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目的 评价比较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射频消融(RFA),以及TACE联合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放疗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效果.方法 50例患者接受TACE联合RFA,34例患者接受TACE联合125I组织问放疗.术后4周复查动态增强CT或MR,对病灶碘油聚集不良者,再次行TACE,术后定期复查,观察疗效.结果 TACE联合RFA或125I放疗后1个月.肿瘤局部控制率分别为98.0%和97.1%,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TACE联合RFA和125I植入放疗是肝细胞性肝癌的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单纯TACE疗效不佳者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射频消融(RFA)治疗原发性肝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1年2月~2013年2月我院收治的经病理、影像学及AFP检查证实的7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行TACE治疗)和实验组(TACE+RFA联合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实验组患者肿瘤完全坏死率、肿瘤缩小率分别为52.6%、76.3%,均明显高于对照组(21.1%、57.9%)(P<0.05);实验组患者平均生存期为31个月,高于对照组(25个月)(P<0.05).结论 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射频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效果显著,且能有效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原发性大肝癌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在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前后变化规律及其临床意义.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0月至2007年12月128例因原发性大肝癌行TACE患者的术前和术后1~8天血清CRP变化情况.52例术前CRP处于正常范围(阴性组),76例术前CRP高于正常值(阳性组).随访观察治疗效果和患者生存率及复发率;利用散射免疫比浊法定量测定患者TACE前后血清中的CRP值.结果 TACE后血清CRP浓度均在术后迅速增高,在术后4天达到峰值,以后逐渐降低,并于术后第8天下降到术前水平;CRP阴性组术后肿瘤体积缩小率高于阳性组,阴性组患者总生存率及有效肿瘤体积缩小率明显高于阳性组,复发率低于阳性组.结论 TACE疗效与患者血清CRP变化呈负相关,TACE后CRP升高幅度大提示预后不良.TACE术前CRP可作为原发性大肝癌患者TACE后疗效及判断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单独射频消融(RFA)与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RFA两种方法治疗结节型肝癌的有效性.方法 143例肝内病变直径为3 ~5 cm肝癌患者(RFA组76例,TACE+ RFA组67例),通过CT扫描和AFP水平测定进行随访.两组病例的局部肿瘤进展率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以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元预后因素分析.结果 143例经RFA或TACE+ RFA治疗后平均随访42个月(2~127个月),RFA组有73%的患者出现局部肿瘤进展,TACE+ RFA组有38%的患者出现局部肿瘤进展;RFA组1、3、5、7年局部肿瘤进展率分别为48%、74%、87%和90%,TACE+ RFA组1、3、5、7年局部肿瘤进展率分别为8%、38%、53%和68%,两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RFA组有2例(2.6%)治疗后出现腹腔出血和肝段梗死等并发症;TACE+ RFA无一例发生相关并发症.多因素分析表明,治疗方式(RR,0.677;P=0.041)、Child-Pugh分级(RR,1.504;P=0.04)是影响患者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TACE+ RFA治疗结节型肝细胞癌较单独应用RFA治疗安全有效,可以更好地控制肝内病变;同时多因素分析表明,治疗方式和Child-Pugh分级是影响患者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CT引导下射频消融术(RFA)治疗肝癌的疗效.方法 HCC患者200例先行TACE术,然后在CT引导下行RFA术.200例患者共行TACE术495例次.肿瘤病灶共计378个,直径为O.5-16 cm,共行RFA术362人次,663个位点.结果 术前、术后12个月AFP分别为(2 156.79±574.61)ng/ml、(269.53±146.65)ng/ml,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11,P<0.01).术前、术后3、6和12个月的肿瘤体积分别是(72.64±24.74)cm3、(46.78±18.95)cm3、(28.27±11.70)cm3和(10.82±8.31)c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77,P<0.01).肿瘤完全坏死率为87.8%.结论 肝TACE联合CT引导下RFA治疗肝癌是一种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并联合射频消融(RFA)术后使用多层螺旋CT(MSCT)随访疗效及肿瘤复发的价值.方法 选取50例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术前均行MS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图像及DSA检查,DSA检查并TACE术后1~7 d复查CT;RFA于TACE术后10~14 d在CT导引下进行,RFA术后21~30 d再次行CT复查.重点观察原发肿瘤局部血供,瘤灶缩小或局部复发,肝其他地方复发,门静脉癌栓及肝动脉-门静脉瘘等,MSCT与DSA结果行对比分析,统计不同影像学病灶检测率的差异.结果 术前肝癌瘤灶个数的检测MSCT与DSA间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门脉癌栓的检测MSCT明显优于DSA(P<0.05);肝动脉-门静脉瘘的检测DSA明显优于MSCT.肝癌行TACE及RFA术后瘤灶局部复发+新发个数的检测MSCT与DSA间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其他新发瘤灶的检测MSCT与DSA间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门静脉癌栓的检测MSCT明显优于DSA(P<0.05);原发瘤灶局部复发MSCT明显优于DSA(P<0.05);肝动脉-门静脉瘘的检测DSA明显优于MSCT.结论 原发性肝细胞癌术前及行TACE、RFA术后随访,MSCT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射频消融(RFA)治疗TACE术后肝癌残余病灶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采用RFA治疗TACE术后残余病灶的原发性肝癌31例,及同期采用多次TACE治疗的原发性肝癌43例,分别称为联合治疗组和TACE组.对两组的疗效、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OS)及不良反应进行综合对比研究.结果 联合治疗组的客观缓解率(87.1%)高于TACE组(6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的mPFS(19个月)及mOS(33个月)均高于TACE组(mPFS 14.5个月,mOS 29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射频消融对TACE术后残余病灶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延长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及总生存期.  相似文献   

8.
