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探讨数字化模板与传统胶片模板测量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精确性差别及数字化术前模板测量的应用价值。方法分别应用数字化模板与传统胶片模板对2010年1月—2011年4月间人工膝关节假体置换的60例患者进行数字化术前计划,比较术前计划与手术实际假体型号(包括股骨假体与胫骨型号)选择方面与术中实际尺寸吻合度。结果数字模板测量股骨假体符合率为90.0%,胫骨假体符合率为86.7%,传统胶片模板测量股骨假体符合率为76.7%,胫骨假体符合率为73.3%,数字模板测量术前预测股骨假体、胫骨假体型号同术中应用股骨假体、胫骨假体型号间均有明显相关性(r值分别为0.947和0.944)。结论数字化术前模板测量可提高术中假体选择的精确性,术前设计准确率和可信度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并探讨与膝关节单髁关节置换术(UKA)相关的胫骨平台假体周围骨折(TPF)的机制和治疗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UKA术后TPF病例,查阅相关文献并进行经验总结.结果 经病例分析及文献查询,对于拟行UKA手术的患者,术前应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术前准确评估,术中谨慎操作,并重视围手术期骨质疏松的治疗;对于TPF...  相似文献   

3.
《广州医药》2012,43(2)
目的 探讨数字化模板与传统胶片模板测量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精确性差别及数字化术前模板测量的应用价值.方法 分别应用数字化模板与传统胶片模板对2010年1月-2011年4月间人工膝关节假体置换的60例患者进行数字化术前计划,比较术前计划与手术实际假体型号(包括股骨假体与胫骨型号)选择方面与术中实际尺寸吻合度.结果 数字模板测量股骨假体符合率为90.0%,胫骨假体符合率为86.7%,传统胶片模板测量股骨假体符合率为76.7%,胫骨假体符合率为73.3%,数字模板测量术前预测股骨假体、胫骨假体型号同术中应用股骨假体、胫骨假体型号间均有明显相关性(r值分别为0.947和0.944).结论 数字化术前模板测量可提高术中假体选择的精确性,术前设计准确率和可信度较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Oxford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OA)的患者进行术后CT评价,阐明应用CT技术测量假体位置的可行性和优越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8月28例(32膝)膝关节内侧骨性关节炎患者采用oxford phase 3单髁假体系统,进行内侧单髁置换相关资料,平均年龄67岁(62~73),平均随访时间3.8个月(1~12)。术后常规行双下肢CT平扫+冠状位+矢状位重建,对术后患者假体位置进行测量,并通过图像叠加技术,测量股骨假体和胫骨假体的角度。结果下肢机械轴平均内翻2.61°,股骨假体内外翻角平均内翻1.33°,股骨假体屈伸角平均屈曲2.12°,胫骨假体内外翻角平均内翻3.01°,胫骨假体后倾角平均后倾6.12°,股骨假体屈伸角和胫骨假体内外翻角变异率大,最易出现偏差,股骨假体旋转角相对于股骨上髁线平均外旋2.01°,胫骨假体旋转角相对于胫骨结节轴平均内旋12.6°,相对于股骨上髁线平均外旋5.02°。结论 CT与传统方法 X线测量假体安放角度所报道的结果相符,其中股骨假体屈伸角和胫骨假体内外翻角变异率大。应用CT扫描图像,可以测量假体的旋转角具有优越性。目前虽不确定假体旋转角度的意义,但有可能与单髁膝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基于数字技术模拟单髁术中定位过程找出股骨侧髓内定位杆的插入点来指导单髁关节置换(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 UKA)股骨侧截骨的准确性。方法 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拟行初次单髁关节置换术的50例患者采用数字技术模拟单髁术中定位过程找出股骨侧髓内定位杆的插入点进行股骨侧定位截骨,然后进行UKA手术(数字组)。随机选取2014年2月2015年12月前使用传统截骨方法进行UKA手术的50例(对照组)做对比。测量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股骨假体内外翻角(FCVA),股骨假体后倾角(FCPSA)。结果 数字组和对照组术后的股骨假体内外翻角度分别为(2.05±1.06)°和(2.62±1.36)°,股骨假体后倾角度分别为(8.62±0.73)°和(6.13±1.97)°,两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52,P=0.021;t=8.393,P=0.000),而数字组的股骨假体内外翻角及后倾角更接近0°和10°,并且离散度小,更加精准。结论 应用数字化技术找出髓内定位杆的插入点进行定位截骨方法能提高单髁置换术股骨假体定位的准确性和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单髁置换(UKA)与全膝置换术(TKA)治疗膝关节内侧单间室骨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随机选择36例膝关节内侧单间室骨性关节炎,分为UKA组16例和TKA组20例,分别给予单髁置换与全膝置换术,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各项指标变化。结果:术后主动屈曲至90°所需时间UKA组明显短于TKA组,UKA组患者治疗优良率为93.75%,明显高于TKA组55.00%,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髁置换与全膝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内侧单间室骨性关节炎具有更好的疗效,对于恢复术后患者关节功能更为有利,且能够缩短恢复时间,减轻患者疼痛。  相似文献   

7.
