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1 毫秒
1.
单采血小板对献血者外周血象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随着机器单采血小板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单采血小板以浓度高、纯度好的持性,受到临床的普遍欢迎。笔者回顾分析了50例长期献血小板献血者的外周血象变化,探讨长期献血小板对献血者外周血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单采血小板因其浓度高,纯度高,临床治疗效果好等优点,现已被临床广泛使用,该制品对血小板减少或功能异常而导致出血的患者具有明显的疗效.献血者长期多次捐献血小板后对人体蛋白质、血脂、血糖、肾功、电解质等血清生化指标及血液粘稠度影响的研究报道较少.我们对100名捐献单采血小板的献血者进行了研究,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提高单采血小板献血服务质量,扩大建立1支固定单采血小板献血者队伍。方法运用品管圈活动的管理方法,分析影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固定队伍的因素,制定对策并组织实施。结果品管圈活动后,改善了单采献血服务环境,优化了服务流程,提高了单采血小板服务质量和水平。结论品管圈活动的管理方法,提高了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固定队伍人次和献血者服务满意度,确保了临床血小板的供应。  相似文献   

4.
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单采血小板得以普及,临床使用量迅速上升.因此,合理正确利用血细胞分离机,采集符合临床需求的单采血小板,有利于全面提高血小板使用量.我们对使用的2种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单采血小板的性能进行比较评价,现比较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影响献血者无偿志愿捐献单采血小板的因素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调查和研究影响献血者捐献单采血小板的心理和环境等因素。方法 设计了《单采血小板无偿供者问卷调查表》 ,对单采血小板的无偿供者进行随机调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在单采血小板捐献的整个过程中 ,献血者在不同程度上受各种心理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结论 在无偿志愿捐献单采血小板的各个阶段 ,要重视相关的心理、环境和专业因素对供者的影响 ,以便通过提供优异的服务 ,保留和发展献血者队伍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比较单采设备中血小板校准系数(YSF系数)调整前、后单采血小板含量,探讨YSF系数对单采血小板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480例无偿献血者分成2组,每组240例.选取Trima Accel血细胞分离机,采集240例无偿献血者当前YSF系数的单采血小板.按照操作手册调整Trima Accel系统的YSF系数,采集调整YSF系数后240例无偿献血者的单采血小板.比较YSF系数调整前、后两组的血小板收集量、血小板容量、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及储存期末pH值等的差异.结果 YSF系数调整前、后两组血小板收集量、白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血小板容量、红细胞计数及储存期末pH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调整后单采血小板的血小板含量不合格率由24.67%降至13.33%.结论 调整YSF系数可降低单采血小板含量不合格率,提高单采血小板的质量,采供血机构应制订标准工作流程,规范YSF系数的设置,以保证临床输注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单采血小板受到采集仪器和采集时间以及人们接受程度等多种限制,目前多数血站的血小板捐献者多为固定献血者,这就造成了献血者反复多次捐献单采血小板。且2012年7月1日实施的《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规定单采血小板献血间隔:不少于2周,不大于24次/年;相比2001版规定"每隔4周采集一次",理论上单采血小板献血者较之前单采次数翻倍,且单次捐献2 U时体外循环使用的枸橼酸盐抗凝剂量也大幅增加。目前已知,相对大量枸橼酸盐抗凝剂的应用会引起机体内电解质代谢变化,如血钙、磷水平下降同时引发血甲状旁腺素水平升高。骨代谢平衡是由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在不断的骨重建中维持的,而钙的代谢变化是骨代谢中最主要的环节,因此长期频繁大量枸橼酸盐所致的低钙血症是否引发骨代谢生理变化?引起了人们的兴趣。本文就长期频繁捐献单采血小板对献血者机体电解质和骨代谢的影响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RIMA)预测单采血小板临床用量的可行性,为单采血小板采集计划的制定和献血者的招募提供参考。方法采集佛山市中心血站2007-2015年单采血小板每月的临床用量数据,用SPSS软件对2007-2014年的临床用量数据建立ARIMA模型,对2015年每月的单采血小板临床用量进行预测。结果建立的模型为ARIMA(1,1,1),预测平均相对误差为5.56%,预测效果较好。结论 ARIMA模型能较好地拟合单采血小板临床用量序列并进行短期的有效预测,可为血站单采血小板采集计划的制定和献血者的招募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9.
手工分离血小板与单采血小板质量及输注疗效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对手工血小板和单采血小板的质量进行检测,比较2种血小板输注效果,评价手工血小板输注的治疗作用。方法对115个治疗量单采血小板、294袋(2U/袋)手工血小板的血小板含量计数,了解其质量;对113名患者输注前后的血小板数值进行检测,根据CCI值和临床症状进行疗效评估。结果单采血小板的平均计数为(2.35±0.54)×1011,合格率为75.65%;手工血小板平均计数为(0.62±0.25)×1011,合格率为85.37%。输注有效率测定,单采血小板组1h CCI(14.65±16.61)、24h CCI(9.59±16.67),手工血小板组1h CCI(16.96±14.65)、24h CCI(10.31±15.64),单采血小板组的输注有效率为52%、手工血小板组为63%。临床疗效观察,输后症状有明显改善者单采血小板组70%、手工血小板组57%。结论手工血小板Plt和CCI值均高于单采血小板;临床疗效接近单采血小板,临床手工血小板可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10.
化疗的患者常因血小板减少而中断化疗,化疗期间输注血小板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为了避免供者因长期输注血小板产生抗体,我们采用固定某一供者的血小板供给固定某一患者,1周1次单采血小板的方法。介绍如下。1方法供者系长期务农健康合格的献血者。采用50型细胞分离机...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探讨单采血小板后献血者外周血小板数的变化和恢复的情况。方法对100名献血者在单采血小板前、单采后0、24、48、72、96 h分别进行外周血小板计数,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00名例献血者单采血小板1、2 U后,有71例外周血小板数下降,有29例血小板数无明显下降,其中有18例血小板数还上升。29例(未明显下降组)单采1、2 U血小板前、单采后0、24、48、72、96 h各组之间均无统计学意义;71例单采后0、24 h分别与其他各组之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且单采后0 h与单采后的24 h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单采量为2 U结果单采后0 h组与其他各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单采后24、48 h与其他各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而单采后24 h与单采后48 h之间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采前与单采后72 h、单采后96 h之间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796)。结论单采血小板后有部分献血者的外周血小板数下降不明显,有的反而会上升。大部分献血者在捐献血小板后外周血小板数会下降,单采后外周血小板数就逐步开始恢复,故适量捐献血小板会很快得到恢复,对身体并没有明显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相关因素,为制定单采血小板献血反应的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该站743例首次单采血小板捐献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可能影响首次单采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Logistic分析,然后对有统计学意义的观察指标做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体质量、全血捐献史是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OR=0.301,P0.05)、体质量(OR=0.411,P0.05)及全血捐献史(OR=0.441,P0.05)是影响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主要因素。结论年龄、体质量及全血捐献史可能是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单采血小板采集全过程的关键控制点,以达到单采血小板采集全过程质量控制。方法找出单采血小板采集全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并在单采血小板采集全过程中加以控制。结果单采血小板采集全过程质量得到控制,保证了单采血小板的采集质量和产品质量。结论实施单采血小板采集全过程的质量管理是献血服务质量体系在单采血小板采集全过程的规范实施,有利于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单采血小板与浓缩血小板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12例患者输注血小板前后的血小板数值进行检测,根据血小板计数增加指数(CCI)、血小板回收率(PPR)以及临床症状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单采血小板和浓缩血小板均有输注疗效,单采血小板有效率CCI 89.09%,PPR 93.64%,浓缩血小板有效率CCI 63.73%,PPR 69.61%;单采血小板组和浓缩血小板组在输注后1 h CCI、24 h CCI以及1 h PP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 h PP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在临床出血症状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对血小板减少的患者,输注单采血小板可明显提升外周血中的血小板数量,并能迅速起到止血的目的,防止大出血并发症,而浓缩血小板效果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频繁单采血小板影响献血员巨核细胞的生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血小板单采对献血员巨核细胞生成的影响,于末次单采血小板5周后,检测42名频繁单采血小 板献血员(连续24个月内单采血小板≥1次/月,1次/治疗剂量≥2.5×1011血小板)和62名少量单采血小板献血 员(连续24个月内单采血小板<1次/月)以及40名未单采过血小板的健康无偿全血献血员(末次献血6个月后) 的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和血浆血小板生成素(TPO)、IL-3、IL-6及NO水平。结果表明:频繁单采血小板献血员的血 浆TPO水平显著低于少量单采血小板献血员(P<0.01)和全血献血员(P<0.01);3组间的血小板计数、血浆IL- 3、IL-6和NO水平均无显著性差异。上述结果显示,频繁单采血小板献血员的骨髓巨核细胞数量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血小板单采对于不同性别、年龄固定无偿单采血小板献血者血液学指标的影响。方法 根据累计献血次数的不同分为5组,分别测定每位献血者第一次血小板单采和最后一次血小板单采时的血小板、血红蛋白、白细胞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血小板单采对于不同性别、年龄固定无偿单采血小板献血者血液学指标(血小板、血红蛋白、白细胞)的影响略有差异。结论 只要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单采血小板献血条件,固定血小板单采不会影响献血者健康。  相似文献   

