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通过调查了解广西医疗机构核和辐射应急医学资源状况,为政府调集和调整应急资源提供依据,促进核和辐射事故应急准备。方法 采用填写调查表与现场核实结合的方法进行。结果 基本掌握了全区144家医疗机构应对核和辐射事故的应急救援能力和配置状况。结论 广西医疗机构基本具备核和辐射事故的救援能力,但较国家的标准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加强核和辐射应急医学体系建设、增加技术和物资储备,对有效提高医学应急救援能力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2.
徐州市核和辐射应急医学资源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了解和掌握徐州市直属医疗机构核和辐射应急救援医学资源状况。方法 按照2006年江苏省核和辐射应急医学资源调查方案要求。结果 我市具有初步应对一般放射事件的应急监测和救治能力。结论 加强核和辐射应急体系建设及技术储备、提高突发性核和辐射事件的防控能力和医学救治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山东省核应急医学救援资源的基本情况。方法 采用发放调查表和现场考察方式,调查我省省级和地市级医疗卫生机构,以及相当于省、地市级的军队和企业医院医疗卫生机构的医学应急资源、应急准备工作等情况。结果 本次共调查206家单位。其中各级医疗卫生机构148家,放射卫生机构40家,核辐射救治基地1家,卫生行政部门17家。结果表明我省在应急准备、处理核/放射事故、诊断放射性疾病等方面均具备一定基础和应对能力。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对核/放射事故应急工作较为重视,但核与辐射事故应急检测设备、应急药品储备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结论 山东省核应急医学救治体系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健全,医学救援的资金保障和物质储备还应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4.
广东省医疗卫生机构核与辐射应急医学资源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广东省医疗机构核与辐射应急资源状况,促进核与辐射事故应急准备。方法 采取编制专用调查表填报与现场核实相结合的方法。结果 受调查273个医疗单位总体有初步应对辐射事件的应急监测和救治能力。结论 加强核与辐射应急体系建设及技术与物质储备,提高突发性核与辐射事故的防控能力和医学救治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为保证核和辐射事故现场医学应急救援合理有序地进行,最大限度地减轻核与辐射事故的危害提供建议。方法 根据国内外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结合本课题组多年来参与核和辐射事故医学应急准备与响应相关工作的经验,开展伤员分类方法研究。结果 阐明了核和辐射事故伤员特点,初步提出了伤员分类原则、标识和方法等。结论 将在核和辐射事故中伤员科学分类和有序救援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徐鑫  涂彧 《中国辐射卫生》2016,25(4):469-471
目的 筛选核与辐射医学应急救援中分科培训的科目和科目要求。方法 根据研究确定咨询专家人员,采用Delphi法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专家平均年龄45.2岁,大部分具有较高职称和较长的从业时间。两轮咨询问卷回收率均为100%。经过两轮咨询,确定了13项分科培训科目和科目要求,专家评估分科科目重要性平均得分均超过4.0分,变异系数均小于0.22分。结论 筛选出的分科培训科目和培训要求符合核与辐射医学应急救援分队的培训要求。  相似文献   

7.
云南省核和辐射应急医学资源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了解和掌握云南省核和辐射应急医学资源现状。方法 发放调查表和现场考察方法。结果 本次共调查122家单位,其中卫生行政部门17家,医疗机构71家,放射卫生机构34家。结果表明我省核/放射应急组织体系基本建立,医疗机构具有一定的医学救援资源,放射卫生机构在核/放射应急相关的人员、设备物质储备方面存在不足。结论 制定和完善核/放射应急预案,加强卫生应急救援人员的培训和仪器装备,提高应急医学救援和处理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总结我国核和辐射应急医学救援体制的现有问题并提出对策。方法 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案例研究,结合专家意见,归纳分析。结果 在核和辐射应急医学救援方面,存在忧患意识不强、组织不健全、职责不明确、专项经费保障不力、装备药品老化或缺乏、应急预案不完善、培训和演练不足、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公众宣传教育缺乏等诸多问题。结论 借鉴国内外已有经验和教训,应持续完善我国核和辐射应急医学救援体制,应对核应用发展的安全需求。  相似文献   

9.
