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超声内镜下诊治上消化道良性隆起型病变118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良性隆起型病变(upper gastrointestinal benign protrusive lesions,UGBPL)的诊断价值和不同治疗方法的优缺点.方法:运用超声内镜检查118例上消化道隆起型病变,并对其中80例分别用内镜下高频电直接切除、透明帽下黏膜切除术(cap-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cEMR)、尼龙绳结扎、圈套器套扎及鼠齿钳钳夹治疗.结果:食管隆起病变以平滑肌瘤最常见,占食管良性病变的62.2%;胃间质瘤占胃良性隆起性病变的50%,十二指肠以息肉多见,占十二指肠良性隆起性病变57.9%,囊肿占31.6%;本组施行内镜下治疗仅cEMR术中少量渗血,用氩气或者钛夹即可止血.结论:超声内镜下高频电直接切除、尼龙绳结扎、圈套器套扎、鼠齿钳钳夹方法安全、有效,cEMR相对有出血危险.  相似文献   

2.
十二指肠隆起型病变的超声内镜及病理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隆起型病变的内镜及组织学特征,加强对十二指肠隆起型病变的认识,提高诊断能力.方法 对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内镜中心2005年至2010年检出的869例十二指肠隆起病变的内镜表现和病理特点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869例隆起病变中,正常组织误诊为病变的有50例(5.8%).819例真性隆起型病变中,良性781例(95.4%),恶性38例(4.6%).病理结果以慢性炎性良性病变最多见,为338例,占总数的41.3%,其次为Brunner腺增生155例,占总数的18.9%.恶性病变中腺癌多见,为25例,占总数的3%,另有6例类癌、6例恶性淋巴瘤和1例胚胎性横纹肌肉瘤.十二指肠隆起型病变在内镜下表现多样,有圆形、半球形、指状、分叶状、条索状等,病变大小不一,最大为5 cm,以无蒂者(726例,88.6%)多见.超声内镜提示良性病变内部回声均匀,各层结构清楚,恶性病变内部回声不均匀,层次不清,可见侵犯周围组织或淋巴结等.结论 十二指肠隆起型病变单靠内镜表现不能明确诊断,超声内镜可有助于提高诊断率,但确诊仍需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3.
内镜检查对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诊断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内镜下表现特征及其病理学特点.方法:我院2004-01/2008-03住院PGML患者34例,所有患者经病理组织学证实,患者均行电子胃镜检查,并行黏膜活检病理检查,同时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CD3、CD20、CD45和CK等标志物,并行病理组织HE染色,阳性即判为有H pylori 感染.结果:内镜检查34例患者,病变主要在胃体(44.1%)和胃窦(29.4%),其中累及2个及其以上病变部位占61.8%,单一部位相对较少;形态表现多为溃疡型(61.8%),主要是多发性溃疡(66.7%),弥散浸润型(26.5%),隆起糜烂型(11.8%).病理结果均为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4例(11.8%)为大B细胞性淋巴瘤,为高度恶性胃淋巴瘤,30例(88.2%)为低度恶性淋巴瘤;幽门螺杆菌(Hpylon)感染率为占82.4%.结论:内镜检查的广泛应用及活检的充分和准确,对于PGML具有重要的确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镜及内镜超声在食管乳头状瘤(esophageal papillomas,EP)诊治中的价值.方法:我院消化内镜中心2003-07/2008-10经内镜电切或活检标本病理证实EP患者49例,均行胃镜检查,其中24例行内镜超声检查,分析其常规胃镜表现、内镜超声声像图特征及其与病理和临床的关系.结果:49例行胃镜检查的EP病例多位于食管中下段(占89.8%),呈羽毛状或乳头状隆起,表面呈絮状或细颗粒状,色灰白,多为单发,大小0.3-0.6 cm;24例行超声内镜检查的EP患者中有17例EUS诊断为食管乳头状瘤(占70.8%),6例EUS诊断为炎性增生或息肉(25%);其典型EUS声像图特征为起源于黏膜层的均匀等回声,边界清晰,向腔内突出.结论:EUS能清晰显示EP起源层次和侵犯深度,可用于判断其是否适合内镜下治疗.  相似文献   

5.