以超声、CT等为主要引导方式的经皮射频消融(RFA)等局部热消融技术在肝癌治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对血供丰富的较大肝癌疗效受限.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可有效减少肝癌的血供,并具有创伤小,适应证广,并发症少等特点,成为肝癌患者姑息治疗及术前、术后新辅助治疗的有效手段之一.因此,富血供肝肿瘤RFA治疗前应用TACE,通过栓塞肿瘤供血动脉造成肿瘤缺血,进而减少血流带走热量,可扩大消融范围提高RFA疗效,是肝癌RFA联合治疗常用的方法.本文针对RFA联合TACE治疗肝癌的应用现状及疗效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射频消融(RFA)及无水乙醇注射(PEI)治疗中晚期肝癌的评价.方法 78例中晚期肝癌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39例)和对照组(39例),联合组行序贯TACE→RFA+PEI→TACE治疗.对照组仅行TACE治疗2~5次.治疗1个月后全部病例复查肝脏彩色多普勒超声、CT,观察患者肿瘤缩小程度、甲胎蛋白水平变化和随访1、2年生存率.结果 联合组甲胎蛋白转阴率,肿瘤缩小率及1、2年生存率分别为81.3%、87.2%、97.4%、76.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6.3%、64.1%、79.5%、53.8%(P值均<0.05).结论 TACE联合RFA及PEI治疗中晚期肝癌安全有效.可明显改善疗效并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射频消融术(RFA)对比单一TACE治疗大肝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生存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2014年7月接受治疗的原发性大肝癌患者67例,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仅行TACE治疗)32例和研究组(TACE联合RFA治疗)35例,采用修订的实体瘤治疗疗效评价标准(mRECIST标准)判定治疗后的近期疗效,并对所有患者随访.结果 术后1个月对患者治疗的近期疗效进行评估,研究组CR为68.5%(24/35),PR为22.8%(8/35),SD为8.6% (3/35),对比对照组CR为40.6% (13/32),PR为46.8%(15/32),SD为6.3% (2/32),PD为6.3%(2/32),两组患者CR及PR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P=0.039),但两组的客观有效率(ORR)以及疾病控制率(DC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74.3%、44.1%、20.5%,中位生存时间为22个月,对照组术后生存率分别为52.8%、23.1%、7.9%,中位生存时间为13个月.两组对比分析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结论 应用TACE联合RFA治疗大肝癌患者具有良好的近期疗效,但与单一TACE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远期疗效方面能有效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两种治疗方法优势互补,对于大肝癌患者的远期预后水平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摘要】目的:分析经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TACE)和TACE+射频消融(RFA)两种治疗方案对原发性大肝癌的疗效,并分析大肝癌的预后影响因素,旨在探索出一套规范化的介入治疗模式,提高大肝癌的治疗效果,并为大肝癌的预后评估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行TACE及TACE+RFA介入方案治疗的原发性大肝癌患者的病例资料,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治疗情况、肿瘤情况、检查情况等,并观察患者病情的变化情况。对影响肝癌治疗及预后的相关因素行Cox回归分析。结果:TACE+RFA组肿瘤有效缩小率为70%,TACE组肿瘤有效缩小率为3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ACE组和TACE+RFA组治疗前后AFP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20,P<0.05)。TACE组和TACE+RFA组术后6个月、1年及2年的生存率分别为83.33%、56.67%、30.00%和90.00%、75.00%、55.00%,其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3个月和17个月,两组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59,P<0.05)。Cox回归多因素分析表明,HbsAg(+)、治疗前主瘤直径、治疗方式及治疗后肿瘤有效缩小率与预后显著相关。结论:TACE+RFA疗效显著优于单纯TACE。HbsAg(+)、治疗前主瘤直径、治疗方式及治疗后肿瘤缩小率是影响大肝癌介入治疗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 探讨中晚期肝癌患者经导管化疗栓塞(TACE)治疗后序贯射频消融手术(RFA)治疗的时机。方法 选取2017年7月至2020年6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收治的102例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1例。对照组TACE后行RFA的时间间隔>7 d,研究组TACE后行RFA的时间间隔≤7 d,治疗后3个月观察效果,并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近期抗肿瘤疗效、病灶内生物学标志基因及血液肿瘤标志物表达、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和预后。