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2 毫秒
1.
目的 分析2018-2022年南昌地区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年龄、性别、职业、献血量变化等特征,为发展本地区单采血小板固定献血队伍提供依据,保障临床供血安全。 方法 收集2018-2022年江西省血液中心血站信息管理系统中单采血小板捐献信息,分年度统计献血人次、年龄、性别、职业、献血量、户籍、献血次数、二次献血占比,并进行比较。 结果 2018-2022年,南昌地区单采血小板捐献人次呈前增后降变化态势,2021年最多,达9662人次;年龄分布上,35岁及以上年龄段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人次占比达到61.78%后逐步下降,最低至48.70%。18-24岁年龄段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人次占比由18.35%开始逐步增高,最高至32.71%;男性是主要的单采血小板献血人群,占年度总献血人次77.61%~78.40%;登记职业为其他的人群是主要单采献血人群,占年度总献血人次43.71%-51.56%;单次捐献2U血小板人次比例持续增长,最高达82.03%;年度内献血1次人数占比较高,最高至66.42%;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年度内二次献血比例较低,最高仅为21.48%。 结论 2018-2022年间,南昌地区单采血小板献血事业取得了一定发展,但基础不够牢固,应对风险能力不足。在后疫情时代,应针对本地区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以年轻人、男性、其它类职业为主的特点,制定定向招募政策;应开发不定期单采血小板献血者、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二次招募动员专项策略,提升二次献血率;应积极贯彻落实全流程优质服务理念,增强献血者粘性;应组建好应急单采献血队伍并定期更新,并确保应急单采献血队伍能联系、能响应以加强应急保障潜力。通过一系列举措,有效组建并扩大本地区单采血小板固定献血者队伍,夯实单采血小板献血事业发展基础,保障地区单采血小板临床供血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分析上海某血站单采血小板无偿献血情况,探讨保留单采血小板捐献者的策略,为进一步加强单采血小板献血志愿者的保留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取问卷调查和电话回访等方法,回顾性总结2009-2018年上海某血站的血小板单采工作状况,比较无偿献血者的性别、动机、采血者服务等对献血者献血意愿和再次献血行为影响的相关性,分析对固定献血者保留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固定献血人群中女性比例较高,医护人员良好的服务是促进固定献血者保留的重要因素,献血者时间和地点的改变是影响成分献血的主要因素,提高献血者对自我价值的实现是有效的再招募手段。结论通过献血宣传、精准服务以及后期交流等方式可以提高对血小板固定献血者的保留。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相关因素,为制定单采血小板献血反应的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该站743例首次单采血小板捐献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可能影响首次单采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Logistic分析,然后对有统计学意义的观察指标做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体质量、全血捐献史是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OR=0.301,P0.05)、体质量(OR=0.411,P0.05)及全血捐献史(OR=0.441,P0.05)是影响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主要因素。结论年龄、体质量及全血捐献史可能是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外周血小板恢复的影响因素。方法随机测定110例献血者捐献血小板单采前、单采后不同时间点的外周血小板计数,并根据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MI)、采集仪器、采集量、献血次数等进行分组统计分析。结果不同性别、年龄、BMI、采集仪器、采集量组,采后不同时间(0 h、1 d、2 d、3 d、4 d、6 d)PLT计数均较采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后7 d PLT较采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首次单采组采后0 h、1 d、2d、3 d、4 d较采前PLT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后6 d、7 d PLT较采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采后血小板的恢复不受年龄、性别、体质指数、采集仪器、采集量的影响,首次单采献血者恢复较多次单采献血者快。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12个月内多次捐献单采血小板对献血者部分血常规指标及血小板相关因子的影响。方法将12个月内捐献单采血小板≥20次的献血者60例作为研究组,以初次捐献单采血小板献血者28例作为对照组,收集献血者献血前血红蛋白(HGB)、红细胞比容(HCT)、血小板计数(PLT)、累计献血次数等数据,并进行分析研究。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两组献血者献血前血浆中血小板生成素(TPO)、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β-血小板球蛋白(β-TG)、血小板第4因子(PF4)的血小板生成及活化相关因子的水平,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研究组献血者平均年龄高于对照组(P0.05),但其初次献血年龄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通过协方差分析发现,不同年龄的献血者一年捐献20次以上的单采血小板,其外周血HGB、HCT、PLT等血常规指标变化无显著差异。不同累计献血次数的献血者一年捐献20次以上的单采血小板,其外周血PLT无显著差异(P=0.142),累计献血次数51~100次的献血组HCT、PLT高于另外两组(P=0.033,P=0.023)。不同年龄和不同累计献血次数对献血者血浆TPO、PAF、vWF、β-TG、PF4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多次捐献单采血小板对献血者外周血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血小板计数无明显影响,年龄及献血次数对血小板相关因子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以下简称献血者)的铁储存状况,为制定科学献血策略及服务献血者提供依据。方法对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3 444例单采血小板献血者进行血浆铁蛋白检测结果分析,分别从性别、年龄、献血状态和近1年献血次数评估献血者铁蛋白状况。结果 3 444例单采血小板献血者铁蛋白低值率为26.63%,其中男性为26.75%、女性为26.31%,二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男性和女性初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不同年龄组别铁蛋白浓度和铁蛋白低值率均无统计学差异。随着献血次数增加,男性和女性献血者铁蛋白浓度均呈下降趋势、铁蛋白低值率均呈增高趋势。结论本研究多维度地分析了我国单采血小板献血者铁蛋白的基线数据,为下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献血前开展铁蛋白检测有助于降低献血者缺铁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无偿献血者外周红细胞指标对单采血小板质量的影响,并探讨筛选献血者的适宜标准。方法:收集194名无偿献血者的献血前外周红细胞指标(包括红细胞平均体积、平均血红蛋白含量、平均血红蛋白浓度)与单采血小板收集量进行单因素相关分析,并对献血者采集前后的相应指标作配对比较。结果:无偿献血者的采血前外周红细胞平均体积、平均血红蛋白含量、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均与单采血小板收集量呈负相关关系,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外周红细胞指标是筛选单采血小板无偿献血者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8.