胆囊隆起样病变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本文对我院21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胆囊隆起样病变进行了临床与声象特点分析.方法男8例,女13例,年龄分布25岁~69岁,平均为28.9岁±3.5岁,经B超检查发现19例占90.5%(19/21),经CT检查发现2例占9.5%(2/21),B超及CT检查前常规禁食水8h~12h,CT检查前14h最好口服碘番酸0.5g~1g.结果21例术前经B超及CT检查诊断为胆囊内隆起样病变,女性多于男性,年龄以30岁~50岁为多占76.1%(16/21).息肉发生的数目本组多发性息肉占52.38%(11/21),单发性占47.62%(10/21).病理分类胆固醇息肉61.90%(13/21),腺瘤样息肉占19.05%(4/21),炎性息肉14.29%(3/21),腺瘤恶变4.76%(1/21),同时合并胆囊结石占23.80%(5/21).结论不论息肉大小若伴有胆石或胆道症状者也以手术为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消化道黏膜下隆起病变超声内镜的诊断价值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疗效。[方法]选择普通胃肠镜检查发现的消化道黏膜局限性隆起病变患者113例,并行超声胃镜检查进一步确诊,以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定期随访追踪术后1、3、6、12个月,复查胃镜观察术后创面愈合及复发情况。[结果]113例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中年龄主要分布在40~60岁,贲门隆起7例(6.19%),胃窦14例(12.38%),胃底29例(25.66%),胃体28例(24.77%),食管19例(16.81%),直肠及结肠14例(12.38%),胃角1例(0.88%),十二指肠降部1例(0.88%)。病理结果与超声内镜检查结果相比较,超声内镜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种方法诊断隆起病变吻合度有统计学意义(吻合系数κ=0.676,P0.01)。[结论]超声内镜对消化道黏膜下隆起病变诊断准确率高,ESD治疗消化道黏膜下隆起病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常规内镜与窄带内镜(NBI)、全结肠色素内镜及全结肠醋酸喷洒对结肠病变的发现率.方法 选择2006年4月至6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内科准备接受结肠镜检查的患者240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4组其中常规内镜组61例、NBI组63例、全结肠色素内镜组54例、醋酸染色组62例.观察各组间扁平及隆起病变部位、数量,并且对各组间操作时间、患者痛苦评分及检查费用进行比较.结果 在4组中,共发现233枚病变,其中扁平病变90枚(38.6%),隆起病变143枚(61.4%).扁平病变常规内镜共发现18枚(29.5%),而全结肠靛胭脂染色组发现32枚(59.3%)病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隆起病变常规内镜共发现22枚(36.1%),而全结肠醋酸染色组发现55枚(88.7%)病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是与常规内镜相比,窄带内镜、全结肠色素内镜及全结肠醋酸喷洒染色对于结肠腺瘤及癌变的诊断数量及诊断率没有提高.与常规内镜组相比,除操作时间有所延长外,其余3组患者痛苦程度及费用都没有明显差别(P>0.05).结论 全结肠色素内镜及全结肠醋酸喷洒可提高结肠病变的发现率,前者可以提高扁平病变的发现率,后者可提高隆起病变的发现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微探头内镜超声在胃窦小隆起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行微探头内镜超声检查的42例胃窦小隆起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或黏膜下剥离术或手术切除标本病理诊断为最终结果,分析比较微探头内镜超声及内镜下活检对胃窦小隆起病变的诊断符合率。