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急性脑卒中并发肺部感染的易感因素及病原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急性脑卒中并发肺部感染的特点及危险因素.以便采取有效控制措施。方法对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2000年至2005年出院的急性脑卒中并发肺部感染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678例急性脑卒中并发肺部感染139例.感染率为20.5%。病原菌以G^-菌为主(62.3%).其次为G^+菌(19.4%)和真菌(18.3%)。G^-菌中以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G^+菌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体外药敏显示G^-杆菌对亚胺培南、头孢派酮/舒巴坦较敏感。G^+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利福平等较敏感.真菌对两性霉素、5-氟胞嘧啶和制霉菌素较敏感。感染与患者年龄、住院时间、意识障碍、脑出血量、假性延髓麻痹、侵袭性操作及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等有关。结论肺部感染是急性患者的重要危险因素.是造成病情加重及死亡的主要原因。临床应该护理到位。加强对细菌耐药性监测,合理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观察肺癌术后并发肺部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并分析导致感染的影响因素。方法:分析我院2018年3月~2020年12月期间收治的肺癌患者(n=358)的临床资料,统计肺癌术后并发肺部感染例数,并据此分为感染组和未感染组,观察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特点,探讨引起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358例肺癌患者中,有32例患者出现术后肺部感染,感染率为8.94%。32例感染患者共分离出病原菌株49株,其中革兰阴性菌31株,占比63.27%。革兰阳性菌15株,占比30.61%。真菌3株,占比6.12%。其中前五位分别为肺炎克雷伯菌24.49%、阴沟肠杆菌14.29%、金黄色葡萄球菌12.24%、铜绿假单胞菌10.20%、鲍曼不动杆菌10.20%。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后肺部感染与长期吸烟史、手术方式、切口疼痛评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史、年龄、手术时间、糖尿病史有关(P<0.05);肺癌患者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史、切口疼痛评分4~6分、长期吸烟史、糖尿病史、年龄≥60岁、手术方式为常规手术、手术时间≥3 h(P<0.05)。结论:切口疼痛评分、长期吸烟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史、年龄、手术时间、糖尿病史、手术方式均是导致肺癌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可针对上述因素采取积极处理措施,肺癌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临床应给予合理的预防性抗生素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心内科2012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老年AMI患者160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有无并发肺部感染分为感染组(观察组,n=36)和非感染组(对照组,n=124),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史、左室射血分数(LVEF)、基础疾病等变量,研究上述变量与肺部感染的相关性,进一步分析AMI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和死亡率。结果观察组在年龄、合并糖尿病、吸烟等变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LVEF值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这些变量纳入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低EF水平及合并糖尿病是老年AMI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观察组住院时间为(24.5±2.6)天明显长于对照组的(18.2±3.8)天,病死率为2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5.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高龄、低LVEF、合并糖尿病是老年AMI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对合并上述危险因素患者应实施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从而降低老年心梗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心血管病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以降低感染率。方法:选择2015年8月~2016年3月因心血管病入院治疗的15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其相关临床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采集医院感染患者痰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分析病原菌分布及危险因素。结果:154例心血管病患者并发肺部感染者25例,感染率为16.23%。共培养出病原菌27株,革兰阴性菌16株(占59.26%)、革兰阳性菌7株(占25.93%)及真菌4株(占14.81%)。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基础疾病、侵入性操作、抗生素使用、住院时间等与医院感染率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60岁)、有基础疾病、有侵入性操作、使用抗生素、住院时间(14天)是心血管病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心血管病患者肺部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应针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干预,以降低医院感染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重度烧伤患者细菌感染的菌群分布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重度烧伤患者212例,普通培养烧伤后10~15 d创面分泌物,观察细菌感染菌群分布情况,并从性别、年龄、烧伤深度、烧伤面积、低蛋白血症、糖尿病、早期休克、延迟复苏、血红蛋白尿、吸入性损伤、抗菌药物使用等方面分析重度烧伤患者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 212例重度烧伤患者中有89例患者发生创面感染,感染率为41.98%。