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通过运用生态足迹计算方法,对长沙县2005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得出长沙县人均生态足迹是2.52hm^2/人,以及全县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60 hm^2/人,从而可以看出全县人均生态赤字为1.92 hm^2/人,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县生态赤字最多的是化石燃料土地,然后依次为耕地、水域、草地,这表明全县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已经大大地超出了生态环境承载力,工业的飞速发展对化石燃料的消耗和耕地的占用的急剧增加是产生生态赤字的主要原因,同时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压力。  相似文献   

2.
通过彭州市白鹿镇旅游实际情况的访谈和问卷调查,运用旅游生态足迹模型,估算了2016年白鹿镇的旅游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最后根据生态盈余或生态赤字判断了白鹿镇景区旅游业的可持续状况。结果显示,2016年白鹿镇旅游生态足迹为4.032×10~4hm^2,其中旅游交通、餐饮、购物、住宿、观光、娱乐生态足迹所占比重分别为86.18%,12.42%,1.03%,0.27%,0.08%,0.02%。2016年白鹿镇人均旅游生态足迹为1.753×10-2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4.128×10^(-3)hm^2,旅游生态足迹是旅游生态承载力的4.247倍,存在着人均1.34×10^(-2)hm^2的生态赤字。  相似文献   

3.
基于生态足迹的中国四大沙地地区可持续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于娜  赵媛媛  丁国栋  崔晓  彭玏 《干旱区地理》2018,41(6):1310-1320
基于社会经济统计数据,采用生产性生态足迹模型,评估并对比了我国四大沙地地区2000年和2015年的生产性生态足迹和生态赤字/盈余状态,以揭示区域的可持续性。结果表明:2000-2015年,四大沙地地区人均生态足迹总体呈现增加趋势,毛乌素沙地地区人均生态足迹年均增长率最高,达20.85%,增长量为79.21 hm2·人-1;人均生态足迹主要以化石能源足迹和草地足迹为主;2000-2015年四大沙地地区生态赤字程度在不断增强,毛乌素沙地地区人均生态赤字变化量最大,达79.51 hm2·人-1,造成赤字程度加大的主要原因是地区化石能源的大量生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资源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当前四大沙地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仍以自然资源大量生产和消耗为代价,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仍存在挑战,需要根据各地区的具体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以维持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寻求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一大挑战,居民消费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基本单元.以大连市统计年鉴数据为基础,运用生态足迹测算了1996~2004年大连城市居民生活消费的生态占用情况,并将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进行比较分析,揭示大连城市居民生活消费生态足迹和生态赤字的动态变化过程.计算结果表明:1996~2004年大连市城市居民生活消费的生态足迹由0.98957 hm2/人增加到1.32023 hm2/人,在生态承载力波动幅度不大的情况下,生态赤字已由0350897 hm2/人增加至0.70448 hm2/人.通过与其他城市比较,得出大连城市居民生活消费的特殊性,并分析其结构和影响因素,揭示大连城市居民生活消费中的不可持续问题,倡导节约型的生活和消费方式.  相似文献   

5.
海南省1988~2004年生态足迹动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生态足迹方法是分析国家或地区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方法。文章对海南省1988-2004年的生态足迹进行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1988~2004年,海南省人均生态足迹由0.5894hm^2升至2.1423hm^2,增长率为263.5%,年均增长16.5%;海南省人均生态承载力由1.7857hm2降至1.4605hm^2,下降率为22.1%,年均下降1.4%;海南省人均生态盈余/赤字由盈余1.2863hm^2降至赤字0.6818hm^2,下降率为836.4%,年均下降52.3%。生态赤字在2000年开始出现持续上升,海洋足迹需求过大是其主要原因。只要改变海洋开发方式,减少海洋足迹需求以致于不超过其生态承载力,海南就基本能够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运用生态足迹分析法等理论,深入分析郑州北部生态经济示范区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结果表明:2011年,示范区主体惠济区生物资源消费人均生态足迹为4.508 hm2,能源消费人均生态足迹为0.168 hm2,总的人均生态足迹为4.676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998 1 hm2;惠济区生态处于赤字状态。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了郑州北部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的对策建议,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以生态经济价值的全面实现培育地方发展新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7.
生态足迹作为一种定量度测区域可持续发展程度有效的生物物理方法,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过应用该方法对我国有色金属基地白银市2003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和分析,认为白银市人均生态赤字达1.341 28 hm2,超出生态承载力的186%,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已对生态系统平衡构成威胁;生态足迹的需求空间以化石燃料用地为主,其需求空间占全部需求空间的65.5%,是生态足迹总供给面积的1.52倍.通过生态度足迹的分析,有利于探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相关问题,最后提出白银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8.
生态足迹模型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程度的生物物理评价方法,以其较为科学、完善的理论基础和精简统一的指标体系,以及方法的普适性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大量应用。利用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对福建南平地区2000~2003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南平地区人均生态足迹由2000年的1.750 hm2上升到2003年的2.057 hm2,生态赤字由2000年0.465 hm2上升至2003年的0.735 hm2,年均增长速率为16.96%,说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逐年增加,目前已超出了自然生态系统生态承载力的范围,生态环境处于不安全状态。  相似文献   

