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比较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与T管引流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的效果,总结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施行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取石的121例肝外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一期缝合组(n=63)与T管引流组(n=58)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胆瘘发生率、胆总管狭窄发生率及结石复发率。结果 2组患者均顺利完成腹腔镜手术。术后一期缝合组发生胆瘘3例,T管引流组发生1例。2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和胆瘘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T管引流组的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较长(P=0.000)。术后所有患者获访4-36个月,平均12个月。随访期间均无复发、胆总管狭窄及死亡发生。结论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治疗肝外胆管结石安全而有效,并且避免了术后T管的护理,有望成为处理肝外胆管结石的主流术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分析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术后一期缝合胆总管与置"T"管引流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3年2月至2008年2月为78例胆总管结石患者行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术的临床资料,其中一期缝合35例,"T"管引流43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期缝合组的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T"管引流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严格掌握一期缝合适应证的条件下,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后一期缝合较"T"管引流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后一期缝合与T管引流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2年8月施行的71例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取石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一期缝合39例(缝合组),T管引流32例(引流组),比较两组术中、术后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开始流质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缝合组腹腔引流时间及总住院费用明显少于引流组(均P<0.05)。两组术后胆瘘、胆管炎、残余结石等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均无术后胆管狭窄和死亡病例。结论:腹腔镜胆管探查术后一期缝合在术后引流时间和治疗费用方面比与T管引流更具优势,在合适的适应证下应作为治疗的首选。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老年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与T管引流术的临床疗效,总结临床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8月至2016年8月为115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老年患者(≥65岁)行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胆总管探查的手术资料与随访资料,其中一期缝合63例(缝合组),T管引流52例(T管组)。结果:115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一例中转开腹。两组术中出血量、引流管拔除时间、残余结石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缝合组手术时间、术后镇痛药物使用率、术后住院时间低于T管组(P<0.05),但术后胆漏发生率高于T管组(P<0.05)。结论:与T管引流相比,腹腔镜一期缝合治疗老年胆总管结石患者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在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确保结石取净、镜下精细缝合的前提下,可作为老年胆总管结石患者优先选择的术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术(LCBDE)并一期缝合与LCBDE并T管引流治疗老年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汕头市中心医院2017 年1 月至2018 年12 月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老年(年龄≥60 岁)胆总管结石患者158 例,所有患者均行LCBDE术,其中130 例术后行一期缝合(一期缝合组),28 例行T管引流(T管引流组)。比较两组的术前基线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石复发率等资料。结果 两组术前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期缝合组在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方面明显短于T管引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住院总费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石复发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年龄≥60岁)并不是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术并一期缝合的绝对禁忌。正确把握手术适应证及禁忌证,对于合适的老年患者,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术并一期缝合也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腹腔镜胆道探查术后胆总管一期缝合与T管引流两种术式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至2012年5月期间笔者所在科室收治的因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胆道探查治疗的10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8例行T管引流,51例行一期胆总管缝合。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治疗费用、术后恢复正常生活时间以及手术并发症情况。结果 T管引流组术后发生胆瘘2例(3.4%),一期缝合组术后发生胆瘘1例(2.0%),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治疗费用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期缝合组患者术后恢复正常生活时间为(7.2±1.1)d,短于T管引流组的(28.2±2.7)d(P=0.001)。结论经腹腔镜胆道探查术后一期胆总管缝合是安全可行的,可缩短患者的康复时间,提高患者围手术期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的安全性、可行性及适用范围,总结该方法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7月至2012年8月实施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119例的临床资料,比较胆总管探查术后一期缝合63例(A组)与T管引流56例(B组)的临床效果。