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核苷(酸)类似物治疗过程中慢性乙型肝炎(CHB)病人外周血中调节性T细胞(Treg)表达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30例接受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的CHB病人,治疗前及治疗48周时,分别以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4+CD25+CD127Low/- Tregs比例。结果治疗前,免疫耐受组、免疫清除组及健康对照组间CD4+CD25+CD127Low/- Treg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其中免疫清除组与免疫耐受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和P < 0.05),而免疫清除组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周时,HBeAg未变化组、HBeAg转阴组、HBeAg血清转换组、健康对照组CD4+CD25+CD127Low/- Treg细胞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HBeAg未变化组与HBeAg转阴组和健康对照组Treg细胞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HBeAg转阴组、HBeAg血清转换组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8周治疗后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常组与HBV未复常组Tre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LT复常组与ALT未复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HB病人经核苷(酸)类似物治疗过程中CD4+CD25+CD127Low/- Treg细胞水平变化与HBeAg是否发生血清转换、HBV是否复常有关,对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的疗效及预后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核苷类似物治疗过程中血清HBeAg定量动态变化与治疗应答的相关性,评估血清HBeAg定量对抗病毒治疗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70例患者给予核苷类似物治疗48周,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 ECLIA)测定治疗前、治疗后12,24,48周时的血清HBeAg含量.结果治疗应答与治疗前血清HBeAg定量水平无明显相关性(P>0.05),与治疗12,24周时血清HBeAg定量水平及下降幅度有相关性(P<0.05);治疗12周时血清HBeAg定量水平<100U/ml或下降幅度>90%的患者应答率高(P<0.05).结论核苷类似物治疗HBeAg阳性CHB过程中,血清HBeAg定量的动态变化对治疗应答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血清IL-35和外周血Treg细胞含量在慢性乙型肝炎(HBV)患者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选取广东医学院附属厚街医院感染科慢性HBV感染患者40例[(其中慢性乙肝无症状携带者(AsC)8例,慢性乙肝轻、中度患者(CHB-LM)20例和慢性乙肝重型患者(CSHB)12例]作为实验组。同时选取本院体检科健康志愿者(HV)15例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IL-35含量,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reg细胞含量,Pearson相关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结果 HBV患者血清IL-35含量[(75.00±6.75)pg/ml]显著高于健康志愿者血清IL-35含量[(44.13±4.49)pg/ml],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SHB组和CHB-LM组血清IL-35含量均明显高于AsC组(P〈0.05);CSHB组和CHB-LM组间血清IL-35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V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含量[(6.45±0.42)%]显著高于健康志愿者外周血Treg细胞含量[(3.07±0.3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SHB组Treg细胞含量明显高于CHB-LM组和AsC组Treg细胞含量(P均〈0.05)。CHB-LM组Treg细胞含量明显高于AsC组Treg细胞含量(P〈0.05)。HBV患者血清IL-35含量与外周血Treg细胞含量呈正相关(P〈0.05)。结论血清IL-35和外周血Treg细胞含量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不同疾病阶段存在差异,可能在HBV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α-干扰素治疗过程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HB)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Treg)比例及单核细胞程序性死亡受体-1配体(PD-L1)分子表达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21例HBeAg阳性CHB患者接受α-干扰素治疗24周,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治疗前后外周血Treg比例和单核细胞PD-L1表达水平,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治疗前后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 DNA)水平,通过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检测治疗前后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治疗前后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结果 治疗前CHB患者外周血Treg比例和单核细胞PD-L1表达水平与HBV DNA水平成正相关;治疗24周后,Treg水平明显下降,而单核细胞PD-L1表达无明显变化.