股骨峡部髓腔与全髋置换术中假体选择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股骨峡部髓腔大小对全髋关节置换术股骨假体选择的影响及意义.方法测量分析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影像学资料,采用实验-对照方法分析比较峡部髓腔预测股骨假体型号的一致性和准确性.结果峡部髓腔预测型号与实际型号之间存在较高符合率(80%)和良好相关性(r=0.77),两组数据之间无明显差异(P=0.083>0.05).实验组与对照组预测假体型号之间无明显差异(P=0.14>0.05).结论峡部髓腔大小与股骨假体选择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利用峡部髓腔预测股骨假体型号可以作为假体型号选择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 应用数字化影像技术对人工髋关节置换进行术前设计.方法 应用数字化影像和数字模板在计算机上进行术前测量并选择假体型号,并与手术中实际应用的假体型号进行比较.结果 术前设计假体型号与术中实际应用假体型号相比较,髋臼假体的准确率达71.59%,股骨假体准确率达78.04%.结论 应用数字化技术对人工髋关节置换行术前设计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和可信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初步基础实验研究,探讨股骨后髁偏心距与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最大屈曲度的关系。方法对6具尸体膝关节(6膝)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应用股骨前参照测量导板系统,保持前髁截骨平面不变,调整导板钻头导向刻度决定股骨后髁截骨平面,依股骨后髁截骨量变化数值再调整胫骨侧截骨平面,保持膝关节屈曲间隙和胫骨平台后倾角恒定,依此安装相应型号股骨侧试模假体,最大屈曲膝关节纯侧位1∶1摄X线片,测量并记录股骨后髁偏心距、膝关节最大屈曲角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Pearson相关系数和Spearman相关系数检验,同一标本不同股骨髁偏心距与术后膝关节最大屈曲度并无相关性(P>0.05)。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应用后稳定型假体股骨后髁偏心距大小与术后膝关节最大屈曲度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吴波  杨柳 《重庆医学》2006,35(12):1094-1096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模板测量法术前选择股骨假体型号的准确性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9例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30~85岁,平均56.0岁);术前利用模板测量X线片选择合适的股骨假体型号,分析其与实际股骨假体型号之间的符合情况;结合影像资料,分析临床上影响其准确性的可能原因。结果模板测量法术前选择的股骨假体型号与实际使用型号之间相关性良好(r=0.82,P〈0.01);术前选择假体型号与实际使用假体型号相比较,相差0号12例,相差1号9例,相差≥2号8例,其符合优良率为72.4%;术前选择假体型号与实际使用假体型号之间存在一定差异(t=2.24,P=0.033〈0.05);临床上存在X线片放大率不统一、股骨异常旋转、股骨前弓过大等因素影响了模板测量的准确性。结论模板测量法术前选择股骨假体型号的准确性尚待进一步提高;避免或减少临床上影响模板测量准确性的因素,对于减少测量误差、提高测量准确性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在计算机导航系统监测下模拟全膝关节置换术,观察不同股骨假体旋转角度及胫骨内翻角度对下肢动态力线的影响。方法 应用计算机导航技术于假骨上模拟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分别设定在股骨侧假体外旋不足及股骨侧假体过度外旋的情况下,设定胫骨截骨后内翻为0°、3°、5°不同角度时,活动膝关节记录膝关节0°、30°、60°、90°时下肢力线角度并进行分析,得到其变化的趋势和规律。结果 在股骨假体外旋不足的情况下,随着胫骨截骨后内翻角度的逐渐增大,下肢机械轴线内翻角度随之减少(P<0.05或<0.01);在股骨假体外旋不足的情况下,相同的胫骨截骨后内翻角度,在0~90°区间内下肢机械轴线内翻角度逐渐减少(P<0.05);在股骨假体过度外旋情况下,随着胫骨截骨后内翻角度的逐渐增大,下肢机械轴线内翻角度随之增大(P<0.05或<0.01);在股骨假体过度外旋情况下,相同的胫骨截骨后内翻角度,在0~90°区间内下肢机械轴线内翻角度逐渐增大(P<0.05)。