89例发生创面细菌感染患者中:26例感染鲍氏不动杆菌,占29.21%;20例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占22.47%;17例感染铜绿假单胞菌,占19.10%;12例感染肺炎克雷伯菌,占13.48%;8例感染大肠杆菌,占8.99%;4例感染变形杆菌,占4.49%;2例感染不动杆菌,占2.25%。影响重度烧伤患者细菌感染的单因素有烧伤面积、低蛋白血症、糖尿病、早期休克、延迟复苏、吸入性损伤(P0.05)。烧伤面积大、有低蛋白血症、有糖尿病、存在早期休克、延迟复苏现象、合并吸入性损伤是重度烧伤患者细菌感染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重度烧伤患者易发生细菌感染,感染影响因素有烧伤面积、低蛋白血症、糖尿病、早期休克、延迟复苏、吸入性损伤,临床应针对危险因素积极采取防治措施,控制细菌感染发生率,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伴吞咽障碍的临床特征及发生卒中相关性肺炎(SAP)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 2019年 10月~2021年 10月本院收治的 1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调查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分为吞咽良好组(98例)和吞咽障碍组(92例),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伴吞咽障碍的临床特征。并对 92例吞咽障碍组患者发病期间SAP发生率进行统计,并将患者分为 SAP组和非 SAP组,对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临床资料等进行组间对比分析,并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急性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发生 SAP的危险因素。结果:吞咽障碍组与吞咽良好组患者的性别、体质指数(BMI)、吸烟史、饮酒史、基础疾病史等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吞咽障碍组患者的年龄、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梗死面积、梗死部位脑干比例均高于吞咽功能良好组(P<0.05)。92例急性脑梗死伴吞咽障碍患者中有 34例患者发生 SAP,发生率为 36.96%。经单因素分析显示,SAP组与非 SAP组患者的性别、BMI、饮酒史、高血压病史、高脂血病史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 SAP组患者的年龄、NIHSS评分、吸烟史患者比例、糖尿病史患者比例均高于非 SAP组(P<0.05)。经 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高龄、高 NIHSS评分、吸烟史、糖尿病史是急性脑梗死伴吞咽障碍并发 SA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OR>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中高龄、神经功能缺损严重、梗死面积大以及脑干部位梗死患者易出现吞咽功能障碍,且有部分患者会出现 SAP,而高龄、高 NIHSS评分、吸烟史、糖尿病史是诱发 SAP发生的影响因素,值得临床关注。  相似文献   

7.
目的回顾性分析真菌血症临床特征、易感因素和真菌流行病学特点,并探讨真菌血症死亡危险因素,为真菌血症临床治疗和院感控制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1月~2015年3月74例真菌血症患者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临床特征、病原菌分布、致病危险因素;单因素及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存活组和死亡组,确定死亡危险因素。结果真菌血症易感因素多,病死率高(74例真菌血症患者,死亡33例),念珠菌感染65例,为真菌血症主要病原菌。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高龄(≥60岁)、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糖尿病、肺部感染、外科手术后或创伤和胃肠外营养这6项指标在存活组和死亡组间存在有统计意义的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外科手术后或创伤、糖尿病、胃肠外营养是死亡相关的独立危险因子。结论念珠菌是真菌血症主要病原菌。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外科手术后或创伤、糖尿病以及胃肠外营养可能是真菌血症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高度重视真菌病原学检查,早诊断,积极消除易感因素,及时、合理选用抗真菌药物是真菌血症成功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与分析近3年新疆地区三级医院多重耐药菌感染及耐药性。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8年12月在新疆地区三级医院进行住院诊治的患者1100例作为研究对象,调查与检测多重耐药菌感染及耐药情况,分析导致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影响因素。结果:在1100例患者中,判断为多重耐药菌感染20例,感染率为1.8%,且呈现显著升高的趋势(P0.05)。这20例患者中检出病原菌20株,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10株、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6株、耐万古霉素肠球菌4株。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对呋喃妥因、亚胺培南、哌拉西林有比较高的敏感性,对庆大霉素、氨苄西林、头孢他啶、左氧氟沙星的敏感性比较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除年龄外,外置导管天数、住院时间、糖尿病、使用抗生素种类2种、合并慢性肺部疾病、合并心血管疾病、动静脉置管、使用呼吸机为导致住院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影响因素(P0.05)。结论:2016年至2018年新疆地区三级医院多重耐药菌感染逐年增加,以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外置导管天数、住院时间、糖尿病、使用抗生素种类2种、合并慢性肺部疾病、合并心血管疾病、动静脉置管、使用呼吸机为导致住院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在临床治疗中,应根据患者自身的情况,有效减少接触性感染、控制感染的因素,同时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择抗生素的种类和剂量,以阻止院内多重耐药菌的散播。