在不同应答病例,治疗24周后外周血Treg和单核细胞PD-L1水平较治疗前变化不同.结论 CHB患者外周血Treg和单核细胞PD-L1水平影响α-干扰素抗HBV疗效,测定外周血Treg比例和单核细胞PD-L1的表达,可作为α-干扰素抗HBV疗效预测的免疫学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慢乙肝(CHB)患者HBeAg、ALT水平及既往干扰素α-2b(IFNα-2b)抗病毒治疗史等不同因素对阿德福韦酯(ADV)抗病毒作用的影响。方法选择CHB患者43例,给予口服ADV 10mg/d抗病毒治疗,定期检测HBV DNA及生化指标等,观察2年。结果 ADV对HBeAg阴性组抑制病毒效果优于阳性组(P〈0.001);ALT分组比较P=0.642,无统计学意义;有IFNα-2b治疗史组HBV DNA平均下降水平高。结论 ADV对HBeAg阴性组病毒抑制效果优于阳性组,ALT水平不影响核苷类似物的抗病毒作用,慢乙肝患者既往有IFNα-2b治疗史有利于病毒转阴。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HBeAg阳性和HBeAg阴性患者外周血和肝组织多项病情相关指标的差异情况。方法 采集49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32例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离外周血单核淋巴细胞并通过流式细胞术分析CD8+T和CD4+CD25+T细胞的水平,并对部分HBeAg阳性和HBeAg阴性患者的肝脏病理分期进行比较。所有病例均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HBV血清标记物水平,荧光定量PCR检测血清HBV DNA载量,同时进行肝功能检测。结果 慢性HBeAg阳性乙型肝炎组外周血CD8+T和CD4+CD25+T细胞占总T细胞的平均比率均高于HBeAg阴性组患者,但差异无显著性。而慢性HBeAg阳性组外周血CD4+CD25high T细胞比率明显高于HBeAg阴性组(P〈0.05)。HBeAg阳性组患者血清HBV病毒载量的平均水平与HBeAg阴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HBeAg阳性组患者肝脏的病理炎症程度要低于HBeAg阴性组(P〈0.05)。结论 慢性HBeAg阳性乙型肝炎患者可能由于HBeAg的长期刺激而诱导了机体的免疫耐受,进而引起HBV的长期慢性感染状态,影响治疗与疾病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姚玲 《西部医学》2017,29(5):698-701
【摘要】 目的 探讨干扰素与核苷(酸)类似物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效果和安全性。 方法 选取确诊为慢性乙型肝炎的患者151例,按照完全随机比法分为干扰素组48例实施干扰素治疗;核苷(酸)类似物组49例实施核苷(酸)类似物治疗;联合组54例实施干扰素联合核苷(酸)类似物治疗。于治疗后4、12、24、48周测定患者的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肝病毒基因(HBV DNA)水平、ALT复常率及乙肝病毒(HBV)抗原抗体相关指标值情况。 结果 治疗后,三组患者的HBeAg和HBV DNA检测值均不断减小,第4、12、24、48周,联合组患者的HBeAg和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比率均高于干扰素组和核苷(酸)类似物组(P<005);治疗4、12、24、48周三组患者ALT的复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ALT恢复情况优于干扰素组和核苷(酸)类似物组患者。治疗后三组患者的HBV抗原抗体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扰素组、核苷(酸)类似物组、联合组的HBV抗体抗原检测结果依次升高(P<005);三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干扰素联合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能够显著促进HBeAg、HBV DNA和ALT的复常,使HBV抗原抗体水平恢复,疗效优于单用干扰素或核苷(酸)类似物,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慢性乙型肝炎肝损伤患者临床特征与e抗原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轻度及中度肝损伤的e抗原(Hepatitis Be antigen,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和e抗原阴性CHB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比较。方法:对44例HBeAg阳性CHB和36例HBeAg阴性CHB进行病史询问,检测肝功能、血常规、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免疫学标志和HBVDNA,并进行腹部B超检查。结果:HBeAg阳性CHB组和HBeAg阴性CHB组在性别构成比例、HBV感染阳性家族史和肝脾肿大方而差异尤显著意义(P〉0.05)。HBeAg阳性CHB组和HBeAg阴性CHB组平均年龄分别为(29.23±8.246)岁和(41.53±13.146)岁(P〈0.001);HBV感染年限≥5年者分别占36.36%和63.89%(P〈0.05):HBVDNA滴度对数值平均为8.27±1.328和6.02±1.536(P〈0.01)。结论:在2组患者肝功能、血常规等临床特征一致的情况下,HBeAg阴性CHB患者有年龄偏大、感染年限较长和HBVDNA滴度较低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肝功能正常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的肝组织病理改变特征,并分析血清HBeAg及HBV DNA定量与肝组织病理改变的关系。方法:选取肝功能正常的慢性HBV感染者101例,行肝穿刺病理检查,依据血清HBeAg及HBV DNA将患者分组,分别比较HBeAg阳性和阴性组及HBV DNA阳性和阴性组患者肝组织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结果:101例肝功能正常的慢性HBV感染者,83.2%(84/101)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病理损害,其中,轻度62例(61.40%),中度11例(10.90%),重度7例(6.93%),肝硬化4例(3.96%)。