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是目前心房颤动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最主要的策略.但在消融过程中有部分患者会出现或转变为房性心动过速或心房扑动等其他房性心律失常,其发生由多种机制产生,主要包括缝隙相关性、消融线相关性以及非消融相关性的房性心律失常等.本文报道1例包含多种机制的心房颤动消融根治房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2.
环肺静脉左心房线性消融术后复发的房性心律失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环肺静脉左心房线性消融术后复发房性心律失常的机制。方法28例房颤患者接受环肺静脉左心房线性消融术,平均年龄(54±11)岁,其中阵发性房颤10例,持续性房颤18例。采用Carto电解剖标测系统及双Lasso标测导管技术,分别进行环左、右侧肺静脉线性消融;消融终点为肺静脉电位消失,左心房-肺静脉双向阻滞。复发患者再次消融术采用双Lasso导管指导在原环形消融线上标测“漏点”并消融封闭之,对不能终止心动过速者再行拖带标测、激动标测或结合Carto系统标测;对典型心房扑动(房扑)行右心房峡部线性消融。结果初次消融术后平均随访(245±65)d,18例无复发;8例复发房性心律失常包括5例典型房扑、2例其他房性心动过速、1例阵发性房颤;2例左上肺静脉电位未完全隔离者仍持续房颤。除外1例持续性房颤,另外9例接受了再次消融术,证实所有复发患者均有左心房-肺静脉传导恢复;8例射频消融成功并随访(192±92)d无复发。结论左心房-肺静脉传导恢复是环肺静脉左心房线性消融术后复发房性心律失常的重要因素;初次手术附加右心房峡部线性消融可能减少复发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消融术中规律性房性心动过速消融与持续性心房颤动远期复发率的相关性。方法持续性心房颤动消融术中出现规律性房性心动过速患者81例分为房性心动过速消融成功组和房性心动过速消融失败组,比较两组患者心房颤动远期复发率。结果 49例房性心动过速消融成功组15例(30.61%)心房颤动复发,32例房性心动过速消融失败组12例(38.40%)复发,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消融成功组与失败组对持续性心房颤动术后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融持续性心房颤动消融术中出现的规律性房性心动过速,可降低持续性心房颤动的远期复发率。  相似文献   

4.
蒋晨阳 《心电学杂志》2009,28(3):208-210
近年来,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已逐渐成为各类心房颤动的重要治疗方法。单纯肺静脉电隔离术对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根治率较高,但对慢性心房颤动仍然不理想。正因如此,不同的手术策略相继出现,例如:肺静脉前庭隔离、碎裂电位消融和线性消融等。这些策略的单独成功率与临床期望仍有差距。分步消融法是目前各种策略的综合,能显著提高慢性心房颤动消融的成功率。但是,70%以上的患者先转为房性心动过速,而不是直接转为窦性心律。期间,多种房性心动过速可合并存在,手术难度较大,能否根除这些房性心动过速是心房颤动消融成功的关键。本文旨在探讨心房颤动消融后的房性心动过速问题。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持续性心房颤动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术中房性心动过速是否消融终止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持续心房颤动行分步法消融术中转为房性心动过速的患者86例,43例继续消融终止房性心动过速(消融终止组),43例消融不能终止房性心动过速而行电复律(未终止组).随访2年,比较两组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复发率.结果消融术后维持窦性心律55例(63.95%),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复发31例(36.05%).复发率消融终止组(27.91%)与消融未终止组(44.1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左心房前后径窦性心律组[(41.78±7.95)mm]小于复发组[(45.85±8.51)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性心房颤动消融术中房性心动过速能否消融终止不影响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复发.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电解剖系统指导在房性心律失常射频导管消融中的作用和优势。