[结果]微探头内镜超声检查在胃窦小隆起病变的诊断符合率为83.3%(35/42),内镜下经活检钳行病理检查对胃窦小隆起病变的诊断符合率为45.2%(19/42),超声内镜的诊断符合率高于胃镜活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内镜下活检不能作为诊断胃窦小隆起病变的诊断依据;微探头内镜超声在胃窦小隆起病变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对黏膜下病变的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十二指肠球部及降部的隆起性病变的内镜分析,提高人们对该病变的认识。方法经电子胃镜、十二指肠镜、超声内镜、ERCP等检查方法,共检出十二指肠球部及降部的隆起性病变1 187例,对其进行内镜分析。结果本组十二指肠球部及降部隆起性病变共1 187例,其中息肉981例,恶性肿瘤69例,间质瘤53例,异位胰腺31例,囊肿27例,脂肪瘤26例,所占比例分别为82.65%、5.81%、4.47%、2.61%、2.27%、2.19%。981例息肉中,经病理证实肿瘤性息肉137例,占13.97%(137/981)。60 748例上消化道内镜检查中恶性肿瘤69例,其发生率为0.11%(69/60 748)。结论十二指肠球部及降部隆起性病变中息肉最为常见,其中肿瘤性息肉所占比例远高于文献报道,恶性肿瘤的发生率也较以前增加,人们应提高对十二指肠球部及降部隆起性病变的警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超声内镜联合C T对胃间质瘤(gastric stromal tumors,GST)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胃镜检查发现胃隆起性病变的病例同时行超声内镜及CT检查,将超声内镜和CT检查的诊断结果与手术后组织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27例胃黏膜下隆起性病变中,直径<3cm为11例,超声内镜诊断率为85.2%,CT诊断率为62.7%;直径为3-5cm为9例,超声内镜诊断率为68.4%,CT诊断率为76.2%;直径>5cm为7例,超声内镜诊断率为59.2%,CT诊断率为83.7%,同时行超声内镜及CT检查诊断率为95.3%.结论:超声内镜联合CT检查是胃间质瘤的最佳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1.
老年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分析-附193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老年性上消化道出血发病率分布和临床特点具有独特性方法本组患者为我院1990-01/1999-04收治的193例老年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均以呕血或(和)黑便为主诉,行病因和临床表现分析(与同期通病≤59岁住院患者193例比较),其中15例误诊,后通过内镜+活检、血管造影、剖腹探查等明确病因结果老年性上消化道出血病因从我院10a观察,最为常见的病因为消化性溃疡(31.99%)及急性胃粘膜病变(32.75%),二者之比基本为11.消化性溃疡出血以胃溃疡多见、十二指肠溃疡少见(21).胃部恶性肿瘤出血的发病率明显下降,仅占10.53%.老年性上消化道出血临床特点为①上腹饱胀(占40.35%)、厌食(占29.49%)症状特别明显,较中青年(饱胀为15.20%、厌食8.77%)有显著差异(P<0.05)②出血先兆症状不明显,常以出血为首发症状(占41.41%),且出血量均较大(出血量>1000mL,占34.62%),昏厥与休克者多见(各占21.24%,13.49%),止血疗效差.此外,由于老年性出血病史隐匿表述含糊,易临床误诊.本院15例误诊病例中,误诊率最高的是胃溃疡(占7例),且以胃良、恶性溃疡鉴别不当相互混淆为多见(占3例),故需多次内镜+活检定诊.胃膜病变易发干老年心血管病变较重者,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占2例),常需急诊内镜检查才明确.结论老年性上消化道出血常无典型症状,需详细询问病史,宜及早行急诊内镜等检查始能明确病因.病因不清者,因其以消化性溃疡和急性胃粘膜病变居多,可先予止血、抑酸、保护胃粘膜治疗.  相似文献   

12.