目的 在重大核和辐射突发事件时,决策指挥医学应急救援工作。方法 根据有关法规和应急预案的要求,通过计算机编程,形成一套实用的核和辐射突发事件医学应急决策指挥程序。结果 在突发特大核和辐射事件时,卫生部可通过本系统组织专家对突发核和辐射事件进行综合评估,提出应急医学处理的建议,决策、指挥开展突发核和辐射事件的应急医学处理。结论 本设计方案的实施可提高我国核和辐射突发事件医学应急决策指挥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全省155家医疗卫生机构及卫生行政部门核与辐射应急医学资源的调查,了解和掌握青海省现有的核与辐射应急医学资源背景资料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方法 以现场调查的方式,统一调查方法和表格,登记放射卫生机构人员、设备、应急体系建设和物资储备。结果对全省155家医疗卫生机构及卫生行政部门核和辐射应急医学资源的调查。结果 结果显示核与辐射卫生应急资金不足、设备匮乏、应急物资储备短缺,缺乏复合型人才、体系及预案不完善。结论 应加大专项经费投入;加强核与辐射卫生应急专业队伍的建设;完善应急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有针对性的核与辐射事故卫生应急预案,提高现场处置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构建紧急医学救援队伍护理实践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为紧急医学救援护理队伍建设提供规范化的操作指南和可量化的参考工具。方法采用改良德尔菲专家咨询法,经过两轮函询,建立紧急医学救援队伍护理实践能力评价指标,并用优序图法与专家评定法确定指标权重。结果专家咨询的权威系数为0.80,两轮专家咨询的积极系数均为100%,肯德尔协调系数分别为0.183和0.526。通过两轮咨询,最终构建了包括个人基本素质、应急护理能力、紧急救援能力、应急演练能力、沟通交流能力5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和51个三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并给各指标赋予权重。结论构建了一个较为全面的紧急医学救援队伍护理实践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专家积极性较高,权威性、协调性较好,筛选出的评价指标可为紧急医学救援队伍护理实践能力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构建紧急医学救援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为紧急医学救援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综合运用文献研究、德尔菲法及层次分析法。结果经过32名专家两轮咨询,构建了由4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和37个三级指标组成的紧急医学救援能力评价体系,同时测算出各级指标的权重。结论通过德尔菲法结合专家定性访谈所建立的紧急医学救援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结构合理,评价内容完整、全面,具有一定的科学合理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探讨核应急现场医学救治行动中重症伤员的辐射防护方法。方法 按照核事故医学救援行动要求和相关技术规范,制定医学救援行动中危重伤员的辐射防护方法和技术流程,并通过训练、演习行动加以检验和优化。结果 制定了伤员救治及后送过程中的防护以及相关组室、作业人员、装备器材的污染扩散防护方法。结论 相关防护技术能够提高救援作业人员的防护意识,并最大程度上减少伤员的放射性损伤和污染的扩散,提升医学救援行动的安全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构建医护人员化学突发事件院前救治核心能力指标体系,促进救治规范化。
  方法  通过文献回顾和头脑风暴法确定核心能力条目,通过德尔菲专家咨询法确定各条目必要性,定量统计法确定各指标权重,从而确定核心能力指标体系。
  结果  共进行2轮专家咨询,问卷有效回收率均为100%,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843、0.890,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185、0.162(P < 0.05)。构建的指标体系包括2个一级指标:应急准备和应急救援,权重分别为0.500;其下包含8个二级指标:知识准备、物资准备、训练和演练、展开、检伤分类、急救、洗消、后送,权重分别为:0.167、0.163、0.170、0.098、0.102、0.099、0.102、0.099;其下再包括20个三级指标。
  结论  构建的医护人员化学突发事件院前救治核心能力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凸显了训练演练、检伤分类、洗消在日常训练中的重要性,可为后期化学突发事件的培训和标准化救治流程的构建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军队中心医院野战医疗队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方法运用 Delphi 法对30名军队医院护理管理专家进行2轮问卷调查,构建军队中心医院野战医疗队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结果确定的军队中心医院野战医疗队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包括5个一级指标,28个二级指标,两轮咨询专家积极系数分别为0.9667%和0.9655%,权威程度0.875,专家协调系数达到可接受程度。结论专家咨询法构建的军队中心医院野战医疗队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可为军队中心医院规范野战医疗队护理管理、提升野战救护水平提供科学依据,对增强军事任务卫勤保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建立一套适合评价紧急医学救援人员胜任力的指标体系。方法:通过文献检索、半结构访谈、专家问卷调查等方法,初步建立紧急医学救援人员胜任力指标评价体系,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对20位专家进行两轮咨询,评价验证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及专家重要性赋值平均分配法计算指标权重。结果:两轮专家咨询问卷的有效回收率均是100%;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73与0.84;变异系数分别为0.18与0.16;协调系数分别为0.28与0.31。最终保留的救援人员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一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10个,三级指标54个。结论:专家函询的可信度及代表性较高,探索构建的胜任力指标评价体系综合考虑了应急救援的特点及救援人员所需的素质能力,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构建适用于麻醉恢复室的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为监测麻醉护理质量提供依据。方法基于文献调研法初步构建麻醉恢复室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框架,采用半结构访谈法初步构建指标体系,通过两轮德尔菲专家咨询确定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结果两轮函询专家积极系数分别为90.9%、100%,权威系数为0.838,第一轮变异系数波动在0.044~0.209,第二轮变异系数波动在0~0.297。最终构建的麻醉恢复室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包括3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和49个三级指标。结论本研究构建的麻醉恢复室护理质量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和科学性,能够客观反映麻醉恢复室护理质量内涵,但仍需开展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实施迅速、有效的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医学应急现场救援,为我国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医学应急准备与响应提供参考。方法:根据国内外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以及本课题组多年来参与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医学应急准备与响应相关工作的经验和研究,进行救援工作的探讨。结果:介绍了核与辐射突发事件现场救援的原则、目的以及流程等。结论:针对核与辐射突发事件提出进一步加强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医学应急现场救援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