方法对25例心房颤动(阵发性15例、持续性10例)在电解剖系统指导下进行重建左心房后行线性消融,7例持续性房性心动过速(右心房性4例、左心房性3例)在电解剖系统指导下重建左/右心房标测激动顺序后行消融。结果25例心房颤动均完成预定的线性消融,其中14例阵发性者在窦性心律下电学隔离成功,10例持续性和1例阵发性者在心房颤动时电学隔离成功。7例持续性房性心动过速均在消融过程中转为窦性心律。电解剖系统指导下平均手术时间心房颤动为220min,房性心动过速为86min;平均X线透视时间心房颤动为48min,房性心动过速为20min。所有患者手术过程中均无并发症。结论在电解剖系统指引下,环肺静脉电隔离治疗心房颤动安全有效;有助于设计房性心动过速消融径线,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三维电磁导管定位系统(CARTO)指导下3种常见房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和心房颤动)导管消融临床的疗效及电生理特征。方法:2008年7月~2013年7月在我院行CARTO指导下导管消融治疗的166例房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应用和电生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166例房性心律失常患者,其中32例为房性心动过速,26例心房扑动,108例心房颤动(阵发性心房颤动78例、持续性房颤30例);②消融及随访结果:共计162例即刻消融成功,4例失败(房速3例、房扑1例),总成功率为97.6%;随访6—60个月,复发30例,其中房速、房扑各2例,均再次消融成功;心房颤动复发24例(阵发性心房颤动14例、持续性心房颤动10例),再次消融后8例成功,二次房颤消融成功率为85%;均未出现心包填塞、心房食管瘘等严重并发症。结论:CARTO三维标测下导管消融治疗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心房颤动等房性心律失常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经典的房性心动过速(房速)节律(<250次/min)较心房扑动(房扑)慢且规整,作者在射频消融过程中却遇到酷似房扑的房速3例,起源右上肺静脉口1例,左上肺静脉口2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导管射频亍肖融术自1987年应用于临床以来,现已成为治疗房室折逗性心动过速和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安全和有效的方法,成功率可达95%。随着射频消融技术和心内电生理标测技术的发展。一些房性和室性快速心律失常的消融治疗逐渐成熟。兹就目前射频消融治疗房性快速心律失常(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和心房颤动)的现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介绍三维导航下环肺静脉口外线性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房颤)术后快速房性心律失常及房颤复发患者二次消融时的电生理发现、消融策略及随访结果。方法2004年4月至2006年5月,采用左心房线性消融治疗房颤共91例。术后4例患者因心动过速反复发作或无休止发作于2周内行二次消融术。随访3个月后,25例患者有快速性心律失常发作,其中15例接受二次消融术。在所有接受二次消融的19例患者中,第一次消融前房颇为阵发性者11例,持续性2例,永久性6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2例,年龄25~65(53±12)岁。所有患者术中均使用环状电极行肺静脉电位探查。结果5例患者发现窦律下左侧肺静脉延迟电位,1例出现右侧肺静脉延迟电位,2例患者双侧同时出现延迟肺静脉电位;此类患者于环状电极指导下标测原消融线径的传导“缺口”并再次隔离成功。3例患者左侧肺静脉内颤动样节律,递减传导至左心房出现不规则房性心动过速;此类患者再次于三维标测指导下行左侧环状消融隔离成功;1例患者左侧肺静脉心动过速并1:1传导至左心房,经终止心动过速后隔离成功。4例患者肺静脉探查未发现肺静脉电位,但诱发出其他心动过速,包括右房瘢痕性房性心动过速、隐匿性旁路介导的室上性心动过速、右后间隔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及三尖瓣峡部依赖的心房扑动。此4例患者在常规标测和三维标测指导下,心动过速均被成功消融。术中呈房颤节律者3例,再次于三维标测指导下行环肺静脉线性消融获成功。平均随访4~26(11.5±8.5)个月,16例患者无快速性心律失常发作,1例有频繁房性早搏,1例永久性房颤患者仍呈房颤节律,另1例永久性房颤患者转为阵发性房颤。结论肺静脉与左心房之间电传导恢复是消融术后出现快速房性心律失常的主要因素。肺静脉以外的心动过速在左心房线性消融术后可以表现为独立的心动过速,也可以触发房颤;环肺静脉口外线性消融不足以完全改良永久性房颤的维持基质。  相似文献   

11.
