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刘述喜  王明渝 《中小型电机》2006,33(4):42-45,64
分析了三相异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时起动电流过大的原因,提出一种电流滞环控制方案,充分利用异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的特点-零电压矢量。该方案不仅有效地抑制启动电流过大的缺点,而且能对电机稳态运行时也有效,确保了逆变功率器件安全运行。最后通过仿真说明了引入电流滞环后系统的性能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2.
异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的滞环控制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感应电机直接转矩控制中磁链和转矩滞环幅值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控制系统的稳态性能.首先介绍了直接转矩控制基本原理,然后利用在Matlab/Simulink平台上建立的异步电机的直接转矩控制仿真模型,仿真分析了磁链滞环容差和转矩滞环容差对定子电流和电机转矩的影响,给出了仿真结果,为进一步改善系统性能以及投入实际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涂小涛  辜承林 《江西电力》2012,36(5):70-72,80
新型横向磁通永磁电机在无刷直流驱动模式下运行时,不可避免存在转矩脉动,但可以通过直接转矩控制加以改善。为规避传统直接转矩控制中的定子磁链给定难和电机起动难问题,提出有位置传感器直接转矩控制新方案,根据转子位置和转矩滞环比较器选择电压矢量,并配合适当提前换相以兼顾高转矩电流比和低转矩脉动。仿真结果证实该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基于模糊PI调节器的无刷双馈电机直接转矩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无刷双馈电机直接转矩控制系统采用滞环控制器,依据转矩误差、定子磁链幅值误差来选择逆变器的开关状态,过扇区时电流与磁链畸变,导致低速时转矩脉动大,影响了系统的控制效果。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PI调节器的无刷双馈电机直接转矩控制方案,应用模糊理论设计了控制器的参数。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有效改善了电机的动态特性,减少了转矩脉动,提高了转速、转矩控制精度,扩大了直接转矩控制系统的调速范围。  相似文献   

5.
基于SVPWM的模糊滑模DTC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常规直接转矩控制系统转矩脉动大的缺点,提出了一种结合模糊滑模控制和空间矢量脉宽调制(SVPWM)技术的直接转矩控制系统方案.该方案用模糊滑模控制器取代常规直接转矩系统中磁链、转矩的滞环控制器,通过空间矢量脉宽技术实现其系统控制.文中通过对异步电机两相静止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分析,构建其MATLAB离散系统仿真模型并进...  相似文献   

6.
直接转矩控制广泛应用于异步电机调速系统中,但其磁链模型中积分环节迟滞偏移较大,以致转矩和定子电流都含有很强的脉动分量。提出了三电平供电定子磁链全速检测的异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系统调速方案,通过在定子磁链观测模型中加装高通滤波器和低通滤波器,实现对定子磁链和转矩的全速跟踪,有效地改善了异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系统的低速运行状况,并通过仿真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为了提高异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DTC)系统弱磁升速性能,提出了一种基于主动磁链修正的异步电机六拍转矩控制方法。首先分析了传统异步电机直接转矩实现机理,并指出DTC内在固有的过调制特性;在此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提高DTC系统转矩输出能力,介绍了基于主动磁链修正的六拍转矩控制的实现过程,其经过了三矢量、两矢量和单矢量的演变,对应定子磁链由运行磁场由圆形变化为六边形。最后,基于45 k W高速异步电机样机平台进行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主动磁链修正的DTC可有效拓宽电机恒转矩运行区域。同时,弱磁升速过程中驱动系统的电压、电流均运行于最大值,保证了逆变器的最大利用率和最大转矩输出能力。  相似文献   

8.
永磁同步电动机直接转矩控制的弱磁运行分析   总被引:8,自引:6,他引:8  
直接转矩控制是一种高动静态性能的控制方法。由于转子永磁的存在,永磁同步电动机的直接转矩控制在零矢量的作用、最大转矩电流比控制(MTPA)等方面同异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有很多不同。该文对PMSM的弱磁运行进行了分析,根据最大负载角的存在和逆变器及电机的电流电压限制,提出了在电流限制的条件下PMSM直接转矩控制的MTPA运行的稳定条件。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都证明了该结论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9.
针对传统直接转矩控制策略的缺陷,在分析异步电机直接转矩工作原理上提出了一种新的控制方案:引入模糊控制器代替传统的磁链、转矩控制器,采用模糊规则表取代原有开关矢量表。仿真实验和结果表明,该方法与传统直接转矩控制方案相比,减小了转矩脉动和电流畸变,控制性能得到了较好提高。  相似文献   

