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现行门急诊服务流程民意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医院门急诊病人进行问卷调查,获得病人对现行门急诊服务流程的评价。其中就医流程单方面满意度评价最低.仅为59.3%,提示无效就医环节多、无效排队等待时间多的现行门急诊服务流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病人满意度,并就改进就医流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门急诊量大幅度提高的实践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为积极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和军队的医疗需求,我院从改善门急诊就医环境、改革管理模式、方便病人就医入手,扩大医院影响,吸引地方病人就医,门急诊量大幅度提高;获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推进医达通项目,可用于改善病人在挂号、取药检查、缴费3个就医环节时间较长,而医生诊疗时间较短的现象。通过医疗结算方法创新加以解决,减少病人等候时间,可有效改善病人就医体验。  相似文献   

4.
孙赟  喻佳 《医疗装备》2012,25(11):22-23
门急诊服务是医院诊疗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先进的门急诊信息系统可以简化门急诊就医流程,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5.
加强门急诊管理是缩短平均住院日的重要途径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平均住院日是直接反映医院医疗服务效率和资源有效利用,间接反映和衡量医院医疗质量和管理水平的综合指标。缩短平均住院日可以充分利用有效的卫生资源.提高医院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减少患者的经济负担。改善门急诊流程与服务模式可以提高诊断水平,提高住院前的确诊率,提高抢救效率以及减少入院后的检查时间,使病人得到早期治疗,从而缩短住院时间。缩短平均住院日应重视加强门急诊的管理,同时亦应改革不合理的医疗保险模式和完善医疗服务体制。  相似文献   

6.
门急诊服务终点式收费模式的设计与特点剖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切实减少门急诊服务流程中非医疗就医环节为抓手,提出了先就诊、检查、取药,然后付费的终点式收费模式。并对模式的4种技术实现方式和各自特点作了较为详细的剖析。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三级甲等医院门急诊就诊患者的满意度。方法选取某大学三所三级甲等医院,采用自行设计问卷对556名门急诊患者就其对医院服务满意度进行测评。结果患者对医院门急诊环境设施的满意率为91.16%;对就医等候或排队时间的满意率为87.59%;对工作人员服务效率和服务态度的满意率为95.60%;对医务人员医疗行为和技术水平的满意率为93.51%;对服务效果的满意率为95.77%。不同年龄组和文化程度组患者对门急诊的满意率总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户籍所在地患者对是否愿意再到这所医院就医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总体而言,患者对医院门急诊服务的满意度较高,但仍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①门急诊环境应更加舒适;②就诊环节应更加优化;③医疗费用应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8.
为改变以工作量为导向的传统门急诊绩效分配模式,通过建立并试行门急诊优势病种电子化临床路径,结合“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考核新思维,建立了以临床专业能力评价、医师工作量贡献、医师劳务贡献及分配方式改变等为核心的多维度门急诊绩效考核新机制。实践以来,30个优势病种的门急诊量与同期相比增加8.9%,临床路径入组率达89.2%,完成率达91.5%,患者满意度从92.1%提升至97.2%,90%以上的医务人员收入明显增加。绩效引导下的门急诊病种临床路径管理方法可充分调动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有效提高医师工作效率和临床服务能力,进而改善患者就医体验,提升门急诊服务质量与水平  相似文献   

9.
我院是省属三甲医院,2005年门急诊量是157万,位居全省第二,其中农村居民就诊量就超过了半数。近两年来,为解决门急诊就医问题,我院以解决病人“看病难”、“看病繁”的问题为突破口,想方设法改善门诊就诊流程,减少排队次数,改善就医环境,提高工作效率,尽力为病人提供就医方便,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相似文献   