结果2组患者手术均成功完成腹腔镜手术,A组在手术时间、术后补液量、住院时间于B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都未出现胆总管狭窄及残留结石。结论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后一期缝合是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自行脱落J形管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9月至2018年9月为114例胆总管结石患者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的临床资料,其中42例探查后放置自行脱落的J形管(J形管组),33例行单纯一期缝合(缝合组),39例放置T管引流(T管组)。对比3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补液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3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J形管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缝合组,术后排气时间、术后补液量、术后住院时间优于T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J形管引流治疗胆总管结石是安全、可行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总管一期缝合术与T管引流术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5年9月138例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的临床资料,对比52例腹腔镜胆总管一期缝合术(缝合组,n=52)与86例腹腔镜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T管组,n=86)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腹腔镜手术,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拔管时间及术后胆道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缝合组术后住院时间、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及胆汁引流时间均低于T管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均为胆漏,其中缝合组发生2例(3.8%),T管组4例(4.7%),经5~6 d充分引流后自行消失,均未发生腹腔感染、胆汁性腹膜炎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腹腔镜胆总管一期缝合术是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的理想微创术式之一,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胆总管切开探查术后选择性一期缝合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胆总管切开探查一期缝合不置T管引流的可行性、手术指征及临床价值。方法胆总管结石或可疑结石患者104例,随机分为两组:一期缝合组59例,胆总管探查术后不置T管引流,用4-0或5-0无损伤可吸收缝线一期缝合胆总管;T管引流组45例,行T管引流。结果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无显著差别(P>0.05)。一期缝合组在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平均输液量、输液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等方面均优于T管引流组(P<0.05);随访6个月~3年,未发生胆管结石残留及胆管狭窄的并发症。结论只要正确掌握手术适应证及缝合技巧,胆总管探查后一期缝合是安全可行的,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C)联合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术(LCBDE)后胆总管一期缝合与T管引流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4月—2018年4月218例行LC+LCBDE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90例一期缝合,128例T管引流。对比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分析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两组患者的术前一般资料、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首次通气时间、术后电解质紊乱发生率、术后结石残余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一期缝合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明显少于T管引流组,腹腔引流时间长于T管引流组(均P0.05);一期缝合组术后胆汁漏发生率明显高于T管引流组(8.89%vs.2.34%,P=0.030),术后结石复发率明显低于T管引流组(1.11%vs.7.03%,P=0.040)。统计分析显示,一期缝合是术后胆汁漏的独立危险因素,而T管引流是术后结石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LC+LCBDE术后一期缝合可有效减少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T管引流可有效减少术后胆汁漏发生。两者尚不能完全互相替代,需把握严格的手术指征。  相似文献   

12.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治疗细径胆总管结石148例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目的 总结运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治疗细径胆总管结石的治疗经验.方法 完成腹腔镜胆囊切除后,经胆囊管残端扩张、胆囊管胆总管汇合部切开或经胆总管前壁切口入路,采用胆管镜取石网取石、液电碎石、经胆囊管残端输尿管导管胆管引流、T管引流或胆总管切口即时缝合等,有选择地对148例胆总管内径≤0.8 cm的细径胆总管结石病人进行治疗.结果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148例中,腹腔镜手术成功116例,中转为术中十二指肠镜下乳头切开取石术32例,无中转开腹.术中胆管镜下取净结石116例,十二指肠镜下取出结石29例,乳头切开术后排出结石3例.无残余结石.术后胆漏7例,均经术中常规放置的胆管引流和腹腔引流管引流治愈.术后轻症胰腺炎3例.术后经输尿管导管胆管造影有2例呈现胆总管切口即时缝合区狭窄影像,未予处理.术后其他并发症均经非手术综合疗法治愈.无肠穿孔、胆管穿孔、大出血、重症胰腺炎等严重并发症,无死亡.结论 只要选择合适的病例,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治疗细径胆总管结石,对于有较高腹腔镜和内镜技术者是可行、有效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13.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治疗细径胆总管结石14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运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治疗细径胆总管结石的治疗经验.方法 完成腹腔镜胆囊切除后,经胆囊管残端扩张、胆囊管胆总管汇合部切开或经胆总管前壁切口入路,采用胆管镜取石网取石、液电碎石、经胆囊管残端输尿管导管胆管引流、T管引流或胆总管切口即时缝合等,有选择地对148例胆总管内径≤0.8 cm的细径胆总管结石病人进行治疗.结果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148例中,腹腔镜手术成功116例,中转为术中十二指肠镜下乳头切开取石术32例,无中转开腹.