超声内镜检查在消化道隆起性病变应用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超声内镜检查在消化道隆起性病变应用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用超声内镜及超声小探头检查126例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患者,其中105例行无痛超声内镜检查.结果 息肉13例,癌4例,囊肿13例,血管瘤2例,异位胰腺2例,炎性隆起3例,胃黏膜异位2例,黏膜下肿瘤61例,壁外压迫14例,未见异常11例,均明确了病变起源层次.对部分病例进行内镜下或外科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诊断与超声内镜诊断符合率92%.结论 应用超声内镜检查可以明确上、下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起源(定位)和初步诊断,对隆起性病变的治疗方案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深在性囊性胃炎(gastritis cystica profunda, GCP)及合并肿瘤性病变的临床特点、白光内镜和超声内镜下特征性表现及治疗情况。方法回顾性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分中心2015年1月—2021年2月经内镜或手术治疗后病理确诊为GCP的35例(合并肿瘤性病变27例)患者临床资料, 总结GCP的人群构成、临床表现、内镜下特征、治疗方法、病理结果等情况。结果纳入的35例GCP患者, 年龄(68.26±8.08)岁, 男性多见(80.00%, 28/35), 最常见症状为上腹部疼痛, 占31.43%(11/35), 无症状占25.71%(9/35), 其他症状包括反酸烧心、腹胀、贫血、进食哽咽感等。GCP好发部位为贲门(51.43%, 18/35), 在内镜检查时主要表现为黏膜平坦型病变(68.57%, 24/35), 以0-Ⅱa及0-Ⅱa+Ⅱc型病灶为主, 占66.67%(16/24), 其次为息肉样隆起(20.00%, 7/35)。术前15例行超声内镜检查, 主要表现为均匀低回声伴或不伴囊性回声(73.33%, 11/15)。纳入的GCP病例中行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球部胃黏膜异位的临床症状及镜下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2015年1月在南京市第一医院胃镜室病理确诊的63例十二指肠球部胃黏膜异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内镜表现的相关分析。结果患者以中老年为主,平均年龄(56.20±14.53)岁,男47例(74.6%),女16例(25.4%),主诉均无特异性,以"腹痛、腹胀"为主,少数患者无明显临床表现,于体检时发现。内镜表现以息肉样增生多见,多发于球部后壁,只有1例患者表现为幽门螺杆菌(H.pylori)阳性。病理检查结果表现为胃黏膜病理特征,可见主细胞和壁细胞。结论十二指肠球部胃黏膜异位为十二指肠隆起中较少见的一种,临床表现及内镜检查结果均无特异性表现,依赖病理检查,检出率较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小探头(MPS)超声内镜(EUS)在直肠光滑隆起型病变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69例直肠光滑隆起型病变的EUS特点、内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及治疗结果等。结果 69例中共发现72处病变,其中位于中下段直肠占89.9%(62/69),来源于黏膜下层占55.1%(38/69),病变直径≤1 cm占71.0%(49/69),病变呈现低回声改变占87.0%(60/69),62.3%(43/69)的病变镜下诊断为类癌。49例接受治疗的患者中,28例接受EMR,15例接受ESD,6例接受手术治疗。41例病理确诊的类癌中,23例接受EMR,13例接受ESD,两组中均有2例未能达到完全组织学切除,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PS对直肠光滑隆起型病变正确诊断率较高,且对于治疗方法的选择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胃隆起性病变患者性别、年龄、病变部位、起源、层次、病理类型、病变直径等临床病理指标特征及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16年10月~2018年10月在我院消化内科因胃隆起病变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或内镜全层切除术(EFR)等内镜下治疗11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分析各指标特征及相关性。[结果]患者以40岁以上者居多(84.1%),不同性别发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胃底部以间质瘤(72.7%)和平滑肌瘤(66.7%)居多,胃窦部以息肉(58.8%)、异位胰腺(61.1%)居多,病变多起源于固有肌层(58.4%)。起源于黏膜下层的病变直径以1~3 cm为主(67.6%),而固有肌层者直径则以≤2 cm居多(77.3%)。