陈晨  蒋汝红  蒋晨阳 《心电学杂志》2010,29(3):213-215,219
目的 分析心房颤动射频导管消融(下标消融)后复发患者电生理检查结果及再消融治疗,探讨其复发机制. 方法 入选30例心房颤动初次消融后复发病例,在Carto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通过检查肺静脉、辅助线等电传导恢复情况,明确复发心动过速的机制,并进行相应消融. 结果 30例患者中.25例肺静脉恢复传导,18例术中转归为大折返性心动过速,13例标测到肺静脉外异位兴奋灶.3例行再次环肺静脉电隔离术,余27例附加线性消融和(或)碎裂电位消融.结论 肺静脉传导恢复是术后复发的主要因素,此外肺静脉外起源、消融线未完全阻滞等也是心房颤动消融术后复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13例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腔内电生理检查证实10例为折返性,2例为自律性增高,1例为心房扑动。分布于冠状静脉窦口附近8例、右房侧壁2例、右心耳部1例、左上肺静脉口部1例。房速时标测心房最早激动点A波较体表心电图领先30ms处消融房速终止。心房扑动患者于三尖瓣峡部消融成功。随访3~24个月,1例复发后重复消融再次成功。  相似文献   

13.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导管消融术后新发的左房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心房扑动(简称房扑)可发生于几乎所有的房颤消融术式,电生理检查表明大部分的房速、房扑为大折返机制,另一些为局灶性房速。初次消融的消融线出现缝隙可能是出现大折返性房速、房扑的主要原因。对于这些新发的左房房速、房扑再次行消融术可取得较高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房颤)环肺静脉电隔离术后左心房-肺静脉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心电生理学特征及其消融策略.方法:环肺静脉电隔离术后复发节律规整的心动过速患者9例,三维指引下拖带标测左心房、肺静脉,明确环肺静脉消融线遗留的缝隙,消融缝隙并随访.结果:9例左心房-肺静脉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平均年龄(57.9±11.1)岁(42~72岁),心动过速周长(300.1±29.4)m,(264~318 ms),其中持续性心动过速7例,阵发性心动过速2例.所有患者环肺静脉线性消融后电传导恢复,心动过速时左心房与肺静脉之间1:1传导,三维标测显示5例最早心房激动位于右肺静脉前庭、2例位于左肺静脉前庭、1例位于左肺静脉干、1例位于右肺静脉干.拖带标测显示心动过速与左心房、肺静脉以及环肺静脉消融遗留的两个缝隙[间距(34.4±4.1)mm]构成的折返环路有关,单一传导路径消融可以终止心动过速,心动过速终止后消融缝隙,随访15.1 ±411.1(6~32)个月无复发.结论:左心房-肺静脉折返性心动过速与左心房、肺静脉以及环肺静脉电隔离线上遗留的两个缝隙相关,可根据左心房和肺静脉内拖带标测明确诊断,消融缝隙可以根治此类心动过速.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持续性心房颤动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触”)转为窦性心律与否在术后复发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中的预测价值。并探讨相关的复发因素。方法选择接受分步法消融的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79例,包括环肺静脉电隔离、线性消融、冠状窦消融、复杂碎裂电位消融,对充分消融后未转为窦性心律者给予体外同步直流电复律。依据消融结果分为A组(转为窦性心律组,n=25)和B组(未转为窦性心律组。n=54),对两组患者进行长期随访。结果经过平均(121±4.9)个月的随访。A组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复发率(20%)低于B组(50%)(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在维持转为窦性心律上A组高于B组(P〈0.05)。在预测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复发因素中,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均显示消融术后未能转为窦性心律、心房颤动史长和左心房前后径增大是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持续性心房颤动消融转为窦性心律与否直接影响术后的成功率。