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地震预测试验场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震预测试验场针对特定的地震危险区,通过密集的、多学科的强化观测,研究与短临地震预测有关的科学问题,作为一类“大科学”项目,地震预测试验场的经验和教训值得认真总结,本文回顾和评述了地震预测试验场的观测与研究,对地震预测试验场的概念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指出新技术的应用赋予地震预测试验场以新的内涵。并为地震预测研究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2.
李军 《四川地震》1992,(3):54-58
地震预报是件十分困难的事,尤其是短临预报。十多年来,在利用地下水的动态异常来预测地震方面有了新的进展,并在地震成因理论方面有新的探索。本文详述了石棉5.3级地震前地下水的异常特征。给出了地下水日常监视预测指标。震前四川地震地下水观测网中渡口、会理、西昌、石棉及康定观测台的水位、水温出现异常,依据这些异常,地震前作出了短临预报。  相似文献   

3.
从地震成因人手,总结得出地震成因理论——Y-地震成因假说.并基于此理论,研究出临震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4.
青海强震等间距特征研究及未来强震趋势预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塑性力学和地震力学以及前人的研究结果,提出了一种新的地震等间距特征机理的解释方法,认为地夺等间距特征的成因是中、下地壳的滑移网同上部地壳的相互作用。其动力源为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的联合作用。利用青海强震分布的等间跨特征对未来可能发生强震的地点进行趋势预测。  相似文献   

5.
以物理模型为指导开展中尺度地震预测试验场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震源物理的研究进展表明:地震预测工程不仅是高科技问题,更重要的是需要以正确的物理模型作为指导。地震预测试验场的研究可以从气象学、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矿山地震和瓦斯突出的研究中获得许多启示。在今后的十年中,要注意流体,特别是超临界流体在地震成因中的作用。地震试验场应有明确物理思路,形成多种物理方法的实质性格局,改变自由进出、过于分散的情况。建议除在京津、川滇等建立构造地震预测研究试验场外,还可以利用矿山、火山作为中尺度地震试验场。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地震预报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在防震减灾事业中目前仍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然而预测(报)的能力仍然较低,对大量的地震仍作不出成功的预测(报)。要显著提高地震预测能力,需要加强基础研究。这种研究应从地震预测(报)能力的现状出发,重点应放在地震前兆异常的成因类别与属性、机理与可靠性等“原始”问题的研究上,而不是回避这些基础问题而去研究那些靠不住的“上层建筑”问题。  相似文献   

7.
地震预测首先是一个科学问题 ,地震预测的实现只能以科学研究为基础。十五年来 ,在中国地震局有关部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等机构的支持下 ,地球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员围绕与地震预测的有关的科学问题 ,开展了多方面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这些研究工作可以概括为 3个方面。1 地震活动性分析及其在地震预测研究中的应用我国有着丰富的历史和现代地震目录。地震活动性研究是我所地震预测研究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许绍燮等 ,1 989,1 990 ;许绍燮 ,1 993 ;Wang等 ,1 996;郑秀芬等 ,1 998;王林瑛 ,1 999)。地震活动性的经验性研究包括强地震活动…  相似文献   

8.
中国地震活动性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与我国地震活动性有关的地震资料、地震的地理分布、震源深度分布、地震的时间进程等方面的研究情况,进行了简要评述;并对研究工作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台湾地震的成因。表明了观点。  相似文献   