13名符合加拿大红十字血液中心献血标准的献血者,用自动化Haemonetics V_(50) Surge机进行血小板单采,每个献血者在22天内进行10次单采。每次单采前、后及从单采的浓缩血小板液中无菌取样进行以下检测:血小板计数、平均体积分布、产品的血小板总数和白细胞计数。第1、7和10次单采前及末次单采后7天检测献血者的IgG、IgA和IgM含量,T_4和T_(?)淋巴细胞及血小板聚集反应。  相似文献   

9.
联合国输血管理机构建议对于自愿单采的献血者进行定期检查,包括全血计数,总蛋白、白蛋白测定,为此作者调查了血小板单采献血者献血前后血液学数值是否有显著性变化,并建立了献血后的参考值范围,以利用其考查献血者是否适宜于继续作血小板单采。方法如下。 标本来源于进行血小板单采的112名献血者,其中男78名,女34名。采用单侧手臂操作,CPD保养液抗凝,收集富血小板血浆,最后收集的血浆体积包括抗凝剂不超过600ml,给献血者回输150~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献血400ml后献血者相关血液学指标恢复情况。方法选择年龄、体格检查及献血前血液检验指标均符合我国现行法规要求的各种年龄的自愿无偿献血者123名,每人采血400ml,在献血后24h、7d、1个月和3个月时各采集血样1次,观察其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比积、血小板、血浆总蛋白、白蛋白和血清铁的动态变化与恢复情况。结果献血者献血400ml后,其白细胞、血小板、血浆总蛋白和白蛋白水平,同献血前比较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献血400ml后,其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比积和血清铁在3个月内均可恢复到献血前水平。结论无论男女,只要符合我国现行规定的年龄与健康标准,每人每次献血400ml,且间隔3个月献1次血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苏州市2013年单采血小板献血情况,以便更好地进行下一步的招募工作。方法对2013年在苏州市中心血站成功捐献机采血小板的5,513名献血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中,年龄以18~35岁的人群为主,占73.6%,性别以男性居多,占88.1%,捐献1~2次的人群占77.9%,血型分布特征为O>A>B>AB。结论单采血小板的献血者人群的年龄、性别有一定的分布特征,可有针对性地进行招募。该市捐献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保留工作存在不足,需对现有的献血者进行科学管理。  相似文献   

12.
单采血小板,因其血小板含量高、白细胞污染率低、输血不良反应和经血传播疾病的发生率低、治疗效果明显,受到临床欢迎并广泛应用。随着无偿单采工作的深入开展,在单采血小板过程中实施护理干预,对降低和预防献血反应的发生、保护献血者的身心健康、调动献血积极性、建立一支相对固定的单采血小板献血者队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通过对2006年10月~2007年10月315例献血者进行有计划的全程护理干预,在降低献血反应方面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开封地区单采血小板无偿献血人群特点,为制定招募策略和发展单采血小板献血队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开封地区3 054名单采血小板无偿献血者的人群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开封地区男性单采血小板献血人数占71%,远高于女性;献血者年龄集中在26-55岁,占总人数的89.5%;职业以工人、农民为主;献血者A型、B型、O型3个血型人数分布较均匀,B型A型O型AB型;献血频次在1-2次的占54%;单份血小板献血人数自2011年起呈下降趋势而双份献血人数逐年增长。结论开封地区中年农民和工人为本地区献血主力,应认真做好献血者保留工作;发展年轻大学生和固定献血者献血潜力较大。通过制定有针对性地宣传招募策略,建立1支固定的、结构合理的单采血小板无偿献血队伍,以确保临床供应充足和血小板质量安全。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观察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多次单采后与未单采过血小板的无偿献血者的血液学指标是否有差异 ,笔者对其进行了检测分析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1 检测对象及方法 将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按单采次数划分为两组 ,第一组为 1~ 1 0次 ,第二组为1 1~ 1 6次 ,单采周期为 1个月。将首次来血站无偿献血合格者作为对照组 ,比较三组人群血小板数( PLT)与血小板平均体积 ( MPV)。将单采献血者按男女性别分组 ,分别比较白细胞数 ( WBC)、红细胞数 ( RBC)、血红蛋白 ( Hb)。检测结果经 t检验分析。2 仪器试剂 使用 Coulter Ac.T diff细胞…  相似文献   

15.
