书铭。罗书铭多年从事餐饮文化研究,对壮族饮食文化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壮族作为岭南地区的土著民族,饮食文化的形成深受独特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影响,已形成口味非常,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相似文献   

16.
<正>饮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价值。在中国文学中,饮食文化也有着非常丰富的体现,既借助文字将饮食文化之美展示了出来,推动了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同时也极大程度地丰富了文学题材,充实了文学理论,推动了文学的发展。本文以中国饮食文化中的文学价值体现为研究主题,深入探究了中国饮食文化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价值体现,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朱光甲 《中国食品》2023,(20):68-70
<正>传统饮食文化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地域文化和民俗特色,挖掘传统饮食文化中的思政元素,可以激发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传统饮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之间存在许多共同性,传统饮食注重的是天人合一、和谐平衡的哲学思想,与思政教育理念相契合;传统饮食强调节约、健康、家庭团聚等价值观,与思政教育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一致性。基于此,本文重点探讨了促进饮食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河南,古称中原,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在元代以前是中国历史的核心区域。自夏而金的3000余年间.200多位帝王建都或迁都于河南。省内文物古迹、风景名胜闻名海内外,其文化内涵更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相似文献   

19.
饮食文化与旅游业发展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历史悠久,文明演进源远流长,饮食文化便是祖国丰富的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在旅游业逐渐成为世界第一大朝阳产业的的今天,研究和探讨如何开发利用饮食文化这一独特的旅游资源,对加快我国旅游业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饮食文化是一个国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象征,中国饮食是中华文明的产物,其文明成熟度高于世界其它文明古国。因此,自古以来,中国文化就以饮食为先导,担负了文化传播的使命。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弘扬中国的饮食文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而中国美食也将成为北京奥运会上的一大亮点。本文对中国饮食文化如何借助奥运会进行传播的问题作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