9.
随着新观测技术和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同位素地球化学方法在地震监测预测研究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同位素地球化学方法确定地下流体来源,研究地下流体循环特征,分析地震前兆异常的成因,评估地质构造活动的程度,开展地震预测研究。同位素示踪技术还可以结合深源流体监测和地球物理方法,揭示地震孕育、流体与震源之间的关系。此外,同位素地球化学还可以构建断裂带流体地球化学背景特征,用于地震监测点映震效能的评估,提高地震监测预测的准确性,为地震新监测点的布设和震情跟踪提供技术支撑。通过对现今同位素在地震监测预测中所使用的方法、技术及国内外应用情况的总结分析,力图全面认识同位素地球化学在地震监测预测应用中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关于地震预测问题的8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分析了当前我国地震预测的能力和水平,地震预测的任务性与探索性的关系,单科预测与综合预测的关系,测震学科与前兆学科的差异性,地震前兆监测技术发展与地震预测需求的关系,提出了地震预测探索的科学思路及地震分析预报人员的素质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强震远场前兆异常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李献智 《地震》1996,16(1):39-44
强震不仅有近场前兆异常,而且也有远场前兆异常,后者在地震预报中可以起到三个方面的作用:(1)远场前兆异常多在震前的短临阶段准同步地出现,为短临预报提供了较丰富的信息,有助于作出短临预报;(2)远场前兆异常一般具有双重或多重前兆的性质,它们是比较可靠的前兆异常,可为预报地震提供依据;(3)远场前兆异常显示明显的地区,是应力积累较高的地区,往往是后继地震发生地方,即指出了地震可能发生的地域。因此,对远  相似文献   

12.
震群活动和地震预报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震群和大地震的关系、用前兆震群预报未来地震的发生,是世界范围内比较活跃的课题之一。文章例举了震群的一些指标以说明前兆性震群的预报意义,并从大范围的众多震群活动阐述大震前震群活动的一些特征。根据震群的分布可确定未来大震的发生地点,并解释不同类型震群的力学成因。  相似文献   

13.
起伏加剧是相态突变前的一种临界现象,本文应用这一观点探讨了强地震前小震活动频次和地下流体、气体、地应力等前兆变化的起伏加剧现象,并得到以下初步结果: 1.临近强地震前较大范围内超过平均日活动水平的小震活动的空间分布具有有序性,即出现穿过未来大震区的小地震活动条带,条带的交汇区为未来大震区。2.强地震前的小震高频次活动日大多与外因出现时间同步,目前发现的外因有塑望、节气、中强以上磁暴以及大气压力下降等。这种小震的高频次活动一般出现在震前当天至一个月时间内。3.前兆的起伏时间和小震频次的起伏时间大致同步。它们在成因上有联系。  相似文献   

14.
parameters integrated predictionIn current earthquake prediction, seismological method is considered the first choice. According to rough statistics, there are over 100 seismological parameters used in earthquake prediction in China. That a great number of parameters could be chosen is more convenient, but also causes a lot of troubles at the same time. It is more difficult to decide which one is better among them. In the practical key problem and the 'Eighth Five-Year Plan' key problem on short-period earthquake prediction sponsored by China Seismological Bureau, most of the parameters have been evaluated on efficiency, but it is still not easy to decide which one can be given the priority and which one should be discarded, because the adopted data, the sample numbers and the evaluation criteria were not always consistent in these researches. Therefore, the first problem which the earthquake predictors are facing is how to select the best one from so many seismological parameters. In the past, most of the parameters were used in the seismic cases, but never used in the zone where no strong earthquakes occurred, in this way it is impossible to cast away 'false abnormality'. Furthermore, as the process of seismogeny is nonlinear and complicate, the non-uniqueness and uncertainty of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make the seismic precursors different in time, place and earthquake, which often causes false prediction when a single parameter is used.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better, this paper attempts a new method comparison screening, to select seismological single parameter and to collect a comprehensive seismological parameter on this basis. The basic procedure may be summarized as follows: on the basis of reasonable normalization of various parameters, quantitative comparison screening of some basic seismological parameters by using the two sorts of samples from 'large-magnitude seismic zone' and 'no large-magnitude seismic zone' in North China is conducted, to obtain 'seismic abnormality' and 'aseismic normality' indexes, and then to synthesize these indexes with weighting method according to the strength of the earthquake information to obtain a integrated prediction index which is universal to predict the earthquakes in North China, and meanwhile develop a new seismological prediction method which is abbreviated as SQIP (seismological quantitative integrated prediction method).  相似文献   

15.
吴永加  张永仙  尹祥础 《地震》2006,26(2):61-67
利用态矢量方法对中国大陆1970年以来25次6.8级以上地震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研究, 结果表明, 19次地震前3年内态矢量出现明显异常, 其中10次地震发生前60天内态矢量有明显的变化, 只有6次地震前态矢量变化不明显。 由此认为态矢量方法对强震具有一定的中期和短临预测能力。 研究结果还表明, 相对于态矢量增量的模、 态矢量方向的改变等参量, 态矢量的模在震前的变化更为敏感, 此外, 对于相同震级的地震, 最佳扫描区域尺度大小不一, 并对这些现象进行了一定的解释。  相似文献   

