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喇嘛甸油田特高含水期厚油层内剩余油描述及挖潜技术   总被引:34,自引:22,他引:12  
在厚油层沉积单元精细解剖基础上,结合喇嘛甸油田的开发实际,通过纵向细分沉积单元、结构单元,平面上细分沉积微相,精细描述出了单砂体空间形态和不同砂体之间的边界关系。并采用多种监测方法综合分析、判断,结合油水井动静态资料和注采关系,进一步明确了厚油层内剩余油分布状况,并针对各类剩余油提出并实施了水力割缝射孔、注水井层内细分注水、采油井层内细分堵水为主的厚油层内挖潜措施,产油量增加效果明显,改善了厚油层动用状况,提高了厚油层驱油效率。  相似文献   

2.
胜坨油田特高含水期油层层内潜力研究及挖潜措施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胜坨油田历经三十多年的开发已进入特高含水开发期,平面层间高度水淹,层内油层底部水窜严重。为挖掘油层层内剩余油潜力,运用精细油藏描述技术,对胜利坨油田各种沉积类型剩余油分布特点进行了综合研究,进一步认识了油层层内厚油层剩余油分布规律;利用超细水泥堵炮眼工艺进行层内挖潜,取得了明显的增油降水效果,改善了特高含水期厚油层开发效果。层内挖潜是提高油田最终采收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孤岛油田中一区馆5单元水平井挖潜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充分挖掘孤岛油田中一区馆5单元剩余油潜力,开展了厚油层韵律段细分及夹层描述等工作,并运用地质综合研究法结合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对厚油层剩余油分布进行研究,认识到层内夹层对剩余油分布具有明显控制作用。在此基础上对中一区Ng5^3厚油层部署了5口水平井,厚油层顶部水平井挖潜取得了重大突破,并且初步形成了水平井挖潜厚油层剩余油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4.
三角洲前缘韵律层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及调整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赵红兵 《特种油气藏》2006,13(2):58-60,63
注水开发后期胜坨油田三角洲前缘反韵律厚油层剩余油分布复杂。对胜坨油田沙二段8砂层组三角洲前缘储层沉积特征、非均质性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表明,受注采、储层沉积特征等因素影响,三角洲前缘储层剩余油主要集中在坝主体的上部以及坝侧缘、远砂坝沉积的韵律层。在储层剩余油分布研究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采取细分韵律井网调整及配套挖潜措施完善潜力韵律层注采系统,可以有效提高开发后期三角洲前缘反韵律厚油层水驱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5.
针对双河油田厚油发育、层间及层内非均质性严重、开采动态复杂多变的特点,把流动剖面数据资料进行各种技术处理,综合应用于油田层系细分、剩余油分布研究、油水井措施制定、聚驱调整及井下技术状况监测等方面,解决了诸多认识上的难题。通过细分层系、井网加密和厚油层挖潜等重大调整措施,延长了油田的稳产期,提高了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6.
喇嘛甸油田特高含水期厚油层挖潜工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德喜  张建军  高志刚  余兴华  王川 《石油学报》2007,28(1):98-100,106
针对喇嘛甸油田特高含水期厚油层不同结构界面的情况和剩余油分布的类型,提出了种厚油层精细挖潜的采油工艺:①长胶筒封隔器细分注水、堵水工艺,胶筒长1~m,封卡薄隔层及附近的炮眼,封卡结构界面厚度为0.2m;②层内水力割缝射孔工艺,该工艺定位控制精度高,割缝无震动,对薄夹层及水泥环不产生损伤,试验的最小隔层厚度达到0.2m;③层内定位平衡压裂工艺,利用6种工艺管柱,可保护上、中、下结构界面及压裂层上、下结构界面,实施的结构界面厚度达到0.4m.这种精细挖潜工艺均得到了应用,对特高含水期厚油层挖潜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7.
以羊三木油田为例,采用构型分析的方法,对厚油层进行细分评价,并建立了厚油层细分三维地质模型,揭示厚油层层内非均质。厚油层细分后,可以更加准确地进行测井低阻油层和水淹层识别.寻找潜力井层;通过时间推移监测技术实时监测剩余油饱和度变化,揭示厚油层层内水淹动态;采用数值试井技术,得到储层参数场,诊断厚油层内优势渗流通道,并配合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得到厚油层剩余油定量分布。  相似文献   

8.
双河油田高含水期厚层剩余油分布及挖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双河油田厚油层发育,在目前特高含水期开发阶段厚油层厚油层的内剩余油分布主要受井网完善程度,地层纵向渗透性,砂体沉积特征,微构造及区域地层压力因素控制,剩余油在井网不完善井区,纵向中低渗透层,注采状况较差的分流河道沉积间及沉积末端,微构造高部位及局部注水压力平衡区相对富集,在完善井网的基础上根据地层地质特征加强注采结构调整及注水合理调配,是双河油田油层挖潜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油藏进入高含水开发期以后,主力油层基本上水淹,由于构造、储层非均质性和井况影响形成的剩余油分布零散.针对高含水期多油层油藏的特点,在细分流动单元的基础上,对微构造、储层沉积微相、储层物性和非均质性进行了研究,并建立油藏三维可视化地质模型;在油藏精细描述的基础上,对剩余油分布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然后根据剩余油分布特点采取不同的挖潜措施.研究成果应用于矿场生产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孤东油田七区馆上段油水过渡带区域剩余油丰富,分布复杂,挖潜难度大。通过剩余油分布规律分析,研究区剩余油主要富集于平面井网注采不完善区;厚油层顶部的低渗透段;注水井井间干扰严重,油水过渡带吸水较差区;断层附近及层内的夹层区域。通过数模分析,油水过渡带不具备部署注采井网的条件,水平井成为正韵律厚油层剩余油挖潜的首选技术,因而开展了水平井挖潜分析和优化,主要对投资回收率优化、水平井距顶位置优化、水平段长度优化、水平井液量优化等方面进行研究;老井措施是油水过渡带剩余油挖潜的另一个有效技术,并开展了老井措施油水井射孔厚度优化等研究。  相似文献   

