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脾功能亢进患者进行肝脾联合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肝脾联合切除术治疗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脾功能亢进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0例患者行肝脾联合切除术,其中5例附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全组无手术死亡病例,无术后黑便及上消化道出血;术后脾功能亢进症状均明显改善;术后1例腹腔创面渗血,再次手术止血,痊愈出院。结论 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脾功能亢进患者行肝脾联合切除术,部分患者附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是安全、有效的,但需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及加强围手术期处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经皮微创射频消融、无水酒精注射联合脾切除术治疗合并重度门静脉高压脾功能亢进的小肝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2例小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脾功能亢进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积极术前准备,行脾切除、门奇静脉断流术的同时行肿瘤射频消融、无水酒精注射治疗,术后随访肝功能、血常规、甲胎蛋白等。结果除1例脾切除术后出现胰漏,继发感染,给予抗生素冲洗、置管引流后恢复,所有患者行脾切除及微创治疗后无严重并发症,术后18~30d出院。结论对于重度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合并脾功能亢进的小肝癌患者,行脾切除、门奇静脉断流术的同时行射频消融及无水酒精沣射治疗.早一种寄伞可行的治疗方洪。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肝癌切除联合脾动脉结扎治疗肝癌并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策略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9月至2011年12月我院收治的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患者31例的临床资料和手术疗效.结果 患者术前血小板计数平均为(59.50±22.43)×109/L,术后第2周血小板计数为(136.01±70.41)×109/L(P<0.05).术前白细胞计数平均为(3.32±1.25)×109/L,术后第2周白细胞计数为(9.63±3.36)× 109/L(P<0.05).术前、术后红细胞计数以及脾动脉结扎前后门静脉压力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选择性使用肝癌切除联合脾动脉结扎治疗肝癌并门静脉高压症可以缓解脾亢情况,有益于康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脾功能亢进恢复情况,分析脾功能亢进恢复不良的原因.方法 分析肝移植前存在脾功能亢进的93例患者,对术后脾功能亢进完全恢复正常的患者(正常组)和脾功能亢进不能完全恢复或不恢复的患者(异常组)进行比较,并对二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血小板计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术后脾功能亢进完全恢复的正常组患者为60例(64.5%),脾功能亢进不完全恢复或未恢复的患者为33例(35.5%);正常组新肝期门静脉压力比异常组低(t=5.145;P<0.01);正常组术后脾静脉血流较术前明显增加(t=2.295,P<0.05),而异常组术前术后脾静脉血流没有差异;术后3个月血小板计数与术前血小板计数、术前脾大小、新肝期门静脉压力和术后脾脏大小有相关性.结论 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在肝移植术后仍然存在脾功能亢进表现.术后早期各种原因引起的门脉压力下降不明显、脾血流量改善不良、脾脏缩小不明显等可能是导致脾功能恢复不良的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胰源性左侧肝外门静脉高压症(LEPH)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8例LEPH病人临床资料.结果LEPH主要表现为黑便、呕血和脾肿大、脾功能亢进,并有胰腺炎、胰腺肿瘤或胰腺外伤表现,而无肝脏疾病表现,内镜下以孤立性胃底静脉曲张为主.术前易误诊为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本组病例中行单纯脾切除2例,脾切除+胰体尾切除术5例,脾动脉结扎1例.结论胰腺疾病可致门静脉高压症,脾静脉栓塞是本病直接原因.胰腺疾病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应想到本症可能,脾切除术可有效控制出血.  相似文献   

6.
自1991年Delaitre首先报道腹腔镜脾切除术(LS)以来,该手术已在很多医院的内镜中心得以开展,较多地应用于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HSC)等血液病,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合并脾功能亢进的病人施行LS的报道相对较少。作者对6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合并脾功能亢进的病人施行LS,获得成功,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行脾切除术前后外周血中CD4+CD25+ CD127low/-调节性T细胞(Treg)的变化,探讨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行脾切除术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20例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流式细胞仪分析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门静脉高压症组)脾切除术前1d、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和来自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的1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外周血中CD4+ CD25+ CD127low/-Treg含量,分析Treg的变化对全身免疫系统造成的影响.组问比较采用t检验,手术前后数据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 门静脉高压症组患者术前和对照组受试者CD4+ CD25+ CD127low/-Treg比例分别为5.1%±3.5%和1.4%±0.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73,P<0.05).门静脉高压症组患者术后1周、1个月、3个月CD4+CD25+ CD127low/-Treg比例分别为9.2%±2.7%、5.6%±1.7%、2.5%±2.1%,其中术后1周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814,P<0.05);而术后3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364,P>0.05).结论 脾切除术后短期Treg水平明显升高,随时间延长逐渐下降.从Treg方面表明脾切除对机体免疫系统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8.