16.
前言关于震中迁移现象已有不少人进行过研究。1966年郭增建等同志研究了甘肃和宁夏地区发生的破坏性地震的迁移规律,提出了可以把震中迁移现象作为地震预报的一种方法,並指出未来大震最可能是沿着原来的极震区长轴方向、弱震带延伸方向和发展构造延伸方向迁移。1966年邢台地震后,人们根据震中迁移预报过1967年河间6.3级地震和1975年海城7.3级地震。1980年郭增建、秦保燕同志编制了全国震中迁移略图,该图给出了中国大陆主要的地震迁移带。1981年在该图所给出的道孚至民丰迁移带上再次出现了破坏性地震的迁移  相似文献   

17.
将海南岛及其近海的地震应变能作为响应因子,对该地区的中强以上的地震在震前的加卸载响应比异常特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认为地震前的加卸载响应比异常是该地区中期或者短期的前兆异常,为该地区中短期地震监测和预报提供了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18.
我国地震预报研究近十年的发展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简要回顾了我国地震预报的发展过程,并着重对最近10年(尤其是90年代以来)的地震预报研究进展作了较系统的阐述.主要分为:(1)大地震震源区地壳细结构和介质物性的探测研究;(2)地震和前兆数字化观测技术的研制;(3)地震短临预报方法及其判据、指标的研究;(4)地震序列类型和震后趋势早期应用判断方法及其指标的研究;(5)华北北部地震短临预报方法、前兆综合解释模型与短临预报综合判别系统的研究;(6)地震预报新技术、新方法的探索;(7)地震中长期预报研究及我国近期(10年左右尺度)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确定;(8)板内地震孕育发生的物理模型及前兆场物理解释的探索研究.最后还对我国地震预报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以震报震是我们测震学预报地震方法中的一种。各个区域每年发生的小地震事件较多,了解区域小震与小震之间的联系规律,对于今后发生的地震,我们可以通过近期发生的地震,找出未来应力变化的区域,对潜在震源区提前做出预判,也为今后大震发生找出点研究线索。本文通过对区域直达纵波走时的变化来研究地下应力的变化,从而了解区域地震与地震之间的活动规律。  相似文献   

20.
梅世蓉  薛艳  宋治平 《地震》2009,29(1):1-14
两次特大地震前在不同时段、 不同范围出现了多项相似的地震活动性异常, 它们对预测特大地震具有一定意义: ① 两次大震前10余年, 青藏块体同期出现了两个规模巨大的中强以上地震增强区, 两次大地震发生在增强区内的空区里; ② 两次巨大地震前数年, 形成规模巨大的中强地震活动带, 地震发生在两个条带间的平静区里; 同期形成中等以上地震活动环, 其内部的地震频度、 加卸载响应比及非均匀度等参数甚高, 且随时间而变化, 这可作为孕震进入中期的信号; ③ 两次大震前的震群、 震丛均很显著, 昆仑山口西地震前四个显著震丛环绕震中四周分布, 汶川地震前震群在震中周围形成包围圈, 它们应视为大震孕育进入后期的显示; ④ 大震前数月, 靠近发震断裂带发生少量中小地震或少见的震群。 汶川地震前10个月, 龙门山断裂带北部发生两次青川4级多地震和松潘4.3级地震, 南部康定附近发生3次4级以上地震。 紫坪铺水库区小震群于震前3个月活动十分强烈。 昆仑山口西地震前约1年青海兴海发生6.6级地震, 昆仑山口西发生5.1级地震, 该地震距离8.1级地震约30 km。这些特征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是: ① 特大地震前出现的前兆时空特征与常见的中强地震差异很大, 现行的监测预报体制(分省分片负责)与特大地震前兆不相适应; ② 特大地震的预测预报不能单纯依靠地震前兆, 必须与地质构造及深部探测紧密结合起来; ③ 特大地震的预测预报应有新的预报战略、 观测系统与组织机构相适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