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葛锐  杨渭川 《安徽医学》2010,31(9):1099-1100
1临床资料 患者,女,44岁,因头痛、头晕1月余伴左侧肢体无力1周入院。体检:神清,一般情况尚可,体温、血压正常,左侧肢体肌力Ⅳ级,余神经系统尚好。头颅CT平扫示,右侧颞顶枕叶大片状低密度影,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以髓质为主,无钙化或出血征,有占位效应(见图1)。MRI平扫示,右侧颞顶枕叶大片状异常信号,T1WI呈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DWI呈不均匀等高信号,  相似文献   

2.
病历:男,61岁。右上腹不适3月余。半年前接受肝癌切除术。体格检查:生命体征正常。右上腹可见切口瘢痕。未及其他异常。肝功能、AFP值正常。采用Siemens 1.5T 磁共振扫描仪行上腹部MRI。平扫:肝脏VII段手术缺如。肝VIII段近切缘可见一大小约38×36mm椭圆形病灶,T1WI为均匀较低信号(图1),T2WI为较高信号内含多个结节状高信号(图2),T2-FatSat呈不均匀高信号(图3)。  相似文献   

3.
万衡  徐学君  雷进 《四川医学》2006,27(6):659-659
患者,男,64岁。头痛、头晕数月,近来逐渐加重,伴恶心、呕吐,步态不稳,语言障碍。CT平扫示:右侧小脑半球不规则低密度区阴影,呈“枫叶状”。不能排除左小脑病变,建议做MRI进一步确诊。采用Signa1.5T磁共振成像系统。使用头颅表面线圈,行自旋回波(SE)或快速自旋回波(FSE)序列扫描T1WI:TR400幅,TE16ms;T2WI:5800ms,TE102ms。静脉内注射钆喷替酸葡甲胺(Gd2DTPA)行T1WI增强扫描,剂量0.1mmol/kg。MRIT1WI所见:右小脑半球见大片状表现为与脑灰质信号一致,呈等T1、等T2信号。T2WI呈高信号阴影,可见灶周水肿影将病灶包绕成“岛”状,水肿影表现为“手指状”。注射Gd,DTPA增强后见右侧小脑低信号阴影内散布斑点状高信号影,呈“花簇状”分布,部分融合成片状。拟诊:右侧小脑占位性病变,性质待查,考虑:脑血吸虫病可能。  相似文献   

4.
读片窗(5)     
简要病史 女,39岁,不明原因下出现头痛、头晕3天。MRI图像见图1~3。 图示说明:左侧小脑半球见类圆形异常信号,T1WI呈高、低信号,T2WI大部分为低信号,周边呈高信号,病灶内侧见片状长T1长T2水肿区,第四脑室及脑桥受压变形,中线结构局部向右侧移位。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桥脑小脑角区占位性病变的CT表现及MRI表现进行分析,进一步提高对该区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2例桥脑小脑区占位性病变的CT及MRI表现进行分析。结果听神经瘤CT平扫为等密度或等、低混杂密度,内见囊变区,囊变部分无强化,增强扫描实质部分明显均匀强化;MR平扫T1WI为等或等、低混杂信号,T2WI为高信号,实性部分明显强化,囊变区无强化。脑膜瘤CT平扫为等或高密度,部分见沙砾状钙化,明显均匀强化;MRI平扫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部分见细血管流空信号,明显均匀强化。胆脂瘤的CT平扫低于脑脊液密度,均无明显强化;MRI平扫T1WI呈不均匀低信号,内见比脑脊液高的信号,无强化。三叉神经瘤跨越后、中颅窝生长,呈哑铃状,为等密度,有明显强化;MRI平扫T1WI为稍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明显强化。结论 CT及MRI检查对桥脑小脑角区占位性病变的定位及定性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1一般病例病例1:患者男,65岁,2月前患者无明显原因出现智能下降、记忆力下降,并逐渐出现精神行为异常,近4天上诉症状明显加重,既往饮酒30年,每日250g。MRI示:胼胝体膝部、体部及压部对称性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图1、2),双侧额顶叶皮层下白质、半卵圆中心、侧脑室旁白质及桥臂亦可见对称性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影(图1-3),另右侧外囊T2WI条状高信号(图1)。弥散加权(DWI)以上病灶均呈高信号。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磁共振(MR)弥散加权成像(DWI)、T2-液体衰减反转恢复(T2-FLAIR)以及常规平扫(T1WI、T2WI)在颅内表皮样囊肿诊断中的作用,比较各序列在病灶检出以及诊断特异性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表皮样囊肿的术前MR常规平扫、T2-FLAIR以及DWI资料。结果:33例T1WI呈低信号,1例T1WI呈高信号。脂肪抑制像未能抑制。T2WI呈高信号,稍高于脑脊液。T2-FLAIR囊内见不同数量的絮状稍高信号影,其中有4例仅在边缘出现少量絮状等高信号影。DWI均表现为明显高信号,信号不均匀。结论:无论在颅内表皮样囊肿病灶检出还是在信号特异性方面,DWI均优于MRI平扫以及T2-FLAIR,是颅内表皮样囊肿最具诊断价值的扫描技术。  相似文献   