结论 股骨假体旋转角度及胫骨内翻角度是影响下肢力线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基于3D打印个性化截骨技术在全膝关节置换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5年10月~2017年2月间17例20膝关节疼痛及功能障碍患者采用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下行全膝关节置换手术,同期选择16例18膝采用传统手术方式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前两组患者年龄、性别、KSS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性(P>0.05).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实际股骨远端、胫骨近端截骨量,术后X线片测量平均股骨、胫骨机械轴夹角(MFTA),矢状位胫骨平台后倾角(STCA)数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末次随访时行KSS评分.结果 术后随访7~23月,两组病例均未出现关节感染,假体松动、移位、下沉等并发症.3D导板组术前规划的股骨远端、胫骨近端截骨量与手术实际数值无统计学差异性(P>0.05);3D导板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MFTA值、STCA值与传统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末期3D导板组KSS临床及功能评分均高于传统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3D打印个性化截骨技术简化了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手术的操作步骤,可提高手术的精准度与临床疗效,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索利用3D打印定位截骨导板行膝关节单髁置换(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UKA)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的近期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2016年6-10月阜阳市人民医院骨科收治25例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行UKA治疗,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3D打印组(12例)和常规组(13例),比较手术时间、出血量(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胫骨假体力线偏差(冠状位胫骨假体的垂线与胫骨机械轴的夹角)和术后1、3、6个月时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膝评分,观察3D打印截骨导板在膝关节单髁置换中的临床疗效。 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0个月。3D打印组在出血量、胫骨假体立线偏差方面优于常规组[出血量:(237.1±143.7)ml vs.(391.2±163.8)ml、胫骨假体立线偏差:(1.5±0.9)° vs. (2.9±1.6)°],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组内相比,术前与术后1、3、6个月HSS评分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HSS评分随着时间的延长向好的方向发展,然而2组组间术后同期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利用3D打印定位截骨导板行膝关节单髁置换出血少,创伤小,截骨精准,能够个体化治疗,近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中胫骨侧徒手截骨相较于传统髓外定位架截骨的准确性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2012年2月至2016年4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初次TKA患者76例(96膝),其中胫骨侧徒手截骨组40例(54膝)、胫骨侧髓外定位组36例(42膝),手术均由同一组医生完成。手术前后分别拍摄下肢站立位膝关节前后位X线片,对X线片进行术前胫骨角(anatomical tibial angle,AT)、胫骨平台后倾角(posterior plateau slope angle,PSA)及术后冠状位胫骨假体角(tibia component angle,TCA)和PSA的测量,同时记录手术开始时刻、手术时长(min)、为术者当日第几台手术等数据。