门脉高压脾切除术后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脾切除术300例的临床资料,选取性别、年龄、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聚集试验、门静脉血流速变化、脾脏质量及手术方式作为观察指标.对术后40例并发血栓形成的原因进行比较:结果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与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聚集试验、门静脉血流速变化及脾脏质量有关(P〈0.05),与性别、年龄及手术方式无关(P〉0.05)、结论脾切除术后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聚集试验、门静脉血流速变化及睥脏质量是门脉高压脾切除术后形成门静脉系统血栓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脾动脉结扎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脾功能亢进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12年2月至2014年1月前瞻性研究对比脾动脉结扎和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42例脾功能亢进患者的疗效。结果术前两组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白蛋白计数、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平均年龄和术中平均出血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两组白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均有改善,脾动脉结扎组上升速度相对平缓;术后门静脉压力下降程度类似;脾动脉结扎组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概率小于脾切除组(4/19与11/23,P〈0.05),脾动脉结扎组出现3例局灶性脾梗死,经保守治疗后均好转。两组均无死亡病例。结论脾动脉结扎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可以作为脾功能亢进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但其长期效果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0.
Liu B  Xu RY  Qiu WS  Lin N  Chen TF  Huang FZ  Liu XY 《中华外科杂志》2003,41(10):721-723
目的 研究内镜下食管曲张静脉结扎联合部分脾栓塞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疗效。方法自1999年5月至2003年2月对68例合并食管静脉曲张和脾功能亢进的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实施内镜结扎加部分脾栓塞术进行治疗,观察术后食管曲张静脉闭塞和止血效果及并发症和死亡率,门奇静脉侧支循环情况,并与对照组进行对比。结果联合术后患者食管曲张静脉获得根治,脾功能亢进缓解,门静脉血流速度减慢,血流量减少(P<0.05),奇静脉血流量降低(P<0.01),胃左静脉血流速度减慢(P<0.05)。术后随访2-24个月,未出现复发性出血。结论内镜结扎联合部分脾栓塞术能有效地治疗门静脉高压症食管静脉曲张出血和脾功能亢进,减少了闭塞曲张静脉所需重复结扎次数及近期再出血,对于肝功能较差、难以耐受分流及断流手术的患者尤为适用。  相似文献   

11.
一种大鼠门静脉高压脾功能亢进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门静脉缩窄联合脾静脉结扎的方法,建立大鼠门静脉高压脾功能亢进模型。方法 60只健康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n=20)、门静脉缩窄组(缩窄组,n=20)和门静脉缩窄联合脾静脉结扎组(联合组,n=20),其中假手术组仅予以开、关腹术,缩窄组予以单纯门静脉主干缩窄术,联合组予以门静脉缩窄联合脾静脉结扎术。造模开始前和造模后7周每周采各组动物外周血行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动态观察;于造模开始前和造模后第7周测量各组动物门静脉压力及脾横、长径,于造模后第7周处死动物后计算各组脾指数并观察脾脏组织的病理学变化。结果联合组大鼠外周血血小板及红细胞计数于第3周起明显低于假手术组及缩窄组(P<0.05);而3组白细胞计数各时相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7周时缩窄组及联合组门静脉压力均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并且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第7周时联合组的脾横径及脾长径较术前明显增大(P<0.05),并且明显大于假手术组及缩窄组(P<0.05),其脾指数亦高于假手术组及缩窄组(P<0.05)。第7周时联合组脾脏有典型的脾功能亢进的病理改变,而另2组未见明显病理改变。结论通过门静脉缩窄联合脾静脉结扎的方法,成功建立了大鼠继发性门静脉高压脾功能亢进模型,该方法手术操作简便、效果稳定,具有良好的科研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腹腔镜脾动脉结扎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年2月~2018年2月48例腹腔镜脾动脉结扎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临床资料。46例保守治疗止血成功后择期手术(Child-Pugh A级30例,Child-Pugh B级16例),内镜及药物止血失败行急诊手术2例(Child-Pugh C级)。结果48例均顺利实施完全腹腔镜手术。手术时间(104.7±4.2)min,术中出血量(106.0±16.4)ml。术中输血1例(2.1%)。无死亡,无术后输红细胞。术后住院时间(5.6±0.2)d。术后随访15~63个月,中位数42个月。1例(2.1%)术后34、47个月因门静脉高压性胃病黑便2次,保守治疗。其他患者均无呕血、黑便。结论在熟练掌握腹腔镜技术的基础上,腹腔镜脾动脉结扎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腹腔镜巨脾切除术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探讨腹腔镜脾切除术治疗乙肝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脾功能亢进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对8例乙肝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脾功能亢进患者采用腹腔镜脾切除术.在腹部放置3个套管,脾周韧带及脾门用超声刀解剖,脾门血管用Endo GIA夹闭离断.结果:8例病人均顺利完成腹腔镜脾切除术,无中转开腹,无术后并发症发生.术后血小板明显上升,从平均36×109/L[(17~56)×109/L]升至437×109/L[(316~624)×109/L],随访7~24个月血小板均大于100×109/L.