病变直径与起源层次具有显著相关性(P0.01),患者年龄与病理类型(P0.01)及病变部位(P0.01)具有显著相关性,起源层次与病变部位间亦有显著相关性(P0.05);病变部位与病理类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胃隆起病变直径与起源层次有显著相关性,通过病变直径初判病变层次。内镜下病变部位与起源层次、病理类型间也存在显著相关性,内镜检查过程中可对胃隆起病变的性质和层次预判以利于进一步检查及治疗。后期需行大样本、多中心的前瞻性研究验证上述结论。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根据食管隆起性病变内镜检查结果及治疗方式,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探讨内镜下治疗食管隆起性病变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2016年12月至2022年6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住院治疗的食管隆起性病变患者,分析其病变的病理性质、分布特点、内镜治疗的方式、术后情况。结果 共142例患者,男73例(51.4%),女69例(48.6%),年龄(53.83±0.95)岁。食管上段、中段、下段各有23例(15.6%)、98例(66.7%)、26例(17.7%)发生病变,20例患者行EMR,81例行ESD,7例行高频电切,3例行内镜下套扎,13例行内镜下钳除术,6例行APC;10例选择内镜观察,2例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提示,最常见的病变类型为平滑肌瘤,共69例(46.9%)。7种手术方式术后禁食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食管隆起性病变在成年患者多见,好发于中下段食管,病变多起源于黏膜肌层,病理类型以平滑肌瘤多见。EUS可以评估病变性质及来源,从而指导治疗方式的选择,内镜治疗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窄带成像技术(NBI)普通内镜在大肠隆起样病变诊断中价值。方法应用NBI普通内镜观察了80例患者共103个大肠隆起样病变的表面腺管开口形态。根据工藤进英腺管开口形态分型法,将NBI内镜诊断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普通肠镜发现隆起样病变的敏感性为80.0%(80/103),切换NBI后,能清楚显示隆起样病变的形态和边界,发现隆起样病变的敏感性为100%(103/103);NBI普通内镜观察隆起样病变腺管开口,根据工藤进英腺管开口形态分型法进行诊断,其中腺管开口呈Ⅱ型18例,Ⅲ(L)型54例,Ⅳ型15例,Ⅴ型16例。NBI普通内镜对于大肠隆起性病变肿瘤及非肿瘤性的鉴别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5.3%(81/85)、83.3%(15/18)、NBI普通内镜对于大肠隆起性病变肿瘤及非肿瘤性的鉴别诊断的符合率为93.2%(96/103),与文献报道的NBI放大内镜的94.1%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应用NBI普通内镜,也可以通过观察腺管开口形态,比较准确地鉴别诊断大肠肿瘤与非肿瘤病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超声内镜(EUS)鉴别诊断上消化道表面光滑型隆起性病变的价值.方法 182例患者经胃镜检查发现上消化道表面光滑型隆起性病变,超声内镜检查后行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比较超声内镜诊断与术后病理学诊断的符合率.结果 超声内镜诊断食管平滑肌瘤37例,病理学检查符合33例,符合率为89.2%;食管息肉6例,病理学检查符合2例,符合率为33.3%;食管脂肪瘤1例,病理学检查符合1例,符合率为100%;胃息肉106例,病理学检查符合77例,符合率为72.6%;胃间质瘤19例,病理学检查符合16例,符合率为84.2%;胃脂肪瘤7例,病理学检查符合5例,符合率为71.4%;十二指肠息肉6例,病理学检查符合4例,符合率为66.7%.结论 超声内镜检查鉴别诊断上消化道表面光滑型隆起性病变具有一定临床价值,但应结合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电子内镜超声在老年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老年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患者98例,均进行超声内镜检查,比较超声内镜诊断准确率。结果 98例老年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患者中,经超声内镜检查,按病变部位:胃65例(66.63%)、食管23例(23.47%)、十二指肠10例(10.20%);按病变范围:病灶直径1.0 cm 24例(24.49%)、1.0~2.0 cm者53例(54.08%)、2.0 cm者21例(21.43%);按病变类型:间质细胞瘤31例(31.62%)、平滑肌瘤23例(23.47%)、息肉22例(22.45%)、脂肪瘤10例(10.20%)、异位胰腺7例(7.14%)、囊肿3例(3.06%)、隆起糜烂性炎症2例(2.04%);与手术病理比较,超声内镜诊断准确为91.84%。结论经超声内镜检查,有助于判断老年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病灶分层及性质,可为临床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