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颈椎椎弓根螺钉瞄准器的研制与实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在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中使用瞄准器的准确性与可行性.方法8具颈椎标本,经CT平扫测量C3~C7各椎弓根轴线的内偏角度及在关节突上的投射点,X线双斜位片测量椎弓根轴线的头/尾偏角度及在关节突上的投射点.将标本分为两组,用2.8 mm×30 mm的螺钉置入,第1组用手工按定位点及角度直接置入,第2组采用自行研制的可三维调节角度并可术中矫正的颈椎椎弓根螺钉瞄准器置入螺钉.结果第1组C3~C7共40枚螺钉,13枚螺钉位于椎弓根内,9枚穿破椎弓根,但未侵犯临近结构,18枚有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损伤;第2组C3~C7共40枚螺钉,36枚位于椎弓根内,4枚穿破椎弓根,但未侵犯临近结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在颈椎椎弓根螺钉的置钉过程中使用瞄准器有利于提高置钉的准确性,可进入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2.
寰椎椎弓根骨性标志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寰、枢椎旋转脱位或二者间有较大移位时确定寰椎椎弓相关骨性标志,为术中定位寰椎椎弓根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100具寰椎干燥标本,标记寰椎椎弓根轴线(M线),采用游标卡尺和量角器测量M线与寰椎椎弓根上方及内外侧骨性标志的各相关参数,并采用尸体标本进一步验证寰椎椎弓根骨性标志的定位效果。结果:寰椎椎弓根轴线内倾角平均(17.67°±4.21°),进钉点距寰椎后弓后侧皮质与后正中线的交点间距平均(25.00±2.33)mm,距横突外缘平均(22.33±2.77)mm。寰椎上关节突后凸尖较为突出,其下的骨质弧形隆起,经此弧形隆起顶点的垂线与上关节突后凸尖的垂线基本重叠,上关节突后凸尖的垂线与M线在后弓处的重叠率左侧为48%,右侧为65%,其余的垂线均位于M线外(0.89±1.16)mm。出钉点位于M线与侧块前缘相交处的侧块前缘垂线的中点,左右出钉点连线(BB线)与前结节顶点有36%的重叠率,其余前结节顶点大部位于BB线下(3.37±1.80)mm。结论:寰椎后结节中点及上关节突后凸尖下的骨质隆起的顶点可作为寰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的准确标志,上关节突后凸尖及横突尖可作为寰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的大体标志;沿寰椎椎弓根轴线进钉较为安全,内倾17.67°,仰角变异大,出钉参照寰椎前结节顶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T三维重建技术术前重建枢椎椎弓根内固定钉道轨迹的方法及其临床意义.方法GELightSpeed 16 Pro螺旋CT扫描完整成人枢椎干燥骨标本15具,在ADW4.2软件上采用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和多平面重建(multiple planar reformatting,MPR)技术重建和分析图像.在图像工作站中模拟3 mm直径螺钉的经枢椎椎弓根不同方法内固定,观察虚拟螺钉在骨性通道中通行的情况.方法A:进钉点为下关节突根部的中垂线,出至上关节突与齿突交界处.方法B:进钉点为下关节突背侧的头内1/4处,约平行于狭部轴线至上关节突下缘.结果螺钉的轨迹可以从多方位、多角度以及任意3个轴面上得到动态观察.方法A与B两者的钉道长度相近(P>0.05);方法A的上倾角度和内倾角度大于方法B(P值分别为0.0381和0.0001),并有3枚虚拟螺钉穿透横突孔内侧壁,方法B中螺钉均完全在骨性通道中走行,但两者横突孔内侧壁破坏率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75).