11.
喇嘛甸油田厚油层精细控水挖潜技术   总被引:16,自引:16,他引:0  
喇嘛甸油田萨、葡油层以河流相沉积砂体为主,厚油层发育,层内非均质性严重.进入特高含水期后,厚油层内既存在严重的无效、低效循环,又存在相对富集的剩余潜力.以沉积学理论为指导,通过现代沉积与野外露头考察,确定了厚油层内部4级界面3种基本分布模式,确定了结构单元4种组合类型,揭示了层内结构非均质特征.在深化储层精细描述的基础上,实现相控建模与精细数模一体化量化剩余油分布,搞清了注采无效循环场的分布特征.通过创新层内细分注水与层内精细堵水技术控制无效注采循环,并通过代用井补孔方法不断完善结构单元注采关系挖潜层内剩余油, 有效地改善了喇嘛甸油田特高含水期油田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2.
在精细油藏描述和精细油藏数值模拟的基础上,应用动态资料分析法和数值模拟法,对商河油田商三区沙三上油藏剩余油分布进行了定性与定量研究,指出其剩余油分布类型有3种:未动用或少动用的油砂体形成的剩余油、已动用油层的平面剩余油滞留区、层内非均质形成的剩余油。应用这些研究成果取得了良好的挖潜效果。  相似文献   

13.
稠油油田注水开发后期措施挖潜对策研究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海1断块通过应用“精细油藏研究”技术深化储层认识、细化微构造及沉积微相研究,找到剩余油富集区,开发了“隐蔽性油藏”。同时,结合“三老”资料复查以及测井曲线重新认识,开展“水中找油”工作,动用了一批过去忽略的薄(差)油层、油水层。通过措施优化及运作,保证了较好的措施挖潜效果。  相似文献   

14.
水平井技术在正韵律厚油层次生底水油藏挖潜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平井技术是挖潜特高含水期正韵律厚油层顶部剩余油富集区最有效的方法。羊二庄油田经过30多年的开发,已进入“双高”开发后期阶段,由于受储层非均质性和长期注水冲刷的影响,油层水淹严重,剩余油分布零散,挖潜难度大。水平井技术在羊二庄正韵律厚油层次生底水油藏的成功应用,为同类型油藏剩余油富集区水平井挖潜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5.
针对高升油田雷11块莲花油层开发中暴露出的油藏地质条件复杂、油水关系认识难度大以及储量动用状况差异大等问题,深化油藏地质和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通过重新落实构造、开展小层划分、沉积微相研究以及测井二次精细解释后进行“水中找油”等工作,并辅以精细注水、细分注水、一对一注水,及配套注水工艺技术,有针对性地开展油藏精细挖潜工作...  相似文献   

16.
水平井技术是胜利整装油田特高含水期正韵律厚油层剩余油挖潜的一项有效技术。由于水平井在生产过程中受层内夹层、剩余油富集厚度、水平井生产参数等方面的影响,针对正韵律厚油层层内剩余油分布特征,应用数值模拟技术,研究了水平井开发技术政策界限。此研究结果在整装正韵律厚油层的应用取得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7.
论述了孤岛油田正韵律厚油层开采现状及剩余油分布规律.根据该区油层层内夹层或物性夹层较发育,正韵律厚油层顶部动用和水淹程度低、剩余油潜力大的特点,部署了中9-平9水平井开展挖潜先导试验,投产初期日产油47t,平均日产油能力是直井的3倍,为老油田厚油层挖潜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海外河油田高含水期油水层和薄差油层挖潜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海外河油田是一个已经进入高采出程度、高含水阶段常规注水开发的普通绸油油田,在主力油层动用程度高,水淹严重,挖潜难度较大情况下,通过开展精细地层对比工作,采用微构造法、沉积微相法、电性图版法,来深化油水层和薄差油层剩余油分布规律认识,采取调层、堵水等措施手段,取得了较好措施增油效果。  相似文献   

19.
宝北区块Ⅲ1厚油层非均质严重,剩余油分布复杂。通过对厚油层细分流动单元研究,将储层划分为彼此相对独立的A、B、C、D、E等5类流动单元,利用流动单元控制建模技术,建立精细地质模型。并利用数值模拟技术,对该区的生产历史进行了拟合,结合动态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流动单元剩余油分布规律,为厚油层注水开发调整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井楼油田稠油厚油层高周期吞吐后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井楼油田一区主力层Ⅲ5-6层厚度在10.0m以上,平面非均质严重,为非均质稠油厚油层,蒸汽吞吐后期剩余油分布复杂。利用沉积微相、油层物性、动态监测、生产动态等资料,采用油藏工程分析方法,研究了稠油厚油层高周期吞吐后纵向及平面上剩余油分布规律,提出了挖潜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