9.
对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定量评估是进行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关键,基于生态足迹计算的发展能力指标是较好的评价指标之一。采用生态足迹模型,首次对宁夏1991-2010年长时间序列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对生态赤字的构成进行了分析;修正了Ulanowicz的发展能力模型,创新性的在计算公式中将万元GDP生态赤字(盈余)因子引入,对宁夏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991-2010年宁夏人均生态赤字高于全球0.4 hm2,和全国0.68 hm2的水平相比,1991-2010年宁夏生态赤字扩大5倍,20 a间系统稳定性逐渐下降,但近年有向良性化方向好转的趋势。在2010年资源利用效率最高;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持续上升,2010年最大,为2.993,是20 a前的16倍多。提高生态足迹多样性、提高资源利用效益,是宁夏提高发展能力的途径;且通过政策手段对能耗进行控制,宁夏建设可持续发展经济是可期待的。  相似文献   

10.
旅游生态足迹模型及黄山市实证分析   总被引:121,自引:0,他引:121  
章锦河  张捷 《地理学报》2004,59(5):763-771
基于生态足迹的理论与方法,旅游者的生态消费及结构特征,提出旅游生态足迹的概念,构建了旅游交通、住宿、餐饮、购物、娱乐、游览等6个旅游生态足迹计算子模型。并以黄山市为例,计算并分析了2002年黄山市游客的旅游生态足迹及其效率。结果表明:(1) 黄山市游客的人均旅游生态足迹为0.106 hm2;(2) 黄山市人均生态赤字达0.219 hm2,其中旅游生态足迹的生态赤字“贡献”为48.40%;(3) 黄山市游客的人均旅游生态足迹年度转化值为12.36 hm2,是当地居民年人均生态足迹的9倍;(4) 黄山市单位旅游生态足迹产值为684美元/hm2,是黄山市单位本底生态足迹产值的1.17倍,但仅为全球平均水平的61.84%;(5) 黄山市单位旅游游览、购物、住宿生态足迹产值高,而旅游交通、餐饮的单位生态足迹产值较低;(6) 旅游生态足迹的区际转移导致旅游生态责任的区际转移与生态影响的区际扩散,旅游业发展具有全球性生态影响的特征。最后指出了影响旅游生态足迹大小的关键因子,旅游生态足迹计算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在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测算了1997-2009年甘肃省在保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下的最佳耕地资源容量,运用ARIMA模型对甘肃省2010-2015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预测,按照《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的社会经济指标对耕地资源可持续发展容量进行情景预测。结果表明:1997-2009年,甘肃省耕地资源可持续发展容量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其中1997-2002年耕地资源可持续发展容量基本低于实际耕地面积,2003-2009年,耕地资源可持续发展容量均高于实际耕地面积,出现耕地利用负荷现象;ARIMA模型预测结果显示,2010-2015年,甘肃省人均耕地生态足迹呈现上升趋势,年平均增长率为4.75%,人均耕地生态承载力呈现减少趋势,但总体上变化不大,人均耕地生态赤字从2011年成为负值,并且逐渐增加;情景预测结果显示2010-2015年,甘肃省耕地资源可持续发展容量与实际耕地面积差距愈来愈大,预计到2015年,为实际耕地面积的2.42倍,耕地利用负荷现象严重,人地关系紧张。  相似文献   