8.
1病例资料患者,女,56岁,首次以头痛就诊,体检无异常,行CT平扫,发现右侧顶叶脑内斑片及线条样钙化,靠近其后见一圆球形高密度灶,增强无强化(图1);4年后患者无明显不适,CT复查,平扫病灶形状仍为圆球形高密度,大小无明显变化(图2、3);5年后患者无不适复查CT,平扫圆形高密度灶变为密  相似文献   

9.
95例脑转移瘤MRI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脑转移瘤在磁共振增强扫描与平扫T1WI、T2WI像上的表现,评价磁共振增强扫描在脑转移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95例脑转移瘤病人行磁共振平扫T1WI、T2WI检查后,再行钆喷酸葡胺(Gd-DTPA)增强扫描,分析磁共振图像表现并比较各种检查方法对病灶的显示情况。结果磁共振增强扫描能清楚地分辨瘤体与周围的水肿,95例中291个转移瘤病灶,平扫T1WI、T2WI与增强扫描对病灶的检出率分别为45.02%、49.14%、100%。结论磁共振增强扫描能提高脑转移瘤病灶的检出率,明确转移瘤的位置、大小、形态、数目,为脑转移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重要信息,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低场MR平扫在肝细胞癌(HCC)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随机抽取经手术病理证实为HCC(结节型)及血管瘤MR资料,其中HCC30例41个病灶,血管瘤20例25个病灶。两组均分别行横轴位T1WI、T2WI。分析病灶MRI特点及分别测量和计算HCC、血管瘤T1WI的信号强度(T1S)、T2WI信号强度(T2S)、及各自的对比噪声比(CNR)。结果HCC组:T1WI25个病灶(71.43%)呈稍低信号;T2WI38个病灶(92.68%)呈稍高信号;T2WI20个病灶(48.78%)周围见低信号包膜;10例(24.39%)可见门静脉癌栓;16例(16.67%)可见肝门淋巴结肿大;16例(53.33%)合并肝硬化。血管瘤组:T1WI15个病灶(65.21%)病灶为稍低信号,T2WI23个病灶(92.00%)为高信号,19个病灶(76.00%)见边缘分叶征。两组T2WI信号特征及边界征像差异比较有显著性(P〈0.05);两组T2S、T2CNR在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低场MRI平扫显示的T2WI信号强度、假包膜征、肿瘤边界征等在HCC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肾上腺髓样脂肪瘤(AML)CT和MRI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手术后病理证实AML病例,其中3例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2例行CT平扫及MRI平扫。分析病变CT平扫和增强表现及MRI平扫征象。结果 5例均为单发,术前均诊断正确。其中左侧3例,右侧2例;病变大小3~18cm,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界清楚,CT值-90~40Hu;其中1例病变内见斑点状钙化;3例增强病变呈轻度不均匀强化;2例MRI平扫T1WI见高低混杂信号,T2WI脂肪抑制呈低高混杂信号。结论 CT和MR平扫对AML诊断特异性高,增强扫描更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CT与MRI对小脑膜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小脑膜瘤的CT与MRI表现。13例均行CT、MRI平扫及MRI增强扫描,平扫包括T1WI、T2WI、FLAIR序列,增强扫描为T1WI序列。结果本组病灶位于额部5例,顶部7例,小脑幕1例,为脑凸面、大脑镰、小脑幕旁结节状或扁平状病灶,长径范围1.2-2.8cm。CT平扫表现为稍高密度结节。T1WI肿瘤呈等信号7例,稍低信号5例;T2WI、FLAIR为稍高信号8例,等信号4例;肿瘤边缘包膜4例,瘤周水肿5例,邻近颅板增厚4例;肿瘤病灶增强后明显均匀强化,8例见脑膜尾征。CT平扫检出8例(61.5%),漏检5例(38.5%)。MRI平扫检出12例(92.3%),漏检1例(7.7%):MRI增强扫描检出13侈4(100%)。结论小脑膜瘤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MRI对小脑膜瘤检出率高,临床应用价值较CT大。  相似文献   