结论: 超声刀、Endo GIA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已使腹腔镜脾切除术成为治疗乙肝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脾亢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腹腔镜脾动脉结扎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手术治疗的80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0例行腹腔镜脾动脉结扎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30例行腹腔镜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结果 与脾切除组相比,脾...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腔镜肝切除联合脾动脉结扎术治疗肝癌合并门脉高压症患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我院共手术治疗的28例原发性肝细胞肝癌合并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及脾功能亢进患者,在腹腔镜下先行脾动脉主干结扎、然后再行肝癌的切除,其中局部不规则切除19例、左肝外叶切除9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过程、术后恢复及随访结果进行。结果28例手术均获成功,手术平均时间(102±40)min,术中出血量(71.07±79.41)mL,术后平均住院日(6.93±2.90)d。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术后无脾脓肿及肝衰竭等并发症发生,有5例腹水、2例胸腔积液、1例胆瘘、1例肺炎,均经非手术治疗后好转出院。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术后1周恢复正常,至术后12个月仍维持在正常范围。截至2021年2月,门诊及电话随访12~36月,肝脏肿瘤再发3例次行射频消融治疗,多发肝内外转移死亡1例,上消化道出血死亡1例,失访1例。结论腹腔镜下肝癌切除联合脾动脉结扎术治疗肝功能相对较差的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脾功能亢进患者是安全可行的,且具有微创的优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腹腔镜巨脾切除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9年7月66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合并巨脾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式不同分为开腹组和腹腔镜组,每组各33例。采用统计软件SPSS 21.0进行分析,围术期指标、肝功能指标、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指标采用(±s)表示,行独立t检验;术后并发症行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腹腔镜组在术中出血量、胃肠道恢复蠕动时间、引流量和住院时长方面均少于开腹组(P<0.05);腹腔镜组术时较开腹组长(P<0.05);(2)腹腔镜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开腹组(24.2%vs.54.5%),P<0.05;(3)腹腔镜组术后2周肝功能改善且优于开腹组(P<0.05);(4)术后2周两组患者门静脉系统血流直径、流速及流量较术前改善(P<0.05)。结论腹腔镜巨脾切除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近期疗效好,安全可行,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脾功能亢进(脾亢)的外科个体化治疗措施。 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胆外科2002年1月至2011年12月10年间收治的105例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严重脾亢的患者资料,57例行联合肝脾切除(联合组),44例行单纯肝癌切除(肝切组),4例行局部肝癌切除加脾动脉结扎术。 结果:联合组术后1~2周血小板及白细胞均恢复至正常,联合组与肝切组手术平均出血量分别为(903.62±139.24)ml和(802.56±146.52)ml(t = 3.535,P 〈 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并发症分别为14例和15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1.102,P 〉 0.05),两组围手术期死亡各2例。 结论:联合肝脾切除治疗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脾亢可作为首选,只要掌握好适应证,做好围手术期处理,手术是安全的,建立个体化治疗措施是降低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的合理治疗方法。方法 1994年1月至2004年12月我院收治67例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17例行肝切除联合脾切除,7例行单纯肝切除,43例行肝动脉栓塞化疗联合脾动脉栓塞。结果 肝切除联合脾切除组术后30d患者脾功能亢进症状消失,外周血细胞恢复正常。单纯肝切除组术后脾功能亢进症状加重,其中6例于术后3~7个月分别行脾动脉栓塞治疗。肝动脉栓塞化疗联合脾动脉栓塞组治疗后30 d 79%(34/43)的病例脾功能亢进症状改善,外周血细胞恢复正常。结论 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的处理应争取行肝切除联合脾切除治疗,如肝癌不能切除,则应争取行肝动脉栓塞化疗联合脾动脉栓塞治疗。  相似文献   

19.
预结扎脾动脉腹腔镜巨脾切除术1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预结扎脾动脉腹腔镜巨脾切除术的方法和疗效。方法:为12例巨脾伴脾功能亢进患者行腹腔镜脾切除术。术中预结扎脾动脉,超声刀解剖脾周韧带,Endo-GIA离断脾蒂。结果:1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及并发症发生。术后血小板、白细胞均明显上升。结论:随着超声刀、Endo-GIA等先进器械的应用,预结扎脾动脉腹腔镜巨脾切除术已成为治疗巨脾、脾功能亢进的有效术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脾亢)的外科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2000年8月至2010年8月41例原发性肝癌合并脾亢手术病例,11例合并重度脾亢患者行肝癌切除及脾脏切除(脾切除组),其中3例附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30例由于中度脾亢采用了肝癌切除及脾动脉结扎术(脾动脉结扎组)。结果术后两组脾亢症状基本消除,脾切除组和脾动脉结扎组术后1周血小板、白细胞均上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脾切除组术后有2例胸腔积液,1例切口感染,3例术后黄疸及腹水并发症,脾动脉结扎组术后腹水2例,1例切口脂肪液化,1例胸腔积液,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并发症在出院时消失,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肝癌合并巨脾可行肝切除及脾切除,而有消化道出血史可联合行断流术,手术是安全可行的;而对合并中度脾亢,肝切除合并脾动脉结扎同样近期能达到消除脾亢症状同时减少手术创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