10.
门急诊信息系统的架构设计与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简述该院研制开发门急诊信息系统的框架结构、设计构想及主要功能模块。门急诊信息系统将优化病人就医流程,营造温馨就诊环境,提高医护工作效率,加强病历质量管理,促进医院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1.
构建以病人为中心的全数字化门急诊系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大型综合性医院普遍存在“看病难”问题,特别是门诊就诊“三长一短”现象比较严重。因此构建全数字化门急诊系统,优化门诊就诊流程成为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作者对此做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总结出构建全数字化门急诊系统的三大原则,提出了通过基于预交金或银行IC卡的就诊模式、门诊后台和自动摆药系统以及建立门诊综合服务系统来优化门诊就诊流程,提高为病人服务的能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县、乡两级门诊、急诊医疗费用对比分析,观察急诊费用占农村地区医疗费用总支出的比重。了解急诊在农村医疗服务市场中的地位。方法采用实地调查与信函调查的方式,抽样收集了3个县医院、9个乡卫生院门诊处方、门诊病人登记、急诊病人登记等资料。结果县级医院中急诊占总门诊量的13.80%,急诊医疗收入占门诊总收入的40.39%。结论急诊在总门诊量占的比例并不大,但次均费用却超过门诊次均费用的4倍,成为农村地区患者沉重的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3.
我院的急诊管理系统是以门诊管理系统为基础,针对急诊的特点进行改进,开发出来的。在门诊管理系统乃至整个医院的管理系统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急诊的最大特点是患者病情通常比较严重而且大多需要得到即时处理,不允许医护人员花过多时间在操作计算机上的,因此急诊计算机管理系统需要能最大程度的提高就诊速度,在具体细节处理上要采取一些特殊的措施,使病患更及时的得到救治。急诊系统的设计的基本思想是简化工作流程,最终实现急诊业务全程的计算机管理及无纸化办公。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北京市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对医疗机构门急诊总费用的机制及影响。方法:对北京市89家三级公立医院、78家二级公立医院和206家一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监测数据和历史数据进行分析,比较2017年一二季度与2016年一二季度门急诊费用的变化,并分析服务利用和服务价格因素对门急诊费用变化的影响机制。结果:2017年二季度监测医疗机构的门急诊总费用为173.77亿元,扣除物价因素后,较2016年同期减少1.14%,费用增速下降2.46%。三级医院和二级医院费用较历史同期水平分别减少了2.82%和3.02%,增速分别下降4.06%和3.74%。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费用较历史同期水平增加17.09%,2017年二季度增速为26.28%,比2016年(15.84%)大幅度提升。医疗机构服务价格和服务利用对门急诊费用变化的贡献分别为6.98%和-7.65%。三级医院价格和利用对门急诊费用控制的贡献分别为10.37%和-12.00%。二级医院价格和利用的贡献分别为0.72%和-3.35%。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价格和利用对门急诊费用控制的贡献分别为6.08%和9.57%。结论:北京市医药分开综合改革通过调整卫生服务利用,有效控制了门急诊费用的过快增长。  相似文献   

15.
以人为本 提高门诊服务质量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马勇波 《现代医院》2008,8(9):119-121
目的提高门诊服务质量,使门诊工作更安全、快捷、有效地为各类人群提供健康服务。方法优化服务流程,方便病人就医;调整急诊区布局,改变工作模式;增加节假日、双休日门诊;切实解决病人就诊"三长一短"现象。结果大幅度地提高了门诊各项业务指标、经济指标、医疗安全以及患者满意率。结论医院管理体制改革和门诊管理模式的转变,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2015-2019年广西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卫生服务利用与医保待遇水平进行分析,探索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方法:从不同主体的普通门急诊、门诊大病、住院的次均就诊费用及平均住院日和相对应的统筹支付占比等指标来描述分析广西2015-2019年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卫生服务利用和医保待遇水平情况;结果:普通门急诊、门诊大病和住院的次均费用的年均增长率变化区间分别为-3.49%~8.38%、2.93%~31.41%和-3.36%~10.42%;其中,总体门诊大病次均就诊费用、大学生、学生儿童、三级医院和异地就医门诊大病次均就诊费用年均增长率分别为9.39%、31.41%、13.39%、13.01%和23.7%;平均住院日年均降幅在4.5%-10.26%之间。总统筹支付占比在37.82%~59.44%之间。结论:门诊大病费用增长较快;平均住院床日有效缩短;保障待遇水平应加强费用控制,减少患者就医中的不合理开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优化急诊救治与护理流程在在灾害性事故骨科重症患者中的抢救效果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山东省胶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灾害性事故骨科重症患者160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性随机对照研究。对照组予以常规救治与护理流程,观察组予以优化急诊救治与护理流程。两组均进行7 d护理,护理完毕后对患者效果进行评估:记录并统计两组急诊反应时间、急救反应总时间、住院时间、检查时间;采用医院自拟问卷调查表进行患者满意度评估;记录并统计两组抢救成功率、截肢率、残疾率及病死率,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 结果观察组急诊反应时间[(3.41±0.14)min比(9.55±1.21)min]、急救反应总时间[(15.39±3.21)min比(24.67±4.68)min]、住院时间[(15.39±2.31)d比(26.34±4.63)d]及检查时间[(24.35±4.31)min比(38.53±5.43)min]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优化急诊救治与护理流程护理后7 d满意度为97.5%(28/80),高于对照组87.50%(70/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97.50%(78/80)比87.50%(70/8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截肢率[1.25%(1/80)比3.75%(3/80)]、残疾率[1.25%(1/80)比5.00%(4/80)]及病死率[0比3.75%(3/8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将优化急诊救治与护理流程用于灾害性事故骨科重症患者中有助于缩短急诊、急救时间,提高护理满意度及抢救成功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