17.
单采血小板在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在国内已被广泛使用.但相对较小的临床用量和较短的有效保存时间,使得单采血小板的库存调控较为困难.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电话保留成功的单采血小板献血者部分特征,为制定有效的单采血小板保留策略奠定科学的依据。方法收集最近1年内有至少1次捐献单采血小板的记录、无献血不良反应记录、献血后血液检测结果为合格且符合《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的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部分资料,通过拨打电话号码进行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保留。结果通过拨打电话号码联系了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共计1 160人次,有效保留献血者共计652人次,成功率为56.21%。其中,男女成功率分别为59.48%和45.35%;18~25周岁成功率为50%,26~35周岁为61.89%,36~45周岁为54.77%,46~55周岁为57.85%,56~60周岁为75%。结论近1年内的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保留率高,有利于建立起一支固定捐献单采血小板的献血者队伍,确保临床安全充足的血液需求。  相似文献   

19.
献血者在捐献单采血小板过程中体内输入大量的ACD-A抗凝剂,其凝血机制减弱,同时捐献血小板后体内血小板计数也比平常减少,影响其凝血功能[1],加上单采血小板所使用的针头较粗,导致单采血小板者穿刺针眼止血效果不理想,一般常规压迫时间较长(15min左右),伤口愈合慢,若处理不当,仍有高达7.03%的单采血小板者针眼出现血肿或感染[2].  相似文献   

20.
马伟  余鑫  林莉 《中国输血杂志》2013,26(8):756-757
随着国内输血技术的发展,单采血小板临床用量持续增长.因此,不断探讨、总结单采血小板采集过程中多种情况导致采集失败原因及对策[1],提高采集技能,减少采集失败的人为因素,合理利用献血者资源,确保单采血小板质量[2],向临床提供安全优质的血小板制剂,为提高献血服务质量,进一步做好献血者保留措施提供重要依据显得尤为重要.现对2010 ~2011年27例单采血小板采集失败常见原因加以分析并提出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