结论CT三维重建技术术前重建枢椎椎弓根内固定可以动态观察螺钉的轨迹是否完全在骨性结构内通行,可以模拟不同进钉点、不同直径的螺钉以及不同角度,在临床治疗和科研中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固定技术治疗寰枢椎不稳或脱位的临床疗效及影像学评估.方法:2005年2月至2009年6月,采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固定技术治疗寰枢椎不稳或脱位24例,其中齿状突陈旧性骨折7例,先天性游离齿突4例,新鲜齿突骨折9例(Anderson Ⅱ C型),寰椎横韧带损伤4例.术前CT及三维重建评估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的进钉点、进钉方向等参数.枢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为枢椎下关节突中点,探及椎弓根上内侧缘,钉道内侧倾约25°,头侧倾约25°.寰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为枢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外侧1mm纵垂线与其后弓下缘以上2mm的交点处,钉道内侧倾约5°,头侧倾约5°.螺钉直径3.5mm/4.0mm,寰椎椎弓根螺钉长22-30mm,枢椎椎弓根螺钉长22~28mm.术后摄X线、CT及三维重建评估椎弓根螺钉的情况.结果:24例患者共置入寰、枢椎椎弓根螺钉95枚,1枚寰椎椎弓根螺钉植入困难,改用椎板钩.术后CT扫描发现1枚螺钉穿入寰椎椎管,1枚螺钉穿入枢椎横突孔,患者均未发生脊髓和椎动脉损伤.随访时间6~29个月,平均16个月.患者神经系统症状有不同程度改善,新鲜齿突骨折均骨性愈合,植骨于术后3~6个月骨性融合;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结论: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固定技术是治疗寰枢椎脱位或不稳的有效方法,术前应充分评估患者寰枢椎椎弓根的影像学特点及植入椎弓根螺钉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Mimics及颈椎模型用于下颈椎椎弓根个体化置钉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快速成型技术及Mimics软件设计一种新的下颈椎椎弓根钉个体化置入技术,并探讨其临床应用意义。方法对16例成人下颈椎标本行CT扫描收集数据,导入Mimics软件对标本进行三维重建。利用Mimics相关功能在三维重建图像上寻找下颈椎椎弓根最佳轴线并测量椎弓根相关参数,制定椎弓根螺钉个体化置入方案。然后将三维重建图像以STL格式导入三维打印机,制作出下颈椎的实体模型,根据个体化置钉角度置入导向针。依照制定的个体化指定参数,并配合实体模型的直观指导,在标本上进行置钉。置钉后标本行CT扫描,判断置入准确性。利用上述方法对2例患者进行个体化置钉,术后通过CT扫描验证螺钉位置准确性。结果成功建立了与标本相似度极高的下颈椎三维重建图像和实物模型,通过测量结果设计了每个椎弓根的置钉参数。共在标本上置入148枚椎弓根螺钉,140枚位于椎弓根骨皮质之内,8枚稍穿破椎弓根骨皮质。对患者置入10枚椎弓根螺钉,CT示螺钉位置满意。结论用Mimics软件对下颈椎进行三维重建,制定个体化置钉参数,同时配合实物模型的直观指导,提供了一种下颈椎椎弓根钉个体化置钉的方法,利用该法能提高置钉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测量颈椎椎弓根尺寸和进钉点进钉角度为置入椎钉提供依据。方法CT测量30例患者颈3-7,CT扫描测量颈椎根以下尺寸,椎根内径、外径、内侧皮质厚度、椎弓根轴长度和椎弓根长轴与中线的夹角。结果颈椎椎弓根平均内径为L3-3.3mm,颈椎椎弓根平均外径为4.0-7.0mm,最小的椎弓根在女性颈3椎体,最小的椎弓根外径为3.2 mm,最大椎弓根宽为C7,男性为11.3 mm,女性为7.4 mm。平均内壁皮质骨厚度为1.5-2.0 mm,平均椎弓根轴长度29.3to-33.7mm和平均椎弓根长轴与中线的夹角39.8度to 49.0度。结论颈椎椎弓根螺钉的置入应行CT测量,螺钉角度接近50度,进钉角度尽可能在侧块的外侧。  相似文献   

7.