10.
对采用间接矢量控制的异步电机提出了基于在线效率优化的模糊节能控制方法。在电机稳态运行时,对控制测得的直流输入功率进行模糊寻优控制,使电机在最大效率处运行。另外,针对搜索过程中的转矩脉动问题,提出了一种转矩电流前馈补偿方案。在转矩或者设定速度发生改变时,励磁电流重新恢复到额定值以获得良好的暂态响应。仿真结果验证了该控制方案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针对异步电动机直接转矩控制系统启动时磁链和转矩建立过快易产生定子过电流,而过流时施加零电压矢量引起转矩波动较大、定子磁链轨迹严重畸变,造成启动过程不稳定,甚至启动失败等问题,提出一种带电流滞环控制的分段启动策略.在启动过程中对磁链、转矩的幅值分段控制,使磁链、转矩逐渐增加,保证加快启动又避免磁链和转矩建立过快而使定子电流过流.利用Matlab对分段启动方法进行仿真.结果表明分段控制策略获得了比较满意的性能.  相似文献   

12.
通过无刷直流电动机数学模型,分析了无刷直流电动机产生电磁转矩波动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采用电流滞环跟踪PWM控制方式来减小电磁转矩的波动。最后分别从理论推导和实验证明了采用电流滞环跟踪PWM控制方式时输出电流波形更接近理想的方波电流,减小了无刷直流电动机电磁转矩的波动。  相似文献   

13.
改进滞环比较器的永磁同步电动机直接转矩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欣  刘卫国  吴转峰 《微电机》2006,39(1):6-8,12
在研究了永磁同步电动机直接转矩控制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分析了直接转矩控制方案的特点及不足。理论分析结合仿真均表明。对称的磁链滞环调节使转矩波动较大且超出转矩滞环的宽度,将磁链滞环的宽度设得很窄时,可以减小这种波动,但逆变器的开关频率随之增大。本文在分析这种波动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对滞环比较器进行不对称上下限的设置以抑制转矩较大的波动和降低逆变器的开关频率。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使得转矩波动限制在要求内,逆变器的开关频率降低。得到了较好的转矩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4.
针对传统直接转矩控制(DTC)方法中电压矢量切换时间不固定以及电压矢量切换点受限于滞环宽度等问题,将模型预测控制(MPC)应用于永磁同步电机(PMSM)DTC系统,提出了一种优化的电压矢量预测选择方法。一方面,将预测的定子磁链和电磁转矩送入相应的滞环控制器,从电压矢量有限集中选择合适的电压矢量以确保预测的磁链和转矩分别在各自的滞环内;另一方面,引入代价函数和优化策略,选择不同情况下相应的最优电压矢量,且可以同时考虑电流保护等额外的控制目标。在一台凸极PMSM驱动平台上对所提出的控制策略进行了试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控制策略能够有效地将转矩控制在滞环内,验证了该策略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采用滞环宽度优化控制的感应电机直接转矩控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研究了控制系统的采样时间、磁链及转矩滞环宽度对转矩、磁链脉动的影响,得出了计算滞环宽度的新公式,该公式能够有效降低磁链、转矩脉动和阻止逆变器的开关频率超过预定极限值。仿真结果证实了新方法的直接转矩控制性能优于经典的直接转矩控制。  相似文献   

16.
开关磁阻电机有角度位置控制、电流斩波控制和PWM控制等传统控制方式,但上述控制方式下系统转矩脉动较大,导致振动和噪声比其他调速系统严重,制约了它在某些场合中的应用.文章将直接转矩控制技术应用到开关磁阻电机中,建立了直接转矩控制的仿真模型.仿真研究表明直接转矩控制技术能够将磁链矢量幅值很好的控制在滞环带内,从而有效地控制...  相似文献   

17.
戴巨川  黄良沛  文丽  胡燕平 《电气应用》2006,25(11):122-126
在对五相感应电机直接转矩控制中空间电压矢量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一套系统调速整体控制方案。在该控制系统中,磁链和转矩均是闭环控制,其值在一个微小的滞环内波动,稳态情况下,其指令值与实际值可认为相等。此时,定子电流空间矢量幅值是一定值,该值变化可认为是由定子电阻变化引起的,由此给出了一套简单、易于实施的定子电阻在线辨识算法。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控制方案在理论上和实际上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由于直接转矩控制策略对定子磁链和电磁转矩采取非线性滞环控制,电机的电磁转矩、磁链幅值、相电流存在稳态误差。该文提出基于空间矢量调制的异步电机直接转差线性控制策略(direct slip linear control based on space vector modulation,DSLC-SVM)。该策略不含坐标变换,无电流环,只需辨识定子磁链。与传统直接转矩控制策略相比,由于对转差进行直接线性控制,DSLC-SVM策略可以减小转矩和磁链误差,降低相电流的总谐波失真(total harmonic distortion,THD)。比较了2种控制策略改变转差的能力,通过对比实验,验证了该文所提算法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