结果 研究组临床控制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的基质金属蛋白酶-11(MMP-11)、Slug mRNA 相对表达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的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mRNA 相对表达量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的AFP、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细胞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核因子κB(NF-κB)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总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无病生存率、总存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中晚期肝癌患者TACE后短时间间隔行RFA治疗可增强近期抗肿瘤疗效,抑制患者病灶内侵袭基因及血液肿瘤标志物表达,安全性及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RFA)治疗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10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联合治疗组45例,即为采用TACE联合超声引导下RFA ,单用 TACE组只进行T ACE治疗55例。随访并比较两组的1、2、3年生存率。结果45例联合治疗组患者共接受治疗187次,其中T A‐CE治疗113次,RFA治疗74次。55例单独TACE组共接受治疗196次。经过首次治疗后1个月,联合组肿瘤完全坏死率为73%,单用TACE组肿瘤完全坏死率为38%,两组坏死率有统计学差异( P =0.001)。随访2~35月,平均19个月,单用T ACE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70%,50%,11%;联合治疗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90%,82%,67%,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组患者术后主要并发症为发热、肝区疼痛、肝功能下降、少量胸腔积液,其发生率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TACE联合RFA 治疗原发性肝癌比单用TACE治疗的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复方苦参注射液对肝癌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射频消融(RFA)治疗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接受TACE联合RFA治疗的64例肝癌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2例.研究组在TACE联合RFA治疗基础上加用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对照组仅接受TACE联合RFA治疗,比较2组治疗后总有效率、免疫功能指标(CD4+、...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动脉化疗栓塞(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对可切除肝癌患者生存期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386例因肝癌行部分肝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病例经术后病理证实.根据是否辅以TACE治疗分为TACE组(230例)和非TACE组(156例).TACE组再根据手术与TACE的先后关系分3个亚组:仅术前行TACE者71例为术前TACE组,仅术后行TACE者86例为术后TACE组,术前术后均行TACE者73例为联合TACE组.为比较TACE对肿瘤坏死的影响,术前未行TACE者242例归为A组(非TACE组+术后TACE组),术前行TACE者144例归为B组(术前TACE组+联合TACE组).应用寿命表计算累积生存率,以Kaplan-Meier生存曲线进行生存分析.采用X2检验比较A、B两组肿瘤的坏死率.结果 B组(18/144)较A组(0/242)有较高的肿瘤完全坏死率(P<0.01).肿瘤完全坏死患者的累积生存率优于不完全坏死者(P<0.01).患者1、3、5、10年累积生存率:联合TACE组分别为90.4%(66/73)、72.9%(42/73)、51.9%(22/73)和25.4%(2/73),术前TACE组分别为74.0%(50/71)、46.2%(28/71)、27.3%(5/71)和0(0/71),术后TACE组分别为88.0%(73/86)、59.6%(39/86)、36.7%(11/86)和0(0/86),非TACE组分别为75.8%(110/156)、63.4%(48/156)、31.0%(13/156)和23.9%(10/156).联合TACE组疗效最好,优于非TACE组及单纯术前TACE组和术后TACE组(P值均<0.05).术前或术后TACE组累积生存率与非TACE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术前联合术后TACE辅助手术部分肝切除可提高肝癌患者的累积生存率,仅单一术前或术后TACE对患者的远期生存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射频消融(RFA)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完全缓解的影响因素.方法 6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在TACE后1个月内在静脉麻醉下行CT引导RFA治疗,在1个月后采用多期增强CT或平扫加动态增强MRI评估肿瘤是否完全消融.结果 完全消融率为79%,肿瘤残留率21%.肿瘤最大径在30 mm以下的完全消融率为100%,30 ~ 50 mm完全消融率为92.6%,50 ~ 70 mm完全消融率为53.8%,而最大径超过70 mm的患者完全消融率仅22.2%(P < 0.01);肿瘤距离肝脏脏面≥ 10 mm和< 10 mm的患者完全消融率分别为83.7%和46.2%(P = 0.01);单发肿瘤和多发肿瘤患者完全消融率分别为84.8%和50%(P = 0.014).结论 肿瘤最大径是影响肝癌TACE后完全消融的重要因素.