两种下颈椎经关节固定技术的静力学比较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Liu GY  Xu RM  Ma WH  Sun SH  Huang L  Yin JW  Jiang WY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23):1599-1602
目的 比较两种下颈椎经关节固定技术的静力学拔出强度。方法 10具新鲜尸体颈椎标本(C3-T1),游离成3个颈椎运动节段(C3-C4,C5-C6,C7-T1),在椎体两侧随机进行经关节椎弓根螺钉(TPS)固定和经关节螺钉(TAS)固定,置入直径为3.5mm的皮质骨螺钉。经关节椎弓根螺钉以上位节段侧块外下象限中心点为进钉点,螺钉在横断面内倾约45°,在矢状面尾倾约50°,由上位节段下关节突经关节突关节、下位节段的椎弓根,置入下位节段的椎体内;经关节螺钉以上位节段侧块中心点内侧1mm为进钉点,进钉角度为尾倾35—40°,外倾15~20°,螺钉向前下方固定关节突关节复合体。置钉后行拔出强度试验,比较二种螺钉的最大轴向拔出强度。结果 下颈椎经关节椎弓根螺钉平均拔出强度为668kg·m·s^-2,而经关节螺钉的平均拔出强度为414kg·m·s^-2,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09,P〈0.05).经关节椎弓根螺钉与经关节螺钉在颈椎各节段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PS和TAS组的F值分别为F=2.17,2.03,P〉0.05)。结论 下颈椎经关节椎弓根螺钉的静力学拔出强度明显优于经关节螺钉,在生物力学上具有应用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测量颈椎椎弓根尺寸、进钉点和进钉角度为置入椎弓根螺钉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04年12月-2005年10月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骨科收治怀疑颈椎损伤患者60例,男30例,年龄(42.9±18.9)岁,女30例,年龄(42.2±14.9)岁。排除颈椎病理改变。60例患者行颈椎CT扫描,扫描范围C2~T1,扫描电压140kV,200~250mA。【结果】颈椎椎弓根平均内径为1.3~3.3mm,颈椎椎弓根平均外径为4.0~7.0mm,最小的椎弓根宽度在女性颈3椎体,最小的椎弓根外径为3.2mm,最大椎弓根宽为C7,男性为11.1mm,女性为6.6mm。平均内壁皮质骨厚度为1.5~1.9mm,平均椎弓根轴长度29.3~33.7mm,平均椎弓根长轴与中线的夹角40.6°~49.6°,颈椎弓根钉进钉点到中线的垂直距离平均为20.2~23.7mm。【结论】颈椎椎弓根螺钉的置入应行CT测量,螺钉角度接近50°,椎钉角度尽可能侧块的外侧。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测量成人下颈椎椎弓根的解剖学及CT图像相关参数,为临床应用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ATPS)提供相关数据。方法成人干燥下颈椎标本24具及随机在CT室保存的34例成人患者的颈椎CT三维重建图像,测量C3-C7椎体的椎弓根宽(OPW)、椎弓根高(OPH)、椎弓根的中轴全长(PAL)、椎弓根外倾角(sPA)、椎弓根头倾角(tPA)、椎弓根投影中距(DtIP)、椎弓根投影上距(DsIP),进行统计学分析,制定ATPS置钉参数。结果解剖学测量值与影像学测量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本研究提示:C3、C4进针点位于椎体正中矢状面受术椎弓根的对侧2-3 mm,距椎体上终板平面1-4 mm;C5进针点位于椎体正中矢状面受术椎弓根的同侧或对侧1-2 mm,距椎体上终板平面4-5 mm;C6、C7进针点位于椎体正中矢状面受术椎弓根的同侧3-5 mm,距椎体上终板平面5-8 mm。椎弓根中轴外倾角平均分别为C348°,C448°,C540°,C634°,C731°。椎弓根中轴头倾角平均分别为C384°,C489°,C5107°,C6114°,C7100°。置钉长度选择28、30、32、34 mm,螺钉的直径可选择3.0、3.5、4.0 mm。结论通过对下颈椎标本及成人下颈椎CT三维重建测量,并总结出进钉参数,证明下颈椎ATPS技术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精确定位下颈椎椎弓根通道的数字化方法,为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提供安全、有效、标准化的理论参考依据。方法将来源于健康成人下颈椎CT连续断层扫描数据导入Mimics 14.0软件,三维重建下颈椎数字解剖模型,将下颈椎椎骨数字模型导入Solidworks进行内固定钢板、螺钉的选择和设计,并在三维模型上进行虚拟内固定。结果 28例患者术中减压彻底,术后X线示前路椎弓根螺钉位置满意,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均有不同程度地提高。结论应用Mimics及Solidworks可设计出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数字化手术方案,应用于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