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并发肺部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病原菌耐药性、患者用药特征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在我院急诊科进行住院治疗,且年龄60岁的急性脑梗死并发肺部感染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一般资料及病原菌分布情况、耐药情况和患者用药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60例患者中有30例出现肺部感染,感染率为50.00%。肺部感染患者中死亡4例。肺部感染患者痰液中共培养出28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21株,革兰阳性菌5株,真菌2株。30例肺部感染患者共使用6种抗感染药物,其中哌拉西林/舒巴坦的使用频率最高,其次为依替米星及美罗培南。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原菌分布、耐药情况和患者用药情况与患者的预后存在相关性。结论急性脑梗死并发肺部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耐药情况及患者用药情况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应针对上述因素给予患者合理的治疗。  相似文献   

10.
张弛明  葛新  周磊  宋治远  刘东方 《生物磁学》2013,(24):4720-4722,4716
摘要目的:探究老年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并发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我院2008年5月一2011年11月收治的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回顾分析,将合并高脂血症及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纳入观察组,其余患者纳入对照组,对年龄、家族史等临床资料进行危险因素回归分析,总结其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家族史、肥胖、糖尿病等9项因素存在统计学差异,将其纳入多因素COX模型分析,发现年龄、吸烟史、高甘油三酯血症、高胆固醇血症、高水平C反应蛋白及高尿酸血症是影响老年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并发缺血性心脏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吸烟史、高甘油三酯血症、高胆固醇血症、高水平C反应蛋白及高尿酸血症是影响老年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并发缺血性心脏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存在危险因素的患者应及时进行早期干预,防止严重并发疾病的出现。  相似文献   

11.
江国华 《蛇志》2014,(4):385-38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主要诱发因素、发病机制以及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方法对我院神经内科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137例急性脑梗死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合并肺部感染的发生与患者的年龄、意识状态、病情严重程度、是否合并基础疾病、延髓性麻痹以及预后等的关系。结果老年患者、昏迷患者、存在延髓性麻痹、病情重以及合并慢性肺病、糖尿病、心脏病及既往卒中史患者出现肺部感染的概率明显高于不存在的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疾病预后方面,单纯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显著优于合并肺部感染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因素较多,控制和避免这些因素能显著改善疾病的发展,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探讨急性脑梗塞后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及其预后,以有利于进一步预防及治疗。方法:对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258例脑梗塞急性期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根据是否合并肺部感染分为肺部感染组和对照组,分析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和其预后的相关性。结果:258例脑梗塞患者中发生肺部感染45例,感染率为17.4%,其中心源性脑栓塞占67%。与对照组相比,急性脑梗塞后肺部感染患者年龄偏高(分别为74.2±13.2和69.8±12.7,P<0.021),住院过程中的误吸(OR5.513)及住院时的NIHSS评分(OR1.090)是独立性危险因素,而肺部感染是加重病情的独立性危险因素(OR5.838)。结论:对于高龄、入院时NIHSS评分高、误吸和心源性急性脑梗塞患者应及早预防,已发生肺部感染者应当给予积极有效的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开颅术后发生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接受开颅手术治疗的211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史、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Hunt-Hess分级、动脉瘤部位、动脉瘤直径、手术时机及术后肺部感染的情况,对可能导致肺感染的因素行X2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影响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后肺感染的因素主要包括年龄、吸烟、糖尿病、Hunt-Hess分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颅内动脉瘤患者开颅术后发生肺部感染的因素为吸烟和Hunt-Hess分级。