影响肿瘤完全消融的因素还包括肿瘤毗邻肝脏脏面,肿瘤多发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射频消融术(RFA)联合肝动脉栓塞化疗术(TACE)及西妥昔单抗(cetuximab)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1月49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分为治疗组(RFA+TACE+cetuximab)23例和对照组(TACE+cetuximab)26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实体瘤疗效、1年总生存率(OS)、1年无进展生存率(PFS)及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 治疗组的完全缓解率达到73.9%(17/2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26.9%(7/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及对照组的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的1年PFS为52.2%,优于对照组的2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无法手术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RFA联合TACE及西妥昔单抗治疗的近期疗效及1年PFS优于单纯TACE联合西妥昔单抗治疗,具有肿瘤完全坏死率高、肝内复发率低的优点.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探索异常凝血酶原(PIVKA-Ⅱ)在接受TACE的肝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自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接受TACE治疗的肝癌患者170 例纳入本研究,收集TACE术前及术后1个月血清标本。检测血清中PIVKA-Ⅱ和AFP的表达水平,按照实体肿瘤应答评估标准(RECIST)评估抗肿瘤治疗反应­­。根据血清AFP和PIVKA-Ⅱ水平在1个月时与术前基础值相比的变化情况,以介入术后1个月随访腹部增强MRI观察肿瘤大小为标准,分析其与肝癌介入术后治疗反应的关系。结果?患者AFP在介入治疗术前、术后的变化与治疗反应无明显相关性;介入术前、术后PIVKA-Ⅱ的下降情况与治疗反应正相关;PIVKA-Ⅱ和AFP联合观察,与肿瘤的介入治疗反应相关性更明显。且PIVKA-Ⅱ和AFP两种肿瘤指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PIVKA-Ⅱ水平的降低是肝癌介入栓塞治疗效果和预后判断的良好指标,且与AFP联合判断,效果更确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前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和中性粒细胞比值(ANRI)对肝细胞肝癌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收集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期间107例肝细胞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对象均成功施行TACE,以5年总生存率绘制ROC曲线确定截断值,对术前患者的ANRI、AST与淋巴细胞比值(ALRI)、AST与血小板计数比值(APRI)、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计数与淋巴细胞比值(PLR)及其他临床病理参数进行单因素、多因素Logisitc回归分析及Kaplan-Meier生存分析,以确定上述因素对无病生存期(DFS)和生存期(0S)的预测价值.结果 ANRI与HBsAg、AST、肝硬化的存在、肿瘤大小、门静脉癌栓及肿瘤的复发具有相关性(P<0.05).通过单因素分析显示,ANRI、ALRI、APRI、NLR、PLR与接受TACE治疗肝癌患者的DFS和OS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itc回归分析显示,ANRI被证明是该类患者DFS和OS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表明,术前ANRI>7.8的患者行TACE治疗后预后较差.结论 TACE术前ANRI水平是肝细胞肝癌患者预后独立的预测因素,ANRI水平较高往往提示该类患者行TACE治疗的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 探讨术前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值(NLR)对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肝癌患者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 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TACE治疗的386例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X- tile软件计算NLR和PLR的最佳截断值,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生存期的影响因素。结果 386例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40个月。随访期间死亡233例,中位生存期为21.6个月。NLR<2.4组患者生存期高于NLR≥2.4组患者,为29.1个月比15.0个月(P<0.01);PLR<14.4组患者生存期明显高于PLR≥14.4组患者,为27.8个月比16.0个月(P<0.01)。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肿瘤数目、AFP、PVTT、肝外转移、Child- Pugh分级、BCLC分期、AST、ALT、NLR、PLR、影像学应答是影响肝癌患者TACE术后生存期的相关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肿瘤数目、AFP、PVTT、肝外转移、Child-Pugh分级、影像学应答、NLR是影响肝癌患者TACE后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术前外周血NLR是判断肝癌患者TACE治疗后生存期的独立预测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