13.
囊性脑膜瘤     
王渊  张明  鱼博浪  刘丽华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33):2376-2376
患者男,48岁,头痛半年,加重半个月。半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近半个月来头痛加重。查体无明显阳性体征。CT平扫示右侧额叶脑脊液样囊性低密度影,其上部密度不均,CT值12~50HU不等,边界尚清。磁共振平扫T1WI右侧额叶可见50mm×78mm×87mm大小、境界尚清与大脑镰呈广基底的囊性低信号影,囊影内可见等信号的条状、结节状及网状影,周围可见少许低信号的水肿带,邻近脑沟受压变浅,中线结构左移(图1)。T2WI病变呈脑脊液样高信号,其内条状、结节状及网状影呈等信号,但被高信号影响,显示不清,水肿带呈高信号(图2)。T2WI水抑制显示右侧额…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肺癌粟粒样脑转移瘤的T1WI/FFE增强序列与T1WI/SE增强序列的诊断效率及图像质量,探讨T1WI/ FFE增强序列在脑多发粟粒样转移瘤中的价值。方法:应用3.0 T MR机对本院2011年7月至2012年6月期间住院的20例病理确诊肺癌临床资料证实为多发脑转移瘤的在MRI平扫时无明显异常信号的患者,进行T1WI/ SE增强及T1WI/ FFE增强扫描,观察两序列对微小病灶(〈3 mm)的显示能力;同时测量、比较病灶的信噪比( SNR),对比度噪声比( CNR),脑灰白质的对比度噪声( CNR)。结果:20例粟粒样脑转移患者中,所有病例均显示为结节状、粟粒状及小环形强化。全部病灶均能被T1WI/FFE增强序列及T1WI /SE增强序列显示,对微小病灶的显示能力T1WI/FFE序列的主观评分为3.6±0.4, T1WI/SE序列的主观评分为2.7±0.4。 T1WI/FFE 增强序列脑灰白质对比度噪声高于 T1WI/SE 序列(CNR:30±5.22 vs 20±4.28),两者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 T1WI/FFE序列的扫描时间为1 min36s, T1WI /SE序列的扫描时间为3 min 20 s( P〈0.01)。T1WI/FFE序列SNR与T1WI/ SE序列SNR,两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 P〉0.05)。 T1WI /FFE 序列 CNR 与 T1WI/SE 序列 CNR,两者之间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T1WI/FFE序列与T1WI/SE序列相比,更能够清晰显示微小病灶及脑灰白质对比,且扫描时间明显缩短。  相似文献   

15.
《中国CT和MRI杂志》2005,3(3):F002-F002
图1 左额上皮型脑膜瘤,T1WI(a)、FLAIR(b)和增强后T1WI(c)显示左额叶病灶信号校均匀,无明显出血坏死,周围见明显水肿,占位效应明显,增强后明显均匀强化、边界清。  相似文献   