椎弓根螺钉在后路下颈椎重建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应用颈椎椎弓根螺钉后路重建治疗下颈椎疾患的疗效。方法:2001年11月至2003年7月,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下颈椎疾患31例,颈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为上位椎体下关节突下端略下方,椎间小关节中央部的略外方(即由侧块的外缘向内约3~5mm),矢状面上内倾30°~45°,钉长为18~26(平均22.3)mm。结果:本组病例置钉193枚,未发生椎动脉和脊髓损伤,术后改善率为84.5%。随访9~28(平均17)月,X线、CT复查示螺钉位置良好,无松动、无断钉,植骨9~12个月左右达到满意的融合。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由术前平均9.7分提高到术后平均16.3分。结论:颈椎椎弓根螺钉后路重建治疗下颈椎疾患稳定性良好,是可供选择的术式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各种投射位的X线平片对椎弓根螺钉位置的准确性判定 .[方法 ]对 4例病人的 16枚椎弓根螺钉均在术中、术后拍X线侧位及双斜位片 ,术后做CT扫描 .[结果 ]侧位片无错位钉检出率 ,双斜位的为 6 % ,CT的为 12 % .[结论 ]侧位加双斜位是目前条件下最可靠的术中钉位判定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后路经椎弓根螺钉治疗颈椎疾病的临床应用。方法:2008年7月—2010年7月,治疗颈椎疾病患者共计16例。术前脊髓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A级1例,B级2例,C级4例,D级4例,E级5例。上颈椎采用直视下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下颈椎选择侧块外缘内5mm,上关节突关节面基底部下方3mm处为进钉点,手钻开路并探子确认四周骨壁及底壁完整,保持上终板平行并呈(40o~45o)内倾角,不攻丝置入3.5mm皮质骨螺钉。结果:72枚螺钉均成功置入,复位固定满意。术后两年Frankel分级:B级1例,C级2例,D级4例,E级9例,末次随访时复片,螺钉位置良好,无钉棒断裂及变形。结论:颈椎椎弓根螺钉徒手置入是安全可行的;置钉的关键是进钉点和进钉角度的选择,术中强调手感。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制下颈椎椎弓根瞄准器并经实验确定其可行性。方法下颈椎椎弓根瞄准器主要由3个部分构成(竖杆连接于手术床边、万向可调节的中间连杆、可透 X 线的导针瞄准装置);将6套共30个下颈椎干标本逐一固定于手术台,在 C 形臂 X 线机引导下,斜位45度(颈3~颈6)、40度(颈7)透视,沿导针轴线透视,使导针成点状投射到椎弓根圆形投影的中心,沿此中心钻入导针,再沿导针置入3.5 mm×28 mm 螺钉,取下标本检查螺钉置入的准确性。结果按 Neo 椎弓根螺钉评价标准,优良率达到90%(54/60枚椎弓根螺钉)。结论下颈椎椎弓根瞄准器设计原理可靠,经进一步的实验研究可逐步进入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植入经关节椎弓根螺钉的影像,确定理想进针点及最佳插入角度。方法以160例健康成人体检腰椎正侧位X线片及20具L3~S1节段干燥标本为研究对象,对关节突关节的高度、宽度及角度进行测量,通过Boucher技术固定关节,观察螺钉矢状面、轴位角度、进针点与上位椎体解剖标志的关系,探讨理想进针点及终点。结果关节突关节高度:L3到L5/S1的上、下高度几乎相等,为14.5 mm;关节突关节宽度:L3~5最大分别为11、13、15 mm,L3~S1最大值逐渐增大,S1最大为16 mm;关节突关节的外倾角:L3~S1逐渐增大,依次为17°、26°、34°、45°;在冠状面内外方向的进针点应该参考棘突与下关节突边缘连线中点,头尾方向的进针点应当参考固定节段的下终板。轴位X线片上15°~18°为理想进针角度;矢状位尾倾角是30°~35°。前后位X线片上,螺钉终止位置是椎弓根下1/4处;侧位X线片上螺钉终止位置是椎弓根椎体连接处。结论利用腰椎关节突关节影像解剖学数值,为微创经皮置入经关节椎弓根螺钉操作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6.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对寰枢椎损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分析多层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技术在寰枢椎损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16例寰枢椎损伤患者,均行螺旋CT扫描及后处理,平扫层厚2mm,重建层厚1mm。结果:多层螺旋CT及三维重建均清晰显示16例寰枢椎损伤情况,其中C1骨折5例,齿状突骨折8例,C2椎弓骨折2例,枢椎椎体骨折1例。表现为骨质连续性中断或齿状突前间隙增宽、寰枢关节移位等。结论:寰枢椎损伤的多层螺旋CT扫描和三维重建,能更好显示骨折的情况,可作为上颈椎损伤临床诊断和治疗影像学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后路枢椎螺钉固定术患者术前个体化CT评估的螺旋CT技术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寰枢椎正常解剖关系下 ,5具成人干骨标本薄层 (1mm)螺旋CT扫描 ,并收集 10例上颈椎正常成人螺旋CT资料 ,均 1mm层厚多平面重建 (MPR)C2 椎弓根部图像 ,分析不同重建方式显示解剖结构的状况 ,及术前个体化CT评估可行性和安全性中的价值 ,并拟行钉道设计。 