消融术后未能转为窦性心律、左心房前后径增大及心房颤动史长是术后复发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随着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治疗的日益广泛开展,导管消融术后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即继发性房性心律失常,包括房性心动过速和心房扑动)逐渐成为临床心律失常治疗的关注热点,其机制在不同患者中不尽相同,甚至同一患者亦可涉及多种机制,因此这种心律失常的处理可能较心房颤动本身更为棘手。现就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发生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的可能机制及其防治策略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导管消融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心房颤动(房颤)外科消融术后复发的电生理特征和疗效。方法8例风湿性心脏病合并房颤外科消融后复发患者,平均年龄(49.1±4.5)岁(男性3例),二尖瓣置换术后5例,二尖瓣、主动脉瓣联合瓣膜置换术后3例。房性心律失常复发时间距外科手术(1.2±0.9)个月。根据复发的快速房性心律失常类型,消融方法主要包括消融线径补点消融、肺静脉补点隔离、消融局部折返和碎裂电位消融。消融术后随访心电图和24h动态心电图,评价疗效。结果8例患者中5例复发心房扑动(房扑)/房性心动过速(房速),三尖瓣峡部依赖2例,二尖瓣峡部依赖1例,左肺静脉缝隙依赖1例,左心房前壁局部折返1例,导管消融均终止,并实现消融线阻滞(必要时)。3例复发房颤(2例阵发性,1例持续性)均存在至少1根肺静脉传导恢复,消融关闭缝隙达到肺静脉隔离,持续性房颤加碎裂电位消融,同时关闭原消融线缝隙。无明显并发症发生。平均随访(6.7±2.9)个月,共6例(75%)无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复发.5例房扑/房速中4例无复发,1例复发阵发性房颤。2例阵发性房颤无复发,1例持续性房颤术后复发阵发性房颤。结论风湿性心脏病合并房颤外科消融术后主要复发房扑/房速,后者主要与原消融线或肺静脉消融环的缝隙有关,或为与初次消融无关的局部折返。少数复发为房颤,可能与肺静脉传导恢复、消融线缝隙有关。导管消融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8.
患者女性,诊断阵发性心房颤动,6年前行射频消融复发,术前证实永存左上腔静脉存在,再次行消融治疗,术中验证双肺静脉已隔离,考虑患者特殊解剖结构,导管在左上腔静脉标测及消融中反复诱发心房颤动及心房扑动,并在上腔静脉内发现类似于肺静脉电位的腔静脉电位,予以上腔静脉环形隔离后临床随访5个月未再出现心房颤动及心房扑动。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绝大多数心房颤动起源于肺静脉的异常电活动.肺静脉对于心房颤动的触发与维持都起着重要作用,肺静脉电位是心房颤动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中的重要标识之一.虽然消融治疗的成功率不断提高,适应证也在逐渐拓宽,但目前仍有近1/4的患者消融后心房颤动复发[1].最近的研究表明心房颤动消融后复发与肺静脉电位恢复有关.探讨肺静脉电位的电生理特性和不同消融术式对肺静脉电位的隔离效果,将有助于阐述心房颤动复发与肺静脉电位复发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 Carto系统指导下对心房颤动(房颤)相关的靶肺静脉进行环同侧上、下肺静脉-前庭单环线性消融隔离,观察疗效.方法 对25例术中反复自发肺静脉相关房性早搏(房早),并触发房性心动过速(房速)和/或房颤的患者,在Carto系统结合单Lasso环状标测导管指导下进行环靶肺静脉-前庭单环射频消融术,达到肺静脉隔离.结果 消融过程中25例患者房早、房速、房颤终止,其中19例患者有自发的肺静脉电位,15例慢于窦性心率.4例患者隔离后肺静脉内发生房颤或房速,2例在肺静脉内补点消融后肺静脉电位消失.随访(22.24±9.01)个月,23例无房速、房颤发作,2例患者术后复发房颤,1例接受再次手术,术后房颤发作减少,1例口服胺碘酮控制.结论 术中能够明确靶肺静脉、单个触发灶的房颤患者,在Carto系统结合单Lasso导管指导下行单环线性消融隔离治疗房颤,成功率高、复发率低,可减少手术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