杜红梅 《中国输血杂志》2011,24(11):951-952
目的探讨影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发生不良反应个体相关因素,以便采取相应措施减少不良反应发生,保证献血者的健康。方法对2008年4~12月本站采集的516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用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单采献血者发生不良献血反应个体相关影响因素及影响效果。结果 516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中,发生献血反应44例,总反应率8.5%,其中轻度10(1.9%),中度3例(0.6%),重度未见;枸盐酸盐中毒占31例(6.0%),不同个体因素的献血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不同。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献血反应的主要因素有:性别、体重、血液体外循环量。结论性别、体重、血液体外循环量可能是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各因素造成的低血容量是献血者发生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低体重、初次献血、年龄偏小的女性更容易发生献血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体内铁储备状况,为研究和制定更细致和更完善的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健康检查标准提供有力的实验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选取2018年10月符合标准的297例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样本,分析影响铁储备指标的相关性因子,从年度单采血小板次数方面,探讨其对献血者体内血红蛋白(Hb)、血清铁蛋白(SF)及铁缺乏率的影响,全面调查献血者的铁储备状况。结果:单采血小板献血者SF水平与年度单采血小板次数呈负相关(r=-0. 416,P 0. 01);随着年度献血次数的增加,SF水平不断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随着年度献血次数增加,单采血小板献血者铁缺乏比率有增加的趋势。男性18-23次组铁缺乏比率为12. 5%(8/64),女性18-23次组的铁缺乏比率为40%(6/15)。结论:采供血机构对重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可适当减少招募次数,有必要增加SF的检测。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广州市全血献血者中参加单采血小板捐献的人群特征分析,研究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人群特征和对应招募策略。方法以2015年在广州血液中心全血献血者为研究对象,使用SPSS软件对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献血地点、献血状态进行描述、卡方检验和逻辑回归。结果 36岁以上、大专或以上学历的重复全血献血者更可能捐献机采血小板。年龄、受教育程度、献血地点、献血状态都是捐献机采血小板的相关因素。这些因素可能与全血献血者对单采血小板捐献的关注度、知识和愿望有关。结论从全血献血者中招募单采献血者时,建议宣传工作可重点选在固定献血点和高校发动资深重复献血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次反复捐献单采血小板(PL T )对献血者健康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7月至2013年9月献血次数15次以上的无偿献血者57例,比较其首次献血前与末次献血前献血者外周血7项指标的变化。结果 PLT、PLT平均体积(MPV)、血红蛋白(HGB)、红细胞比容(HCT)末次采集前与首次采集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细胞(WBC)计数、红细胞(RBC)计数、红细胞平均体积(MCV)末次采集前与首次采集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次捐献单采PLT 可以促进骨髓造血功能,对机体并无明显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从临床患者亲友中招募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情况,探索新形势下单采献血者的招募模式。方法选取1 025例成功招募数据,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20从献血次数、年龄、性别、是否成功采集等方面来分析该群体献血者的人群特征。结果临床患者亲友招募中,男性的单采献血成功率(75.29%,588/781)要高于女性(68.44%,167/244),首次献血者的单采血小板成功率(69.67%,487/699)低于多次献血者(82.21%,268/326),年龄对于该群体献血者是否成功捐献血小板无影响。该群体献血初筛不合格原因中前3位的是:WBC(4.17%,43/1 025),ALT(3.84%,39/1 025),乳糜血(3.04%,31/1 025),再次献血率达7.8%(59/755)。结论从临床患者亲友中招募,可以成为招募首次单采献血者的路径之一,以作为无偿献血模式的补充。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多次单采血小板后献血者血小板生成素及血小板活化因子变化的情况。方法选择105名自愿捐献单采血小板达≥10次的献血者(每次捐献间隔期≥1个月),在首次单采血小板前、末次单采血小板前、末次单采血小板后即刻244、87、2、96 h分别留取血浆标本,进行人血小板生成素(TPO)及人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的检测,并对不同献血间隔期、单采前后不同时间段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分类统计分析。结果不同献血间隔期、单采前后不同时间段(首次单采血小板前、末次单采血小板前、末次单采血小板后即刻、24、48、72、96 h)各组的TPO及PAF均无统计学意义(F=0.2590,.251,0.857,1.780,P均>0.05)。结论适量的捐献血小板(每次捐献间隔期≥1个月),其血小板生成素及血小板活化因子单采前后均无显著性变化,不会引起献血者的身体伤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