5具已CT评估的干骨标本示范后路行寰枢经关节螺钉固定及一侧钻孔设置经枢椎椎弓根钉道 ,同前方法CT扫描并重建图像 ,分析钉道。结果 :C2 椎弓根轴的垂直断面 (称斜冠状面 )相、经C2椎弓根轴的斜矢状面相及斜横断面相、枢椎标准横断面相共同构成后路枢椎螺钉固定术术前个体化CT评估的理想三维断面影像 ,可观察C2 椎弓根形态、骨质状态及与邻近结构的关系 ,准确测量枢椎椎弓根的大小、走行方向。根据这些三维影像可进行后路枢椎螺钉固定手术可行性及安全性分析。结论 :枢椎CT常规冠状、矢状面重建不能满足后路枢椎螺钉固定术前CT评估的需要 ,需多平面重建方可更准确术前CT评估 ,进行术前三维钉道设计。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椎弓根螺钉个体化置钉内固定术治疗柔韧型颈椎后凸畸形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3月至2011年7月对21例柔韧型颈椎后凸畸形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前均采用日本骨科协会( JOA)评分系统判定神经功能,颈椎功能残障指数量表(NDI)评价颈肩轴性疼痛,Borden法测量颈椎曲度,CT经椎弓根水平及轴线矢状位二维成像,个体化设计螺钉的进钉点和方向,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椎弓根螺钉个体化置钉内固定手术治疗。结果共置入椎弓根螺钉168枚,准确率93.5%(157/168),Borden法颈椎曲度术后(术后1周为6.7±2.47和末次随访6.6±2.8)与术前(-14.7±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JOA及NDI评分术后1周为(12.4±2.5)和(14.2±5.6)分、末次随访为(14.3±4.7)和(11.3±4.7)分,均高于术前的(9.4±3.5)和(18.7±9.2)分(F值分别为5.26和5.61,均P<0.01)。结论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可恢复颈椎生理前凸和重建颈椎的稳定性,有效改善神经症状,降低颈肩部轴性疼痛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应用寰椎侧块螺钉与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治疗上颈椎不稳的疗效。方法2006年2月至2008年9月,采用寰椎侧块螺钉结合枢椎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寰枢椎不稳l0例,其中齿突陈旧性骨折3例,新鲜齿突骨折7例(Aderson ⅡC型)。所有患者均伴有寰枢椎脱位或不稳,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颈枕区疼痛,活动受限。寰椎侧块螺钉进钉点选择在寰椎后结节中点旁l8~20mm与后弓下缘以上2mm的交点处,钉道与冠状面垂直,矢状面上螺钉向头侧倾斜约5°。枢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为枢椎下关节突根部中点,钉道与矢状面夹角约l5°,与横断面夹角约30°。螺钉直径3.5mm,寰椎侧块螺钉长28~32mm,枢椎椎弓根螺钉长22~30mm。均用Oasys固定。结果l0例患者共置入寰椎侧块螺钉和枢椎椎弓根螺钉各20枚。无一例患者发生脊髓和椎动脉损伤。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3~15月,平均8个月。术后3个月JOA评分13.2~16.8分,平均l4.8分,改善率为87.5%。植骨块全部融合,无内固定断裂、松动。结论后路寰椎侧块螺钉结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具有稳定的三维固定效果,可用于治疗上颈椎不稳。  相似文献   

20.
徐卫星  陈其昕  李方才 《浙江医学》2007,29(10):1054-1056,1108
目的探索一种能术中监测并引导上中胸椎椎弓根螺钉安全植入的简单、经济、确实可行的方法。方法第一步:取6具正常成人T1~T8脊椎骨架标本,分解出单个椎体,导针沿椎弓根轴线进入,分别于进针点及针前端位于椎弓根中部、椎体后缘及椎体前缘皮质下,C臂X线透视记录、分析椎弓根轴线导针在进针点及不同进针深度时在正侧位透视图像上导针前端的位置,并推断出相关位置对应关系变化规律。第二步:根据第一步所得椎弓根轴线导针位置变化规律进行上中胸椎椎弓根螺钉植入。取6具T1~T8脊柱标本,C臂X线机引导分步植入椎弓根螺钉96枚,然后作CT检查,判定椎弓根螺钉位置。根据CT检查结果,判定C臂X线透视分步引导椎弓根螺钉植入的安全性及准确性,分为优(椎弓根螺钉安全位于椎弓根内)、可(螺钉穿破椎弓根内或外侧骨皮质较少,突破在2mm以内)、差(螺钉穿破椎弓根内外骨皮质较多,突破在2mm以上)3个等级。结果优90枚(93.8%),可6枚(6.2%)。结论C臂X线透视下分步引导上中胸椎椎弓根螺钉植入是一种简单、经济、确实可行的方法,具有安全、准确和实用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