12.
云南省2003年的生态足迹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以云南省2003年的统计数据为基础,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云南省的生态-经济协调状况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云南省2003年的人均生态足迹为1.483hm^2,可直接利用的人均生态承载力为1.253hm^2,人均存在的生态赤字为0.23hm^2/人,这充分说明了当前的经济发展已超过了区域自身的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13.
Studying the change of resources consumption and eco-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are of importance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Based on the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statistical data from 1950 to 2006,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ecological footprint intensity, ecological deficit and surplus, and eco-environment quality comprehensive index are calculate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eco-environmental change is analyzed and the eco-environmental guarantee for China’s urbanization in 2030 is forecasted. The major results could b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there is a positive linear relation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ecological footprint, negative linear relation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ecological footprint intensity, ecological deficit and surplus and the negative exponential relation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eco-environment quality comprehensive index. (2) By 2030, the urbanization level will reach 61.32%, the ecological deficit will increase to 42.2866×108 hm2 and the eco-environment quality comprehensive index will drop to 0.3016 on the condition that the total quantity ecological footprint achieves 55.9348×108 hm2. (3) Under the existing urban development pattern, the ecological overload will be more serious in the next 24 years. Constructing the reasonabl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stablishing the intensive resources utilization system to alleviate the eco-environmental pressure are the tough challenges in China’s urbanization process.  相似文献   

14.
生态占用是可持续发展的新指标,可直接反应区域发展的现状和未来。阜阳市作为皖西北地区的中心城市,近年来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城市生产和人民生活对土地利用的强度均有增加。对此,应结合阜阳市土地利用现状,应用Wackemagel等提出的生态占用测度方法对阜阳市的生态占用和生态容量进行计算。从宏观上度量阜阳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状况和可持续性。结果表明,阜阳市人均生态赤字为2.52172313hm^2,立足赤字现状,分析问题,提出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与策略。  相似文献   

15.
生态足迹是近年来测度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定量方法,也是一种用来度量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压力和响应的一条新途径。通过对邵阳市2000—2004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定量计算,结论为:邵阳市2000~2004年人均生态足迹均高于期间的人均生态承载力且每年的生态赤字平均为-0.331hm^2;从生态足迹结构组成来看,邵阳市消费集中在粮食和能源消费上;从时间变化来看,邵阳市的人均生态足迹、人均生态承载力、总生态足迹、总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均呈减少趋势。并利用GM(1,1)模型对邵阳市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建模预测,试图为邵阳市相关部门进行人口增长的控制、自然资源利用等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旅游地生态安全测度分析——以九寨沟自然保护区为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章锦河  张捷  王群 《地理研究》2008,27(2):449-458
从人地关系安全、旅游生态伦理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的视角,提出广义与狭义的旅游地生态安全概念,建立基于生态足迹的旅游地生态安全测度与评价模型,并以九寨沟为例,探讨旅游消费对旅游地区内与区际生态安全影响的特性。结果表明:(1)2004年九寨沟游客的旅游生态足迹总值为163514.0248hm2,人均旅游生态足迹为0.105190274hm2,居民的人均本底生态足迹为0.994925 hm2,同2002年比较,旅游生态足迹总值增加115.10%,人均旅游生态足迹增加72.44%,居民人均本底生态足迹增加3.47%。(2)2004年九寨沟旅游废弃物生态足迹总量为46960.5678hm2,约占旅游生态足迹总值的42.35%,其中旅游业的CO2排放量高达309455.66t,占旅游废弃物生态足迹的99.84%,加强旅游业发展对区域乃至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的研究十分紧要。(3)2004年九寨沟的生态安全系数处于1.093158~1.159388之间,处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状态,九寨沟自然保护区发展旅游业对自身生态安全的影响小于对区际(全球)的生态安全影响。(4)未来游客量的增加、旅行市场半径的拓展、受旅游消费示范效应的影响而引起的居民消费方式的转变以及居民对自然环境资源依赖程度的加强态势,是影响九寨沟生态安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