采用相关性分析、t检验及卡方检验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间年龄、性别、患侧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术前AT、术后TCA、术前PSA、术后PS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胫骨侧徒手截骨组和髓外定位组术后90-TCA≥3°分别有17膝(31.5%)和13膝(3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56)。两组患者术后TCA与其年龄、性别、BMI、手术侧别、手术开始时刻、手术时长(min)、手术为术者当日第几台等因素均无相关性(P>0.05)。根据术前90-TCA范围分别将两组患者在各自组内进一步分为4个亚组(0°≤90-AT<3°、3°≤90-AT<5°、5°≤90-AT<8°、90-AT≥8°),4个亚组术后90-TCA在徒手截骨组和髓外定位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数据变化趋势提示,徒手截骨组患者随术前90-AT增大,术后90-TCA逐渐趋于±3°以内;而髓外定位组患者随术前90-AT增大,术后90-TCA ≥3°的比率明显升高;当术前90-AT≥8°时,徒手截骨组对于下肢力线矫正要优于髓外定位截骨组(90-TCA在±3°以内的比率分别为71.4%及42.9%)。结论:TKA时胫骨侧徒手截骨法与传统髓外定位法对冠状位的评估准确性无明显差异,且其与患者性别、年龄、BMI、手术侧别、术者疲劳程度均无相关性。术前已存在严重的膝关节畸形(90-AT≥8°)者,徒手截骨对于下肢力线矫正要优于传统的髓外定位架截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并评价数字化虚拟技术在膝内翻胫骨截骨术中的临床应用和疗效。方法: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对收治的8例膝内翻胫骨畸形患者进行系统性回顾分析,利用整个胫骨CT平扫数据在计算机上进行数字化虚拟设计三维建模,并设计术前截骨角度及制定手术方案,手术规划和模拟手术,指导胫骨畸形截骨矫正手术治疗。结果:在手术过程中见到的畸形情况与虚拟三维重建图像及数字化虚拟胫骨模型一致,术前的模拟手术减少了手术的操作时间,达到更佳的手术效果。结论:数字化虚拟计算机技术可以从各个方向反映患者下肢畸形的三维结构,可以模拟截骨矫正手术过程,大大缩短了手术时间,并发症少,提高了手术精确度。  相似文献   

16.
使用Philips iCT 256扫描及三维重建测量正常国人股骨远端解剖学参数,为符合国人解剖学特征的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假体设计提供解剖参数参考及理论依据。结果显示,国人股骨远端后髁角男性小于女性,而前髁角男性大于女性,具有性别差异性(P<0.05);国人滑车沟角无性别差异性;国人男性股骨远端横径、股骨远端外侧髁高度及股骨面率均大于女性,具有性别差异性(P<0.05),提示国人股骨远端前髁角、后髁角及股骨面率解剖学参数具有性别差异性,在TKA中假体的设计与选择应予以体现,使假体与膝关节形态匹配度更高才能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自体打压植骨修复膝关节置换术中胫骨平台骨缺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利用截骨获得的松质骨自体打压植骨的方式修复严重膝内翻或外翻合并的胫骨平台骨缺损的近期疗效.方法 对54例74侧严重膝内翻和膝外翻(>25°)的病人行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术前X线平片观察,术中实体测最胫骨平台平均缺损深度18.2mm,平均截骨10.0 mm,截骨后残余碟彤骨缺损平均深度8.8mm,平均占胫骨平台截骨面总面积的31.5%.用摆锯或磨钻打磨清除缺损表而硬化骨壳达松质骨,并形成凹陷形包容性骨缺损,2.5mm细钻打孔.从股骨和胫骨侧截骨块上获取松质骨粒,直径5~8 mm,置于骨缺损内,分层打压植骨,最后采用截骨获得的松质骨片覆盖植骨后的缺损处表面,形成与胫骨截骨面一致的平而,打实.常规安装胫骨假体,缺损植骨部位压于假体下.结果 术中胫骨平台骨缺损可有效修复,承载假体可靠;术后X线片显示胫骨假体下方无骨质缺损表现,假体位置良好.术前KSS评分平均45.6分,平均随访32.2个月,膝关节力线偏差平均1.2°,KSS评分平均94.5分.X线示植骨处无骨质吸收和假体松动现象.结论 自体打压植骨修复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胫骨平台骨缺损,可合理利用截骨获得的松质骨,避免过度截骨,最大程度地保留了胫骨平台的骨量,同时不致过多十扰膝关节的机械力学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