HBeAg阴性组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级明显重于HBeAg阳性组(P〈0.05或P〈0.01),HBV DNA阴性者肝纤维化分期明显重于HBV DNA阳性者(P〈0.01)。结论:对于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HBeAg及HBV DNA不能很好地反映肝组织的病理改变,应尽早进行肝活检,有利于判断病情和确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hornichepatitis B,CHB)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cells,Treg)的数量与肝脏慢性疾病进展的关系。方法流式细胞术检测抗病毒治疗后45例CHB患者(根据B超将其分为3组,其中B超提示肝脏无异常改变的单纯CHB组15例,提示慢性肝病改变的CHB慢性肝病组15例,提示肝硬化改变的CHB肝硬化组15例)与B超均提示肝脏无异常改变的15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asymptomic HBV carriers,ASCs)以及15例健康成年人(normal control,NC)对照外周血中CD4+CD25+ Treg的变化,并分析Treg与患者年龄,HBeAg定量,ALT、AST、TGF—β水平的相关性。结果外周血中CD4+CD25+Treg占CD4+淋巴细胞的比例在抗病毒治疗后单纯CHB组为(4.03±1.36)%,与NC组(4.02±1.14)%相比差异尤显著性(t=0.0223,P〉0.05),与ASCs组(5.26±1.25)%相比显著减少(t=-2.2872,P〈0.05);CHB慢性肝病组为(5.65±2.01)%,CHB肝硬化组为(5.32±1.47)%,与NC组、单纯CHB组比显著增高(t值分别为3.0351、3.0129、2.4269、2.4046,均P〈0.05)与ASCs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值分别为0.7257、0.1174,均P〉0.05);CHB慢性肝病、肝硬化组间相比差异无显著性(t=0.6083,P〉0.05)。Treg的数量与年龄、AST、TGF—β1水平呈正相关(r分别为0.327、0.324、0.306,P分别为0.004、0.005、0.008)。结论Treg在低水平AST时CHB患者外周血中的数量的增高对抗病毒治疗后的CHB患者更能反映其肝脏慢性损伤程度,Treg可能参与了慢性HBV感染后肝脏疾病慢性化进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HBeAg阳性和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定量与肝组织炎症的相关性。方法 15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为HBeAg阳性83例,HBeAg阴性67例,对比分析两组血清HBV DNA定量与肝组织炎症分级。结果 HBeAg阳性组年龄、病程均显著小于HBeAg阴性组(P<0.05),HBeAg阳性组血清ALT水平及HBVDNA定量显著高于HBeAg阴性组(P<0.05)。HBeAg阳性CHB患者不同炎症分级血清HBV DNA定量范围及平均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经无相关性(P>0.05),HBeAg阴性CHB患者血清HBV DNA定量与肝组织炎症分级之间呈正相关(P<0.05)。结论 HBeAg阳性和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定量与肝组织炎症特点存在差异,血清HBV DNA定量有助判断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12.
江杰  王步还  武建胜  李丽 《西部医学》2014,(6):788-790,793
目的 了解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的临床特点,为优化防治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分析732例CHB及乙肝肝硬化(hepatitis B cirrhosis,HB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HBeAg特点分为阴性组和阳性组,分析两组患者年龄、病程、病情、病毒学、病理组织学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阴性组373例(51%);阳性组359例(49%).阴性组患者入院时平均年龄较阳性组大[(50.2±12.8)vs 38.8±13.1)岁,P<0.05],HBsAg阳性持续时间长[12.0(0.5,59.0) vs 6.0(0.5,48.0)年,P<0.05],血清HBVDNA载量低[1.01×104(<103,4.9×108) vs 1.30×106 (<103,7.11×109) copies/ml,P<0.05].两组患者血清HBsAg定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685(1,9090) vs 3530(2,10600)U/ml,P>0.05].阴性组并发原发性肝癌的发生率较阳性组高(17.4% vs 6.69%,P<0.05).结论 在我院感粢科住院的CHB和HBC患者中,HBeAg阴性患者占相当的比例,HBeAg阴性患者年龄大,病史长,病情较隐匿,血清HBVDNA载量较低,并发原发性肝癌多见.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慢性乙肝患者血清HBV cccDNA与现有血清学指标(AST、ALT、TBIL、HBeAg、HBV DNA)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解放军第309医院2009年5月-2012年5月就诊的慢性乙肝患者58例,采用Roche C6000电化学发光法检测HBeAg;日立Hi7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ALT、AST、TBIL;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血清HBV DNA、HBVcccDNA载量。结果血清HBV cccDNA与HBV DNA有很好的相关性(r=0.880,P=0.000)。HBeAg阳性组HBV cccDNA阳性的比例为67.6%,显著高于HBeAg阴性组的37.5%(χ2=5.170,P=0.023)。