术中胆管镜下取净结石116例,十二指肠镜下取出结石29例,乳头切开术后排出结石3例.无残余结石.术后胆漏7例,均经术中常规放置的胆管引流和腹腔引流管引流治愈.术后轻症胰腺炎3例.术后经输尿管导管胆管造影有2例呈现胆总管切口即时缝合区狭窄影像,未予处理.术后其他并发症均经非手术综合疗法治愈.无肠穿孔、胆管穿孔、大出血、重症胰腺炎等严重并发症,无死亡.结论 只要选择合适的病例,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治疗细径胆总管结石,对于有较高腹腔镜和内镜技术者是可行、有效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术中鼻胆管引流术在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一期缝合术中的应用。 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经确诊的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患者76例资料,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研究组(LC+ LCBDE+术中ENBD+CBD一期缝合)和对照组(术前ERCP+LC),每组各38例,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4.0进行统计学分析,术中术后情况比较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独立t检验;术后并发症、ASA分级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P<0.001;研究组手术成功率为100%,显著高于对照组89.5%,P=0.040;研究组患者平均手术费用显著少于对照组[(1.3±0.1)万元vs. (1.6±0.1)万元,P<0.001)]。两组并发症的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LC+ LCBDE+术中ENBD+CBD一期缝合术较术前ERCP+LC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其治疗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CBDE)与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1月—2014年3月收治的210例胆总管结石患者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LCBDE组(116例)和EST组(94例),对比两组相关临床指标。结果:两组手术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9.1%vs.95.74%,P=0.175),但LCBDE组一期治愈率高于EST组(97.4%vs.90.4%,P=0.038);两组残余结石率、平均住院时间与住院费用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但EST组一期治疗后9例残余结石患者行第2次EST治疗,6例残余结石患者行第3次EST治疗;首次EST失败的患者,其住院时间与花费明显增加;LCBDE组围手术期总并发症以及远期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EST组(均P0.05),差异主要来源于EST相关并发症。结论:LCBDE治疗胆总管结石一期治愈率高于EST,且并发症率低于EST组,能保留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的生理功能,可同时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处理胆囊病变。因此,在多数情况下,应首先考虑LCBDE。  相似文献   

16.
EST联合LC治疗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EST联合LC联合治疗胆囊、胆总管结石的可行性及优越性。方法:先行EST(经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取出胆总管结石,再行LC(腹腔镜胆囊切除术),EST失败或不宜行EST者置ENBD(鼻胆管)再行LC+腹腔镜下胆道探查、胆道镜取石,或开腹行胆道探查术。结果:全组99例,91例LC术前EST取石成功,3例LC术后EST取石成功,3例EST取石失败。2例年龄小于15岁者未行EST改行LC+腹腔镜下经胆囊管胆道镜胆道探查取石。3例EST取石失败,改行腹腔镜下胆道探查胆道镜取石、胆总管一期缝合或T管引流+LC,或开腹胆道探查一期缝合胆总管未置T管(已置ENBD)。无严重并发症,患者均治愈出院。结论:EST联合LC联合治疗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是安全、可靠的方法,软硬镜联合充分体现了“微创”治疗的优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腹腔镜胆总管一期缝合术治疗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经验总结。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017年在我院施行腹腔镜胆总管一期缝合术的患者41例(一期缝合组)的临床资料及手术资料,同时回顾性分析同期在我院行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的患者43例(T管引流组)的临床资料及手术资料。结果一期缝合组在住院天数,排气时间少于T管引流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胆漏率,伤口感染率,胆道狭窄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期缝合组和T管引流组分别有1例和2例胆瘘发生,均经过保守治疗痊愈。结论在严格把握适应症的基础上,腹腔镜胆总管一期缝合术治疗胆总管结石患者是安全有效的,但应该由有经验的医生操作。  相似文献   

18.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与T管引流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景  潘定宇  刘志苏  王刚  付焱  刘凌 《腹部外科》2009,22(5):278-280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术(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后胆管一期缝合的可行性及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6月至2008年5月成功施行LCBDE79例的临床资料,比较胆管一期缝合26例(缝合组)与T管引流53例(引流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手术时问和总并发症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缝合组的住院费用、术后住院时间和恢复工作时间明显少于引流组(P〈0.05或P〈0.01)。缝合组胆漏2例,无结石残留;引流组胆漏3例,结石残留1例。引流组拔T管引起胆漏并胆汁性腹膜炎2例。随访期间两组均无胆管狭窄和结石复发。结论LCBDE一期缝合与T管引流相比,住院费用少,术后住院时间短,恢复快,安全可行,但必须严格掌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自制胆道内引流管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LCBDE)并一期缝合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63例胆总管结石患者,其中25例应用自制胆道内引流管行LCBDE一期缝合并内引流术(自制内引流管组),38例行LCBDE并常规T形管引流术(常规T形管引流组),比较两组的相关临床指标。结果:与常规T形管引流组比较,自制内引流管组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自制内引流管组术后离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明显减少(均P0.05),但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内引流管术后随粪便排出的时间为(11.2±2.6)d,1例(4.0%)未能顺利排管,后于胃镜下取出。结论:LCBDE一期缝合自制引流管内引流在胆总管结石治疗上有传统术式不具备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