结论:吸烟、高Hunt-Hess分级是影响颅内动脉瘤开颅术后发生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卒中昏迷患者气管切开后并发肺部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危险因素,并提出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昏迷患者96例,分析脑卒中昏迷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及病原菌分布情况,同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从而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结果:96例脑卒中昏迷患者气管切开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为48.96%(47/96);共分离培养病原菌104株,包括革兰阴性菌69株(66.35%)、革兰阳性菌20株(19.23%)和真菌15株(14.4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脑卒中昏迷患者气管切开术后肺部感染与年龄、基础疾病、气管切开时间、卧床时间、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吸烟史、人工气道、吸痰次数及雾化吸入次数密切相关(P0.05),而与患者性别、体重、脑卒中类型无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45岁、合并患有基础疾病、气管切开时间5 d、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吸烟史及建立人工气道均为脑卒中昏迷患者气管切开术后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ROC分析结果为:气管切开时间的临界点(阈值C)是4.3天,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将分别为0.851和0.918。结论:脑卒中昏迷患者气管切开后并发肺部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年龄45岁、合并患有基础疾病、气管切开时间5 d、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吸烟史及建立人工气道能够导致脑卒中昏迷患者气管切开术后发生肺部感染,并且气管切开时间超过4.3天,脑卒中昏迷患者肺部感染的风险将大大增加,应根据病原学特征及其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措施,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Human Fibrinogen,Fro)水平的改变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关系。方法:选取2009年5月-2012年6月入住解放军八一医院神经内科脑梗死患者508例。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脑梗死患者颈内动脉颅外段(/ntemalcarotidartery,ICA)、总动脉(common carotid artery,CCA)、颈总动脉分叉处内一中膜厚度(Intima—medial Thickness,IMT)。评定标准:颈动脉IMT〉0.9toni或(和)颈动脉斑决定义为CAS。24h内将患者空腹静脉血送检,记录测定后的生化指标及№水平,记录吸烟史、糖尿痛、高血压病等病史,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测定的相关危险因素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强度。结果:按FIB水平分组(FIB≤3g/L组、FIB〉3g/L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IB〉3g/L组的危险度为2.04,年龄、FIB水平、高血压病史及吸烟史对CAS有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FIB与CAS的相关性最强。结论:FIB水平与脑梗死患者CAS的发展密切相关,其作用可能强于其他的传统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医院感染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诊断为急性脑梗死1175例患者临床资料,通过感染标本的培养及鉴定结果分析,探讨医院感染的病原菌种类及比例,进一步分析引起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117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99例,感染率8.4%;最常见感染部位为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发生医院感染的99例临床标本微生物学培养及鉴定发现革兰氏阴性菌59例,革兰氏阳性菌37例,真菌3例,分别占比59.60%、37.37%及3.03%;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包括:年龄≥80岁、反复发作史、住院期间行气管插管、血清白蛋白<30 g/L、25-羟维生素D3<20 ng/mL,既往有慢性阻塞性肺病、NIHSS≥6。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医院感染发生以呼吸道及泌尿道感染最常见,诸多因素可以引起医院感染发生,重视侵入性操作的管理外,对于营养不良等也要引起重视,从而降低医院感染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老年骨关节置换术围术期发生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并研究其预防对策。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200例行关节置换术患者,对所有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身高、患病情况、置入假体类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下地时间及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合并症情况进行回归分析,明确患者围术期发生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并提出针对性预防措施。结果:入组200例行骨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术期发生脑梗死患者53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是否超过65岁、吸烟与否、疾病类型、麻醉方式、有无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等合并症的骨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术期脑梗死的发生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进一步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超过65岁、吸烟、患者股骨颈骨折、手术麻醉为全麻、有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等合并症是影响行骨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术期发生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超过65岁、吸烟、患者股骨颈骨折、手术麻醉为全麻、有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等合并症的骨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术期更易发生脑梗死,对有上述特点患者应密切注意预后情况,给予精细的护理措施,防止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