血清HBV cccDNA与肝组织炎症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χ2=4.819,P=0.028)。结论血清HBV cccDNA定量检测是评价HBV复制情况和肝细胞损伤程度较为可靠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不同自然史状态及肝硬化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抗-HBc)水平及其用于自然史状态区别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纳入2015年3月至2016年6月就诊的慢性HBV感染患者160例,根据自然史状态分为免疫耐受组(n=43)、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组(n=37)、非活动携带组(n=39)及HBeAg阴性CHB组(n=41),同时纳入HBeAg阳性(n=44)及阴性肝硬化患者(n=46).收集患者一般情况,检测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HBeAg、抗-HBc、HBV DNA载量及HBV基因型.分析抗-HBc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及其用于自然史状态区别诊断的价值.结果 不同自然史状态抗-HBc由高至低为:HBeAg阳性CHB组(4.22±0.68)log10 IU/mL、HBeAg阴性CHB组(3.89±0.88)log10 IU/mL、非活动携带组(3.07±0.68)log10 IU/mL及免疫耐受组(2.88±0.82)log10 IU/mL.HBeAg阳性及阴性肝硬化患者抗-HBc分别为(3.04±0.82)、(3.15±0.86)log10 IU/mL.HBeAg阳性CHB组抗-HBc与ALT(r=0.353,P=0.032)及AST(r=0.421,P=0.009)呈正相关;HBeAg阴性CHB组抗-HBc与HBV DNA(r=0.343,P=0.028)、ALT(r=0.458,P=0.003)及AST(r=0.495,P=0.001)呈正相关.抗-HBc区别诊断免疫耐受状态及HBeAg阳性CHB的AUC为0.903,区别非活动携带状态及HBeAg阴性CHB的AUC为0.833.结论 不同慢性HBV感染自然史状态下血清抗-HBc水平存在明显差异,且抗-HBc可用于慢性HBV感染自然史状态的区别诊断,诊断价值高于HBsAg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测定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的水平并探讨其意义。方法流式细胞术检测12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15例乙型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和6例缝康对照者外周血巾CD4+CD25+Treg的频率。结果12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Treg占CD4+淋巴细胞的比例为(12.21±1.46)%,15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Treg占CD4+淋巴细胞的比例为(11.36±1.06)%,与6例健康对照组(9.86±1.00)%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Treg与CHB患者持续HBV感染密切相关,而是否参与乙肝后肝硬化的发病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Tregs和Th17细胞在不同HBV感染状态频率特征,以期揭示其对CHB转归影响,为临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SCI、Embase、CNKI、CBM及万方等数据库,依据Newcastle-Ottawa Scale(NOS)标准评价文献质量,按照PICOS原则提取资料,采用Rev Man 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文献12篇。CHB外周血中Tregs及Th17细胞含量均高于健康对照者,但Tregs/Th17低于健康对照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01、P〈0.00001、P=0.04);CHB患者外周血中Tregs低于As C(P=0.57),而Th17细胞高于As C(P=0.25);CHB外周血中Tregs含量高于AHB(P=0.002),Th17细胞低于AHB(P=0.34);随着CHB病情加重外周血中Tregs含量降低(P=0.43),Th17细胞含量升高(P=0.02),Tregs/Th17比值增大(P=0.17)。结论 Tregs及Th17细胞在不同HBV感染状态表现不同的消长情况。Tregs/Th17失衡可能与CHB发生、发展及转归密切相关,Tregs及Th17细胞有望成为CHB预后及转归的重要预警标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CHB)中医证型与T淋巴细胞亚群及白介素-4(IL-4)、γ干扰素(IFN-γ)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120例HBeAg阴性CHB患者进行辨证分型,选取同期健康人群30例作为对照,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及CD4+/CD8+)及IL-4、IFN-γ水平。结果 HBeAg阴性CHB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D4+下降,CD8+上升,CD4+/CD8+降低(P〈0.05或P〈0.01),IL-4水平升高(P〈0.01),IFN-γ水平降低(P〈0.01);各证型间比较,湿热中阻、瘀血阻络组T淋巴细胞亚群与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按湿热中阻、肝郁脾虚、瘀血阻络、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组顺序,IL-4水平逐渐上升,IFN-γ水平逐渐下降,相邻两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 HBeAg阴性CHB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IL-4、IFN-γ水平变化与中医证型之间有一定相关性,可为HBeAg阴性CHB中医辨证的客观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