16.
贾爱英 《当代医学》2011,17(27):3-4
目的为更有效地提高脑静脉窦血栓形成诊断的准确率,文中探讨了磁共振成像(MRI)与多层螺旋CT扫描、DSA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临床确诊的12例脑静脉窦血栓的影像学表现。3例患者行MRI平扫,9例MRI平扫加增强扫描;8例行磁共振静脉成像(MRV)检查。10例患者行CT平扫,2例平扫加增强扫描。4例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 12例患者中,累及上矢状窦3例,横窦1例,乙状窦4例,直窦2例,上矢状窦及乙状窦联合受脑静脉窦血栓累2例。CT平扫:静脉窦高密度征,皮层或深部静脉高密度带征,CT增强:脑静脉和静脉窦"δ"征和空三角征(25%~30%)、充盈缺损。MRI检查时脑静脉窦血栓的直接征象:急性期血栓2例,T1WI呈等信号或高信号,T2WI呈低信号,周围可见稍高信号环,为增厚的硬膜。亚急性期血栓患者9例,T1WI及T2WI均以高信号为主,增强扫描可见受累静脉窦呈"空三角"征或"充盈缺损",在T2WI上静脉窦流空信号消失是其特异性的表现。慢性期患者1例。MRV可发现受累静脉窦静脉窦壁常不规则或不显示,机化血栓T1WI、T2WI上呈低信号,可强化,继脑静脉窦血栓并发性脑损害包括脑肿胀、出血及梗死等。DSA对静脉窦血栓诊断及治疗后随访有很高诊断价值但为一种有创性检查手段。结论对"所谓平扫CT阴性"的脑静脉窦血栓患者,MRI和MRV是诊断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有效手段,可替代有创伤性的DSA检查。对脑静脉窦血栓病例诊断,MRI加MRV优于DSA,而DSA又优于CT。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不同原发肿瘤脑转移瘤的MR表现。方法以本院2013年1月-2016年4月经临床、病理证实的125例脑转移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MR常规平扫及增强扫描,观察比较不同原发肿瘤脑转移瘤部位、数目、大小、形态、水肿、信号等表现。结果脑转移瘤部位:共350个瘤灶,其中顶叶处最多(105个),其次是枕叶(81个);肺腺癌脑转移瘤好发于顶叶(55个),小细胞肺癌好发于颞叶(19个),乳腺癌好发于脑干、小脑(20个)。125例患者中多发病灶108例。不同原发肿瘤患者脑转移瘤大小、瘤周水肿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形态:以圆形或类圆形为主(85例)。信号表现:平扫T1WI等或略低信号,T2WI高信号;以均匀强化为主(203个)。54例患者加以SWI检查,SWI对瘤内出血检出率明显高于平扫T1WI(P0.05),SWI检出引流血管11条,而T1WI显示5条。结论不同原发肿瘤脑转移瘤MR表现不同,为脑转移瘤来源提供依据,同时MR增强扫描、SWI对脑转移瘤诊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正>患者,男,69岁,以“左侧视力下降半年、言语不清和右侧肢体肌力进行性下降半个月”为主诉于2020年3月11日入院治疗。患者既往无高血压病史。入院体格检查:神志清楚,言语笨拙,右侧肢体肌力0级,肌张力增强,左侧肢体肌力4级,肌张力大致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患者无发热、抽搐、意识不清。入院时血常规、尿常规和凝血4项正常,胸、腹部CT无异常。2020年3月9日门诊头部MRI平扫+增强示:左额叶皮髓交界区见一椭圆形病灶,呈T1W1稍低、T2W2稍高信号,大小约2.7 cm×1.7 cm,静脉注射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增强后,左额叶病灶不均匀强化,考虑脑转移瘤;相邻脑质并见大片状指样长T1长T2信号影,左侧脑室受压变形,中线结构右偏,见图1。  相似文献   

19.
椎间盘囊肿     
患者男,25岁,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腰腿不适3个月,无肿瘤、结核及外伤史,既往有阑尾炎手术史.体格检查:腰部活动正常,无压痛、叩击痛,右小腿外侧足背皮肤感觉减退,右拇深肌力减弱,右下肢直腿抬高试验50°阳性,加强试验阳性.实验室检查无特殊.影像学检查:CT平扫示L4~5椎管内右侧份见一类圆形软组织密度结节,大小1.1 cm×1.0 cm,cT值35~39 HU,硬脊膜囊受压,右侧侧隐窝湮没(图1).MRI平扫示L4~5椎管内右侧份硬脊膜外类圆形肿块影,边界清晰,信号均匀,T1WI呈低信号(图2),T2WI呈高信号(图3),硬脊膜弧形受压,L4神经根肜态正常.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增强检查示肿块明显环形强化,环内不强化(图4).  相似文献   

20.
目的采用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VBM)方法,分析原发帕金森病患者全脑灰质结构与健康人的差异。方法应用T1WI三维脑容积扫描序列对35名帕金森病患者和20名健康者对照进行扫描,获得全脑结构图像。采用以SPM5为基础的VBM方法进行数据处理得到全脑灰质图。结果相比正常对照组,帕金森病患者出现广泛脑区灰质密度的减低,范围累及双侧颞叶、额叶、顶叶、枕叶,边缘系统的右侧海马、海马旁回,右侧小脑后叶及左侧尾状核。结论帕金森病患者脑灰质结构发生改变的区域广泛。VBM技术可在活体状态客观评价脑内结构的早期变化,是研究脑内形态学改变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